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都是海外高校申請季的開始,國際教育展、留學[微博]展一場接著一場。很多人關心一個問題:外國學校有什麼申請攻略。他們眼中的申請攻略包括面試技巧、材料撰寫、自選材料的選擇等。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關心孩子的教育,這些年擔任校友面試官的經歷給我一個強烈的感受,中國家庭少的不是攻略與技巧,而是一些有關心態的東西,而這正是校友面試官在尋找的東西。
口述:張瑜芳(史丹福大學校友面試官、UKEAS諾思留學特約顧問)
證書是可以買的,我想看點別的
校友面試官,是美國許多高校招生錄取中普遍採取的一個環節,由分布在與學生同一地區的校友擔任面試官。學生在遞交給史丹福大學的申請表中,都會有一欄:是否願意接受校友面試。
到底是接受面試還是不接受面試好?這是許多人問我的問題。學生們要知道,不接受面試不會減分;接受面試了,也不一定會加分,只是選擇面試的同學可能多一些機會讓學校看到自己在「申請紙」上無法體現的東西。當然,招生是個系統工程,並非校友面試官一錘定音,校友面試官只是會把一些信息反饋給學校供參考。
緊接著,許多人又會問我,校友面試官到底看什麼?說得簡單些,就是看你是否適合這個學校——在美國,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尤其在常春藤盟校,以及排名前50的學校。所以大學希望找與自己文化契合的人,事實上,如果不契合,學生自己也會過得很痛苦。
2005年,在上海的我開始擔任校友面試官,6年多的招生經歷讓我有個強烈的感覺,那時的申請材料少有「包裝」,學生和申請材料很清楚是「同一個人」。現在「包裝」多了,我們需要在面試中找到孩子的本來樣子。
參加過面試的人會好奇,校友面試官會問很多奇怪的問題,比如你暑假做什麼?你參加哪些戶外運動?課餘時間做些什麼?花多少時間幫媽媽打理家務?
為什麼問這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有家長[微博]會跟我說,我孩子課外參加了很多活動,不過都沒有證書……其實不需要證書,證書是可以買的。我們也不需要一個很會讀書的人(再次強調,美國每個大學的錄取價值觀是有差異的),而需要能夠看到一些其他東西的學生。比如,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做可能沒有收穫的事情,或者說不會有立即收穫的事情?
說得簡單些,不會有立即收穫的事情,比如有運動。在美國,高校其實是很殘酷的,學生們壓力很大,有人會因為承受不了壓力在課堂上尖叫,慢慢地不去上課,還有人甚至選擇跳樓。基於這些因素,校友在面試時首先會考察,這個學生是否能在斯坦福生存下來。顯然,運動有釋放壓力的功能,我們傾向於認為愛運動的孩子生存能力更強些。
此外,願意花時間投入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也是考察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應變能力。我在面試時曾遇到一個男孩,他帶來了厚厚幾本教科書,不是要告訴我他在學校裡上什麼課,而是給我看他在教科書上畫的漫畫,在上課時畫的。他想告訴我,他很會畫畫。許多人批評這個孩子不認真上課聽講,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這孩子有「一腦多用」的潛質。進入美國大學後,你會發現,學業很繁重,一門科目一周的閱讀量往往是400、500頁,如果有三科,那就是接近2000頁,這時候你就要學會時間管理,學會根據重要級、緊要級,安排完成事情的先後順序等。
我一直認為,當孩子們願意花時間做些學習之外的事情,涉獵面廣泛,看到許多別的事情,那麼孩子們就不容易鑽牛角尖,不會為小事而煩惱,當遇到困難時,你會告訴自己,「It'sno big deal。」(這不是什麼大事)。你會學著去應變,而創意往往來自於應變。
孩子們,請給我一個答案
這麼多年擔任校友招生官,有人被錄取,也有人被拒,有人跑來問我:張,你覺得中國學生還欠缺些什麼,你有什麼建議給孩子們?我就來說說我面試時的一些感受。
通常我在面試時,會問一些模式化的問題,比如:你有什麼心儀的專業?你將來想幹什麼?天哪,如果碰到這些問題,很多同學會不知所措,他們會說我現在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將來的問題現在沒法說,太複雜……完全糾結在思路中,而我只想問此時此刻你的感受,你想幹什麼,我也知道將來是未知的,有許多變數。但,要從孩子們嘴裡得到一個實質性的答案很難。
這在我此後的面試中感受愈來愈強烈,我覺得孩子們似乎很怕「得罪人」,因而害怕有自己的立場。一些孩子說話總有很長的鋪墊,我卻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立場。有些孩子我聽出了他們的一些觀點,但是說到最後他們會發現一個「大流的觀點」,於是就隨大流站在了與其他大多數人相同的立場上。我自己猜測這種心理或許是害怕犯錯,但殊不知,這樣你會失去許多機會。很可惜,有些孩子很聰明,卻不曉得自己支持什麼,選擇大家都支持的東西,你跟大家都一樣,那我為什麼要選你?
說這些,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美國高校的文化,我想對你們應對生活的變故或許也有用。如果說你們從小的教育都有標準答案,不允許你們犯錯,但生活與學校是不同的,犯錯是難免的。要相信,在犯錯中能學習成功,創新有時候甚至來自於犯錯——如果一直循序亙古不變的「標準答案」,或許我們會錯過許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