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穿越黑夜成為日出
——李瑛《黃河落日》一詩給人的能量
賴廷階
黃河,是這塊土地上與長江一樣最為重要的河流,這條河流的重要性就是一片土地的臍帶。然而,它充滿了苦難,黃河也是充滿了歷史的淚水,不過,我們對它充滿了感恩。其實,最為高感恩的就是創造天地的造物主,賜予了這片土地給我們生存。
黃河全程,不同階段有不同風景。黃河流過的地方,都依靠這條河流的水來灌溉生命。而生命最為偉大的澆灌,是造物主的聖靈澆灌我們的靈魂。的的確確是這樣,生命就是聖靈的恩典才有芸芸眾生的生命。
黃河落日是一種悲壯的英雄主義行為,要去穿越黑暗,超過這片土地的漫漫長夜,成為全新的日出。落日本來就是日出,但需要真理的更新,需要造物主給它更新,才能成為日出。
李瑛的《黃河落日》這一首詩歌,這樣寫道——
「等了五千年
才見到這莊嚴的一刻
在染紅一座座黃土塬之後
太陽,風風火火
望一眼濤湧的漩渦
終於落下了
輝煌的、凝重的
沉入滾滾濁波」
為什麼要等五千年才能見到這個黃河落日?這顯然是一個有思想境界的落日。因為這片黃土地五千年來的困難、苦難、災難,希望被落日帶走,希望這片土地有真理的照耀帶來新的日出。
黃河濁浪滔天,這本來就是生態的悲劇,同時也象徵了歷史的苦難。黃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歷史的線索。
黃河落日,實際上就是一種告別儀式,落日看到這一片黃土地的五千年苦難有一種結束,帶來新的光明、幸福、自由等偉大力量。
「淡了,帆影
遠了,漁歌
此刻,大地全在沉默
凝思的樹,嚴肅的鷹
倔強的陡峭的土壁
蒿艾氣息的枯黃的草色」
黃河落日,這一次的落日,不是五千年來日復一日重複的落日,而是希望成為黑暗中災難深沉的土地的最後落日,也就是對漫長黑暗的謝幕。
希望真是這樣的謝幕:告別過去的邪惡,告別過去的暴力,告別過去對這片土地上芸芸眾生的摧毀,讓魔鬼不再在這片土地上興風作浪。
在沉重的黃河落日告別儀式上,這一片土地,這一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心情都是莊嚴肅穆的,歷史中的事物,這一片土地上求生的萬事萬物都在沉默中思考。沉默是一種醞釀,沉默是一種痛苦,沉默也是對新生命的渴望。
「只有絳紅的狂濤
長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萬面旌旗翻卷
九萬面鼙鼓雲鑼
一齊迴響在重重溝壑
顫動的大地
竟如此驚心動魄」
我們看到,黃河落日的儀式裡面,在這個過程裡面,除了莊嚴的沉默是一種思考,也是一種力量之外,其實,沉默就是發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宏大的畫卷。那就是黃河的波濤,就像一頁頁書,在翻過去,要翻過歷史坎坷的書卷,要翻過歷史黑暗的書卷,要翻過歷史邪惡的書卷,要翻過那些魔鬼主宰的大屠殺歷史。
那些絳紅色的波濤是什麼?就是歷史的血,歷史的鮮血都是芸芸眾生的悲劇,都是悲慘的輓歌。
告別鮮血的歷史,黃河落日的心願是善良的,只有穿越黑暗的光明日出就全面真善美。
「醉了,洪波
亮了,雷火
辛勤地跋涉了一天的太陽
坐在大河上回憶走過的路
歷史已成廢墟
草灘,爝火
崢嶸的山,固執的
裸露著筋絡和骨骼
黃土層沉積著古東方
一個英雄民族的史詩和傳說」
在這個時候,在黑暗來臨之前,在最大的黑暗也就是最後的黑暗來臨之前,落日是一個關鍵性的行為,也是一個關鍵性的事件。
歷史成為了往事,而歷史深處那些無辜生命的痛苦,依舊沒有消失。黃河的落日用目光都看過了所有歷史的悲劇,落日是歷史的全部觀眾。
東方歷史的苦難與黑暗都是觸目驚心的,而要翻卷黃河大地上的邪惡,讓土地成為真善美的家園,就要真理的能量席捲大地。
「遠了,馬鳴
斷了,長戈」
歷史都是在戰爭的鐵蹄之下展開,歷史在戰爭的血河裡面流淌而成,歷史都是邪惡的囂張波濤。
在歷史的戰場上,大屠殺讓人看到了魔鬼的恐怖,大屠殺讓人看到了人心欲望就是地獄。只有真理才能完全戰勝魔鬼,讓歷史的大屠殺不再出現。
要讓歷史完全遠離魔鬼,就只有真理才能結束人的屠殺,真理是人的歷史結束的力量。
「如血的殘照裡
只有雄渾沉鬱的唐詩
一個字一個字
象餘燼中閃亮的炭火
和浪尖跳蕩的星星一起
在蟋蟀鳴叫的蒼茫裡閃爍」
在歷史裡面,拯救的話語來自真理而不是來自人說出來的,真理說出來的能量就帶來光明,而人無法改變什麼。
人在歷史裡面的抒情,最終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任何抒情也阻止不了歷史上的大屠殺,能夠改變歷史的,真的只有真理本身的能量,真的只有愛本身的能量,真的只有光明本身的能量,才能做到。
黃河落日就是一顆追求真理的心去穿越黑夜,迎來新的光明日出。未來的光明日出是多美巨大的希望。
李瑛這一首《黃河落日》詩歌,讓人在領略大美之中,展開對歷史、大地、芸芸眾生的生命本質的核心思考。
附錄
《黃河落日》
李瑛
等了五千年
才見到這莊嚴的一刻
在染紅一座座黃土塬之後
太陽,風風火火
望一眼濤湧的漩渦
終於落下了
輝煌的、凝重的
沉入滾滾濁波
淡了,帆影
遠了,漁歌
此刻,大地全在沉默
凝思的樹,嚴肅的鷹
倔強的陡峭的土壁
蒿艾氣息的枯黃的草色
只有絳紅的狂濤
長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萬面旌旗翻卷
九萬面鼙鼓雲鑼
一齊迴響在重重溝壑
顫動的大地
竟如此驚心動魄
醉了,洪波
亮了,雷火
辛勤地跋涉了一天的太陽
坐在大河上回憶走過的路
歷史已成廢墟
草灘,爝火
崢嶸的山,固執的
裸露著筋絡和骨骼
黃土層沉積著古東方
一個英雄民族的史詩和傳說
遠了,馬鳴
斷了,長戈
如血的殘照裡
只有雄渾沉鬱的唐詩
一個字一個字
象餘燼中閃亮的炭火
和浪尖跳蕩的星星一起
在蟋蟀鳴叫的蒼茫裡閃爍
好詩就是生命樹
——李瑛《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一詩帶來的生命積極意義
賴廷階
人生成為一棵百年大樹是最為快樂的,人生成為生命樹就回到了生命本身,生命樹是我們的理想形象。我們要努力成為生命樹。
好的詩歌就像生命樹,帶來生機勃勃;好的詩歌就像生命樹,帶來綠色,帶來綠化,帶來好氧氣,帶來鮮花,帶來果實,帶來偉岸的形象。
人要成為生命樹,這是人生的理想,人要把生命作為自己的核心回歸。作為樹木,當然可以自豪自己是生命樹,一旦是生命樹的樹木,信心就是對真理的愛。生命樹就是造物主創造的作為生命永恆的形象。
李瑛《我驕傲,我是一棵樹》寫出了生命樹的信心——
「我驕傲,
我是一棵樹!
枝葉向著藍天伸展,
根須扎進大地深處。
山高水長,自由競爭,
無意把別人的光彩遮住。」
詩歌展示出一棵生命樹的高度信心,這種信心是對真理的熱愛,是生命紮根在真理身上長出來的力量,紮根在自由意志裡面的努力。
當然,作為自己是一棵樹,自己這棵樹是完成自己的努力,自己這棵樹是建立在敬畏真理的基礎上來進行自己的生長,自己這棵樹是要與其他無數的像自己一樣的樹木平等地生長的樹木。
樹木與樹木之間,的的確確,最為重要的就是平等,互相尊重,生態有契約關係,生命樹與真理光明有契約關係。
一棵樹對其他樹木只有互相幫助,一起努力,各自生長。
「何必揮動仇恨的刀斧,
我和你無冤無故!
即使大地上沒有了我,
挺拔的新枝依然無數。」
作為一棵生命樹,要有頂天立地的姿勢。一棵樹只是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其他樹木,要對其他樹木祝福。
一棵生長的生命樹是具有永恒生命的,哪怕就是在大地上消失了自己的位置,在永恒生命裡也有自己的位置。
樹木與樹木之間是互相祝福與互相幫助,地面上保持距離而在泥土中的根是交織在一起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世上最難的是寬容,
人間可悲的是嫉妒。
江河無須怨恨海洋,
山泉何必詛咒瀑布。」
寬容是生命的一種最大的力量,寬容顯示了一種胸懷,寬容是愛的具體表現,寬容是更多的光明來幫助生命彼此之間達成彼此相愛。
人性的複雜讓人都感到無語,人性的利益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黑暗爭鬥,嫉妒心是一種最不健康的心態,嫉妒心是一種黑暗心態,嫉妒心不僅會毀滅自己,讓自己過得不好,也會讓別人過得不好。
不同形態的生命,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塑造好自己的真善美,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各有各的生命力。
「你有你的歸宿,
我有我的道路。
熔煉刀斧,化為犁鋤;
耕耘愛心 ,播灑雨露。」
對於不同的具體生命,因為各自的生命不同,而可以塑造自己具體的美好,不必嫉妒別人的美好。有一種人,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一旦看到別人好就坐立不安。這種不健康的心態,不僅傷害了別人,更是傷害了自己。
對別人要祝福,這樣的胸懷會讓自己更加幸福。在這個世界上,愛的力量是最為巨大的,唯有愛能夠完善生命。愛是祝福,愛是良藥。
有了愛,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愛讓自己會更加明亮。愛照亮所有生命。
「愛自己也愛別人,
心中便擁有無窮財富;
毀別人也毀自己:
靈魂要欠下累累債務。」
愛在我們身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神就是生命對我們所有的芸芸眾生的愛,那種愛就是創造生命的愛。
愛別人,彼此相愛,就會有生命的美好;相反,傷害別人,只會造成兩敗俱傷。靈魂是愛才具有生命的核心意義,相反,靈魂一旦變為邪惡的魔鬼主宰,那麼,生命也就毀掉了。
生命樹之所以是生命樹,因為是愛作為生命的靈魂的緣故。
「春天,我來林間漫步,
看花木茂盛如歌如訴。
咦!我驕傲,
我是一棵樹。」
人生就是樹木,人生就是散步的樹木,人生就是走動的樹木。讓自己成為一棵健康的樹木,就很好。
讓自己這一棵樹木成為一棵積極向上的樹木,不論大小,不論是什麼樹木,只要盡心盡力,用愛作為糧食,用愛作為靈魂,用愛作為生命本質,就會成為愛的生命樹。
李瑛的《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是一首很好的抒情詩,是一首很好的勵志詩歌,深刻,大氣,朗朗上口,一看就知道具有光明力量,其中的深度就是光明的深度。
附錄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李瑛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李瑛
我驕傲,
我是一棵樹!
枝葉向著藍天伸展,
根須扎進大地深處。
山高水長,自由競爭,
無意把別人的光彩遮住。
何必揮動仇恨的刀斧,
我和你無冤無故!
即使大地上沒有了我,
挺拔的新枝依然無數。
世上最難的是寬容,
人間可悲的是嫉妒。
江河無須怨恨海洋,
山泉何必詛咒瀑布。
你有你的歸宿,
我有我的道路。
熔煉刀斧,化為犁鋤;
耕耘愛心 ,播灑雨露。
愛自己也愛別人,
心中便擁有無窮財富;
毀別人也毀自己:
靈魂要欠下累累債務。
春天,我來林間漫步,
看花木茂盛如歌如訴。
咦!我驕傲,
我是一棵樹。
(獲1983年首屆全國詩集評選一等獎)
只有真理才能戰勝死亡
——李瑛《一隻山鷹的死》一詩展示出對終極問題的探討
賴廷階
人不僅關注自己同類的生死,還關注動植物等等萬物一切的生死,尤其是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的自然世界,自然萬物是一體化的生命體系,動植物的生死關係到人的生死。
任何生態系統的改變,都會牽涉到人的生存,而生態系統的改變主要就是人的邪惡造成的,具體地說就是人對自然的殘酷掠奪,無窮獲取資源,導致萬物直接進入死亡。人的肆意妄為,就像魔鬼一樣,導致最終毀滅的、成為悲劇的還是人自己。
詩人更加敏銳地關注動植物的生死,這不僅是眼光問題,更是靈魂的本質,只有慈悲地面對人生存的環境,關心動植物的生死,人才會更好地擁有生命。
李瑛《一隻山鷹的死》就是這樣一首詩,通過關心動物的死亡來思考生命的本質。這首詩開始就這樣寫——
「一隻鷹
一塊長翅膀的石頭
如一聲落地地雷
跌落在陡峭的崖頂
它以生命劃出最後一條弧線
終止在鐵青石灰巖上
野花盛開的地方
震顫了峽谷」
一隻鷹成為一塊石頭,不僅說明這隻鷹的生命力堅強,同時也說明了這隻鷹的生命是何等沉重,何等沉悶。
這隻鷹掉在懸崖峭壁的山頂,是飛不來了,是無法再健康地使用自己的翅膀。它就像一塊石頭砸在巖石上面,這種衝擊是毀滅性的。
這隻鷹發生悲劇的地方,還開滿鮮花,其實活著是多美好的事情。這隻鷹的輓歌讓野花都感到震驚。
「你聽見了嗎
它死去了
它的頭依然高昂著
緊閉著倔強的勾喙
一雙銳利的眼
仍望著人間
它鐵鉗般鋒利的爪趾
緊攫著巖石
雙翼緊抱著山和大地
翅膀上每一根羽毛,都有
雷雨擊打的傷痕,有暴風雨的回聲和
流霞的閃光」
鷹在人們心中一直都是勇敢者的形象,是有正能量積極向上的生命。人們常常用鷹的形象來作為勵志的榜樣,鼓勵人們戰勝困難。
我們看到在這裡一隻不屈不饒努力戰鬥的鷹,就算在死後,依舊保持光榮的形象,這種光榮的形象具有一種陽光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生命本身需要的,是人們在黑暗中生活所需要的鬥爭精神,是一種稀缺的精神魅力。
鷹,我們還會聯想到它有一種力量,就是不妥協,不放棄,不拋棄,直接面對困難,喜歡在高處,追求超高的價值,追求崇高的價值。
「只在撕裂的胸肌邊
精壯的血
染紅了絨毛和天邊的雲
唯有最後一滴
流出,卻不肯凝固
象火種閃爍在長空
並發出芳香
仿佛一陣風吹來
它的生命便會重新燃燒
你看見嗎」
對於鷹流出來的鮮血,正是一種鬥爭的精神,是一種火焰作為血液的生命。它的血液是與黑暗與困難作鬥爭的能量,是一種儲存的意志。哪怕是流盡最後一滴血液也不會放棄對光明的努力。
鷹的確是與黑暗與邪惡作鬥爭的勇士,是更高飛翔的真理衛士。鷹身上難能可貴的精神就是一直熱愛生命到底。
鷹是有信仰的,其信仰真理支撐著鷹生命的鑑定信念,就像人們堅定地信仰十字架上的基督耶穌對人類的拯救恩典。
「誰能告訴我
它是怎麼死去的
是雷殛?是風暴
什麼時候
此刻,世界十分寂靜
蒼莽群峰匍匐在它的身下
一切都已停止
只有花朵撫摸著它
喚它起來
它的莊嚴與英武
顯示了一個生命的強力與完美」
尋找這一隻鷹的死亡原因,是探究如何與黑暗作鬥爭的真實本質。鷹的死亡原因是為真理而鬥爭,但是到底具體是怎樣死亡的?到底是如何與黑暗作戰的?到底是如何被黑暗用邪惡的陰暗手段迫害致死的?這是需要查明的真理的真相。
追求崇高的價值,肯定會惹怒黑暗勢力,讓黑暗勢力很恐慌。追求最高的光明,讓鷹處於高遠的境界,看透了真相。這正是黑暗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黑暗就會想方設法把飛到高處的鷹打擊到最低的位置,不允許高處的位置被鷹看到與擁有。
鷹的悲劇就是整個天地之間追求崇高的生命的悲劇,為此,群山與鮮花都之意沉痛的敬意,感謝鷹為追求崇高的真理而付出的生命代價。
「一隻鷹
一塊長翅膀的石頭
砸在大地上
它死去了
把江河源頭的閃光
太陽升起、星鬥殞落的聲音
風的聲音
都一齊埋進記憶」
鷹的死亡,讓鷹從一個高度掉下來,要達到高處,黑暗與邪惡力量是不會允許的,那些與種種困難作鬥爭的記憶,隨著鷹惡死亡而煙消雲散。對記憶的處理,讓生命不殘存記憶,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摧毀與愚民手段。
生命消失了,一切就消失了,也就不會再有生命的存在。這是黑暗力量控制肉體生命的唯一魔鬼手段。魔鬼所害怕的就是生命得到自由。
鷹就是追求自由、光明、真理的悲劇,它為此而獻身,也得到了我們的尊敬,激發了我們的鬥志。
「把門關起來
山巔,再也不會
印出它矯健翱翔的影子」
鷹的存在,就是打開了人們的視野,鷹的存在是一種令人敬畏的高度。鷹是一種天空高遠的自由力量,是一種展翅高飛的靈魂符號。
群山之上,獲得了自由的高度,這正是要控制真理自由的黑暗力量所忌諱的地方。鷹一旦超越了自由控制允許的高度,就會遭到邪惡勢力的絞殺。
絞殺自由的力量,讓生命處於最低位置,處於視野狹窄的地方,黑暗才能控制芸芸眾生。
「但對這個驕傲的大地之子
它不願人知道它死亡
猶如不願人知道它曾經生存
也不要任何同情和憐憫
只要你從長空,它所劃出的鷹隼的弧線
理解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艱辛
就夠了
你知道嗎」
那些真理的先驅,那些曾經為真理而努力的生命,那些達到了生命的高度的生命,它們就是為了自己追求正確的靈魂價值而一直鍥而不捨地追求著,哪怕就像這隻鷹一樣,把自己的生命都獻出來了,也在所不惜。
鷹之所以不讓自己死亡的消息擴散,是它自己生前意識到了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問題?這是害怕自己的死亡讓更多追求真理的生命他們的精神受到巨大的打擊。
鷹要讓自己的意志成為鼓勵人們的能量,這就是鷹的用心良苦。
「其實,在啟明星升起的地方
它仍然和太陽一起飛旋
寂靜裡,一顆勇敢的靈魂
仍在呼嘯遠天的雷火」
戰勝了死亡,也就戰勝了黑暗;戰勝了死亡,也就戰勝了邪惡;戰勝了死亡,也就戰勝了魔鬼。
戰勝死亡的,只有光明,而光明本身就是上帝的力量。在聖經裡裡面,耶穌說道祂就是真理光明道路。
相信能夠戰勝死亡的唯一力量就是愛。愛是生命的創造者,種子。
李瑛《一隻山鷹的死》是一種大氣的力量,是一種生命之美的深度存在,是一種讓人看到了崇高價值的精神,是一種讓人去擁抱真理的鼓勵。
附錄
《一隻山鷹的死》
李瑛
一隻鷹
一塊長翅膀的石頭
如一聲落地地雷
跌落在陡峭的崖頂
它以生命劃出最後一條弧線
終止在鐵青石灰巖上
野花盛開的地方
震顫了峽谷
你聽見了嗎
它死去了
它的頭依然高昂著
緊閉著倔強的勾喙
一雙銳利的眼
仍望著人間
它鐵鉗般鋒利的爪趾
緊攫著巖石
雙翼緊抱著山和大地
翅膀上每一根羽毛,都有
雷雨擊打的傷痕,有暴風雨的回聲和
流霞的閃光
只在撕裂的胸肌邊
精壯的血
染紅了絨毛和天邊的雲
唯有最後一滴
流出,卻不肯凝固
象火種閃爍在長空
並發出芳香
仿佛一陣風吹來
它的生命便會重新燃燒
你看見嗎
誰能告訴我
它是怎麼死去的
是雷殛?是風暴
什麼時候
此刻,世界十分寂靜
蒼莽群峰匍匐在它的身下
一切都已停止
只有花朵撫摸著它
喚它起來
它的莊嚴與英武
顯示了一個生命的強力與完美
一隻鷹
一塊長翅膀的石頭
砸在大地上
它死去了
把江河源頭的閃光
太陽升起、星鬥殞落的聲音
風的聲音
都一齊埋進記憶
把門關起來
山巔,再也不會
印出它矯健翱翔的影子
但對這個驕傲的大地之子
它不願人知道它死亡
猶如不願人知道它曾經生存
也不要任何同情和憐憫
只要你從長空,它所劃出的鷹隼的弧線
理解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艱辛
就夠了
你知道嗎
其實,在啟明星升起的地方
它仍然和太陽一起飛旋
寂靜裡,一顆勇敢的靈魂
仍在呼嘯遠天的雷火
童年的小動物是一種愛
——李瑛《蟋蟀》一詩帶來的回憶
賴廷階
任何人的童年都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財富,童年的經歷類似於天堂生活的美好,這在聖經裡耶穌基督的話語就已經說明白。
童年更加具有自然性的美好,童年是一個人人生的遊戲時代與純潔時代,小時候的遊戲與玩耍是以後的人生不會再次回來的珍貴幸福。
童年與玩具、遊戲、動物都是多多少少有分不開的地方。那些螞蟻、知了、螞蚱、蟋蟀、狗、貓、雞雞鴨鴨······都是童年時代的動物朋友。
蟋蟀是北方童年常玩的一種動物,不僅是小孩玩,大人也玩,蒲松齡的小說裡面就寫過因為玩蟋蟀、賭博蟋蟀引發的悲劇,這個悲劇也與孩子有關。小動物與那些悲慘的孩子更是互相映照,成為彼此命運的寫照。
用動物、用其他來寫照人的情感與心靈,進行抒情,這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寫法。李瑛《蟋蟀》這一首詩歌就寫得很好——
「產後的田野疲倦地睡了
喧鬧如雨的秋聲已經退去
夜,只剩一個最瘦的音符
執著地留下來
代替油盞,跳在
秋的深處,夜的深處,夢的深處」
在秋天,秋收之後,蟋蟀這樣的小動物就登場了,在看不到這種小動物身體的時候,人是憑藉蟋蟀的聲音對它進行辨認的。聲音就是一種動詞,聲音就是它的語言,表明了它的存在。
大地也是辛苦的,因為它要養育糧食與眾生,而秋收後的田野,在莊稼潮水一樣被收割之後,蟋蟀感到了空廓與自由,然後,覺得就算自己很小很小,但最小的個體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也要唱歌。
也許,蟋蟀唱出來的歌也有憂傷,甚至有擔心害怕,但是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這是生命的普遍特徵。
最瘦的一個音符,一個「瘦」字,就說明了一個小動物的命運不是那麼理想,它的歌唱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抒情,更是一種自身的展示。
「輕輕的,膽怯的
一隻沒有家,沒有寒衣的蟋蟀
躲在我庭院的角落
掙扎地顫動著羽翅
如一根最紅的金屬絲
從它生命的最深處抽出來
顫抖在落葉霜風裡」
我們回過頭來,要理解這一首詩歌為什麼一開頭就要寫豐收的田野之後的景象,我們要看到的是一隻蟋蟀曾經是擁有自己豐收的土地的,不過,土地上的豐收被捲走了,剩下來空落落的就歸了蟋蟀,所以,無視蟋蟀的存在,把大地上的糧食捲走,這讓微小的蟋蟀深深受到了傷害。
天寒地凍,沒有吃的,小動物只能尋找自己的求生之所,而善良的心、善良的地方,才是這些小動物可能獲得生機的地方。
豐收的豐收被掠奪之後的小動物,它們也要活命,它們也要尋找度過寒冷日子的地方,如果運氣好,就能夠找到,多活幾天。
「會叫的白露
會叫的霜花
是我童年從豆秧下捉到的那一隻嗎
養在陶罐用劃莖撥動它的長鬚」
蟋蟀成為白露與霜花,這都是寒冷的象徵,饑寒交迫的日子,蟋蟀希望自己渡過難關。而在這個時候,童年的孩子尋找蟋蟀,希望蟋蟀給自己帶來快樂。
人的目的與動物的目的不一樣,小動物給孩子帶來的快樂更是孩子一生的記憶。孩子可能還不理解蟋蟀的難處,長大之後,就會隨著自己人生的磨難與成長、經歷,會理解蟋蟀的難處。
蟋蟀被放到一個陶罐裡面,只要只是陪伴童年,沒有過多的傷害,這小動物就是一種幸運。
「現在,我的童年早已枯萎
而今,我孤悽的叫聲
像敲打著我永遠不會開啟的門
震撼著我多風多雨的六十個寒暑」
時間流逝,人沒有時間的版權,童年時代與小動物在一起玩的快樂時光,讓人懷念。一個人對自己童年的回憶,也會回憶自己最為喜歡的小動物伴隨自己度過的快樂時光。
當一個人的過去時光遠走,無論怎樣,在人的能力之內,是不能喊回時間的。當人生到了中年、晚年時光,回憶更加讓人珍惜那不再回來的童年。
童年對小動物是愛惜,雖然是玩,但是孩子與小動物互相帶來了彼此的快樂,這是最理想的狀態。而人對童年小動物的愛,那種溫暖就成為了人生生命的體溫。
「六十年和今天的距離只有幾米
但我不能回去
在秋的深處,夜的深處,夢的深處
一絲悽清的纖細的鳴叫
猶如從遙遠傳來的回聲
激起我心頭滿海的濤湧」
回憶把時間化為這一種空間轉換,雖然近在咫尺,人不能回到過去。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三維空間裡面,這是人被囚禁的空間,而造物主可以打開四維五維·······空間,時間可以重新回去也可以壓縮。
人對童年時代小動物的回憶與放心不下,主要是一種良知起了作用,小動物在自己饑寒交迫的情況之下,還給自己的童年帶來了快樂,就算一個人老了,也會在自己白髮蒼蒼的時候,想起童年溫馨的小動物。
李瑛《蟋蟀》這一首詩歌,通過一種小動物來來表達一種愛,對童年小動物的愛,也通過這種小動物來寫出了像小動物一樣的一種生命群體即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存悲慘。
附錄
《蟋蟀》
李瑛
產後的田野疲倦地睡了
喧鬧如雨的秋聲已經退去
夜,只剩一個最瘦的音符
執著地留下來
代替油盞,跳在
秋的深處,夜的深處,夢的深處
輕輕的,膽怯的
一隻沒有家,沒有寒衣的蟋蟀
躲在我庭院的角落
掙扎地顫動著羽翅
如一根最紅的金屬絲
從它生命的最深處抽出來
顫抖在落葉霜風裡
會叫的白露
會叫的霜花
是我童年從豆秧下捉到的那一隻嗎
養在陶罐用劃莖撥動它的長鬚
現在,我的童年早已枯萎
而今,我孤悽的叫聲
像敲打著我永遠不會開啟的門
震撼著我多風多雨的六十個寒暑
六十年和今天的距離只有幾米
但我不能回去
在秋的深處,夜的深處,夢的深處
一絲悽清的纖細的鳴叫
猶如從遙遠傳來的回聲
激起我心頭滿海的濤湧
獨立思考與孤獨之間的關係
——李瑛《什麼是孤獨》一詩給人的啟發
賴廷階
孤獨,是人類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孤獨出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它是如此普遍,也是如此之多,因為孤獨是對人的懲罰,為什麼是一種懲罰?人對真理的背叛,就會形成孤獨,這是原罪形成的。人只要背叛造物主,從一開始背叛真理,人的墮落就已經形成了孤獨。
孤獨不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個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但是每一個人的孤獨都是量身定做的,一個人的孤獨與另外一個人的孤獨沒有任何的相同,當然, 孤獨的共性是相同的。
孤獨是人生的陪伴,如何學會與孤獨相處,如何用好孤獨,如何讓孤獨成為一種正能量,這才是積極的,需要的。
李瑛《什麼是孤獨》這樣一首詩,恰好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孤獨的詩歌案列。這一首詩歌,讓人們在詩意中增加了自己對孤獨的理解、讓人如何更好地善用孤獨,都提供了積極的信息。
這首詩用排比分為三節,是排比的形式結構,而每一節裡面,也有相應的排比結構,所以,這首好似恰到好處地運用排比,呈現了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孤獨
有人說一張圓桌上
只有一隻酒杯,就是
有人說深秋黃昏的牆角
一隻蟋蟀最後一絲叫聲,就是
有人說,鬧市街頭花壇裡
一棵偷生的狗尾草彎著腰
尋找自己的影子,就是
也有人說孤獨就是情人
始終抱著你,你卻未覺察」
在這裡,我們看到很多信息,都在表達出孤獨的形象,在排比的句子裡,孤獨一個個展示出來。在這些孤獨的形象裡面,無論是人或者是物,其實都是人的形象、人的內心的寫照。詩歌傳統都是喜歡把人的情感放在萬物身上來描繪,這就是賦比興的運用。
孤獨隨處可見,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齡身上,孤獨隨時都在表達出來。有人就有孤獨,有人就要接納孤獨。孤獨是每一個人的朋友。
什麼是孤獨,人們心裡都有一個答案,每一個人的孤獨都不相同,但是,每一個人都要接受這個孤獨的存在。
「到底什麼是孤獨
它很大,到無限
它很小,似微塵
它是白色的抑或是黑色的
有重量、聲音、氣味和質感麼
有眼睛會哭會笑麼
它很嚴酷,能壓抑得你
皮肉瘀血,甚至窒息
也許它很可愛,能幫助你生活
無論可愛或可恨
對每個人都相同麼」
我們會說,孤獨是抽象的,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在每一個人的身心靈裡面,在生活裡,在日子裡,一一展示出來。
我們都經歷過孤獨,就連胎兒也就經歷了孤獨,嬰兒出生的時候更是經歷了孤獨的恐懼,一個人一生都在經歷孤獨。孤獨在不同時候就會有不同形態。
這一節詩歌形象地描繪了孤獨,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孤獨的滋味。這一節詩歌更讓人理解了不同形態的孤獨,每一個人身上的孤獨是如此地不同。
「到底什麼是孤獨
對我來說,多年來
和我親暱相依,如影相隨
摸不到它,但它確實存在
我睡著後,它離開一會兒
我一醒,它又守在身邊
它很嚴肅、忠實、誠懇
從不欺騙、幹擾和吵鬧
它陪我認識了許多東西
告訴了我許多東西
引我思考了許多東西
我曾讚美它是一盞燈
但我並不知道它是不是叫孤獨
你說,它是麼」
我們說到了孤獨是因人而異的,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孤獨對一位詩人的幫助。孤獨分為不同的作用,因人而異,既然孤獨在每一個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那麼,就讓孤獨成為一個人的良師益友。
把孤獨作為正能量使用,對人生大有益處。把孤獨好好珍惜,不要被孤獨控制。讓孤獨潛移默化轉化為正能量,更好地形成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把自己的孤獨更好地被獨立精神取代。如此,孤獨就像詩人說的那樣,成為照亮自己的一盞燈。
善用孤獨,不要讓自己在孤獨中喪失,而是要在孤獨中獲得積極能量,讓孤獨成為人生的一筆財富。這就是李瑛的詩歌《什麼是孤獨》帶給人的積極意義。
附錄
《什麼是孤獨》
李瑛
什麼是孤獨
有人說一張圓桌上
只有一隻酒杯,就是
有人說深秋黃昏的牆角
一隻蟋蟀最後一絲叫聲,就是
有人說,鬧市街頭花壇裡
一棵偷生的狗尾草彎著腰
尋找自己的影子,就是
也有人說孤獨就是情人
始終抱著你,你卻未覺察
到底什麼是孤獨
它很大,到無限
它很小,似微塵
它是白色的抑或是黑色的
有重量、聲音、氣味和質感麼
有眼睛會哭會笑麼
它很嚴酷,能壓抑得你
皮肉瘀血,甚至窒息
也許它很可愛,能幫助你生活
無論可愛或可恨
對每個人都相同麼
到底什麼是孤獨
對我來說,多年來
和我親暱相依,如影相隨
摸不到它,但它確實存在
我睡著後,它離開一會兒
我一醒,它又守在身邊
它很嚴肅、忠實、誠懇
從不欺騙、幹擾和吵鬧
它陪我認識了許多東西
告訴了我許多東西
引我思考了許多東西
我曾讚美它是一盞燈
但我並不知道它是不是叫孤獨
你說,它是麼
靈魂密碼就是真理、愛、自由
——李瑛《靈魂是一隻鳥》說出了自由的重要性
賴廷階
詩歌始終是為靈魂服務的,而靈魂才是我們的生命質量指標。人一生就是安頓靈魂作為大事,最終就是把靈魂安頓在生死之後,繼續在一個有永遠生命的世界。
靈魂正確,人生才會正確。靈魂有價值,人生才會有價值。詩歌也是一樣的,有正確靈魂價值的詩歌,才會是真正的詩歌。
詩歌到底怎樣寫靈魂?只要是凸顯真理價值的,都是在尋找真正的靈魂,都是在鑄就真正的詩歌。
李瑛《靈魂是一隻鳥》這樣一首短詩,就把大的東西寫好了——
「花翅膀白胸脯的小鳥呵
轉動著眼睛
望著這個世界的黎明」
這首短詩一開始,就把一隻小鳥雕刻得很細緻。翅膀的特徵、胸脯是白的積雪,雖然是小鳥,但是內容大,小的東西不小。眼睛是著眼點,是核心位置。
一隻小鳥,等待黎明,那麼,它經歷了黑夜,穿越了很多阻力。小鳥都起得比人早,這是生活常識。
小鳥看著黎明的到來,這是最喜悅的事情,也是它經過穿越了黑暗而獲得的時刻。
「它飛翔,使天空遼闊
它跳躍,使大地成熟」
黎明到來,讓小鳥感到快樂,小鳥的喜悅可以從它的行為上看得出來;小鳥在晨光中的飛翔,讓翅膀獲得了無限的喜悅、自由、空間。小鳥擁有了整個天地。
給予小鳥無限生機勃勃的是光明,光明就是真理,就是一種新生的道路。只有新的黎明才能克服黑暗,才能給與小鳥廣闊的天地。
小鳥是靈魂,靈魂就像小鳥一樣,唯獨光明能夠澆灌小鳥,讓靈魂的小鳥成為一種獲得愛與自由的莊稼。
「我剛寫下這幾句話
它便飛走了
只把影子留在葉片上
把歌聲纏繞在枝頭」
事實上,小鳥作為靈魂的象徵,它離不開樹,因為靈魂是生命樹的基本,靈魂的歌唱才是生命樹的歌唱。靈魂是魅力的樂譜,靈魂是福音,靈魂是真理的密碼。
靈魂要獲得光明的自由,靈魂要獲得光明的歌唱,才會有真正的生命核心價值。靈魂是嚮往自由的境界,靈魂一旦失去了自由,便是沒有了生命力。
小鳥是靈魂的容器,它是靈魂的快樂,只有它活得快樂,它才會如此自由。快樂是自由的一部分,真正的自由是快樂的。
「靈魂是一隻鳥
它熱愛自由」
把靈魂比喻為意志鳥,很形象,很生動,很貼切。整個這一首詩歌,都是把靈魂比喻為小鳥,而小鳥最喜悅的就是在天地之間無拘無束地飛翔,通過獲得自由來更好地理解真理本身。靈魂的自由是真理賦予的最寶貴的財富。
靈魂是一隻鳥,飛翔讓靈魂獲得廣闊的空間,光明讓靈魂獲得足夠的能量。而靈魂的歸宿自然就是真理。真理是讓人的靈魂有歸宿的引導,只有真理才能引導人的靈魂有正確的去向。
失去自由價值,靈魂便什麼也不是。自由是靈魂最基本的能量。自由就像人的呼吸一樣寶貴。
總之,李瑛這一首短詩《靈魂是一隻鳥》讓人豁然開朗,引導人追求自由,追求光明,追求博大的真理。
附錄
《靈魂是一隻鳥》
李瑛
花翅膀白胸脯的小鳥呵
轉動著眼睛
望著這個世界的黎明
它飛翔,使天空遼闊
它跳躍,使大地成熟
我剛寫下這幾句話
它便飛走了
只把影子留在葉片上
把歌聲纏繞在枝頭
靈魂是一隻鳥
它熱愛自由
賴廷階,筆名周商夏。廣東茂名人。199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當代詩人、作家、藝術家、媒體人。人物傳媒執行總編輯兼行政總裁。
著有詩集《短歌》、《電白:不老的傳說》、《還鄉》、《給你一生一世的愛》、《冼夫人之歌》、《幸福是一種感覺》、《和諧就是力量》、《賴廷階詩詞選》、《南方油城》。
散文集《為今日而活》、《童年記事》、《歷代皇帝那些事兒》,武俠小說《血刀會》、《長恨刀》,都市小說《落櫻如雪》、《寂寞如煙》、《奔》、《誘惑》、《彝家山寨》、《當愛走遠》,報告文學《戴作霖》(與人合著)、《文明之路》(與人合著)、《村官黃坤》、《趙守桐》、《許玉提》、《溫暖人間總是愛》、《紅荔飄香》、《石油是怎樣煉成的》,詩論集《海外詩魂》、《海外華文詩導讀》等文學作品二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