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九龍坡區某小區內發生了離奇的一幕。
一名男子突然站在了32樓樓頂天台上,人們以為他是要跳樓。消防員趕到現場將他救下後,男子卻表示自己明明是做夢夢見自己在天台上,結果醒來真的就在天台上。當時男子嚇得四肢無力、臉色發白。
這恐怕就是傳說中的夢遊。
夢遊症多見於兒童
夢遊俗稱「謎症」,專業名稱是「睡行症」,是一種睡眠障礙,多在入睡後2~3小時的非快速動眼期發作,也就是睡眠的深睡階段,這個時期屬於無夢時段,因此雖然叫夢遊,卻與夢沒有什麼關係,睡行症才是最恰當的叫法。
日常中夢遊症遠比我們想像的普遍,主要發生在6~12歲兒童,男多於女,可持續多年。有的人幾天、十幾天發作一次,有的一個晚上發作數次,據統計,在兒童中偶然發生夢遊的約佔16%,頻繁發生的約佔1%~6%。絕大部分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夢遊會自愈。如果發作很頻繁(≥3次/周),病情可能會延續到成年,成人中有夢遊症狀的約為2.5%~4%。
夢遊者在行走或做動作時,一般不講話,偶爾小聲自語,可以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但多含糊不清,很少能進行長時間的交談,歷時幾分鐘或十幾分鐘,最長不超過半小時。夢遊的範圍往往是夢遊者平時最熟悉的環境及慣常反覆的動作,如突然坐起在床上亂爬一陣,在屋內走來走去,找東西,穿衣服,煮飯燒菜,打掃衛生,開門關門等,個別的可到室外做些複雜的活動,如開車、乘車,有極少數人甚至會做出危險動作,如從高處跳下、玩火、跳河等,就像重慶男子。
如何判斷是否處在夢遊狀態呢?通常夢遊發生在入睡後的前1.5~3小時內,有時可1周發作幾次。孩子在夢遊中目光和面部表情呆板,對呼喚有反應,但呆板遲鈍。很難在現場使其清醒,一般清醒過後,也不會記得發生什麼事。
夢遊症的成因
夢遊症發生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目前研究多數認為,夢遊的發生可能與兒童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及夢遊者的心理情緒因素相關。比如說孩子長期的焦慮、緊張或者曾經受到過一些精神創傷,家庭關係不和,家長不能給兒童足夠的關心和溫暖等。夢遊還常見於平時比較活潑、想像力豐富的孩子,這可能與處在生長發育旺盛期有關。
成人夢遊多數是在兒童期心靈上有過強烈的刺激而遺留下來的心理創傷所造成的,夢遊現象多見於在生活中發生了重大事件之後。此外,白天過度疲勞、焦慮、恐懼、精神緊張、連續幾晚睡眠不足或壓力大、酗酒、患有某些精神疾病、服用某些鎮靜安眠藥物、神經鬆弛劑、神經興奮劑或抗過敏藥物等,也易於誘發夢遊症。
目前研究還發現,夢遊與遺傳有很大的關係,在曾發生過夢遊的人群中,有近1/3的有家族史。如果父母均有過夢遊史,那他們的孩子有夢遊問題的機率會超過六成。
能叫醒夢遊的人嗎
常聽人說,夢遊中的人不可隨便去喊醒,否則會被嚇瘋。
事實上,夢遊者很難被喚醒,即使被喚醒了,也不會發瘋,只是感到迷惑不解而已。有些時候,還不得不叫醒夢遊者,比如夢遊時可能會從樓梯跌落,被拌跌跤或是打碎玻璃杯,尤其是成人的夢遊症一般比較危險,具有傷人或者自傷的潛在可能。
一般情況下,不要輕易叫醒夢遊者。如果可以,引導夢遊者回到床上是最好的選擇。此外,要對其進行保護和防範,比如引導其避開板凳、桌子等障礙物,睡覺時將門窗關好,隱藏家裡熱水瓶、剪刀等危險物品等。
但如果他們正在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說爬到陽臺上,或者走出到室外車輛較多的地方,就必須叫醒夢遊者了。用大分貝、尖銳的噪音可能會成功叫醒夢遊者。但不要搖晃他,否則可能使夢遊者誤以為被攻擊,引起不自主的暴力性反抗。
家有夢遊人怎麼處理
對於兒童期的夢遊症,一般不用太多處理,只需好好看護著孩子,不讓孩子受傷,隨著年齡的增長,夢遊症狀就會逐漸消失了。兒童夢遊一般不會有後遺症,家長不必擔心對以後的身體或心理有影響。
同時,要考慮孩子夢遊是與哪些因素有關,給孩子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調整學習計劃,避免過度疲勞和高度的緊張狀態;注意早睡早起,鍛鍊身體,使睡眠節律調整到最佳狀態。注意睡眠環境的控制,睡前關好門窗,收藏好各種危險物品,以免夢遊發作時外出走失,或傷害自己及他人。
如果孩子反覆發生夢遊,或是在夢遊時呼喚不醒,夢遊後不擇場合倒地就呼呼大睡,或者在患夢遊症時已成年,則應該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便排除癲癇等神經系統或者其他方面的疾病。
成年人的夢遊症,多數在兒童時代心靈上有過強烈的刺激而遺留下來的心理創傷所造成的。針對情緒問題使用情緒穩定劑、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除了心理治療以外,還可以採用藥物治療,適當給予鎮靜劑或安眠藥物,如安定、硝基安定等,可以減少和防止夢遊症的發作,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
如果患者伴有癲癇、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快動眼睡眠期睡眠紊亂等疾病的,要及時處理伴發疾病,這樣才可以比較安全的控制夢遊症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