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

2021-01-17 網易新聞

當國歌在遙遠陌生的印度洋海邊小城響起
  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

新華網塔那那利佛3月12日電 有馬達加斯加華裔歷史學家以自己家史為基礎作案例研究,指華人華僑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到馬達加斯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以中國人獨特的吃苦耐勞精神當修路苦力、種植香料等謀求生計,並最終融入當地社會。舊中國積貧積弱,許多華人後代從馬達加斯加前往法國等歐洲國家,馬達加斯加華裔群體的中華文化「斷根」現象日趨普遍,但中華文化一直是維繫華人華僑獨特面貌的重要精神血脈,延續至今。

2013年7月15日,馬達加斯加東北海岸小縣城費努阿里武 阿齊納納納,中山學校舉行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新華社記者 何險峰攝

2013年7月15日,馬達加斯加東北海岸小縣城費努阿里武 阿齊納納納,老華僑陳汝沾穿戴好準備離開家去參加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新華社記者 何險峰攝

2013年7月15日,馬達加斯加東北海岸小縣城費努阿里武 阿齊納納納,老華僑陳汝沾在中山學校的歷任學校負責人相片前留影。新華社記者 何險峰攝

老僑:超越時空的文化艱守

世界第四大島,遠離祖國的印度洋島國馬達加斯加,距離首都塔那那利佛東北450多公裡東北海岸小縣城費努阿里武 阿齊納納納(Fenoarivo-Atsinanana ,法文名Fenerive-Est,譯費內維爾)。

朝陽初起。近70歲的老華僑陳汝沾穿上雪白整潔的白襯衫,整理好領帶,帶上墨鏡,帶著我們走出家門,走向他負責管理的華僑學校--中山學校。這裡,將舉行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熟悉的旋律在陌生遙遠的印度洋海邊小城響起,五星紅旗在兩個馬達加斯加小旗手的手中冉冉升起,我和陪同而來的志願者老師面對臺下近千名中小學生,無不肅然起敬,潸然淚下。

費努阿里武 阿齊納納納是塔馬塔夫省的一個縣城,在馬達加斯加,這裡也是相對難以到達的邊遠小城。但這裡寧靜原始,人們以打漁和種植丁香為生,過著自給自足、平靜坦然的生活。

1945年出生於這裡的陳汝沾一生都沒有離開這裡。從父輩那裡繼承丁香榨油等手工作業後,陳汝沾以之為業,並將子女送往法國等國家留學。

陳汝沾患有眼疾,不能曬太陽,喉嚨也開過刀,但他從不缺席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為了逃避戰亂,大量華人華僑抗戰爆發前後從廣東順德、南海等地來到馬達加斯加。為了解決赴馬馬華人子女上學難的問題,聚集在這裡的華人華僑主動捐款扣物於1938年創辦了興文學校 中山學校的前身。學校創辦初期為華人先生私塾,教授內容為三字經;1987年,學校開始教授法語和馬達加斯加語,陳汝沾告訴記者。

「學校初創時期,華人來身生活非常艱辛,靠給法國人做苦力或者經營小農產品謀生。但我們的父輩們有的捐糧,有的捐衣,有的捐大米等創辦起了這所學校。以後無論馬達加斯加政局如何變幻,無論我們華人如何艱難,這所學校從末關閉過。」陳汝沾說。據塔那那利佛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李海軍統計,1946年,馬達加斯加的華僑學校多達11所。二戰結束後當地華人開始讓子女接受法語教育,加上師資和經費短缺,生源減少,當地的華僑學校陸續停辦,中山學校等其它兩所保存下來的華僑學校也減少了中文課的班級和學時。陳汝沾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強大,學漢語的學生越來越多。目前中山學校已經發展成一所集小學、 初中、高中為一體的綜合型私立學校,這裡的學生人數已經超過800名。漢語是這裡的必修課,而三字經仍是教學內容之一。 「學校教室已不夠用,他以前最大的願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夠籌集到一筆資金,擴建新校。去年中國大使館幫助解決了這筆資金,目前新校馬上建成。有大家的支持,我想讓我的學校儘快超過這裡的天主教學校,成為最好的。」陳汝沾7日告訴記者。忙碌一天,已是深夜。海邊的家溼潤陰冷,陳汝沾和老伴打開電視的中文頻道,每天收看關於中國的新聞是他感覺最踏實的時光。「孩子們離開後就不願意回來了,我們也不願意過去法國。感覺孤獨時,我們就收看中國電視,或者到學校走兩圈。」陳汝沾說。 陳汝沾這樣的人在馬達加斯加很多。他們有的出生在馬達加斯加,有的在童年時代跟著父輩漂洋過海來到這裡。他們還有許多散落在馬達加斯加偏遠地區而無法統計,他們被稱為老僑。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老中青三代華人的馬達加斯加故事:艱守與傳承(圖)(二)
    2013年4月15日,馬達加斯加王素梅女士2005年來到馬達加斯加。那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量中青年華僑華人來到馬達加斯加創業。「來馬國生活一段時間後,我們一些華僑華人擔心自己的孩子慢慢忘記了中文,於是產生創辦一所學校的想法。但由於創辦學校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需要老師校舍,但卻收益很慢,很多人退出了。2009年開始,我在自己家中開闢出幾間教室,開始了中文教學。」王素梅告訴記者。
  • 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華僑華人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
    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姜瑜、公參屠江及羅中之家副主席、羅前駐華大使敦卡在參觀攝影展(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呂曉傑 攝)  9月9日至14日,在羅馬尼亞著名的紅龍市場和羅馬尼亞青年宮舉辦了攝影和書畫展,內容記錄了羅馬尼亞華僑華人的生活和中羅兩國之間各種交流活動,以及旅羅華僑華人用鏡頭記錄的羅馬尼亞美麗風光和國內的發展成就、秀麗山河、民間藝術等內容。
  • 「譯聲情懷·譯者心」沙龍舉行 上海電影譯製廠老中青三代齊聚
    圖說:活動現場 (官方圖)今天下午,「銀星光影沙龍」迎來了一批「即親切又陌生」的電影藝術家們,他們用聲音「演繹」了螢屏上一個又一個經典的角色,他們是喬榛、曹雷、劉廣寧、劉風、張欣、周帥……來自上海電影譯製廠老中青三代配音演員,齊聚銀星皇冠假日酒店多功能廳
  • 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概況
    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概況   目前印尼華僑華人總數有近1000萬,約佔印尼總人口的5%,其中90%以上已加入印尼籍,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
  • 「老中青」三代「蔡文姬」首次同堂 徐帆贊於明佳唱功好
    「老中青」三代「蔡文姬」首次同堂。馮冰巖攝人民網北京4月18日電 (記者黃維、實習生馮冰巖)北京人藝的復排歷史大戲《蔡文姬》近日一直活躍在公眾的視線內。八十八歲高齡的朱琳和剛於亞洲電影大獎喜得影后桂冠的徐帆今天親臨排練廳,與新版蔡文姬的扮演者於明加現場交流,老中青三代蔡文姬第一次同聚一堂。88歲高齡朱琳感嘆:現在演員的條件太好,太幸福1959年版《蔡文姬》經由總導演焦菊隱之手,成為了一次話劇民族化的成功嘗試。
  • 北影節主題論壇:老中青三代導演把脈中國電影
    原標題:老中青三代導演把脈中國電影   謝飛昨天,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論壇在京舉行,謝飛、呂樂、寧浩、郭帆等老中青三代電影導演一齊亮相,以回望為契機,找尋中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原動力。   回顧   寧浩感慨趕上了好時代   「我改革開放之初才獨立接過導筒。
  • 「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揭曉 南洋華僑機工獲特别致敬
    「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揭曉 南洋華僑機工獲特别致敬 2020-01-08 18:13:24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馬秀秀)「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
  • 韓國檀國大學醫院院長致信華僑華人聯合總會表感謝
    中國僑網3月18日電,當地時間3月18日,韓國華僑華人聯合總會辦公室收到一封掛號信。醫院院長金宰日教授蒼勁有力的手寫韓國書法,牽出來一段中韓友好,共同抗擊新冠病毒的故事。  信裡表達了華僑華人聯合總會王維月會長及同仁對檀國大學醫院的關心支持。  據悉,近期韓國疫情暴發,病患增多,醫療資源一度緊張,韓國民眾紛紛排隊買口罩。面對如此情況,韓國華僑華人感同身受,紛紛表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本網獨家:華人華僑從容應對馬裡亂局
    鑑於馬裡局勢進一步惡化,中國駐馬裡大使館、駐馬裡中資機構、中資企業和華人華僑紛紛積極做出應對,力保在馬華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中國駐馬裡大使館自本月10日以來連續發出三份緊急通知,提醒在馬裡的華人華僑加強安全防範,採取必要預防措施確保自身安全。
  • 「父母逢年過節會省下錢寄臘肉回鄉」,馬來西亞華僑二代尋找廣東惠州失散親人
    早期我國沿海地區民眾為謀生活,「下南洋」或遠渡重洋而僑居海外,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就有華人」的移民現象。現今,海外華人數量已逾千萬。海外華人愛家、念祖、追根溯源的思想傳統,與中華大地一脈相承。然而由於山水相隔、遷移久遠、通訊不便等緣故,不少海外華人失去了與故鄉親人的聯繫,奔波在尋根問祖的路上。頭條尋人現設立「華人尋根」服務,幫助海內外華人實現尋親心願。近日,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周國強先生,聯絡頭條尋人替已故父親周桂湘尋找廣東的親人。現將信息整理如下,還望您幫忙轉發,通過愛心接力,幫助他們團聚。
  •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基地落戶溫大
    溫都訊 11月28日,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溫州大學)基地揭牌儀式在溫州大學舉行,推動溫大服務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溫州大學)基地於2020年8月由中國僑聯發文獲批成立,是在全國高校、科研機構裡設立的第一個研究基地,屬於省部級重點研究平臺。基地在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的指導下,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華僑華人發展為目標,以華僑華人研究領域中的前沿問題為導向,重點開展僑鄉歷史文化、跨境移民、華文教育和僑務法等領域的研究。
  • 華人華僑如何區別?涉僑政策法律問答(身份類)之一
    日常生活中,想來大家不時會聽到華僑、華人、歸僑、僑眷等名詞。那讀者們是否知道這究竟是指哪些人群呢?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頒布實施30周年。(二)中國公民雖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於30個月,視為華僑。(三)中國公民出國留學(包括公派和自費)在外學習期間,或因公務出國(包括外派勞務人員)在外工作期間,均不視為華僑。2.
  • 報告:2019年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人數總量有所增長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馬秀秀)日前由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編撰的《世界僑情報告(2020)》藍皮書(下稱「報告」)指出,2019年包括新移民在內的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的人數總量依然有所增長。通過梳理2019年世界各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和相關研究機構統計研究結果,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華僑華人人數進行呈現。報告指出,中國是美國外來移民居前三位的來源國,華僑華人達508萬。
  • 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慶成立十周年
    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慶成立十周年
  • 身處五大洲同慶新年 華僑華人:「我們都是追夢人」
    身處五大洲 同慶新年到 華僑華人:「我們都是追夢人」(僑界關注)   當新年的鐘聲在五大洲響起,世界各地華僑華人歡呼雀躍,用鄉音互道祝福,一聲「新年好」充滿留戀,更飽含希望。  剛剛送走的2018年,海外華僑華人辛勤耕耘,奮力奔跑。
  •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華人華僑聯合會捐贈口罩支援抗疫
    中國僑網4月14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網站消息,當地時間4月10日,由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華人華僑聯合會、華僑中文學校攜手尤卡坦半島的華人華僑向尤卡坦州政府捐贈醫用口罩交接儀式在尤卡坦州政府公共慈善與遺產管理局舉行。
  • 質檢總局:馬達加斯加鼠疫疫情傳入我國風險較大
    中國日報1月30日電 (記者 王曉東)記者今天從質檢總局了解到,非洲馬達加斯加的鼠疫疫情仍在延續,截止1月7日已報告225例死亡病例。由於我國在馬達加斯加有大量勞務人員,春節降至,將會有大量在馬華人回國,疫情傳入我國的風險較大。
  • ...民族復興 亞特蘭大 海外僑胞 中國發展 華僑華人-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國僑辦主任: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20日在與美國亞特蘭大當地僑團代表座談時說,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將個人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結合起來,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
  • 三家馬裡華僑華人社團向馬方捐贈防疫物資
    (中國駐馬裡大使館網站圖片)中國僑網5月11日電 據中國駐馬裡大使館網站消息,5月5日和8日,三家馬裡華僑華人社團華聯會、華協會和中企協分別向機場、警察、憲兵等部門及巴馬科大市場馬方商戶贈送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等防疫物資。
  • 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用戶覆蓋五大洲
    北京時間24日上午,結束了在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上的遠程視頻問診,身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宋女士反饋說。剛生完孩子不久的宋女士,在國內親屬的介紹下,預約了該平臺「VIP雲診室」,諮詢有關新冠肺炎防治、產後腰痛、神經痛等問題。河北省中醫院麻醉科(疼痛門診)主任醫師、該院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成員郝巍對宋女士的諮詢做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