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片
李昂,1952年4月7日,本名施叔端,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人。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畢業、奧勒岡大學戲劇碩士。
在其作家姐姐施淑、施叔青的薰陶下,喜愛寫作。高一即以處女作「花季」 發表報刊而登上文壇。小說主題大多環繞著現代人的情愛和性愛問題上,對於青年男女在社會轉型期所碰到的性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多所著墨。筆名「李昂」便是借用母親的姓氏「李」,「昂」則是希望可以昂首挺胸的意思。李昂14歲初二的時候,即開始創作第一篇小說。16歲開始寫「花季」,次年發表於《中國時報》副刊,併入選爾雅年度小說選《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十一個短篇》。此後以才女之姿進入文壇。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赴美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攻讀戲劇碩士。
戰後臺灣文壇第三代的作家中,李昂是相當受矚目及爭議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備受矚目及爭議原因在於其小說所選擇的題材。自「人間世」系列小說發表後一直延續至今,李昂的小說中對性描寫、性主題及與之相關的道德問題都有露骨的描述,近期則更進一步連結至政治的面向,而引起文學界及讀者兼兩極的評價。
李昂受訪問時曾就自己的文學觀作出以下的辯解:「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寫人性,而人性是被社會所制約的,所以我很願意去探討社會制約所影響的人性問題。」
李昂小說裡經常觸及的「性」題材,其實是藉此來反映社會現狀,洪珊慧認為:「李昂覺得『性』這件事,絕對不是架空起來,單獨的來寫它,否則極可能變成黃色小說,就算寫得精彩,也只是空無一物。她重視的是『性』在社會意義對人造成的影響,尤其在急遽轉變中的臺灣社會,『性』問題由八○年代之前的閉塞保守,到八○年代之後的莫衷一是。如今未婚生子非但不是新聞,『國中』生、高中生懷孕生子事件層出不窮。可見『性』問題分明就充斥在生活四周,我們還能繼續視而不見嗎?」
在臺灣女性書寫中,邱貴芬指出:「李昂和其它同世代女作家如蔣曉雲、蕭麗紅、朱天心、袁瓊瓊、蘇偉貞等有很大的不同,當其它女作家一開始以『閨閣派』文風見長,李昂卻是出手不凡,不留情面地撕破傳統女性書寫裡的浪漫愛情紗幕,李昂不但直闖『性』的禁忌國度,處理情愛與性的問題。」施淑亦表示李昂早期著重於處理「個人存在、現實和歷史的非理性、荒謬一類的現代主義信念」,隨著臺灣社會結構和價值系統的驟變而在創作格局與議題上有進一步的發展……「後來作品中,林林總總的都會男女,燈紅酒綠,我們看到了臺灣現代化過程中,精神與物質發展的一些方面,一些屬於小知識層和新興的資產者、投機者的生活畫卷」。九○年代以後,李昂除了對在散文上開拓了飲食文學一領域外,對於邊緣化的女性的陰暗歷史的反思,則成為她近年來寫作,借著「鬼」非人的身分來對男權社會作一犀利的抨擊。而這樣的書寫意識,無疑仍承續著她一直以來獨有的女性意識。
三、作家年表
1952年 | 四月七日生於鹿港。 |
1964年 | 就讀彰化女中初中部。 |
1965年 | 著手寫第一篇作品〈安可的第一篇情書〉寫了五萬多字即中斷。 |
1966年 | 〈安可的第一篇情書〉改為〈草原的盛夏〉,試投《文學季刊》未被採用。 |
1967年 | 考上彰化女中高中部。開始寫〈花季〉。 |
1968年 | 〈花季〉、〈婚禮〉刊登於《中國時報》。 |
1969年 | 〈花季〉入選《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小說〈混聲合唱〉刊於《文學季刊》第九期。〈零點的回顧〉刊於《現代文學》三十九期。 |
1970年 | 就讀文化大學哲學系,開始研讀老莊、易經、禪佛等東方哲學。經朋友介紹,認識呂秀蓮。二月,小說〈有曲線的娃娃〉發表於《文學季刊》。 |
1972年 | 小說〈長跑者〉發表於《現代文學》四十七期。九月,〈逐月〉發表於《中外文學》。 |
1973年 | 升大四,開始寫系列「鹿城故事」與「人間世」小說。一月,〈關雎〉發表於《中外文學》。二月,發表鹿城故事。〈辭鄉〉、〈西蓮〉、〈水麗〉發表於《現代文學》,〈初戀〉、〈舞展〉發表於《現代文學》。九月〈假期〉發表於《現代文學》五十一期。 |
1974年 | 大學畢業。〈人間世〉發表於《中國時報》〈昨夜〉發表於《中國時報》。 |
1975年 | 三月,到加拿大溫哥華。九月,到美國奧勒岡,就讀奧勒岡州立大學戲劇系。《莫春》發表於《中外文學》。《混聲合唱》由華欣文化事業出版。十二月改由中華文藝社出版。 |
1976年 | 四月,《群像─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由大漢出版社出版。 |
1977年 | 冬天,獲奧勒岡州立大學戲劇碩士學位。二月四至六日〈雪霽〉發表於《聯合報》。十一月十七日〈蘇菲小姐亞的故事之一〉發表於《聯合報》。短篇小說集《人間世》由大漢出版社出版。 |
1978年 | 在聖塔芭芭拉白先勇住處看到陳定山之《春申舊聞》,其中〈詹罔氏殺夫〉的社會新聞引發構想,以〈婦人殺夫〉為題,著手寫作。六月自紐約回國。九月開始任教文化大學戲劇系。 |
1981年 | 〈別可憐我,請教育我〉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首獎。受詹宏志與張武順之邀,在中時寫專欄「女性的意見」。 |
1982年 | 以未完成舊作〈婦人殺夫〉為題材,繼續發展成中篇小說。一月,短篇小說集《愛情試驗》由洪範書店出版。寫一系列寓言小說〈移情〉、〈水仙花症〉、〈三寸靈魂〉。〈水仙花症〉發表於《文學界》第三期。 |
1983年 | 〈殺夫〉獲聯合報中篇小說獎首獎。〈殺夫〉因大膽呈現性及暴力,對當時文壇造成衝擊。三月,文經社出版多位作家愛情類散文合集《情弦》,首篇為李昂〈曾經有過〉。十一月,中篇小說《殺夫》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
1984年 | 一月,小說集《她們的眼淚》出版(洪範)。五月,專欄選集《女性的意見》出版(時報)。這一年完成情書系列。 |
1985年 | 一月,短篇小說集《花季》重由洪範書店出版。五月〈暗夜〉完成。七月完成報導與專欄型式的〈外遇〉。〈暗夜〉發表於《中國時報》。九月,中篇小說《暗夜》及社會分析《外遇》由時報出版。 |
1986年 | 七月至德國參加「現代中國文學大同世界」會議。十一月,英文版《殺夫》(The Butcher's Wife)由葛浩文教授翻譯,由美國North Point Press出版。《紐約時報》書評英文版《殺夫》。開始長篇小說《迷園》寫作。專欄選集《走出暗夜》由前衛出版。二月,《一封未寄的情書》由洪範出版。八月二十、二十一日〈臺灣作家的定位〉發表於《中國時報》。 |
1987年 | 〈殺夫〉英文版在《洛杉磯時報》、《舊金山記事報》、《科克斯書評》等皆有書評。九月赴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殺夫〉德文版在德出版。十月,赴德參加「法蘭克福書展」。 |
1988年 | 〈殺夫〉在英國出版。十一月,時報出版《年華》。 |
1989年 | 法國漢學家貝羅兒譯〈殺夫〉法文版,將於九二年秋出版。與陳幼石創辦《女性人》雜誌,兩岸同時發行。入選金石堂十大暢銷女作家。完成中篇小說〈禁色的夢〉。二月,短文<人魚公主的眼淚>發表於《女性人》創刊號。十一月,評論〈新人類的聲音〉發表於《聯合文學》。十二月,短文〈女人的挫折〉發表於《聯合文學》。 |
1990年 | 〈殺夫〉英文版平裝本出版。七月,〈給G.L.的非洲書簡〉發表於《聯合文學》。〈迷園〉自八月十八日至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一日連載於《中國時報》。 |
1991年 | 〈鹿窟紀事〉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首獎。二月,出版《甜美生活》(洪範)。三月,出版《迷園》(貿騰發賣)。 |
1993年 | 《殺夫》日文版─《夫殺》出版。二月,人物傳記《施明德前傳》由前衛出版。 |
1995年 | 〈戴貞操帶的魔鬼〉發表於《中國時報》。十二月〈涅盤逆旅-俄羅斯記行:遺忘與圖像〉發表於《聯合文學》。 |
1997年 | 參加「新加坡國際作家周」座談。九月十五日出版《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北港香爐人人插》(麥田)。「香爐事件」成為年度十大出版新聞。 |
1998年 | 至哥倫比亞大學參加「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 |
2000年 | 出版《自傳的小說》、《漂流之歌》。 |
2002年 | 出版散文集《愛吃鬼》。 |
2004年 | 出版《看得見的鬼》。 |
四、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1975年 《混聲合唱》,臺北:中華文藝月刊社。
1976年 《群像─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臺北:大漢出 版社。
1977年 《人間世》,臺北:大漢出版社。
1979年 《六十七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
1980年 《非小說的關懷》,臺北:社會大學。
1982年 《愛情試驗》,臺北:聯經。
1982年 《殺夫》,臺北:聯經。
1984年 《愛與罪──大學校園內的性與愛》,臺北:前 衛。
1984年 《鏡與燈》,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4年 《她們的眼淚》,臺北:洪範。
1984年 《情弦》,臺北:文經。
1984年 《女性的意見-李昂專欄》,臺北:時報。
1985年 《花季》,臺北:洪範。
1985年 《暗夜》,臺北:時報。
1985年 《外遇》,臺北:時報。
1986年 《走出暗夜》,臺北:前衛。
1986年 《一封未寄的情書》,臺北:洪範。
1987年 《貓咪與情人》,臺北:時報。
1988年 《年華》,臺北:洪範。
1989年 《水鬼城隍》,臺北:遠流。
1989年 《懶人變猴子》,臺北:遠流。
1991年 《甜美生活》,臺北:洪範。
1991年 《迷園》,臺北:洪範。
1992年 《李昂集》,臺北:前衛。
1993年 《施明德前傳》,臺北:前衛。
1994年 《李昂說情》,臺北:貿騰發賣。
1997年 《北港香爐人人插》,臺北:麥田。
2000年 《自傳的小說》,臺北:皇冠。
2000年 《漂流之歌》,臺北:皇冠。
2002年 《愛吃鬼》,臺北:一方。
2004年 《看不見的鬼》,臺北:聯合文學。
期刊、報紙、散篇
1983年 〈女作家對社會的巨視與微觀〉,《中國論壇》 5月號,頁52-55。
1984年 〈女性與文學〉,《今日生活 》11月號,頁52 至55。
2000年 〈單身旅遊新主張〉,《講義》5月號,頁84-86。
2003年 〈愛的饗宴〉,《To'Go旅遊情報》6月號,頁172 至173。
五、品評作家
◇文選自「施淑評介」
李昂是個問題意識強烈的作家,……這問題意識的發生,臺灣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空氣,特別是她一開始創作時服膺的,有關個人存在、現實和歷史的非理性、荒謬一類的現代主義信念,無疑起著關鍵性作用。戰後臺灣文壇第三代的作家中,李昂是相當受矚目及爭議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備受矚目及爭議原因在於其小說所選擇的題材。自「人間世」系列小說發表後一直延續至今,李昂的小說中對性描寫、性主題及與之相關的道德問題都有露骨的描述,近期則更進一步連結至政治國族的面向,而引起文學界及讀者兼兩極的評價。
◇文選自「王德威評介」
除了野心之外,李昂的作品充分顯現著她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女/性問題更是她一向的探索與思考中心。而李昂的邊緣性與爭議性不僅是小說題材與文字的「肆無忌憚」,更是一個時代的問題!在性別議題「解嚴」之前,李昂便已從邊緣出發,作品大多觸及「在男性中心世界裡,女性社會及性意識的幽黯面」。
六、評論彙編
期刊論文
1969年 隱地:〈<花季>〉,《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頁224。
1985年 筱羽:〈讀李昂的<花季>〉,《書評書目》6月號28期,頁39-40。
1974年 木易子:〈三腳雞──讀<昨夜>〉,《書評書目》12月號20期,頁116-117。
1974年 陳克環:〈李昂的<昨夜>(出自評「當代中國小說大展」)〉,《書評書目》12月號20期,頁19-21。
1975年 葉飛虹:〈從中外短評來看李昂的<莫春>〉,《文藝月刊》70期,頁29-35。
1975年 子青:〈紙上的「成人電影」〉,《文藝月刊》71期,頁39-43。
1975年 陳克環:〈我如何處理評<昨夜>的困境〉,《文藝月刊》71期,頁37-38。
1975年 林雨:〈談<莫春>等「成人」小說〉《文藝月刊》71期,頁44-48。
1975年 舒昊:〈作家的責任──兼談李昂小說中的這一代〉,《文藝月刊》71期,頁49-53。
1975年 羅會名:〈文藝創作者:非外科大夫〉,《文藝月刊》71期,頁53-55。
1975年 許永代:〈豈可戕害文藝〉,《文藝月刊》71期,頁56-57。
1976年 鄭榮錦:〈驀然回首──試論李昂的<婚禮>〉,《中華文藝》12卷1期,頁74-82。
1977年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中外文學》5卷8期,頁78-86。
1979年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人間世》,頁230-241。
1976年 鄭榮錦:〈驀然回首──試論李昂的<婚禮>〉,《中華文藝》12卷1期,頁74-82。
1977年 歐陽子:〈西蓮──鹿城故事之二〉,《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二)》。
1977年 彭瑞金:〈現代主義陰影下的鹿城故事〉,《書評書目》54期,頁29-36。
1978年 林依潔:〈叛逆與救贖──李昂歸來的訊息〉,《前衛雜誌》。
1980年 唐隱書:〈尋找歇腳湖──李昂的小世界〉,《中國時報》人間版。
1982年 康原:〈思鄉情懷──小論李昂<鹿城故事>〉,《自立晚報》10版。
1982年 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臺灣日報》副刊7月18日。
1983年 竹影:〈李昂的<愛情試驗>,《文學時代叢刊》12期,頁105-107。
1983年 康原:〈愛情與性慾──小論《愛情試驗》〉,《臺灣文藝》84期,頁147-152。
1983年 梁曦:〈我看<殺夫>〉,《文壇》281期,頁120-125。
1983年 羅行:〈為聯合報嘆口氣〉,《文壇》281期,頁108。
1983年 藍衫:〈且說<殺夫>得獎〉,《文壇》281期,頁105-107。
1983年 譚秉林:〈白先勇與<殺夫>〉,《文壇》281期,頁109。
1983年 林野:〈雖不是好作品,卻夠膽量〉,《文壇》281期,頁117。
1983年 尤松:〈<殺夫>有其悽美的一面〉,《文壇》281期,頁118-119。
1984年 胡云:〈「殺夫」有違常理──讀<殺夫>〉,《新書月刊》4期,頁34-35。
1984年 茆坤鴻:〈<殺夫>讀後感〉,《參與者月刊》第53期。
1984年 鹿港人:〈談對<殺夫>的幾個誤解〉,《新書月刊》5期,頁76-77。
1984年 許振江紀錄:〈李昂作品討論會—葉石濤、李昂等人〉,《文學界》10期,頁18-39。
1984年 康原:〈小說中的象徵義-小論李昂的<殺夫>〉,《文學界》10期,頁40-45。
1984年 張系國:〈小論<殺夫>〉,《新書月刊》12期,頁30-31。
1984年 施淑端:〈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新書月刊》12期,頁22-28。
1984年 唐文標:〈時代的追憶──一封未寄的情書評介〉,《一九八四臺灣小說選》,頁67-70。
1985年 金沙寒:〈小論李昂假面〉,《文訊》18期,頁99-102。
1985年 王德威:〈花季的焦慮(評李昂的《花季》),《聯合文學》1卷10期,頁212。
1986年 苦苓:〈新書看版:《暗夜》、《凡夫俗子》〉,《文藝月刊》200期,頁76-82。
1986年 黃碧端:〈價值轉換的反諷(評李昂的《暗夜》)〉,《聯合文學》2月號,頁144-145。
1986年 陳銘磻:〈教你如何看待「外遇」〉,《婦女雜誌》210期,頁42-43。
1986年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3月號,頁41-49。
1986年 馮青:〈無情的洪荒與寂寞-訪談李昂〉,《文學家》第7期,頁14-17。
1986年 廖淑頊:〈諸子百家談李昂〉,《文學家》第7期,頁11-13。
1986年 王德威:〈移情!自戀!評《一封未寄的情書》〉,《聯合文學》6月號,頁212-213。
1986年 劉蓮:〈李昂的年輕世界──評介《花季》〉,《大華晚報》8月24日。
1987年 奚密:〈黑暗之形:談《暗夜》中的象徵〉,《中外文學》177期,頁130-148。
1987年 李昂:〈暗夜〉到底寫了些什麼?〉,《貓咪的情人》,頁129-134。
1987年 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復刊號)》110期,頁96-101。
1987年 黃秋芳:〈給不知名的收信人──李昂的<一封未寄的情書>〉,《自由青年》9月號,頁36-41。
1987年 郭楓:〈暗夜中的幽魂──李昂小說《暗夜》評析〉,《臺灣文藝》107期,頁136-148。
1988年 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臺北評論》3期。
1988年 楊昌年:〈李昂的<貓咪與情人>〉,《現代散文新風貌》,頁133-151。
1986年 王瑞香:〈暗夜之後是否有黎明?試評李昂《暗夜》中的女性〉,《婦女新知》50期。
1988年 子宛玉:〈新女性情歸何處?從「暗夜」裡打開「心鎖」〉,《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頁 433-443。
1989年 楊昌年:〈社會變革下的愛情-析介李昂的貓咪的情人〉,《光華》1月號,頁64-65。
1989年 陳丹晨:〈性?女性?人性的反思-李昂創作論〉,《女性人》第2期,頁89-118。
1989年 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文史哲》,頁91-103。
1989年 簡瑛瑛:〈女性?主義?創作?李昂訪問〉,《中外文學》3月號,頁184-196。
1991年 呂正惠:〈《迷園》的兩性關係與臺灣企業主的真貌〉,《聯合文學》9月號,頁161-165。
1991年 李昂:〈作家不是白痴──答呂正惠評《迷園》〉,《聯合文學》10月號,頁194-197。
1991年 劉開鈴:〈《So Long a Letter》and《The Butcher's Wife》:Woman in Distress(瑪莉雅瑪?芭《如此長信》與李昂《殺夫》書中的女人)〉,《成功大學學報》26期,頁25-35。
1992年 金恆傑:〈「性」與「金錢」──名門世家朱影紅的世界,評李昂的《迷園》〉《聯合文學》2月號,頁107-110。
1992年 金恆傑:〈黃金新貴族──包裝與商品之間再評《迷園》〉,《當代》71期,頁130-147。
1992年 李昂:〈金教授,您錯了──回金恆傑教授談《迷園》〉,《當代》73期,頁132-138。
1992年 程風:〈我想拔錯了──說《迷園》中的花木〉,《當代》73期,頁139-141。
1992年 李昂:〈說明的說明-兼答《迷園》中的花木〉,《當代》74期,頁144-149。
1992年 施淑:〈文字迷宮〉,《李昂集》,頁265-279。
1992年 施淑:〈迷園內外,《李昂集》序〉,《李昂集》,頁9-12。
1992年 黃毓秀:〈《迷園》裡的性與政治〉,《當代臺灣女性文學研討會》。
1992年 黃毓秀:〈被虐癖的女人?談李昂小說《迷園》〉,《自由時報》副刊12月19號。
1993年 彭樹君:〈不馴的情人,訪李昂〉,《皇冠》467期,頁162-177。
1993年 王德威:〈華麗的世紀末,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李昂《迷園》)〉,《小說中國》,頁178-222。
1994年 李昂:〈《花季》到《迷園》〉,《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頁299-305。
1995年 江寶釵:〈敘事實驗、失落感及其因應之道──論李昂的《迷園》〉,《臺灣的社會與文學》,頁269-29。
1994年 吳婉如:〈從「性問題」揭示女性所受的壓迫〉,《八○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5:1》淡大中文碩士論文,頁158-163。
1994年 藤井省三:〈日文版《殺夫》解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頁153-166。
1994年 江寶釵:〈李昂、女性自我的失落與成長〉,《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師大中文博士論文,頁245-284。,頁245-284。
1995年 李玉馨:〈李昂─秩序內的反叛者〉,《當代臺灣女性小說七家論》臺大中文碩士論文,頁30-46。
1995年 於毅:〈由《殺夫》引起的評論問題〉,《夏潮論壇》,頁54-55。
1997年 林芳玫:〈《迷園》解析──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弔詭〉,《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頁271-296。
報上評論
1975年 微知:〈從<昨夜>到<莫春>──評李昂的兩篇小說:(上、下)〉,《中華日報》9版 1975年3月7-8日。
1976年 傅銀樵:〈李昂《混聲合唱》〉,《愛書人》13卷4版,頁2。
1976年 李師鄭:〈李昂<群像>評介〉,《大華晚報》7版6月20號。
1977年 方健祥:〈看人間世 〉,《臺灣時報》12版2月10號。
1983年 吳錦發:〈略論李昂小說中的性反抗〉,《自立晚報》副刊1983年7月12-13日。
1983年 楊子:〈謀殺親夫〉,《聯合報》8版10月3號。
1984年 王希成:〈談李昂的「愛與罪」〉,《臺灣新聞報》12月1號。
1985年 康原:〈一切只為了愛──訪李昂談其作品〉,《自立晚報》10版9月6日。
1985年 龍應臺:〈臺北的紅男綠女──評李昂的《暗夜》〉,《自立晚報》10版10月16日。
1987年 黃美惠:〈西方人讀《殺夫》這麼看!譯做《屠夫之妻》,興趣在「妻」不在「殺」〉《民生報》9版1月12日。
1987年 劉紹銘:〈沙豬、婦解、文評〉,《中國時報》8版8月11日。
1988年 莫昭平:〈李昂──臺灣作家的一張「國際牌」,《殺夫》在世界出版界掀起外語風潮〉,《中國時報》1月6號。
1990年 林美娜:〈李昂的最愛──《施明德前傳》〉,《自立晚報》5版12月16號。
1991年 呂正惠:〈《迷園》的雙線與困惑〉,《民生報》26版6月16日、
1992年 張娟芬:〈李昂以「女性方式」為施明德寫傳〉,《中國時報》31版8月28日。
1993年 馬瑩君:〈以李昂的《貓咪的情人》探索女性情結〉,《中央日報》16版3月25號~28號。
1995年 下村作次郎:〈臺灣文學在日本:現代臺灣文學的高峰──李昂的<殺夫>〉,《民眾日報》22版11月11日。
1997年 楊照:〈評「香爐事件」文學世界裡沒有傷害別人的特權〉,《新新聞周報》544期,頁66-67。
1997年 南方朔:〈作家的墮落或超越〉,《中國時報》27版8月16~19號。
1997年 平路:〈虛假的陽具、真實的刑臺〉,《中國時報》27版8月18號。
1997年 王浩威:〈解剖《北港香爐人人插》──該來看看李昂的文學成績〉,《中國時報》41版9月25號。
七、得獎記錄
作品:
獎名:賴和文學獎
獎次:
年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