「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之手,通過寄情於月抒寫了兄弟情深。在中華幾千年歷史中,我們可以從很多詩詞名人的佳作中看到月亮的影子,儘管在夜幕降臨後才會出現的月亮,遠沒有白晝時分人們頭頂的太陽那麼耀眼。眾所周知,幾乎每個陰曆月份的15號前後,大家都有機會看到月相中的望月,也就是所謂的滿月,那麼,2020年10月31號的滿月有什麼不一樣?
幾十年一遇的全球性滿月何時何地可見?
與大家平日裡幾乎每月都能看到的滿月不同,在10月31號萬聖節前夜,無論你的生活地是遠離鬧市的鄉村,還是熱鬧非凡的市中心,幾乎全球範圍內所有時區的人們都有機會看到這次罕見滿月。事實上,相同天文現象上一次出現的時候是距離現在已有七十多年的時間,也就是1944年,而這種全球性滿月下一次出現的時間也需要等到2039年了,也就是大約19年之後。
但是,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科學家們將這次滿月稱為全球性滿月,但事實上也並不是全世界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看到。比如,哪些生活在斐濟、日本、紐西蘭、紐幾內亞、俄羅斯東部、印度尼西亞東部和澳大利亞中東部的人,就沒有機會看到萬聖節前夜的這場罕見全球性滿月天文現象。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會過這個萬聖節,但如果有機會和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一起賞一輪很多年才能得見的特殊滿月,其實又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為什麼不同時間看到的月亮形狀會不一樣?
月亮在不同時間會出現不一樣的樣子,天文學上有專門的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現象,即月相。其實,月相還算一個比較好理解的天文現象,月相變化本質上就是月亮、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位置在規律性地發生變化。當天空中出現滿月的時候,就說明此時我們的地球剛好就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而月食的發生就是因為它們處於正對面的時候。
整個太陽系中存在的星體都會圍繞太陽旋轉,而月球這樣的衛星又會圍繞地球運轉,只不過因為同步旋轉的關係導致地球上的人們看到的月球總是同一面。如果大家對宇宙中的各大天體都比較感興趣,那麼就應該知道宇宙中會發光發熱的只有恆星,太陽系的母恆星就是太陽,而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月亮這樣的衛星,其實它們自身都不具備發光的能力,我們看到的月亮有多圓,主要取決於太陽把月亮照亮的面積有多大。
為什麼多年以後人類看到的月亮有可能會越來越小?
人類在地球上的進化時間,目前至少已經可以追溯到幾百萬年前,但我們對月球這類天體有了更準確認識卻主要是發生在近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儘管時至今日我們不能確定月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但卻通過五十多年前首次登陸月球、以及近十年來發生更多探測器收集的信息了解到,地球上像地震這樣高頻度發生的自然現象在月球上也同樣時有發生,這一點放置在月球上的地面振動測量儀器就可以正面,這也讓我們對月球內部的大致結構有了了解。
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月亮,已經圍繞著大家目前的唯一棲息地地球旋轉了數十億年的時間,但是,3.84×105 km這個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卻並不是一層不變。實際情況是月球早已在逐漸遠離我們生活的地球,當兩者之間的距離變遠之後,地球受到的引力作用也會同步減小,如果將時間跨度放到以億為單位的時間軸上,那麼,在若干年以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肉眼觀測到的月亮理應比現在看上去更小一些。
其實,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發生明顯變化,有可能會影響到的並不是我們肉眼可間的這些變化,比如主要因為月球引潮力導致的潮汐現象,也會因為月球的逐漸遠離而越來越趨於平靜。而在我們太陽系的整個演化過程中,隨著太陽自身演化階段的遞進,自身質量、位置和太陽活動激烈程度的變化,都會對位於其中的其他星體帶來巨大影響,而我們的地球就有被太陽吞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