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沒有葬在地球的5個人,一個還飄在外太空,一個在月球上永眠

2020-12-06 道古論今朝

在中國人們把死看得很重,視死如視身,去世之後講究入土為安,古時候的火葬是對逝者的一種侮辱,後來觀念才慢慢轉變過來。「落葉歸根」的觀念也一直流傳下來,不管離開家鄉多遠,死前最大的心願也大多是把骨灰帶回家長安葬,這種情結深深地紮根於中國人心中。但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歷史上就有這5個人,他們死後不僅沒有落葉歸根,就連遺體也沒安葬在地球上。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蘇聯太空人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這也標誌著人類向宇宙探索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當時的科技並不是很發達,技術也存在隱患,在某次的交接過程中就出現了故障,導致3名太空人葬身於太空中,據說他們至今還在茫茫的宇宙中飄著,向英雄致敬!

冥王星是由美國的天文學家克萊德·威廉·湯博發現的,雖然過程中有其他人參與預測,但湯博的貢獻是最大的。為了讓美國能不間斷地探測外太空的一切,20世紀90年代在他去世後,人們把它的骨灰搭載在新地平線號探測器上飛向了他所發現的冥王星,因此他也成了人類歷史上旅行最遠的「太空旅客」,如今飄去了哪裡,誰也不知道。

最後一位就是尤金.舒梅克了,作為行星科學領域的奠基人,為美國的天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幸的是,1997年7月他在澳洲進行研究時因車禍去世,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的骨灰放在了月球探勘者上,於1999年7月31日撞上月球完成任務,所以尤金.舒梅克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葬在月球的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死得最遠的5個人,一人葬在月球,一個快飄出太陽系
    人死後,一般的分為土葬和火化兩種類型,但是在一些教派中,由於信仰的不同,會選擇其他注入水葬等方式埋葬故人。無論是哪種方式,總歸還是在地球上。但是世界上有5個人堪稱死得最遠的五個人,其中一個甚至不在地球,快要飄出太陽系 。第一個是尤金·舒梅克。他是美國的天文學家,為美國的航天事業起到了難以磨滅的作用。尤金·舒梅克仿佛是為了宇宙事業而生,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都在致力於研究行星。
  • 史上死的最「遠」的5人,其中一個已不在地球,快要飄出太陽系
    當然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現在又衍生出了水葬、空葬以及風葬,甚至還有流行樹葬的,但不管怎麼說,好歹他們還葬在地球上。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些新型殯葬行業的「先驅者」,他們也是史上死的最「遠」的5個人,其中一個甚至已經不在地球,快要飄出太陽系。
  • 史上「死」的最遠的一個人,如今已經不在地球上,快要飄出太陽系
    尤金舒美克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科學,他專研行星,因此在他死前就表示,希望等他死了後可以被葬在月球上,而當時美國航天局也答應了這個請求,在尤金舒美剋死後將其葬在了哪裡,而現在他的骨灰是被放在一個探測的裝置上。
  • 世界上死的最遠的5個人,其中一個快要飄出太陽系了
    全世界不僅僅是中國,其實都有一個固定的思想,就是人死後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落葉歸根。
  • 唯一死後被埋葬在月球上的人,這是對他最大的慰藉
    據估計,在地球的歷史中一共生活過1080億個人,但有一些特別的人,他們的經歷和我們絕大部分的人不同;那就是從上世紀的60年代開始,隨著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終於有能力完成人類千年來的夙願,離開地球翱翔外太空。
  • 世界上葬的最遠的2個人,一個埋在月亮上,還有一個將飛出太陽系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真的落葉歸根的,有的人在外面生活久了,就把生活的地方當成了家,死後就葬在那裡,還有人即使想落葉歸根,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最終沒有實現,還有人死後連地球都回不了,只能在宇宙中飄蕩,今天小編就要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幾位死後在太空「遨遊」的人。
  • 太空人人還飄在外太空,國家卻已經滅亡了,後來他怎麼回地球的?
    據了解,當初克裡卡列夫被正式送往外太空之前,他還是蘇聯的一位國民。不曾想,他人還飄在外太空,國家卻已經滅亡了,也是相當戲劇化的一件事情了。而對此,人們也是十分好奇,到底後來克裡卡列夫他是怎麼回到地球的?說起來,前後六次乘坐飛行器進入外太空的克裡卡列夫,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後來的他,也是順利加入俄羅斯,繼續從事著航天方面的事業。
  • 全球死得最遠的5個人,4位漂浮在太空中,有一位葬在了月球
    導語:全球死得最遠的5個人,4位漂浮在太空中,有一位葬在了月球在浩瀚的星球宇宙中隱藏著無數的神秘和未知,吸引著人們對他們的不斷探索和暢想。夜幕中的繁星點綴,月光中的皎潔如玉,陽光裡的爽朗溫暖,人們都對地球以外的事物充滿著好奇……所以在慢慢的幾千年歲月歷史中,人們都是通過肉眼在不斷的猜想。要知道對於一個一無所知的新環境下,所面臨的感受不僅緊張刺激還很危險!說到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人是中國明朝時期的陶成道,曾將47根自製火箭綁著凳子,雙手想藉助兩隻風箏滑翔飛向天空,最終失敗炸死。
  • 什麼是太空葬?他是唯一被埋葬在月球的人
    什麼是太空葬?考慮到美國已經對月球進行了多次載人飛行任務,發射了許多探測器,你可能不會想到月球是否最終成為某人最後的安眠之地。畢竟,人類已經有多次把死者骨灰發射到太空的記錄。一個太空葬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常見。太空埋葬是埋葬方式的一種,將死者火葬後的骨灰的部分樣品放置在一個很小的容器中並發射到太空中。1997年舉行了第一例太空葬禮,他的骨灰飄入了太空。估計至今有超過1萬個太空葬禮被舉行。
  • 除了人造衛星,太空中還飄著五具屍骸,其中一個可能除了太陽系
    除了人造衛星,太空中還飄著五具屍骸,其中一個可能除了太陽系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對於「外面的世界」探索越來越多,但是直到為之真正進入太空的 ,其實還是十分少的,在地球上有六十億人,但是其中成功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僅僅只有四百多人左右
  • 這個男人死後被葬在月球上,全人類中只此一人
    但是只有一個男人,他不是權貴,不是名流,甚至並不是太空人,卻永遠長眠於月球,這裡成了他的故鄉,他叫做尤金·舒梅克,一名來自於美國的科學家。他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埋葬於月球的人類。而他的故事,要從很久以前說起……
  • 唯一埋在月球的地球人,生前是個想登月的科學家,死後終於如願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幾乎都有對來生的渴望,他們普遍認為人死之後,靈魂將會去另一個地方,然後等待輪迴轉世再來一遭。為期盼能有一個好的來生,人們會給自己選一個好地方埋葬遺骸,以此保佑自己能夢想成真。各地喪葬習俗多不相同,但大體也不過土葬、火葬、天葬、水葬這幾種。
  • 太空葬?月球葬?SpaceX火箭真能裝
    仰望星空,除了探知宇宙、滿足好奇之外,如今人類又給自己添加了一個新功能:目送親人去天界。說的直白點,就是太空葬。
  • 當你死後屍體如何處理?煙花葬或者製作成鑽石了解下
    5、樹葬人們生前可能會決定,與其試圖處理遺體,不如將它們變成有用的事物,可以將遺體埋在一個可降解的「雞蛋」結構中,變成植物的食物,滋養一棵樹生長,而不是埋在棺材中用墓碑來標明埋葬地點,「雞蛋」在埋葬後會分解,提供幼樹生長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
  • 在外太空看地球就像一個水球,但這些小星球比地球上的水多很多!
    在外太空看地球就像一個水球,但這些小星球比地球上的水多很多!看過美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朋友們知道裡面有一顆充滿水的星球。在英雄和其他人登陸地球之後,他們不得不飛走,因為巨浪。宇宙中有這樣一顆行星嗎?
  • 太空中除了人造衛星,還有五具人類遺體,他是唯一葬在月球的人類
    太空中除了人造衛星,還有五具人類遺體,他是唯一葬在月球的人類從古時候開始,人類就嚮往著天外的世界,在沒有望遠鏡時,人類只能看見太陽和月亮,以及星星,在射電望遠鏡出險後,人類才看到了浩瀚太空。在美蘇冷戰時期,蘇聯憑藉技術優勢,讓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後來美國發射了航天飛船,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雖然是美蘇是在搞軍備競賽,但是確實促進了人類太空技術的發展,不過雖然今天的航天技術很先進了,但是在過去人類對太空是兩眼一抹黑,在嘗試的道路上,發生了很多次意外事故。
  • 太空中漂浮著5個人類遺體,一個葬在月球,一個正漂往太陽系外!
    自古以來我們人類都是喜歡研究一些奇聞異事,越是具有難度的就更能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在很久以前我們人類還沒有望遠鏡的時候,我們只能有肉眼去直視我們能看到的星空和變化,在這幾年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一次次的挑戰極限,在蘇聯抗爭時期,蘇聯就憑自己技術的優勢,成功的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 至今漂在太空的兩個地球人:一位被葬在月球,一位被送往冥王星!
    不過就目前的技術來說,人類進入太空還不算一件容易的事。那能進入太空的就必須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太空人嗎?也不一定,迄今為止有兩位非太空人人類就進入了太空,並且永久留在那裡。如果將這個範圍擴大到地球生物,那就還得加上一條狗。克萊德.威廉.湯博,一位美國天文學家,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了冥王星。
  • 日本升天宇宙葬,拿馬斯克的火箭噴骨灰
    雖然叫宇宙葬,但其實是將遺骨磨成1毫米以下的粉末,放入一個直徑2米到2.5米的氣球中,注入氫氣,在家屬默默祈禱完畢後,就地放飛。這個巨大的氣球兩個小時後,會上升至30到35千米的高空,由於氣壓膨脹3到4倍後,「嘭」地一下,骨灰便散入了無邊無際的空中。
  • 臺媒:日本興起"宇宙葬" 骨灰打入太空圓身後探險夢
    有沒有興趣來趟宇宙旅行,成為天上的星星?日本社會較不避諱談死亡,不少人積極規劃自己的喪禮,「終活」(安排自己的身後事)變成「就活」(求職)、「婚活」(相親聯誼)之後另一個社會現象,其中「宇宙葬」日漸受矚目,還有業者推出身後宇宙飛行、人造衛星、月球旅行、宇宙探險等不同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