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金秋詩會首次嘗試用展覽方式,更多維地展示譯者和譯作的風採,更具象地審視上海詩歌翻譯界的過去和現在。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記者 陳靜)眾多翻譯名家的珍貴譯作、書信、手稿,傅雷先生曾經用過的書桌、檯燈……以「開端·經典」為主題的第26屆金秋詩會8日正式開幕。本屆金秋詩會首次嘗試用展覽方式,更多維地展示譯者和譯作的風採,更具象地審視上海詩歌翻譯界的過去和現在。
創辦於1992年的金秋詩會,是上海翻譯家協會歷時最久、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文藝品牌活動。當時,以翻譯、推介世界優秀詩歌而享譽全國的五位名家——馮春、錢春綺、吳鈞陶、張秋紅、黃杲炘,經常聚會品茗,研討譯理。閒談中,他們萌生了一個動議——辦個詩會。「金秋外國詩歌朗誦晚會」遂於當年10月首次舉辦。次年起,名稱簡化為「金秋詩會」。
資深翻譯家獲頒「特別貢獻獎」。 芊燁 攝
百年上海,一直是中國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的重鎮。據悉,從20世紀二十年代起,上海的翻譯家群體就在外國詩歌譯介領域作出了源頭性和示範性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的文學翻譯事業蓬勃發展,優秀詩歌譯者及譯作不斷湧現。莎士比亞、歌德、席勒、雪萊、波德萊爾、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萊蒙託夫、蘭波、葉芝、布萊克、菲爾多西、朗費羅、泰戈爾、千家元麻呂……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大師,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猶如光芒透過翻譯家們的慧心與妙筆,折射成國人心海之中或激昂、或溫柔的波濤。
25年來,「金秋詩會」參與者越來越多,包容性越來越廣。除了將世界經典譯為中文,參與者還將中國的古詩譯成外文,用雙語朗誦加以呈現。
開幕式上,詩歌融合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芊燁 攝
主辦方表示,萬事皆有開端,「開端」就是希望;這個主題篇章共收集了「80後」各年齡層翻譯者的精品近五十首,語種涵蓋英、俄、日、法、德、義大利和阿拉伯語,另有部分中國古詩的英譯作品。在「經典」部分,讓本屆金秋詩會帶領人們緬懷三十位曾在上海從事文學翻譯,並留下珍貴譯作的老一輩名家。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集中展示其譯作過程和翻譯生涯,讓人們感受名家的心路軌跡和上海的文脈發展。
在當日的開幕式上,詩歌融合表演,令人耳目一新。青年舞蹈家樊小芸、魏琴帶來了充滿詩意的舞蹈《照見》;知名主播周瑜、劉硯精彩演繹詩歌《到水中小島去》、《夏夜群星》、《種種可能》和《我來到這個世界,為了看見太陽》;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的「90後」獨立音樂人李程演唱了由著名愛爾蘭詩人葉芝同名詩歌改編的歌曲《TO AN ISLE IN THE WATER》和資深翻譯家薛範譯配的經典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