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世界:上譯廠成立60年,譯製1500餘部外國影片

2020-12-05 澎湃新聞

「拉近」世界:上譯廠成立60年,譯製1500餘部外國影片

許曉青/新華社

2017-03-30 19:04 來源:新華社

上海電影譯製廠製作的短片「配音這件小事」。(07:14)

新華社上海3月30日電

 60年,譯製1500多部外國影片。自1957年4月1日成立以來,上海電影譯製廠的語言藝術工作者和配音藝術家,留給幾代中國觀眾難忘的記憶。

上海電影譯製廠首任廠長陳敘一的14字廠訓。  圖片來源網絡

「劇本翻譯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上海電影譯製廠首任廠長陳敘一倡導的14字廠訓,一直掛在廠裡最醒目的那面牆上。

「拉近」世界,一直是上譯人的追求。

著名配音導演蘇秀。  東方IC 資料圖

時隔多年,九旬高齡的中國第一代「譯製人」、著名配音導演蘇秀依然還記得,1982年她擔任英法合拍片《虎口脫險》配音導演時的情景。

英法合拍片《虎口脫險》海報

當劇中主角哼唱小曲在土耳其浴室內接頭時,所唱的「雙人份的茶」起初被譯成「情侶茶」,但配音時用中文唱起來,總覺得不對味。老廠長陳敘一反覆琢磨,發明了一個新譯法——「鴛鴦茶」,很是中國化。

就這樣,上海電影譯製廠不斷為中國觀眾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從上世紀50年代的《鄉村女教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王子復仇記》,到70年代末的《音樂之聲》《追捕》《佐羅》,再到80年代的《大篷車》《虎口脫險》《茜茜公主》……

配音,被上譯人視為二度創作。

《王子復仇記》劇照

1958年,成立不到一年的上譯廠譯製英國經典影片《王子復仇記》,鄭重請來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為哈姆雷特配音。孫道臨將莎翁原作的「詩性」表達得淋漓盡致,留下二度創作經典。

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  東方IC 資料圖

邱嶽峰所配《簡愛》中經典的羅切斯特片段,陳敘一在全國獨創了配音「鑑定補戲」流程,畢克與日本演員高倉健建立起惺惺相惜的「配音情」……上譯廠配音藝術家們留下了一個個「佳話」。

曾成功為日本電影《生死戀》女主角夏子配音的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表示,配音的要訣,不在於聲音的好壞,而在於能不能做到「以聲傳情」。

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  澎湃資料圖

進入新時期,上譯人探索實現「演員聲音、形體的同步抓取錄製」,規劃為中國影視作品直接配上英語臺詞等。現在的配音演員們,可能會是銀幕上的哈利·波特、蝙蝠俠,也可能是功夫熊貓、憤怒的小鳥……

「譯製片要忠於原著,這個原則今天仍然適用。」陳敘一的外孫女貝倩妮說。她現在是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一位致力於譯製片薪火相傳的志願者。

在「每個人都能玩配音」的時代,數以萬計的「粉絲」通過下載具有配音功能的移動終端軟體,為影視角色配音。配音,似乎變得簡單而不再神秘。然而,上譯廠前輩充滿魔力的聲音及創造力,仍然成為很多配音愛好者心中的標杆。

(原文標題《「拉近」世界——上海電影譯製廠迄今譯製1500餘部外國影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電影譯製廠

相關推薦

評論(87)

相關焦點

  • 上海電影譯製廠:一代人的記憶
    上世紀80~90年代,上海電影譯製廠曾經譯製出一批優秀的外國影片:《簡愛》《巴黎聖母院》《未來世界》《音樂之聲》《魂斷藍橋》《基度山伯爵》《冷酷的心》《茜茜公主》《佐羅》《虎口脫險》《卡桑德拉大橋》《斯巴達克斯》《追捕》《望鄉》《黑鬱金香》等等。
  • 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劉廣寧今晨逝世,上譯廠一代傳奇聲音陸續謝幕
    劉廣寧的離去讓人再度勾起對上海電影譯製廠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回憶,在那個群星璀璨的黃金年代,上海電影譯製廠曾經譯製出一批優秀的外國影片:《簡愛》《巴黎聖母院》《未來世界》《音樂之聲》《魂斷藍橋》《基度山伯爵》《冷酷的心》《茜茜公主》《佐羅》《虎口脫險》《卡桑德拉大橋》《斯巴達克斯》《追捕》《望鄉》《黑鬱金香》等等。
  • 上海電影譯製廠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泛黃,仔細一看,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部分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上譯」70年:「聲」入人心,「譯心」不改
    照片由上譯廠供圖  近日,上海電影製片廠迎來70華誕,與新中國同齡的不僅有上影廠的電影攝製業務,還有「聲」入人心的譯製片事業。  上海電影譯製廠前身是1949年設立的上影廠翻譯片組。1957年4月,上海電影譯製廠正式成立。70載光陰,「上譯」共翻譯製作外國電影1500多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 譯製片的時代使命:從「讓中國了解世界」到「讓世界了解中國」
    「我是1989年進的譯製廠,正好趕上譯製片輝煌的尾巴。」劉風口中的輝煌時代是一代人的電影記憶。《佐羅》《追捕》《尼羅河上的慘案》等都是當時膾炙人口的佳片,譯製片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上譯廠一年就要配幾十部進口片,那時觀眾對譯製片很熟悉,對演員的聲音如數家珍,配音演員要比電影演員紅得多。
  • 上譯廠公開《簡愛》等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目前,上海市檔案局正在組織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公司(簡稱「上譯廠」)將申報所保存的近萬件譯製片檔案,並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
  • 上譯的音容:走近「配音王子」童自榮
    說起配音界,不得不提到「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可以說,「上譯廠」是中國譯製片配音界人才輩出的搖籃。50年代:邱雪峰、李梓、畢克;60年代:劉廣寧、楊成純、伍經緯;70年代:童自榮、程曉樺、喬臻;80年代:施融、蓋文源等。他們的聲音,都以各自不同的特點珍藏在觀眾們的心裡。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近日,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雷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著名配音演員曹雷(右2)講述配音劇本背後的故事。 張亨偉 攝「譯製片不是簡單的翻譯臺詞和配音,而是反覆的琢磨、校對。」曹雷回憶,這項工作中有一個特殊的角色——口型員(一般由演員兼職),需要數出影片中外國演員講的每句話口型能裝多少中國字,翻譯人員據此調整每句話字數。
  • 憶看譯製片的往事
    譯製片是經過譯製配音加工的影片,那時就只知道是外國人講中國話的電影,是外國電影,外國片。我第一次看譯製片還是在上世紀50年代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國際電影院看了部蘇聯電影《普通一兵》,影片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主人公馬特洛索夫在戰鬥中用胸膛擋住了敵人碉堡的槍眼,英勇犧牲的故事,又使我想起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黃繼光飛身上前堵住敵人槍眼的壯舉。
  • 「譯聲情懷·譯者心」沙龍舉行 上海電影譯製廠老中青三代齊聚
    圖說:活動現場 (官方圖)今天下午,「銀星光影沙龍」迎來了一批「即親切又陌生」的電影藝術家們,他們用聲音「演繹」了螢屏上一個又一個經典的角色,他們是喬榛、曹雷、劉廣寧、劉風、張欣、周帥……來自上海電影譯製廠老中青三代配音演員,齊聚銀星皇冠假日酒店多功能廳
  • 難忘80年代上譯廠兩大男星 今童自榮74歲嗓音華美 而他76歲像紳士
    上個世紀80年代,正是我國譯製片的最佳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我們看到了眾多外國優秀的影片,讓我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更驚喜的發現。而這些影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我想上譯廠的配音演員們,在其中的精彩演繹,絕對功不可沒。
  • 搜狐文化獨家梳理中國電影譯製片66年
    1950年3月,《團的兒子》(即《小英雄》)的譯製工作全面展開,擔任翻譯的是陳涓、楊範,導演是周彥、寇嘉弼,配音演員有姚念貽、張同凝、陳松筠、邱嶽峰。他們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難,27天後,成功地完成了上海電影譯製廠歷史上的第一部作品。
  • 內地僅有4家單位譯製 譯者對臺本而不是影片翻譯
    由於很多好萊塢大片的最終版本直到上映才能確定,所以很多翻譯是對著片方提供的原版臺本進行翻譯,而不是直接看影片進行聽譯,最後上字幕前還要經過校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的引進片是不出現翻譯人員姓名的,他們算是真正的幕後英雄。不過近些年來,出於對譯者勞動的尊重,他們的名字被放到影片結束後的片尾,排序也逐漸提前,同時也將他們推上了風口浪尖。  與此同時,翻譯們的收入並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悲慘世界》在中國1978年5月,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譯製完成故事片《悲慘世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發電影製片廠、法國巴黎百代影業公司、義大利羅馬塞雷納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58年出品)。
  • 這幾部外國影片,部部豆瓣評分上9,值得大家反覆重溫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小編對外國人有著比較嚴重的臉盲症,再加上片中角色的名字大都很難記,所以才造成了小編看國外影片比較少的緣故。不過,對於那些經典的外國影片,小編還是極其愛看的,有的作品甚至更是重溫了十幾遍。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幾部經典的外國影片,別嚇到,它們在豆瓣上的評分部部上9,堪稱神級作品,值得您反覆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