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瀕危隆頭鸚哥魚,會帶來新的麻煩,這是為什麼呢?
隆頭鸚哥魚(Bumphead parrotfish)的前額有一塊誇張的凸起,因此而得名。它們通體綠色,閃爍著光芒,鼻頭呈粉色,體長相當於一個少年。這種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在太平洋中的帕邁拉環礁,得益於持續數十年的保護項目,隆頭鸚哥魚並不屬於稀有動物。這些大傢伙以珊瑚為食,由於它們的數量激增,珊瑚已經面臨威脅。
帕邁拉是由TNC管理的環礁,完全由珊瑚構成。它遠離文明的喧囂,只是偶爾接待一些科學家、考察者。曾經的過度捕撈對小島附近海域產生了影響,作為人類的美味佳餚,隆頭鸚哥魚更是難逃一劫。
2001年,美國政府將帕邁拉劃為海洋保護區,禁止在該區域捕魚。從此,隆頭鸚哥魚的數量逐漸增長。它們通常在淺水區的珊瑚礁間活動,而那裡恰恰是它們的天敵——體型龐大的灰礁鯊(gray reef sharks)難以企及的區域。大群隆頭鸚哥魚得以無憂無慮地享用珊瑚盛宴。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生態學家道格拉斯·麥考利(Douglas McCauley)和同事們在帕邁拉進行了四年研究,並利用收集到的數據初步建立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他們發現,每隻隆頭鸚哥魚每年可以吃掉兩噸珊瑚。 按照這樣的速度,未來的數十年間,淺水區珊瑚礁的面積將大大縮減,生物多樣性水平也會下降。
而這並不是個案,如:巴哈馬海域受到保護的海龜數量增多,就嚴重影響了海草的生長。
看來,即使籌劃最周密的保護行動也難免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始料未及的負面影響。 麥考利認為,當人們重新引入某些瀕臨滅絕的物種,而引入地又不存在該物種的天敵時,被引入物種的數量就會失控,從而打破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他建議,更為恰當的保護方式應著眼於整個生態系統,兼顧系統內所有物種的平衡。
在保護的同時兼顧生態平衡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科學家們對生態系統中複雜的交互作用知之甚少。就以隆頭鸚哥魚為例,科學家一度以為它們對珊瑚礁有益,能吃掉死去的珊瑚、清除附著在珊瑚礁上的藻類,為新珊瑚提供生長空間。但現有的證據表明,除了這些益處外,隆頭鸚哥魚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也不可小覷。所以,TNC科學家們特別關注對一片海域或者一個生態區域系統進行實時監測,適度進行幹預,調整保護對策,來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
保護灰礁鯊無疑可以有效控制隆頭鸚哥魚的數量。儘管這一方法在帕邁拉環礁的淺水區域並不適用,但卻很適合其他地方的環礁,那裡的珊瑚礁也飽受隆頭鸚哥魚的困擾。「我們需要保護稀有的隆頭鸚哥魚,但同時也需要它們的天敵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麥考利表示。
註:此文發表於《Conservation biology(保護生物學)》2014年10月刊,由中國TNC編譯。
如果你愛自然、愛科學、愛分享,
歡迎關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TNC微信平臺:@大自然保護協會T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