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2016年不願意離我們而去一樣,今年的最後一分鐘會也多出一秒,來補償稍微變慢的地球自轉速度。
使用世界標準時間(UTC)的國家:數個西非國家,英國,愛爾蘭,以及冰島,都會在2016的新年倒計時中加上這多出來的一秒。而對於其他的國家來說,他們則會根據各自的時區把這一秒算入。
對此,巴黎天文臺在一則聲明中表示:「天文時間是均勻的,因為它是由地球自轉速度決定的,而UTC是非常穩定的,因為自從1967年之後,它都是由原子鐘維持的。這個多出來的『閏秒』讓我們可以把天文時間和UTC統一。
位於巴黎天文臺的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IERS)有著校準時間的責任。
在IERS的網站上寫著:「UTC上的日期顯示將會是:2016-12-31 23時59分59秒,2016-12-31 23時59分60秒,2017-01-01 0時0分0秒。
這個調整是必須的,因為地球的自轉速度時快時慢,但是總體來說是在一直變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月球的引力給地球造成的「剎車現象,而這也是海潮出現的原因。最終的結果就是天文時間——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與原子時間——由全球各地400個超級準確的原子鐘維持的時間,兩者之間會出現誤差。
還有閏年
決定全球民用時間的UTC則是由原子時間(TAI)決定的。TAI比UTC快36秒,而這個數字將會隨著閏秒的出現而增加。在2017年1月1日,TAI將會比UTC快37秒。
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旗下的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表示,當閏秒在1972年被推出時,UTC增加了10秒。在那之後,大約每過18個月UTC都需要再次增加一秒。上個閏秒還是2015年6月30日。
「閏秒是為了保持UTC和天文時間(UT1)之間的差距少於0.9秒而存在的,NIST的網站上解釋說,「通常,當UTC比UT1快0.4秒以上時,閏秒就會出現。
而這往往會對數據收集和通信系統造成問題,NIST的網站上補充道:「每次閏秒出現都需要對這些系統進行檢查。
另外,2016年還是有著366天的閏年。四年一次的2月29日是為了校準日曆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之間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