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龍,我們腦海中經常出現的是它遨遊九天、呼風喚雨的一種姿態和形象,這是因為龍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是生活於海中的神靈,司掌行雲布雨,是風和雨的主宰。那有沒有火龍呢?大部分人對火龍這一形象的認知普遍來自於西方龍,貌似和中華龍沒什麼關係。但事實上,中國龍圖騰的紋飾史上確實出現過與火有關係的龍。
自從《周易·乾卦》有「飛龍在天」的說法產生之後,這種觀念就越發深入人心,玉龍就被視為富含陽剛之氣的神靈了。商周玉龍莊重嚴肅;春秋玉龍初顯靈敏生動;戰國玉龍形象大變,它恣肆狂放、凌厲遒勁、神採飛揚,表現出極至的氣勢美;漢代玉龍變得安詳一些了。唐代玉龍具備了新的神採,生機勃發、神姿奔放、激揚奮厲,表現的還是氣勢美。
唐代玉龍很有特色,獨具創新,在龍紋的發展史中有重要的承上啟下意義,它開啟了新造型、新風格,後世玉龍的造型都基本延續了唐玉龍的框架,沒有太多創新。
唐代 | 龍紋玉璧
唐玉龍最特殊的形制就是與火珠相配合的龍紋。如上海市博物館的龍紋火珠紋璧,雕刻奔龍紋,呈環形,龍首前有一火焰珠。龍與火珠這種相配合的紋飾,蓋始於唐代。自此後,歷代各種文物中多見。
清代 | 驪龍護珠白玉壺
龍與火珠紋,可能源自《莊子·列禦寇》所載的驪龍頜下之珠的神話。所謂火珠,實際是比作太陽。《論衡·感虛》:「日,火也。」可證龍紋火珠紋是龍與太陽的組合。太陽初升時,正像紅紅的火球,而玉璧的龍紋,好比天上的龍神。還因為自古以來就以璧之圓比作「天」,君王比作「真龍天子」,是天的代言人。因此玉璧的火珠可說是太陽,亦可以比作天。《禮記·王制·疏》就有云:「天,謂日也。」而後《詩·邶風·柏舟·傳》云:「日,君像也。」
清代 | 火珠龍紋盤
奔騰的龍紋面向著太陽,即所謂「龍趕珠」,象徵大唐帝國勢盛無敵及唐皇之盛威。因此龍與火珠相結合的紋飾,只屬君王之專享。所以,在明清兩代瓷器中,龍與火珠紋,也唯有官窯御用品種才可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