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答覆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與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建議」,指出中國公共衛生大學的校名不符合高等學校的命名規範。教育部將在研究制定「十四五」高校設置規劃時,充分吸收關於設立公共衛生大學或學院的建議,組織專家圍繞學校建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論證後,再統籌考慮和系統謀劃。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791號建議的答覆
教高建議〔2020〕522號
您提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與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建議」收悉,現就涉及教育部業務部分答覆如下:
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意義重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嚴重危害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凸顯了全社會對於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教育部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全國共有155所高校設置公共衛生教育教學或科研組織機構,其中88所高校設置了公共衛生學院,全國本科及以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年招生1.64萬人,為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關於優化基礎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是提高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量的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衛生法律法規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以適應預防醫學的發展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必須安排預防醫學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適當安排衛生政策與公共衛生管理相關課程;必須具有集中性實踐環節,包括在有資質的教學醫院進行臨床見習與臨床實習,以及在公共衛生機構見習、社區和公共衛生現場實踐與服務;臨床教學基地要求學校必須擁有不少於1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用於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實習,預防醫學專業在校生與病床總數比應不高於2:1。預防醫學教學基地要求疾病預防與控制機構等不少於2個,教學基地接收學生實踐人數不應超過其專業人員人數的10%。二是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公共衛生教育。《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臨床醫學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學生應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基本規律,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同時要求在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公共衛生課程,培養學生的預防戰略和公共衛生意識,使其掌握群體保健的知識和技能。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熟悉預防醫學知識,了解常見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傳播的基本規律和防治原則。三是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專業建設。2019年,教育部認定了21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一批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突出示範效應,引領帶動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專業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同時在「雙一流」建設中給予大力支持,積極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在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已有26所設有公共衛生學院,支持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將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納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020年9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醫學教育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依託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強化預防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強化對醫學生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傳染病防控知識等教育,加強醫學院校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
二、關於加快建立一所國家重點的「中國公共衛生大學」的建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增強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2017年2月印發的《教育部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十三五」高校設置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措施,對「十三五」高校設置工作進行了整體部署。按照《意見》要求,各省份應在逐校明確存量高校辦學定位、服務面向、主要學科專業布局和辦學規模的基礎上,根據優化結構、補充短板原則科學制定本地區「十三五」高校設置規劃,並報教育部備案,作為「十三五」時期高校設置工作的基本依據。「十三五」時期高校的設立、分立、合併和變更等相關事項,均須嚴格按照規劃有序實施。建立中國公共衛生大學或公共衛生學院事項目前尚未納入「十三五」高校設置規劃。對於校名問題,根據《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和《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規定,高校名稱中使用地域欄位,原則上不得冠以「中華」「中國」「國家」「國際」等代表中國及世界的慣用字樣,也不得冠以「華北」「華東」「東北」「西南」等大區及大區變體字樣。中國公共衛生大學的校名不符合高等學校的命名規範。
下一步,教育部將在研究制定「十四五」高校設置規劃時,充分吸收關於設立公共衛生大學或學院的建議,組織專家圍繞學校建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論證後,再統籌考慮和系統謀劃。
三、關於將傳染病防控納入各級學校必修課程的建議。
一是明確學校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部2008年印發《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中小學不同學段健康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實施途徑和保障機制等要求。將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和安全應急與避險等公共衛生知識納入其中。自2018年起,持續在全國校園開展「師生健康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加大傳染病防控力度,普及健康知識,推動地方和學校充分利用多種媒體開展健康宣傳和教育,提高師生健康素養。二是加大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教學資源供給。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要求,組織專家研製大中小幼一體化健康教育教學大綱和核心知識點,拓展「網際網路+健康教育」內容供給,通過幕課向全國免費推廣。三是以多種教育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傳染病防控和健康教育。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科學、生物,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等課程中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循序漸進提出健康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學校健康教育。組織開展預防學生常見病和傳染病等健康教育知識網上有獎問答活動,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利用「世界結核病日」「世界愛滋病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在學校普及宣傳健康科普知識。
四、關於加大力度推進落實健康副校長工作模式的建議。
學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常態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各學校復學複課後的「重中之重」。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強化聯防聯控,通過選聘醫務工作者擔任「健康副校長」,加強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補齊了學校防疫「短板」,堵住了學校防疫「漏洞」,提升學校衛生健康管理水平。聘任「健康副校長」是學校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是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的迫切需要。截至目前,7個省份17個地區從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共遴選出1521名業務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醫療衛生骨幹擔任學校「健康副校長」。各地著眼長遠,採取多項舉措加強健康副校長隊伍建設。一是設立專項經費,由教育、衛生健康部門負責「健康副校長」管理、協調、保障和學校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等工作。二是制定「健康副校長」培訓計劃,每年有計劃地通過專家授課、專題講座、報告會、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對「健康副校長」進行培訓,提升專業能力。將工作方式新穎、效果明顯、成績突出的「健康副校長」納入教育系統骨幹培訓範疇,組織參加國內外業務交流活動。三是嚴格任職考核,每年由「健康副校長」所在學校出具工作鑑定,教育、衛生健康部門共同考核,對工作表現突出者,在評優選先、提拔任用方面優先安排;對工作任務完成不力者,予以解聘。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與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3日
文章來源:教育部官網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