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2020-12-06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逝世135周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影響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讀者。歷史學家莫洛亞說:「今天,時間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一部人類思想產生的偉大作品而為全世界所接受。冉阿讓、米裡哀主教、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以及珂賽特……在為數不多的世界意義的小說人物群像中佔有一席之地。」

由李丹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悲慘世界》(1978年再版)

1958年改編電影《悲慘世界》海報

以孤女珂賽特為「招牌」的2012年音樂劇改編版《悲慘世界》海報

《悲慘世界》在中國

1978年5月,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譯製完成故事片《悲慘世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發電影製片廠、法國巴黎百代影業公司、義大利羅馬塞雷納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58年出品)。影片開始,是配音演員畢克的旁白:「只要世界上還有愚昧和貧困,那麼,像本書這一類的作品不會是沒有用的——維克多·雨果。」

譯製片《悲慘世界》在國內上映時,小說《悲慘世界》中文譯本尚未出齊。《悲慘世界》的中譯本共分五卷,由曾留學法國的翻譯家李丹和方於夫婦合譯。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78年再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80年出版第三卷、第四卷,1984年出版第五卷。第一卷至第四卷譯者署名李丹,李丹1977年去世,沒能看到第三、四卷出版。第五卷的翻譯由方於完成,出版後署名李丹、方於。《悲慘世界》中譯本後三卷出版的時間,正趕上改革開放後的「外國文學名著熱」,筆者當年為了購買《悲慘世界》第五卷,經常去新華書店打聽出版消息,很多讀者都有這樣的經歷,那是翻譯文學的黃金年代。

銀幕上的《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被多次改編成電影。1958年民主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合拍的故事片《悲慘世界》和2012年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歌舞片版《悲慘世界》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兩個版本。

1958年版《悲慘世界》由讓·保羅·勒夏努瓦執導,飾演冉·阿讓的讓·加班、飾演德納第的布爾維爾都是法國著名演員。這版電影是雨果著作改編電影中比較成功的一部,忠實於原著,演員表演精彩萬分,片中簡直都是活生生從雨果小說中走出來的人物,讓·加班飾演的冉·阿讓尤其傳神。

1978年,上譯廠接到中國電影公司下達的譯製《悲慘世界》的任務,當時正是上譯廠的鼎盛時期,劇本由上海外國語學院德語教研室集體翻譯,衛禹平、孫渝烽、伍經緯三人聯合擔任譯製導演,排出一流的配音演員陣容:胡慶漢配冉·阿讓、劉廣寧配芳汀、尚華配沙威、邱嶽峰配德納第、童自榮配馬呂斯、丁建華配珂賽特、於鼎配米裡哀主教、畢克擔任旁白。

譯製片《悲慘世界》上映時,原著的中文譯本只出版了第一部《芳汀》和第二部《珂賽特》,中國讀者是通過看上譯廠的這部譯製片才知道小說是如何結束的。改革開放初期,根據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在中國上映,對帶動外國文學名著的傳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很多讀者的外國文學名著閱讀史是從看譯製片開始的。

同名音樂劇招牌為何是珂賽特

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去紐約出差,住的酒店離紐約時代廣場很近,晚上有空兒就去時代廣場附近的戲院看電影。時代廣場給筆者最深的記憶就是百老匯大道的戲院大廣告牌上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海報。從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每次去時代廣場,總會看到《悲慘世界》的海報。海報上的人物是童年珂賽特,「她的眼睛是那麼大,看去就仿佛那裡的愁苦也格外多」。當時筆者沒有看過音樂劇《悲慘世界》,以為它只是改編了原著的第二部《珂賽特》,所以海報的「招牌」人物是珂賽特。

2002年,雨果誕辰200周年,百老匯版本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來到中國,在上海大劇院連演21場,觀眾如痴如醉。2013年,湯姆·霍伯執導,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主演,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歌舞片《悲慘世界》在中國內地上映。看過音樂劇現場版和根據音樂劇改編的電影版的觀眾都知道,其實劇情和原著一樣,珂賽特只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最中心的人物是冉·阿讓。

為什麼音樂劇海報的「招牌」人物會是珂賽特呢?珂賽特是雨果成功塑造的人物,《悲慘世界》第二部《珂賽特》中孟費郿的樹林一幕是小說最精彩的段落之一:「那人走得相當快,珂賽特也不難跟上他。她已不感到累了。她不時抬起眼睛望著那個人,顯出一種無可言喻的寧靜和信賴的神情。從來不曾有人教她敬仰上帝和祈禱。可是她感到她心裡有樣東西,好像是飛向天空的希望和歡樂。」雨果擅長塑造兒童形象,珂賽特和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就是《悲慘世界》中兩個生動和感人的兒童形象。將童年珂賽特作為音樂劇海報的「招牌」人物,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冉·阿讓拉著珂賽特的手穿過孟費郿樹林的感人畫面。筆者認為,音樂劇海報突出珂賽特的苦難兒童形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化了《悲慘世界》的主題:「單看到男子的悲慘生活並不算什麼,應當看看婦女的悲慘生活;單看到婦女的悲慘生活也不算什麼,還得看看孩子的悲慘生活。」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

作家王安憶在《解讀〈悲慘世界〉》一文中說,《悲慘世界》可以概括為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苦行、苦修。」

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是從1795年開始的。冉·阿讓,一個安分守己的修樹枝工人,為了他姐姐的7個孩子免於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罪,成了土倫的苦役犯。他被關了19年,從牢裡出來時已經四十六歲了。出獄後的冉·阿讓帶著那張監獄發給他的黃護照走進迪涅城,所有的門都敲過了,沒有一個地方不把他攆走。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一生中第二次偷東西,在卞福汝主教(米裡哀先生改稱卞福汝主教)家偷了銀餐具。警察帶著冉·阿讓和贓物來到主教家,主教卻假裝是他送給冉·阿讓的:

「呀!您來了!」他望著冉·阿讓大聲說。「我真高興看見您。怎麼!那一對燭臺,我也送給您了,那和其餘的東西都是一樣,都是銀的,您可以變賣二百法郎。您怎麼沒有把那對燭臺和餐具一同帶去呢?」

主教的善行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棄舊從新,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那位主教所期望於他的,他都已躬行實踐了。那不僅是種改變,而是再生。」化身馬德蘭先生的冉·阿讓當上了濱海小城蒙特勒伊的市長,生活安逸,有保障,有希望,他只有兩個心願:埋名、立德;遠避人世、皈依上帝。就在冉·阿讓慶幸自己難得的餘生的時候,警察沙威出現了。雨果創造沙威這個人物,是給冉·阿讓的救贖道路設置的最大一個障礙。芳汀的悲慘下場、警察沙威的縱恣暴戾、商馬第案件,嚴重的危機之後,又繼以嚴重的考驗。「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內心活動。」這是《悲慘世界》第一部第七卷第三章《腦海中的風暴》開頭的一段話。冉·阿讓為了不使無辜者成為犧牲品,經過十分痛苦的思想鬥爭,選擇走上法庭自首;為了實現對芳汀的承諾,冉·阿讓再次逃跑,從德納第夫婦的魔爪中救出珂賽特。

時間到了1831年,故事的空間轉換到了巴黎,雨果把讀者帶到巴黎盧森堡公園一條僻靜的小路,帶到普呂梅街的一所房子的花園,我們在這裡可以有片刻的愉悅,因為馬呂斯和珂賽特相愛了。但這寧靜是暫時的,冉·阿讓從一個暗礁又撞到另一個暗礁。警察沙威是當時下層官僚群體的縮影,沙威像狼一樣追捕冉·阿讓,還有德納第為代表的黑惡勢力也在追蹤冉·阿讓。威脅無處不在,恐怖籠罩巴黎。《悲慘世界》的最後兩部,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與街壘戰鬥佔了大量的篇幅。可敬的馬白夫先生、少女愛潘妮和兒童小伽弗洛什在戰鬥中犧牲了,冉·阿讓背著中彈昏迷的馬呂斯從下水道逃出來。起義被政府軍鎮壓了,受到良心折磨的警察沙威跳塞納河自殺。「沙威是一個標準的盡職盡責的警官。那麼,有責任的是誰呢?是誰讓沙威那麼殘酷無情,那麼『惡』(同時也是悲慘的)呢?」

擺脫了沙威的冉·阿讓無法擺脫自己過去是苦役犯的陰影,為了不影響馬呂斯和珂賽特的生活,冉·阿讓主動對馬呂斯說出自己是苦役犯的實情:「好好地繼續過你們幸福的生活吧!好像在天堂一樣,做一個天使的天使,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中,請對此感到滿足,不要去管一個可憐的受苦人是以什麼方式向您開誠布公和盡他的責任的。在您面前是一個悲慘的人,先生。……我只需要一種赦免,那就是我自己良心的赦免。」讀過《悲慘世界》的讀者知道,冉·阿讓在卞福汝主教的指引下,早已走上救贖的正路。那麼,是誰讓冉·阿讓的救贖道路如此曲折漫長、如此荊棘叢生?

冉·阿讓、芳汀、愛潘妮、小伽弗洛什、沙威……這些人物不幸的遭遇,凸顯了雨果的主題:不公的社會、悲慘的世界。

《悲慘世界》是雨果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1812年10月18日,雨果在致米蘭《悲慘世界》義大利文出版商達埃利先生的信中寫道:「凡是有人無知和絕望的地方,凡是婦女出賣自己換取麵包的地方,凡是孩子因沒有給他教育的書、因沒有給他溫暖的家而受苦的地方,《悲慘世界》這本書會來敲門,說:「開開門,我來找你的。」

原標題:《悲慘世界》來敲門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楊慶華

流程編輯:u022

相關焦點

  • "大家小書"編委:尋找"大家寫給大家"的書(圖)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出版人高立志剛剛拿到「大家小書」叢書最新一本樣書《陶淵明批評》,這是文史學家蕭望卿的作品。本月,「大家小書」陸續還會有《明清思想史論》《世界美術名著二十講》等五六本書出爐。按照計劃,「大家小書」原有的60個品種,今年將增至100種。  著名文史學家袁行霈曾為該叢書撰文,「所謂『大家小書』是大家寫給大家看的書。」
  • 《小王子》,一本寫給孩子和孩子一樣純真的書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的小說《小王子》就是一本讓人永葆童心的書,它是寫給孩子的,但更是寫給成年人的。這是一本非常乾淨的書,一本用純真的心靈淨化煩躁的世界的書。他成了全世界第一批商業飛行的飛行員,而上個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商業飛行是不載客的。也許,那個時候,他才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儘管,他也許沒有讀過蘇軾的詞《水調歌頭》。當時,通往全世界的航線還沒有打通,飛行員要一邊飛行,一邊尋找航線,他們是飛行探索家。魯迅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
  • 《科學》點評《三體》:讓人想起《悲慘世界》
    《科學》雜誌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除刊載學術成果外,書評欄目多推薦科幻科普作品。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封面。  與此同時,《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在2015年11月號上也刊登了一篇《三體》的書評。
  • 凱恩寫給莉婭的信:《凱恩之書》概要!
    來自迪卡德的信(A Letter From Deckard) 書的開始部分是一封迪卡德·凱恩(Deckard Cain)寫給莉婭(Leah)的信。信中,迪卡德提及了庇護所世界即將面臨的滅頂之災。整本書裡都是在用這個語氣和基調講述。
  • 教育的技法:把書讀薄了,然後再讀厚了
    遇精彩處,眼前如過電影般,展開屬於我的世界,那裡有人馬座有亞特蘭蒂斯,有江小魚有苗若蘭,有羅波有柯南……書如老友,留得越久,友誼越甜,你不了解我沒關係,我把你讀懂,就夠了。你陪我清晨,我送你黃昏主動讀書、還原書中情節的過程,就是教育的一種理念:感興趣地學習,把知識主動歸納總結了,這就是「把書讀薄」;認真練習,把頭腦中的「玩意兒」變成實際的產物——比如新建的建築物、新架的橋——這就是典型的「
  • 寫給孩子的病毒科普繪本
    「我覺得應該給讀者的孩子梳理這件大事的因果關係,孩子有權利了解大人正在面對的挑戰,也有能力理解大人的各種決策。」給孩子講科普,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繪本。於是,撰文、配圖、製作分享文件、推文,安瀟一氣呵成,僅用了不到一天時間。《我寫給孩子們的「冠狀病毒」繪本,用它解釋正在發生的一切》就這樣誕生了。雖然製作有些倉促,文章一夜之間就傳遍了網絡。僅記者的朋友圈,就有30多位朋友讀過。
  • 全世界第一首「寫給狗聽的聖誕歌曲」問世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下月到來,屆時將有不少店家播放應景歌曲,讓街上洋溢歡樂氣氛,外國研究人員最新通過科學方法,製作出全世界第一首「專屬狗狗的聖誕歌曲」,要讓狗狗在主人歡度聖誕之餘也能感到快樂與滿足。綜合外媒報導,全世界第一首專門寫給狗的聖誕歌曲近日被發布在影音平臺,曲名為「汪起來!」(Raise the woof!),歌曲長度2分04秒,由男女發聲的英語字句、輕快的雷鬼節拍以及許多特殊音效組成,若以人類標準來看,似乎與傳統概念上的聖誕節歌曲不太相符。
  • 亞馬遜推薦中國讀者「必讀100本書」,有魔戒沒託爾斯泰
    我們不希望由於追求興趣喪失了對品質和經典的需求,同時我們也要考慮讀者的閱讀喜好和閱讀門檻,不希望把一些太深奧的書推薦出來。」石建軍也坦言,儘管這份書單選出了針對不同人生階段的各領域經典書目,但是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書單不一定能滿足所有讀者的品味。
  • 《悲慘世界》排映場次不多 經典名著引發笑場
    現在,又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第一時間來了,那就是《悲慘世界》。不過,中國內地觀眾很可能又要放棄在大銀幕親近奧斯卡影片的機會了。  昨日,《悲慘世界》首映,記者從院線處得知,雖然是公映第一天,但該片排映場次不多,上座率一般。更悲慘的是,因為該片是音樂劇電影形式,對於電影中角色用「唱」來說話,有觀眾難以接受,甚至引發笑場。
  • 這些諾獎得主寫給孩子的書,看過了嗎?
    她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如果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的爸爸媽媽們會發現,通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受眾年齡都偏大一些,但大家知道嗎?諾貝爾文學獎中只有一部童話作品獲獎,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第一部,就是這本塞爾瑪·拉格洛夫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推薦年齡:7歲以上)主人公小男孩尼爾斯是個不喜歡上學,喜歡捉弄別人的熊孩子。
  • 寫給十六歲傻孩子的句子:不要輕易說愛,許下的承諾就是欠下的債!
    寫給十六歲傻孩子的句子:不要輕易說愛,許下的承諾就是欠下的債! 過去的就過去了,世界依然美好。 10、The sea for three years,the clouds don't send a paper book. 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雲間一紙書。
  • 《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一套讓孩子從小愛上古詩的神奇遊戲書
    01 「一背就是一宿」央視Boys一起合作的精彩瞬間很多,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在詩詞傳唱節目《經典詠流傳》中,合體演唱《嶽陽樓記》之前別出心裁的解讀。Rap擔當朱廣權老師是這樣說的:「你學了這麼多的詩詞之後,就會感到,你曾經和莊子一起坐大鵬之背,扶搖九天;和司馬遷看過江山無常,繁華落盡人世間。
  • 「寫實」本來就是一個偽概念
    在最主要的兩條敘述線上,主人公跟網上的那個姑娘其實是完全相互隔離的兩個世界,甚至那個姑娘的真實與否也是非常可疑的。但他們好像又都曾試圖達成某種關於「真實」的共識。或許他們曾相互虛擬過對方的存在狀態,或許他們並沒有真正相信這是真實的,或許他們也接受了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真實」。一旦某個存在點被某個事件確鑿無疑地定格在那裡,那可能終結的就不只是它本身,還包括所有與之相關的想像的世界。
  • 《夏洛的網》:蜘蛛和小豬的故事,寫給孩子,也寫給大人
    一個蜘蛛和小豬的故事,寫給孩子,也寫給大人。《夏洛的網》豆瓣評分8.6,亞馬遜評分5分。繼《小王子》之後的另外一部成人與兒童能共同閱讀的讀物。威爾伯是一頭豬,因為太弱小,從出生便面臨被殺的厄運。它躺在臭烘烘的豬圈裡,想著過去的幸福,想著迫在眉睫的悲慘結局,悲從中來,泣不成聲。萬念俱灰的一剎那,黑暗處傳來一個聲音:「你不會死的。」這一聲,仿佛在人生低谷即將絕望的時候的一個轉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這句話,來自一隻名叫夏洛的蜘蛛。
  • ...這個冬至,你們寫給奶奶寫給父親寫給孩子的這些文字,讀來淚如雨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寫在前面:這個冬天,一封杭州女檢察官寫給14歲涉案少女的信打動了很多人,信的題目叫「願你燦爛不負芳華」,背後是一個讓人心痛又欣慰的故事(詳情戳這裡願你燦爛不負芳華,杭州女檢察官寫給14歲失足少女的信好暖
  • 「冰雪北極科學探險」書系 科學家寫給孩子的探險書
    ……這就是為什麼我老了以後要拼命在這寫書,然後講課,來呼籲大家要關心科學,要使我們的孩子樹立一種科學的理念,這是非常關鍵的!」環境方面,一是乾淨,位夢華曾引用曹雪芹描寫天堂的一句話「大地一片白茫茫,好乾淨」,這就是極地給位夢華的第一印象。二是浪漫,「冬天到處覆蓋著潔白的冰雪,純潔,乾淨,朦朦朧朧,像是一個童話的世界」。三是驚險,極地考察「生死只在一瞬間」,惡劣多變的天氣,兇猛異常的北極熊,這些時刻都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和應變能力。人物方面,位夢華給了北極居民愛斯基摩人極高的評價。
  • 《悲慘世界》詞作者去世,赫伯特·克雷茨默的文字魔法
    克雷茨默是音樂劇《悲慘世界》的英語作詞人,他重新編排這部法語音樂劇的歌詞,幫助作品成為全球最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之一。他一生與文字為伍,曾說自己「先是新聞人,才是作詞人」。因為對時事與社會的觀察,克雷茨默的文字作品雋永深刻。《悲慘世界》的製作人卡梅隆·麥金託什在悼文中說,克雷茨默為《悲慘世界》留下的非凡詞句「將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 世上有一個人不公,都是全世界的不公!
    不論為99%人還是為1%人,世界上有一個人不公,都是100%人的錯!因為公平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這就是全世界都解決不了真正民主問題的根源了,民主不是選舉,而是自然定性定律。公平是公科學資源!不是公技術產品,全世界都用兩面性的科技冒充整體性的科學了。科學不是兩面性的,至今全世界都未有第二人發現第一動力的科學,全世界都用守恆能量冒充科學原理了。
  • 餘華:西方讀者並不只想讀「中國政治書」
    他說:「19年前寫完《活著》時,根本沒想到這本書會給我帶來如此巨大的財富;6年前寫完《兄弟》時,根本沒想到這本書會讓我在世界上了一個大臺階……」《兄弟》讓我在世界上了一個大臺階羊城晚報: 近幾年來,您的作品不斷被翻譯到西方國家,可以大致介紹一些翻譯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