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聲情懷·譯者心」沙龍舉行 上海電影譯製廠老中青三代齊聚

2020-12-05 新民晚報

圖說:活動現場 (官方圖)

今天下午,「銀星光影沙龍」迎來了一批「即親切又陌生」的電影藝術家們,他們用聲音「演繹」了螢屏上一個又一個經典的角色,他們是喬榛、曹雷、劉廣寧、劉風、張欣、周帥……來自上海電影譯製廠老中青三代配音演員,齊聚銀星皇冠假日酒店多功能廳,他們憶往昔,訴衷腸,他們希望在未來的歲月裡,依然能用最美的聲音搭建起藝術的橋梁。

1957年4月,上海電影譯製廠誕生了。在之後的譯製創作道路上,上譯人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藝術流程,也湧現出陳敘一、畢克、邱嶽峰、李梓等等一批泰鬥級的大師,他們締造了中國譯製片的黃金年代。一個個富有生命的聲音作品深深鐫刻在大銀幕上,那是中國幾代人的光陰記憶,更是銀幕之外的璀璨星光。上譯廠的故事「聲聲」不息講述了62載,譯者心將繼續長長久久的相伴相隨。今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舞臺上,拄著拐杖的喬榛動情地訴說,他為什麼如此執著於舞臺;張悠悠、夏恬耐心為觀眾解讀口型員的工作,揭開譯製片臺前幕後不為人知的製作流程;劉風、張欣現場一段五分鐘的配音秀贏得陣陣掌聲,曹雷的表演《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更是叫觀眾紛紛舉起手機拍照錄影;周帥、張琦、何佳帶來的動漫二次元表演新鮮有趣……上譯廠老中青三代的優秀配音演員講述著自己與「譯」結緣的故事,也用聲音演繹著各自的精彩。

圖說:嘉賓合影 官方圖

站在新時期,致敬昨日的輝煌,是為了激勵年輕的一代煥新出發。活動現場上譯廠接受了由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先生書寫並贈送的新廠匾,廠長張拯也正式對外宣布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新廠標。他說面對新的挑戰,上譯人會一如既往,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活動最後,在集體朗誦詩歌《相信未來》中,迎來了新一代上譯人的亮相,這是傳承的決心與氣魄;這是對前輩的致敬和對未來的回應;這是向四方發出的「譯語言之韻,制聲音之美」聲音;這更是對「譯聲情懷·譯者心」的理解與詮釋。相信他們會用時間和作品來證明,這份承諾,是執著的,誠摯的。(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相關焦點

  • 「上譯」70年:「聲」入人心,「譯心」不改
    照片由上譯廠供圖  近日,上海電影製片廠迎來70華誕,與新中國同齡的不僅有上影廠的電影攝製業務,還有「聲」入人心的譯製片事業。  上海電影譯製廠前身是1949年設立的上影廠翻譯片組。1957年4月,上海電影譯製廠正式成立。70載光陰,「上譯」共翻譯製作外國電影1500多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 「拉近」世界:上譯廠成立60年,譯製1500餘部外國影片
    (07:14) 新華社上海3月30日電 60年,譯製1500多部外國影片。自1957年4月1日成立以來,上海電影譯製廠的語言藝術工作者和配音藝術家,留給幾代中國觀眾難忘的記憶。
  • 上海電影譯製廠:一代人的記憶
    上世紀80~90年代,上海電影譯製廠曾經譯製出一批優秀的外國影片:《簡愛》《巴黎聖母院》《未來世界》《音樂之聲》《魂斷藍橋》《基度山伯爵》《冷酷的心》《茜茜公主》《佐羅》《虎口脫險》《卡桑德拉大橋》《斯巴達克斯》《追捕》《望鄉》《黑鬱金香》等等。
  • 上海電影譯製廠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上海電影譯製廠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2020年12月07日 10:10   來源:解放日報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中新網上海12月4日電 (李秋瑩 張亨偉)「一句簡單的打招呼,英文、日文都有不同的發音,這就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語句。」近日,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雷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著名配音演員曹雷(右2)講述配音劇本背後的故事。
  • 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劉廣寧今晨逝世,上譯廠一代傳奇聲音陸續謝幕
    1960年,劉廣寧高中畢業後,由於對藝術的強烈愛好,促使她給上海電影譯製廠寫了一封毛遂自薦的信,經過考試,她憑藉自己獨具特色的嗓音、純正的普通話、一定的表演技能和藝術素養考進上海電影譯製廠。劉廣寧參與配音的中外影視片(劇)約千部(集)。
  • 北影節主題論壇:老中青三代導演把脈中國電影
    原標題:老中青三代導演把脈中國電影   謝飛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電影人的創作如何與時代形成唱和?中國電影未來的路要怎麼走?昨天,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論壇在京舉行,謝飛、呂樂、寧浩、郭帆等老中青三代電影導演一齊亮相,以回望為契機,找尋中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原動力。
  • 內地僅有4家單位譯製 譯者對臺本而不是影片翻譯
    加上做全景聲的時間和送審階段,一部引進片的翻譯製作前後要經過兩三個月。由於很多好萊塢大片的最終版本直到上映才能確定,所以很多翻譯是對著片方提供的原版臺本進行翻譯,而不是直接看影片進行聽譯,最後上字幕前還要經過校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的引進片是不出現翻譯人員姓名的,他們算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 上譯廠公開《簡愛》等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目前,上海市檔案局正在組織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將申報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並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
  • 想當年|《變形金剛》:30年前上海引領全國的機器人熱潮
    上海是中國動畫片(國內1980年代前一般稱美術片)的發祥地,也是譯製外國動畫片的搖籃。1988年7月30日17點08分,上海電視臺播放了本臺引進、經上海音像資料館譯製的一部美國長篇動畫片。從此,上海掀起了一場全國的機器人熱潮,至今未退,足足長達30年。
  • 昔日四大家族孔祥熙的寓所,現在神秘的譯製廠,老上海的記憶
    上海永嘉路,對於許多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人來說,是一條漂亮的網紅打卡地,這裡不僅充滿了濃濃的歐陸風情,小資情調十足,還是美食一條街。比如說,較為出名的就是胡歌開的餐廳FOUNT 。而對於老上海來說,這裡不僅是一條充滿著海派風情人文馬路,還留存著他們無法磨滅的記憶。上海永嘉路,跨黃浦、徐匯兩區。東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
  • 難忘80年代上譯廠兩大男星 今童自榮74歲嗓音華美 而他76歲像紳士
    而只有當我們真正地靜下心來,閉上眼睛,去認真聆聽,才會發現周遭的一切,原本是這般的美好——那淅淅瀝瀝的雨聲,那若有似無的蟲鳴,都將我們帶入一個無比安靜又真實的世界。我想,這就是來自聲音的魅力吧?是的,聲音從來都不缺少魅力。只是,眼前的世界光怪陸離,使我們常常會忽略掉那些美好的聲音。
  • 「老中青」三代「蔡文姬」首次同堂 徐帆贊於明佳唱功好
    「老中青」三代「蔡文姬」首次同堂。馮冰巖攝人民網北京4月18日電 (記者黃維、實習生馮冰巖)北京人藝的復排歷史大戲《蔡文姬》近日一直活躍在公眾的視線內。八十八歲高齡的朱琳和剛於亞洲電影大獎喜得影后桂冠的徐帆今天親臨排練廳,與新版蔡文姬的扮演者於明加現場交流,老中青三代蔡文姬第一次同聚一堂。88歲高齡朱琳感嘆:現在演員的條件太好,太幸福1959年版《蔡文姬》經由總導演焦菊隱之手,成為了一次話劇民族化的成功嘗試。
  • 《誤殺》《流浪地球》資深譯者:國產電影走向海外怎樣選好翻譯
    「畫江湖」系列動畫的導演曾經在一次論壇上被問及國產動畫在海外的推廣情況,他對此的回應是:「不怎麼樣,近期在國內很火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在北美總票房其實佔比很小很小,觀眾也多是華裔。」而面對「這些動畫電影都是誰譯製的,或者將由誰譯製」的問題時,參加活動的幾位導演和製片人沒一個能答得上來。確實,相比是誰做的特效,誰做的後期,電影是誰翻譯的並未得到太多關注。
  • 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
    當國歌在遙遠陌生的印度洋海邊小城響起  老中青三代華人華僑的馬達加斯加故事
  • 搜狐文化獨家梳理中國電影譯製片66年
    1950年3月,《團的兒子》(即《小英雄》)的譯製工作全面展開,擔任翻譯的是陳涓、楊範,導演是周彥、寇嘉弼,配音演員有姚念貽、張同凝、陳松筠、邱嶽峰。他們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難,27天後,成功地完成了上海電影譯製廠歷史上的第一部作品。
  • 憶看譯製片的往事
    曹振華 上海老底子本人從小就喜歡上了看電影,迷上了國產片,後來又喜歡上了看譯製片。譯製片是經過譯製配音加工的影片,那時就只知道是外國人講中國話的電影,是外國電影,外國片。我第一次看譯製片還是在上世紀50年代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國際電影院看了部蘇聯電影《普通一兵》,影片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主人公馬特洛索夫在戰鬥中用胸膛擋住了敵人碉堡的槍眼,英勇犧牲的故事,又使我想起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黃繼光飛身上前堵住敵人槍眼的壯舉。
  • 上海:金秋詩會創新多維度展示譯者、譯作風採
    第26屆金秋詩會首次嘗試用展覽方式,更多維地展示譯者和譯作的風採,更具象地審視上海詩歌翻譯界的過去和現在。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記者 陳靜)眾多翻譯名家的珍貴譯作、書信、手稿,傅雷先生曾經用過的書桌、檯燈……以「開端·經典」為主題的第26屆金秋詩會8日正式開幕。
  • 上譯的音容:走近「配音王子」童自榮
    說起配音界,不得不提到「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可以說,「上譯廠」是中國譯製片配音界人才輩出的搖籃。50年代:邱雪峰、李梓、畢克;60年代:劉廣寧、楊成純、伍經緯;70年代:童自榮、程曉樺、喬臻;80年代:施融、蓋文源等。他們的聲音,都以各自不同的特點珍藏在觀眾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