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迪士尼,人們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勵志電影、迪士尼樂園、還是歐美流行樂壇的Selena Gomez和Miley Cyrus這樣曾經的迪士尼甜姐。
迪士尼自創建以來,創造了無數經典形象。桃樂絲絕對是代表人物之一,她和愛麗絲的歷險經歷深受故事讀者和電影觀眾的喜愛。
作為電影《綠野仙蹤》的續集,知道《重返奧茲國》(Return to Oz)的人卻很少。上映時的票房也相當慘澹,2800萬美元的投資只收回了1100萬美元的票房。
作為兒童電影,通常是色彩豐富、節奏明快的,而《重返奧茲國》與眾不同。在80年代的審美和思潮下,即便忠於原著,也是很難被接受的怪誕風格。當然這也是該影片的魅力之一。
這部「小眾」的迪士尼兒童電影,當你二刷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以下這5點,《重返奧茲國》絕對稱得上冷門佳片。
對「黑暗」不迴避
不只是迪士尼,大部分兒童電影都是明媚燦爛,思維簡單,愛憎分明。某種意義上講,「陽光」是一種行業定律和市場需求。
然而《重返奧茲國》對於「黑暗」卻毫不避諱,這裡的黑暗不是歪曲的價值觀或者刻意恐怖,而是在色調上更敢於跳脫兒童電影,對於人物的塑造也更為複雜和真實。
這包括電影中對翡翠過女王(Princess Mombi)的刻畫,她像《101忠狗》的庫伊拉一樣瘋狂、像《睡美人》中黑女巫Maleficent一樣冷漠,她有很多迪士尼動畫中「壞人」的樣子。
但她更豐滿、更立體,並不像一般兒童電影中那樣平面單一,而是跳脫了臉譜化的設計。
讓視覺效果回歸童趣
雖說《重返奧茲國》上映的時候電腦特效還沒有現在發達,但是想要做一部偏向科幻的兒童電影,迪士尼還是做得到的。然而電影中對於石頭王國及其手下的設計採用的是黏土動畫的視覺效果。
石頭原本是堅硬的物體,在他們觀察桃樂絲的一舉一動時,他們會睜開眼睛。當桃樂絲發現他們時,他們又會變回一塊普通的時候。
這些特效看似有些粗糙,但充滿童趣,給人定格動畫的匠心感受。
動作電影的剪輯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導演Walter Murch,他是美國著名的剪輯師。他的代表作有《現代啟示錄》、《冷山》、《布拉格之戀》等等,可見他的剪輯功力如何。
在電影中,當翡翠國女王騎著車輪人追逐桃樂絲一行人的時候,桃樂絲正在石頭王國跟國王聊天。
這時候的鏡頭切換是女王的火急火燎VS桃樂絲的不緊不慢,剪輯手法很像動作電影常見的一動一靜、一快一慢。
其中黑夜和石頭王國的火紅色調對比,也很好地渲染了氣氛。
具有美感的布景
從桃樂絲叔叔、嬸嬸的開闊農場,到變為廢墟卻帶有古羅馬美感的翡翠城,再到新女王的豪華城堡。
每一處布景都十分用心,風格迥異。農場真實接地氣,而奇幻的奧茲國極盡奢華,翡翠城內更是金碧輝煌。
看似荒唐的細節
在《重返奧茲國》中,桃樂絲和南瓜頭Jack除了朋友又多了一層關係。
Jack一直詢問可不可以叫桃樂絲媽媽,這個細節設計得很可愛。對於小孩子也是個關於責任感和家庭關係的機會教育。
還有一個雞蛋碰石頭的故事,也被導演詮釋得很逗趣。石頭國王生氣要吃掉南瓜頭的緊要關頭,一直跟隨桃樂絲的母雞下了一顆蛋。
掉進國王嘴裡,雞蛋對石頭來說是劇毒一樣的存在,所以石頭王國全軍覆沒。
這個雞蛋碰石頭的故事講得跟龜兔賽跑是如出一轍,同樣是反其道而行之,看似荒唐,卻是發揮寓言故事的好機會。
《重返奧茲國》極具想像力,它不只是兒童電影,綜合以上5點,它同時是一部讓人難忘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