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旅行記憶其實都在描述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天堂,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天堂,而真實的天堂,是我們永遠無法抵達的地方。天堂在哪裡?當我們痛苦追尋時,卻怎麼也無法輕視隱於心中的歐洲情懷。曾經深深浸染在西方文化之中,而它的發源地依然朦朧。那片歐羅巴的海與天,在每個人的想像中,儘管它是那麼地清晰、那麼地觸手可及,我們卻只能通過文字探尋這處天堂的真實和純粹,雖然它更可能是最後幾個無法用文字而言的地方。雙眼裝滿了真誠的渴望,也許這就是歐洲要給予我們的。
歐羅巴,英文為 Europe。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說法頗多。一說希臘神話中掌管農事的德米特女神騎在公牛背上巡視著這片土地,在她的佑護下,這片土地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因為她又名歐羅巴,出於對她的敬意,人們就以歐羅巴給這片土地命名。相較而言,另外一種說法充滿了浪漫的英雄主義精神,更廣為流傳。偉大的「萬神之王」宙斯對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公主歐羅巴一見傾情,想終身相守,又怕美人拒絕,滿目愁容。一日,歐羅巴與眾女伴在海邊嬉戲頭雄健的公牛溫馴地伏在她身邊,歐羅巴瞬間就喜歡上了它,便跨上牛背,未曾想到公牛一會兒騰空而起,一會兒破浪前行,直到抵達一片遠方的陸地才安然停下。這頭公牛就是宙斯所變,宙斯的苦心得到了回報,兩個人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生活,這塊陸地也就以這位美麗公主的名字歐羅巴命名了。
關於這片大陸,任何才華橫溢的作家也無可說盡其魅力的筆力。一位名家旅居歐美多年,當對比兩處的區別時,他一言概之:「美國是行動的,而歐洲是沉思的;美國是功利的,而歐洲是符號的。」簡單的對比,點透了歐洲的內涵。這個喧囂的世界,缺少的正是可以代表沉思的符號。歡騰的世界中欲望在我們內心翻騰,而靈魂中那些細膩的東西,還有誰在認真地聆聽!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殘缺又充滿了悖論,心靈的荒蕪在每天煎熬著。想要衝破牢籠,卻無處可逃,只好重複著昨天的事情。還好,世界上有那麼幾個地方,可以暫時容納我們的靈魂。去歐洲吧,阿爾卑斯山的雪、中世紀的教堂、多瑙河的清波……那些前往歐洲的行者,很多人將自己的腳步駐足在歐洲,他們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靈魂。你呢?
歐洲,總能找到你想要的。出遊之前如果知曉每一處風景背後的故事,不論深邃也好、浪漫也好、慘烈也好,或者僅僅就是美麗,都足以讓行者沉浸其中時別有所思,仿若心也在旅行,在千百年的時光中,在千萬裡的空間裡。這就是本書的目的,讓心與眼睛一起行走。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身上有故事發生,而行走也是實現夢想的一種方式。這片大陸處處是故事,清新的海風夾雜著碎碎的歷史塵埃,撫摸著每一個來到它懷抱的人。在路上的意義更多的不是路,而在於行,這是一種生命態度行走與漂泊,如若皈依某種精神,則更錦上添花。年少愛做夢,女孩子希望與最愛的人牽手散步在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男孩子希望在最美的地方和最愛的人幸福的生活,於是便有了無數經典情節牢牢嵌入我們的腦海。
在某一天,和那個發誓愛到天荒地老的愛人,在香榭麗舍大街聽著木棉花開的聲音,在倫敦某個轉角喝杯咖啡,在羅馬假日中深情相擁,在大英博物館的藝術殿堂內徜徉,在哥德式教堂內彼此許願,在古堡中徹夜狂歡…抑或藏匿在挪威森林原木小屋靜靜地享受兩個人的孤獨有人偏愛北歐,因為它的田園與澄靜;有人醉心西歐,因為它的奢華與沉重;有人迷戀東歐,因為它的滄桑與個性;有人鍾情中歐,因為它的悠閒和安遞,行走在歐羅巴的海與天中,可以厚重,可以文藝,可以唯美,可以瑣碎,可以小資,可以淡然也可以傳奇。湛藍的地中海、澄清的阿爾卑斯山脈、純淨的希臘、壯觀的羅馬、底蘊豐厚的佛羅倫斯、安靜的揶威、喧囂的那不勒斯、威嚴的梵蒂岡、精緻的摩納哥、休閒的尼斯、浪漫的巴黎、優雅的倫敦、別樣的威尼斯。
教堂與古堡、宮殿與古蹟,沉浸在歐洲用醇厚的文化和歷史調和的醉人氤氳裡。隨處可見的中世紀印記、斑駁的古牆,陳年的古磚、一片片教堂的琉璃,歷史的沉澱和時間的痕跡在每一道裂縫中悠然彌散,如果說美國代表了世界的發展潮流,那麼歐洲則代表了我們人類無論如何都不能捨棄的歷史淵源海與天造就了歐羅巴,這裡一直是上帝偏愛之地。它既古老又那麼的年輕,在世界的目光中,從容不迫地堅持著千年的傳統,舒展著自己氣質,一切都結合的那麼恰如其分,不論銀髮的女王還是旋轉的摩天輪。轉身是一處精彩,再轉身又是一種風景。
習慣了華燈初上時煞那的失落、習慣了假日宅於家中的落寞,眼睛漸漸乾澀,我們還要忍受多久?我們都需要走出去,扔掉疲憊與顧慮,行動起來吧!從從容容地呼吸新鮮的空氣。其實行走也是一種沉浸其中,忍不住思考的姿態,如果你是這樣敏感的人,那就去吧,歐羅巴的海與天在等待。
行走在歐羅巴,不僅關乎歐洲,更關乎我們對自身生活和內的一次重新確認,原來只要抬起雙腳,我們就能碰到天堂,就在我們的心與中,事情就是這麼的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