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恆和他的OOPS計劃

2020-11-29 網易新聞

記者◎陳賽

2006年底,《世界是平的》中譯本出版,在中國掀起閱讀狂潮,這距離它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如今,弗裡德曼的新書《綠色是新的愛國主義》,英文版還沒出爐,他關於這本書的主題演講已經被人貼到YouTube上,並加上了中文字幕。

做這件事的人叫朱學恆,著名的臺灣地區奇幻文學教主。在今天這個時代,靠翻譯出名很難,但朱學恆是個很有名的翻譯,因為他做了兩件很轟動的事情:一是翻譯小說《魔戒》,賺了750萬元人民幣的版稅;二是發起開放式課程計劃(OOPS),在世界各地招募華人志願者,要將M.I.T.(麻省理工學院)的1800門開放式課程全部翻譯成中文。這是中文網際網路上最龐大的民間翻譯計劃。

朱學恆是一個有著強烈「分享欲」的人,託馬斯·弗裡德曼的那場演講,是他在M.I.T.親自聽到的,他說:「他提到的綠色議題,在我聽來很震撼。如果不翻譯出來,就沒法分享給別人,沒法告訴別人,一件這麼大的事情正在發生。」

這種傳播與分享的衝動在他身上經常發生。有一次,朋友半夜發給他一個連結,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蘭迪·波施(Randy Pausch)「最後一堂課」的視頻。這位教授身患絕症,在人生的最後一刻站在講臺上,跟學生和聽眾分享他一生的體驗。這堂課令朱學恆深受震動,儘管他當時正在各地輾轉演講,還是抽時間深更半夜坐著冷板凳把字幕翻了出來,並號召自己的每個朋友一起傳播出去。他覺得,把這樣的故事傳播出去,感動更多人,也許世界會因此改變。

其實,翻譯是挺枯燥的活。就像《魔戒》,戰爭場面縱然激懷壯烈,但翻譯起來卻是一個異常艱澀的過程,甚至比商業管理類的書籍更枯燥。但是,《魔戒》在沒翻譯成中文前,全中國的讀者合起來不會超過1萬人,而一旦翻譯成中文,一起享受這個樂趣的人就會多10倍,100倍。「我很珍惜這種朋友變多的感覺。」朱學恆說,「我喜歡的東西,希望更多的人喜歡,所以願意暫時忍受枯燥的翻譯過程。況且,翻譯本身是最好的學習。一個好的譯者,必須和作者一樣懂得這些內容,在翻譯過程中,你的眼界會變得更開闊,汲取的知識更為紮實,思維的方式也不斷得到調整。其實你沒有犧牲,你學到了更多東西,只是願意多做一些事情而已。」

2002年,當朱學恆第一次在網上看到M.I.T.開放式課程計劃時,他的傳播欲就開始萌生。他本以為會有學術界人士搶著翻,但居然沒有,等了半年後,他決定自己動手。2004年2月,29歲生日那天,他辭掉之前的工作,將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OOPS計劃中,翻譯《魔戒》賺來的錢也大部分投入其中。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知識是開放的,不該因為你的英文不好,或者你沒有錢,上不起學,就被排拒在外。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讀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學的教材。」這是朱學恆做OOPS計劃的原動力。雖然從一開始,從動機、可能性,到價值,對於這個計劃的質疑從來沒有間斷過,但他對自己所做的事從來沒有懷疑過。他說,知識的數量,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競爭力。他願意拿自己的事業與1000多年前的唐三藏相比。「如果沒有唐三藏,將梵文的佛經翻譯成中文,中國根本不會有佛教的廣泛傳播,不會有之後的文化繁榮。如果樂觀一點看,我們有機會產生同樣的衝擊力。」

3年多了,很多人以為OOPS計劃已經流產,但真實情況是,朱學恆藉助網絡的力量,招募了一支跨國界的從翻譯、審校、設計到宣傳推廣完全由志願者組成的民間團隊——2000多人的協作完全通過網絡進行,雖然有許多不穩定因素,但迄今為止,已經翻譯完畢178門課程,部分完成600多門課程,20多份名人演講視頻的字幕也翻譯完畢。在此期間,在M.I.T.的帶動之下,開放式教育逐漸成為國際教育界的一種趨勢,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東京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都逐漸開放自己的課程,OOPS也將這些大學課程納入自己的翻譯計劃之內。

M.I.T.的開放式課程也被翻譯成了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但這兩種語言的翻譯是由中南美洲的一個銀行集團贊助,由800所大專院校組成的聯盟共同進行的。相比之下,OOPS計劃的資源少得可憐,但他們的成績卻並不遜色。2007年,OOPS的官方網站(Myoops.com)獨立IP達到184萬人次,是M.I.T.開放式課程計劃各種譯版中流量最大的,其英文主站點也不過1.5萬/天。「這是志願翻譯有趣的地方,花錢最多也只能做這麼多事情。」

其實,在翻譯《魔戒》之前,朱學恆在自己的網站上做過一件與OOPS十分相似的事情,現在想,很像一次預先的練兵。當時,他和全球最大的指環王粉絲網站合作,把他們的資料翻譯成中文,但很快就發現不行——他只有一個人,但網站上那麼多新聞,憑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翻譯完這麼多東西。於是,他在網站上徵求志願者,凡是喜歡《魔戒》,又願意翻譯的,大家可以一起翻譯,直到把它修正到最正確為止。

由此,他得到一個經驗:只要5個人,就能翻譯很大量的內容。志願者之間,根據能力高下,可以有不同分工,有人做翻譯,有人做編輯,有人做校對。當遇到一些非常難的翻譯,連他都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就把問題扔到討論區,由大家投票決定,讓他們共同參與整個修正的過程。他從這件事情中領悟到的是——眾志成城的力量,勝過一個最完美的翻譯。「那時候我還沒聽說過維基百科,沒想到這個點子會用在這麼嚴肅的地方,可以從無到有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

通過OOPS計劃,朱學恆在嘗試構建一個在極少資源下能夠高效運行的知識創造模式。「從社群構築、協同翻譯、課程投票系統、未來的翻譯者登錄系統、社群應用等等都是我們的嘗試,如果成功了,我們很樂意將整個目前使用的概念、社群構築方式,甚至程序和軟體提供給同樣需要這些知識、需要進行知識本地化的國家和社群(越南、蒙古、非洲、東歐等等)。我們希望,麻省理工學院的善意,能夠在我們的努力下變成更多的善意,繼續傳遞下去。」

正如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提到的,這個世界還有許多不被技術之光照耀到的人和地方。在那裡,人們為生存而掙扎,受教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們基本上沒有希望被這個扁平化的世界所接納。這樣的地方在中國不少,在世界範圍內更多。朱學恆去過甘肅的黃羊川,發現自己再怎麼厲害,那裡還是沒有準備好。「沒有網絡,我什麼都不能做,但那邊有些孩子連書都沒有,這完全超乎我能力之外。技術會讓這個世界越來越不公平。人與人之間慢慢拉開差距。如果不能善用『分享』與『互助』的可能性,我們的世界會變得很可怕。」

「雖然這是社會的大問題,不是OOPS計劃可以解決的,也許100年之後都不能解決,但我們不能因此袖手旁觀。我們只能做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翻譯演講放在網絡上,也許有一天,有一批人會去西部鋪設光纜,另一批人去西部教小孩用網絡,然後每個人都多做了一點,等到這些小孩可以上網時,就有知識在等著他們。如果這三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的人都說,只有我改變不了,那就真的永遠改變不了。」

「這麼多人願意加入OOPS,是因為它本身代表一種很天真的理想,我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人願意幫助別人,集合這些力量可以改變一些事情。OOPS真正的價值在於參與者,只要參與者還相信,它的價值就會持續存在。而我的信念是不會改變的,就算只有我,我還是相信。」朱學恆說。

本文來源:網易博客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朱學恆將翻譯《魔戒》巨額版稅投入開放式課程計劃
    4月2日,《紐約時報》以半版篇幅報導了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在全球華人中推廣OOPS開放式課程計劃的臺灣青年朱學恆,並在報導中讚譽其為「縮短東西方差距的典範」,這是該報第一次以大篇幅報導一名從事翻譯和知識共享事業的華人。
  • 吳茂昆自稱「沒做過錯事」 朱學恆:史上最大幹話王來襲
    (圖片來自臺媒)中國臺灣網4月25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昨天受訪表示,管中閔案本周會有結果,他還強調「我是個沒做過錯事的人」。「宅神」朱學恆在臉譜網粉絲頁「朱學恆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貼文,狠酸吳茂昆「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超越神的男人」,史上最大幹話王來襲啦~~~~~朱學恆分享吳茂昆受訪的新聞連接,吳在受訪時表示,「我做的沒有一件事是不對的,我問心無愧,我這輩子最自傲的就是我是個沒做過錯事的人」。
  • 馬斯克和他的火星移民計劃
    根據外國媒體最新的報導,馬斯克最近一次在新聞媒體會議上公布了他未來的火星移民計劃,他表示未來十年裡將會有100萬人被送上火星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打算在十年的時間裡打造出一支由1000艘火箭組成的超級艦隊,並且按照每天發射三趟,每趟搭載100名乘客的計劃,大概花上9年的時間就能夠將100萬個地球人送上火星生活,你能想像得到這種場面嗎?
  • 霍金和他的突破攝星計劃
    鄭永春:【霍金已逝,他的突破攝星計劃才剛剛開始】   北京時間   這個計劃太激動人心了,聽著就讓人心潮澎湃。 然而,實際上,這是一項基礎研究項目,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工程技術實現上,是一項大膽的冒險計劃,成功的可能與失敗的風險並存。
  • 馬斯克和他執迷其中的登陸火星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2013年有關機構選出24名地球勇士,未來他們將承擔有去無回的火星探索計劃;2016年,計劃使用SpaceX的龍飛船將大量食物送往火星;2021年,計劃將使用龍飛船送未來的登陸火星志願者的生活和工作單元到火星;2024年,計劃送首批志願者到火星。
  • 原創 馬斯克和他執迷其中的登陸火星計劃
    一直以來,眾多的航天領域人士和航天愛好者堅信,成功登陸火星將成為人類深空探索的重要戰略支點。因此,各大國都很重視對於火星的探索。今年以來,人類世界已經向火星發射了三個探測器,包括美國宇航局(NASA)的「毅力號」、阿聯的「希望號」和中國航天的「天問一號」。其實,早在2013年荷蘭的「MarsOne」研究所就推出了2024年送志願者出發登陸火星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