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疫情期間,為了讓宅在家的孩子們能夠安心學習,老師們使出了渾身解數。不少學校都從科學課、美術課、綜合實踐課、勞動教育入手,布置有趣的主題作業,讓同學們腦洞大開發揮創意自主完成,不但舒緩了長期線上學習引起的壓力與緊張,還能學習新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溫倩茵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月11日,海珠區實驗小學發布線上教育方案,自2月17日正式啟動線上教育,以「廣州電視課堂」作為市託底課程,學校老師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學情組織線上教育,按照課程表按時直播,持續提供優質教育。為了更好地了解線上直播課程的質量,學校領導經常「旁聽」,通過點擊電子課表連結,進入直播「教室」聽課。該校副校長簡敏豪表示,通過大量旁聽,發現老師們在課程設計上都非常用心,無論是課程內容或者表現形式,都著重提高同學們的興趣。
趣味作業也是高效學習
日前,海珠區實驗小學向全校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其中76.66%受調查者對線上教學整體效果滿意或非常滿意,85.13%對老師在線上教學中的指導效果滿意或非常滿意,課程質量受到家長們的認可。
從學生提交的作業質量,也能反映線上教育的整體質量。比如學校六年級學生梁立臻的趣味作品《奧利奧月相圖》引起了副校長簡敏豪的注意:「辦法總比困難多,很有創意!」他認為,學生完成的作業形式,不管是原創或根據老師指導、網絡資料進行二次創作,內容都融入了所學知識,成品注重細節、完成度更高,這都充分體現宅家學習時,學生的投入程度並不比在校學習時低,「線上學習,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去尋找有趣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更高效地獲取知識。」
生活用品也是創意之源
據悉,根據不同年級,海珠區實驗小學的科學趣味作業主題包括觀察物體、簡易天平、多米諾骨牌、自製過山車、點亮燈泡等小實驗。最終,收上來的作業,大大的超乎了老師們的意料。有的同學用書本玩起多米諾骨牌遊戲,有的同學用通電實驗解方程,有的同學用生粉cos月球環形山,有的同學廢物利用紙巾筒製作過山車,創意十足。
副校長簡敏豪認為,居家學習是在力求教學內容與質量不下降的情況下改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新的學習模式能激發出孩子們日常不易察覺的創意。通過線上教學,老師持續給予高度的關注、互動,指導學生開拓學習思維、做題思路;線下家庭學習時可以補充更多優質資源,信息量增大,「這種學習模式有其優勢所在。」
奧利奧做月相圖
六年級學生梁立臻用八塊餅乾製作了奧利奧月相圖,先是上網查找了北半球觀察月相變化的順序,再按照順序完成了月相圖,整個過程約半小時,「這個做法比畫畫和寫有趣多了,又能玩又能吃。餅乾質地很硬,用消過毒的小刀刮去白色夾心時一不小心就會把它弄碎,這個時候我就邊吃邊做。」
而他的另一個作品生粉cos月球環形山則用雞蛋、彈珠模擬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生粉堆因為受到衝擊出現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坑,「其實生粉、雞蛋、鋼珠等都可以用家裡其他物品代替,例如麵粉、不規則的小石頭等等。」
用書本玩多米諾
同樣就地取材的還有一年級同學楊曜瑄,上了多米諾骨牌課後,老師讓同學們在家做實驗,「沒有多米諾骨牌,也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聽了老師建議,她思索起來,居家學習不外出,能用什麼材料替代呢?
最終,在媽媽的啟發下,曜瑄的目光停留在故事書上,「家裡有二三十本故事書,數量足夠多,而且它們都有一定重量和厚度,能立起來!」在擺放故事書的過程中,有一次曜瑄快完成的時候,因為一本書倒了而失敗了,結果要從頭再來,這時,曜瑄媽媽發現了女兒的小變化,「以前曜瑄會有一點小脾氣,但是這次失敗她沒有哭鬧,而是哈哈一笑又繼續做起實驗來了。可能是在家的學習環境比較放鬆,讓她更享受嘗試的過程了。」
有何收穫?
在家裡也能發揮學習能動性
疫情特殊時期的線上學習經驗,對於學生而言能帶來什麼收穫?
經過近兩個月的線上教育開展後,海珠區實驗小學副校長簡敏豪總結道:「最重要是讓他們意識到,除了回到學校,在課堂上學習之外,在家庭裡、在社會裡,其實也有很多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方式也不是那麼呆板的。無論在學校裡坐下來,在課堂當中聽老師講課,或者在家庭裡、在社會裡學習,都是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去學習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