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毀滅龐貝古城
海拔1277米,圓形的火山口直徑約1400米,深216米的維蘇威火山,位於歐洲南部亞平寧半島西側,俯瞰著碧波蕩漾的那不勒斯海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活火山之一。在過去的一萬兩千年中,不時噴發的維蘇威火山上,一直沒有植被長出,山坡顯得異常荒涼和險惡。而眾所周知的一次即公元79年的火山大噴發,當維蘇威神山張開火口、血紅的巖漿沖天而出時,火山周圍方圓幾百裡頓時成了一片火海。火山噴出的黑色煙雲毒氣、灼熱的火山灰和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泥石流毀滅了當時擁有2萬人的商賈雲集、極為繁華的龐貝古城。
龐貝古城遺址
公元1979年8月初,隨著地球內部壓力的升高,維蘇威火山周圍的地區發生了多次震顫,數口水井幹涸了,8 月20日,這一地區又發生了一次震級不高的地震,激動異常、驚慌不安的馬和牛群、出奇安靜的鳥,似乎向人們預示著什麼。
火山灰是8月23日夜晚或24日清晨才開始從火山口溢出的,下風處的地上鋪上了薄薄的一層火山灰,這一切看上去似乎仍無大礙。而讓龐貝古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下午1點鐘左右,火山開始顯露出猙獰的面目。瞬息之間,火山噴出的灼熱的巖漿遮天蔽日,四處飛濺,隨著巨大的爆裂聲,熔巖以大約兩倍聲速的速度向大氣層噴射,濃濃的黑煙,夾雜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降落到這座城市,令人窒息的硫磺在空氣中瀰漫,就這樣,古羅馬的第二大城市龐貝,傾刻間被厚約米的熔巖漿和火山灰毫不留情地掩埋了。
此刻,與母親一道到米塞納拜訪叔父老普林尼的小普林尼,正在三十多千米之外的海灣另一端的米塞納海港,他親眼目睹了這次火山爆發的全過程。孜孜不倦、求知慾極強的普林尼,同時任羅馬艦隊的海軍上將的叔父一樣,是羅馬帝國的偉大人物之一,他撰寫了37 卷自然百科全書。小普林尼以目擊證人的身份生動地記述了這場災難的全過程。
按照普林尼的記述,在火山爆發的第一階段,天空中的雲團,先是像樹幹一樣,然後從頂端發散出分叉,酷似一棵松樹,顏色時白時黑,黑白相間,好似含有塵土和火山渣。與此同時,龐貝和附近的莊園,已經變成了一個恐慌的世界。伴隨高空氣流而至的雲團將一切都籠罩進黑暗之中。然後,最小不及米粒、大則似拳頭的無休止的巖屑雨接踵而至,這是一種氣體釋放後形成的多孔的、重量較輕的石頭,但實心石頭卻佔到了大約10%,不少人喪生於這些飛快下降的拋射物的重擊之下。短短18小時內,維蘇威火山共噴發出超過100億噸的浮石、巖石和火山灰,火山灰幾乎覆蓋了所剩的一切(最深處達19米),這座建於公元前六世紀,曾被譽為美麗樂園的繁榮古城龐貝,就這樣從地球上消失了。火山噴發後好長時間才冷卻下來,大劫後,過去非常熟悉的幾十萬頃林場、草場以及與林地接壤的繁華龐貝城都不見了,只剩下火山巖漿冷卻後留下的一條一條像河流的長長焦土地帶,周圍一片死寂,靜寂得讓人生憂!直到18世紀初期考古挖掘以前,龐貝一直是在地面上被勾銷了的古城。
根據科學家測算,這次火山爆發持續了三十多個小時,噴發到地面的物質大約有3立方千米,史稱「龐貝爆發」,它在我們所知道的火山爆發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人口稠密區最大的火山爆發。
喀拉喀託火山大爆發
火山活動力的強弱,並不取決於火山的高低大小。位於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中,拉卡塔島附近,海拔僅為813米的喀拉喀託火山,便在1883年發生了一次6級大爆發,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之一,人稱「聲震一萬裡,灰撒三大洋」。
據記載,喀拉喀託火山的第一次爆發發生於l680年,200年後,這裡已成為一片鬱鬱蔥蔥的熱帶叢林,人們都認為它已成了一座死火山。然而,1883年8月27日,喀拉喀託火山的史無前例地大規模爆發,這次歷時99天的火山噴發所釋放出的250億立方米的物質以及繼而發生的海嘯,無情地摧毀了三百多個村莊和城市,36417人死於非命。而原有喀拉喀託火山的三分之二在爆發中消失,新的火山活動自1927年又產生了一個不斷成長的火山島。
喀拉喀託火山自1883年5月20日開始了漸漸頻繁的噴發,1883年8月27日黎明,進入了最劇烈變動階段。據科學家們計算,喀拉喀託火山這次噴發的威力比日本廣島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大一百萬倍,每一次噴發都伴隨著雷鳴般的巨響傳到澳大利亞平原,距離火山74公裡至93公裡的島嶼都受到灼熱的巖漿的侵襲。火山所在的小島整個島發生塌陷,巖石和山峰消失在喀拉喀託白熱的裂口裡,火山噴發物散落區的半徑達237公裡,厚達30米的火山灰燼和熔巖覆蓋住了整個小島,一切生命都停止了;火山的塵埃達到三萬多米的高空,進入並停留在大氣層,使整個印度尼西亞日月無光達三日之久,而在以後的三個月內,出現了舉世罕見的日落和日出景色。
火山的倒塌激起一連串的海嘯和地震潮波,據載,遠至南美洲和夏威夷都發生了海嘯。不知多少百萬加侖的海水,注入沸騰巖石的大漩渦內,然後擴散化為千倍的蒸汽。巨浪和海嘯以二三十米高的浪頭、每小時740公裡的高速越過印度洋,9小時後,巨浪毀掉了印度加爾各答港和澳大利亞珀思港。浪濤衝擊到一萬二千多公裡外的海岸,甚至在阿拉斯加和美洲南端的合恩角也能感受到它的威力。據統計,在最猛烈噴發之後,最大的波浪高達37公尺(120英尺),造成爪哇和蘇門答臘的沿岸附近幾座城市約有萬人喪生。約有六千五百艘大小船隻被海嘯吞噬,在貝希島,一艘荷蘭汽輪被海浪拋到15米的高空,摔到一公裡遠的一座土丘上撞毀。
這次喀拉喀託火山大噴發,給人類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9個月後,島上才重新發現小生物;50年後,島上動植物才繁茂起來,一度荒蕪的小島重新恢復了生機。地震學家認為,一百多年來,喀拉喀託火山雖有過幾次噴發,但火山短時間內不會再誘發大的地震。
1783年的拉基火山爆發
緊靠冰島最大的冰原瓦特納冰原(Vatnajokull)西南端,火山裂縫噴發過程中形成的唯一顯著地形特徵拉基環形山,即拉基火山,海拔818公尺(2684英尺),高出附近地帶200公尺(650英尺),將冰島南部東北至西南走向的火山裂縫截為接近相等的兩部分,但拉基山並未被裂縫完全綻開,在山坡上裂縫之間只有若干極小的流出少量巖漿的火山口。
1783年拉基火山爆發
火山噴發於1783年6月8日,位於一直休眠的拉基火山,至7月29日,只剩拉基山西南面裂縫還在活動。同日,東北面裂縫開始噴發,其後的噴發幾乎全在裂縫的這半邊。噴發一直持續至1784年2月初,被認為是有史以來地球上最大的熔巖噴發。
拉基火山位於遠離居民點的山區偏僻的地方,所以沒有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但在數小時的噴發中,冰島人意識到一場大災難正在悄悄逼近。火山灰開始雨點般地降落在整個冰島上,覆蓋了地面,抑制了植物生長。釋放出的大量硫磺氣體妨礙了冰島的作物和草木生長,造成大部分家畜死亡。接著來臨的冬季對冰島人來說是嚴酷難捱的。那裡發生了大饑荒,全島五分之一的人口約9500人被活活餓死。大量的火山氣體造成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上空煙霧瀰漫,甚至波及到敘利亞、西伯利亞西部的阿爾泰山區及北非,最終導致全球死亡人數達上述人數的10倍之多。
1980年的聖海倫火山爆發
地處美國太平洋西北區華盛頓州的斯卡梅尼亞縣,位於西雅圖市以南154公裡。距波特蘭市東北85公裡的聖海倫火山,是包含160多個活火山的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因火山灰噴發和火山碎屑流而聞名。
聖海倫火山爆發
自1980年3月,火山冒出蒸汽,開始低水平震動,到5月8日,火山大爆發,並以5月18日清晨發生的劇震聞名於世,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其悲慘之狀,令人毛骨悚然。誘發這次火山爆發的部分原因是一次巨大的滑坡,因為該滑坡迅速降低了富含揮發性物質的巖漿的壓力。
聖海倫火山爆發的能量總共相當於三億五千萬噸三硝基甲苯,或27000枚廣島原子彈,又或者人類建造測試過的最大當量核武器沙皇炸彈威力的7倍。劇烈的火山灰噴發持續了9個多小時,煙柱高度達到了海平面以上20到27公裡,噴發出的火山灰和碎屑的體積達到了立方公裡,夷平了附近600平方公裡的植被和建築物,是歷史記載中最大規模的一次。
火山爆發引起的劇烈震動,把數英裡內的高大的常青樹掀起並折斷了,一堆堆地碼在地上,就像是成捆出售的木材一樣。火山爆發引發的大規模山崩使山的海拔高度從爆發前的2950米下降到了2550米,並形成了公裡寬、125米深的馬蹄形火山口。
山頂的一部分在噴發後變成了小石子和塵土,它們衝到9至11英裡的高空,開始時像石油燃燒時冒出的滾滾濃煙,隨著氣體和火山灰越噴越高,濃煙擴散開去,成了蘑菇雲奇觀。同時,聖海倫山本身,產生了一種「流動的火山細屑物」一堵俯衝而下的由熱氣、熱水和火山灰混合而成的高牆,具有最強烈的毀滅性力量。它奔騰呼嘯而來,橫掃和埋葬一切擋道的東西,傾瀉入斯皮雷特湖純淨的水中。
這次火山噴發的間接性破壞,首先隨著火山灰的擴散而成。西南風把火山灰刮到了北部和東部,數千平方英裡上空,陰霾蔽日,而當火山灰散落在果園裡,壓彎了華盛頓州農業中心地帶脆弱的麥稈,數以千計的人蒙受了損失。另外,山北坡的塌陷混雜著冰、雪和水形成了火山泥流,滾熱的泥漿和氣體傾入託特爾河的河叉,河水頓時變得像巧克力牛奶一樣混濁,泥土沉積後,水位即刻上漲,於是又出現了一堵毀滅性的「牆」(洪水,例如,託特爾河下遊的考利茲河流經洛克堡的地方,由於淤泥太多,河床增高了15英尺,在朗維尤下遊的河床增高了8英尺),使許多樹木、公路、橋梁和房屋從地圖上消失了,兩岸上被衝毀的樹木,互相碰撞著衝向考利滋河和多倫比利亞河,造成了1英裡長的木材梗塞。
與此同時,因大量的泥土和巖屑從考利滋河流進了多倫比亞河,致使兩英裡長的航線堵塞。
57人死亡,250座住宅、47座橋梁、24公裡鐵路和300公裡高速公路被摧毀,1980年的聖海倫火山爆發是美國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和對經濟破壞最嚴重的一次火山爆發。如果火山沒有發生在星期天,伐木工人都會在崗位上工作,死亡人數肯定還會高很多。
當然,正如災難所產生的集體記憶是最寶貴的,屢經勸告依舊拒絕撤離生活了54年地方的84歲的旅館主人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和在冷水山脊(Coldwater Ridge)觀測並對火山爆發發出最早報告「溫哥華!溫哥華!爆發來了!」的30歲火山學者大衛?A?約翰斯頓(D*id A. Johnston),都因這次災難而成為全國皆知的人物。1982年美國總統裡根及美國國會建立了聖海倫山國家火山紀念地,包括了吉福品徹國家森林中聖海倫山周圍445平方公裡的土地。
坦博拉斯火山大爆發
海拔高達2850米的坦博拉斯火山,是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的一座活躍的複式火山。1815年,坦博拉斯火山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7級火山爆發,釋放出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物質,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遠達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馬路古群島的區域。至少有71000人死亡,其中有11000—12000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大部分學者估計有92000人死亡,但也有人指出,這一數字是一個過高的估計)。
1851年4月中旬,隨著1400公裡外都可以聽見的巨大的爆炸聲響,火山灰瀑布般傾瀉到松巴哇島以及龍日、巴廈、馬都拉和爪哇等其他島嶼。無數沙土及火山灰拋向方圓500公裡的天空,整個天空被黑色籠罩著,漆黑一片,黑暗使得與法國領土同樣大小的這塊土地上的幾百萬人陷入恐慌。
在火山口40公裡外的地方,火山灰足有13米厚。距坦博拉斯3公裡處地區的住宅及其他建築,被厚厚的火山灰壓垮。距坦博拉斯750公裡處的婆羅島上落下的火山灰,當地人將這稱為「火山灰災年」。而火山附近的國家別加特、桑加爾、捷姆博羅及棟普和比馬的大部分地區的火山灰有一公尺厚。
坦博拉斯火山拋向大氣的火山灰影響了北美洲和歐洲的氣候,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倫敦的氣溫比常年下降了2—3度,愛爾蘭和威爾土都發生了饑荒,北美洲那一年農作物歉收,家畜死亡,亦導致了19世紀最嚴重的饑荒。因而1815年被稱為「沒有夏日的年份」,而所有這一切都歸咎於幾千公裡外的坦博拉斯火山。
原來構成這座火山的幾十億立方米的巖石,變成了碎石、赤熱的沙土和灰燼,火山高度由原來的4000公尺降低為2500公尺左右,同時,150立方公裡(根據保守估計)山巖的移動,導致了一個直徑為7000公尺,深度近700公尺的巨大火山口的形成,這個大土坑中可以順順噹噹地放進不止一個艾菲爾鐵塔。正如著名的比利時火山專家哈倫?塔齊耶夫在《面對魔鬼》一書中所形容的那樣:「假如如此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塊噴射在巴黎,那巴黎將會聳起高達1000多公尺的墳丘。」
坦博拉斯噴發散發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0萬個原子彈爆炸的能量,使得這塊曾經繁榮的地方變成了一片荒原。在此次噴發中死去了92000人,整個地區僅有29人倖免於難。火山噴發後,接踵而來的是比馬灣的海嘯和饑荒無數樓房被摧毀,大樹被連根拔起,錨地裡的大商船被拋到島上很遠的地方;松巴哇島上餓死萬人,峇里島也有近5000人死於饑荒。
總之,震驚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甚至整個世界的坦博拉斯斯火山噴發,是歷史上近幾千年來危險性最大、最具破壞力的災難之一。被這次火山爆發掩埋在厚達3米的火山灰沉積物之下的文化遺產,於2004年在一次考古發掘中被發現。
菲律賓的皮納圖博火山大爆發
地處菲律賓呂宋島三描禮士、打拉和邦板牙三省的交界處,海拔1436米的皮納圖博火山,巖層主要由安山巖和英安巖構成,是一座層狀活火山。
經過600多年的沉寂,皮納圖博火山在1991年6月9日突然猛烈噴發,這次火山爆發的指數為6,與上一次已知的爆發相距450至500年(火山爆發指數為5),與上一次達到火山爆發指數6的爆發則相距500至1000年。火山噴發的強度是1980年聖海倫火山的10倍,僅次於1912年阿拉斯加州卡特邁火山噴發,因此,被火山學家評為20世紀地球上第二大火山噴發。
1991年6月15日發生的皮納圖博火山大爆發,持續時間為兩年之久,拋出的火山碎屑物總體積超過5立方千米,沿山坡滾滾而下的火山碎屑流,填滿了附近的深谷,最厚達200米。到1996年,這些火山堆積物的溫度還有500C°;同時,原來的火山錐因爆炸崩塌,高度降低了約300米,形成直徑為公裡的新火山口;皮納圖博火山噴發出大量的火山灰,覆蓋方圓近4000平方公裡的區域,火山灰厚度達5釐米,不但農作物慘遭掩埋,而且房頂也披上了一層厚厚的塵衣,甚至離火山約40千米遠的蘇比克海軍基地也因火山灰的降落受到嚴重破壞,如若是下雨天氣,則會形成火山泥流。另外,火山爆發噴出的2000萬噸二氧化硫,加之大氣中遮天蔽日的火山灰塵埃,使得全球氣溫降低了一攝氏度,並且數月後,二氧化硫大量注入平流層的氣溶膠,形成了一層硫酸霧,臭氧層損耗亦短暫大幅增加。
鑑於在6月15日前,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火山學家所做出的比較準確的預測,6月10日起,先後約有25萬人從火山旁邊及附近的低地撤走,附近機場上的飛機也撤離了,這樣至少避免了五千人死亡和兩億五千萬美元的財產損失。由於預防措施得當,皮納圖博火山噴發僅造成了800人死亡。儘管這並不是人類歷史上傷亡最重的火山爆發,但是此次火山爆發導致10萬人無家可歸,有100萬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造成5億美元的財產損失,其災難性後果也是罕見的。
馬提尼克島培雷火山爆發
加勒比海東部西印度群島中的馬提尼克島,是法國的海外領地,風光旖旎,多火山,它的名字意為「花的島」。位於島北部的培雷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全島最高峰,高1350米。在1902年,培雷火山劇烈爆發,是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火山噴發,摧毀了島上著名的旅遊勝地聖皮埃爾市,幾分鐘內,約二萬六千至三萬六千人喪生,僅4人生還,是世界上損失最慘重的災難之一。
培雷火山在1753年曾小規模地爆發過,當時聖皮埃爾市初具雛形。此後時斷時續地噴出煙火,但並沒有給居民帶來不便,反而成為了聖皮埃爾的獨特風景。市民和旅行者常來到硫磺味瀰漫的火山附近觀賞、野餐、泡溫泉。
1902年2月起,培雷火山漸漸開始了異動。居民們發現,他們的銀器表面莫名其妙地變黑,動物則表現得煩躁不安,許多動物死亡,牛在夜間大聲叫喚、蛇類遷居、鳥獸紛紛離開附近的森林。其實這都是火山將要噴發的警報,空氣中含硫氣體濃度增加,所以銀器表面反應成黑色的硫化銀。但是世世代代與火山和睦相處的市民並沒有在意。
到了4月23日,火山口發出了打雷般的巨響,冒出了黑色煙柱,紛揚而下的火山灰,鋪滿了街道和屋頂,並散落到培雷火山口5英裡外的聖皮埃爾城內。緊張的居民們關閉了學校和店鋪,躲到家裡避難,但幾天後,火山又離奇地安靜了,人們漸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但在幾天後,山頂上的湖泊在地熱作用下沸騰起來,原來從山上流過聖皮埃爾的小溪,竟變成了沸騰的河流。後來,培雷火山的山頂上形成了一個非常恐怖的黏稠的熔巖尖頂,在崩塌前,竟高達200米。據專家分析,如果沒有連續3次崩塌,它的總高度有850米!
早在火山噴發前的一個月,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十分明顯的前兆:隨後,由於愚昧和錯誤的決策,悲劇降臨到了聖皮埃爾。4月2日,開始有大量硫化氫氣體從培雷火山噴出; 23日,火山噴出粉塵,使得正午時分的天空都變得昏暗; 27日,火山湖開始不斷冒出水蒸氣;5月2日,火山發生了猛烈的噴發,大量熔巖和泥土落到附近河中使河水沸騰起來。洶湧的熔巖瞬間把城外3公裡處的一家糖廠連同150名工人吞噬得無影無蹤。當熔巖流進海水時,海水迅速化為蒸汽,離岸50米內的海灘見了底,連鎖反應引發的巨浪,吞沒了許多漁船; 4日,山頂上傳來如雷的炸響; 5日,山坡上出現了幾處火山口,粉塵和石子、泥漿、巖漿從火山口流出,刺鼻的硫磺味籠罩著聖皮埃爾城; 6日,火山灰籠罩了全鎮,在天昏地暗中紛紛揚揚,降落在周圍地區……
培雷火山在19世紀50年代就曾噴發過,現在又出現了這麼明顯的徵兆,可是這一切都沒有引起政府的警惕,預報災難、疏散居民等應有的措施都遲遲沒有出臺。
5月7日夜裡,火山停止了連續十幾天的劇烈活動,恐怖的轟鳴聲消失了,市民們開始慶幸大難已經過去,都放心地睡了個好覺。到了8日早晨,七點半鐘的時候,一片寂靜,似乎培雷火山已經徹底停歇了它的暴怒。
可就在這詭異的寂靜之後,8日早上7點52分,培雷火山猛烈地爆發了。山體猛然炸裂開來,巨大的火舌隨著震天的巨響直衝向數百米的高空,1100平方公裡的馬提尼克島戰慄了。溫度高達800℃的有毒氣體和火山灰裹挾著巖彈和灰漿噴薄而出,形成了大量的黑煙和一片白色的汽雲這種致命的雲狀物由熱氣和大量的液化了的火山微粒聚集而成,內部還發出一道道紫色的Z形的閃電,它迅速移動,遮蔽了太陽。火山灰雨和熔巖,還有有毒煙霧,如噩夢般向聖皮埃爾城襲來,滾燙的熔巖所到之處,房屋瞬間成為廢墟,森林在高溫下化作灰燼,海水也變得翻滾沸騰,人們有的被滾燙的熔巖吞噬,更多的窒息而死,聖皮埃爾當時的3萬人口中,只有4人倖存。聖皮埃爾城瞬間變成了人間煉獄。
聖皮埃爾消失後,馬提尼克的首府改為法蘭西堡。而廢墟旁邊新建了一座同名城市,設立了地質實驗室和火山學博物館,廢墟成為了最好的展覽品。
培雷火山的爆發極大地破壞了馬提尼克島的經濟,駭人聽聞的傷亡人數,使得政府一度計劃讓所有島民撤離。今天的馬提尼克島,經濟已經得到重建,人口有萬,大約是火山噴發前的2倍。
哥倫比亞內華達德魯茲火山大爆發
1985年11月13日,哥倫比亞常年被積雪覆蓋的內華達德魯茲火山,在沉睡了幾百年之後突然爆發了。滾燙的巖漿和火山灰,融化了冰山積雪,混合後,卷著泥漿和石塊,匯成了巨大的泥石流,傾洩而下,山谷被淹沒,橋梁和村莊被無情地吞噬,小鎮阿莫羅被徹底席捲,造成25000人死亡,數萬人流離失所。
在這場災難中,內華達德魯茲火山的噴發強度其實並不大,不幸的是它噴出的炙熱的火山氣體融化了古老的冰川,並與融化後的水混合,形成泥漿順流而下,不斷把沿途的泥土和巖石「裹挾」進來,從而形成破壞力極強的泥石流,厚度最高達40米左右。重力作用下,這頭怪物以每小時48公裡的速度衝向人們聚居的河谷,幾全摧毀了託利馬省的阿莫羅鎮。
阿莫羅鎮離火山口有46英裡(約合74公裡),但在火山噴發後的兩個半小時,泥石流短短幾分鐘就席捲了整個小鎮,城鎮被幾米厚的巖漿、石塊和火山灰層層埋沒,四分之三人口喪命其中。據統計,這次災害的受災面積達3萬平方公裡,兩萬公頃農田和園林被毀,15萬頭耕牛死傷;受災人口更高達13萬,死亡萬。
哥倫比亞總統貝坦庫爾在災難發生後迅速趕赴災區指揮救災,火山周圍180公裡的區域被劃定為「災區」。全國的部隊、救護人員和醫務人員、紅十字會、救災志願者都在動員下奔赴災區救災。大批的救災物資也源源不斷地運往災區。世界許多國家紛紛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援助,特別是拉美國家,如智利、委內瑞拉、墨西哥、秘魯、阿根廷、*等國。美國、法國、西班牙、瑞典、芬蘭、奧地利等國和聯合國、歐共體等國際組織都向哥倫比亞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救災物資。
痛定思痛,反觀這次可以和維蘇威火山爆發相比的有史以來最慘痛的火山災難,為什麼沉睡400多年的火山會突然爆發呢?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一方面這是火山活動的正常現象,儘管有的火山可能1000年都不爆發;另一方面,安第斯山脈下的巖漿要比夏威夷的巖漿更具粘性,能夠保持住氣體,使壓力得以增加。此外,我們也應該反思,火山附近也不應居住這麼多的人。正如一個哥倫比亞人說的:「對待大自然,憑經驗和想像不行,應採取科學態度」,我們的確應當從災難中吸取教訓。
阿拉斯加卡特邁火山噴發
1912年的卡特邁火山大爆發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卡特邁火山海拔2047米,位於阿拉斯加半島和大陸相連部位東側。
1912年6月,卡特邁火山噴發前,山谷裡就開始出現裂縫,並噴出大量菸灰等火山物質,堆積了厚度達200米的火山灰,地下大量的熾熱氣體不斷從成千上萬個噴氣孔中噴出,有的噴射高度達350米,山谷終年籠罩在火山煙霧中,後被人們稱作「萬煙谷」。6月6日,火山猛烈噴發,山頂炸裂塌陷,形成一個長公裡、寬公裡、深1127米的火山口,同時,山口下方新誕生一座火山,名叫諾瓦拉普塔,洶湧的熔巖如瀑布傾瀉,奔流24公裡,將山谷中沿途的樹木全部化為焦炭。
這次爆發的總噴出物達290億立方米,約等於138條巴拿馬運河的開挖量。火山灰厚30釐米以上的地區達7800平方公裡,40多個山谷覆厚達90~213米,景象就如月球一樣。而谷底的熱泉又衝破覆蓋層從孔洞中噴出,形成了「萬煙齊發」的奇觀。同時,大量的粉塵煙霧進入同溫層,遮蔽了陽光,影響了當年的氣候,北溫帶的夏季太陽輻射量減少10%,氣溫較往年明顯降低。
由於卡特邁火山臨近北極,人跡罕至,所以這次爆發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所構成的奇異景致,1918年,這裡被闢為卡特邁國家名勝地,遊人不斷。最著名的火山勝景就是萬煙谷。同時因當地景觀酷似月球,被人們稱為「地球上的月亮」,60年代時 「阿波羅」登月太空人就曾在這裡訓練。
現在,火山活動已經漸趨減弱,噴氣孔僅剩下幾個。自然生態開始恢復,被熾熱火山物質覆蓋的不毛之地,漸漸長出了地衣、苔藥、乃至高等植物。糜、熊等動物也逐漸在谷中出沒。
日本雲仙嶽火山爆發
雲仙嶽位於日本九州島島原半島中部,距長崎約40公裡,海拔1359米,是一個複式火山群,最高峰是普賢嶽,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之一。這裡是著名的風景區,背山向海,風光旖旎,在山上可以眺望四面八方的火山錐。東面是終年煙雲繚繞的阿蘇火山,南面是霧島火山群,西面是野田半島、五島灘北面為多良嶽。雲仙嶽中還有多處宜人的溫泉,最著名的是雲仙溫泉,又被稱作「雲仙地獄」。1934年這裡被開闢為雲仙國立公園,是日本最早的國立公園之一,作為觀光勝地而聞名,每年到這兒來的遊客不計其數。
擁有醉人風光的同時,雲仙嶽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噴發,造成了巨大災害。最大的一次是在1792年2月10日,雲仙嶽東北斜坡開始*。10天後,熔巖流湧出,沿著山波直瀉而下,把森林、道路和各種房屋建築一掃而光。同時,出現了大塌方,山體落入海中,引發了海嘯。山崩和海嘯導致15000人死亡,這是日本史上造成傷亡人數最多的火山災難。這次噴發後,雲仙嶽平靜了整整200年,重新展露了草木蔥蘢的美景。
1991年6月3日,雲仙嶽火山又重新對沉浸在美景中的遊人露出了猙獰的面孔。洶湧的熔巖和四處灑落的火山礫、火山灰,把這個人間天堂瞬間變成了煉獄。火山灰流以每小時200公裡的速度衝下山坡,短短幾個小時,島原半島上的好多村莊都被摧毀,迫使火山附近成千上萬的人民遷離避難。
這次爆發總共奪去了37人的生命,經辨認,有很多是前來探查的記者和專家,其中有兩個人的身份是特殊的,他們是著名法國火山學家卡蒂亞和莫裡斯?克拉夫特夫婦,他們在幼年就愛上了火山,共同的愛好引領他們走到了一起,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對活火山的研究上。他們在法國組織了一個 「伏爾甘」火山學中心,追尋著火山之美,他們的足跡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火山,卡蒂亞曾經目睹過150多次火山噴發,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紀錄了,他們出版過20多部專業著作,拍攝了數以千計珍貴的火山噴發照片,還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影片。哪裡出現了火山噴發的徵兆,哪裡有火山爆發,他們都會馬上趕到現場,莫裡斯曾說:「如果印度尼西亞的火山活動了,如果夏威夷的火山爆發了,我立刻就會登上飛機,第二天就出現在現場。」他們酷愛冒險,火山口裡湧出的烈焰,似乎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卡蒂亞生前曾說:「我並非是與死神*。但是靠近一隻你不知道是否會吃掉你的野獸,這種快樂會使你什麼也不在乎。這是否就是冒險的魅力呢?」
他們還夢想著建造一座世界一流的火山博物館;還希望能夠乘一隻特製的小舟,在熔巖流中順流而下;最好能夠登上火星,親眼目睹太陽系中最壯觀的,火星上的火山爆發奇觀。
可是這些夢想還未實現,雲仙嶽的情況就引起了二人巨大的興趣。為了更加細緻地觀察火山的動靜,他們走到最接近火山口的地方,希望能夠第一個目睹巖漿從地下冒出的壯觀景象。的確,6月3日,地下的火舌冒出來了,就像他們預想的那樣突然和猛烈,不料這時他們卻遭到了暴風的襲擊,被卷進了這場暴風中,再也沒能走出這座美麗的火山。
他們太愛火山了,所以拋卻了恐懼,走得太近。人們至今猜測著他們為科學獻身時的情況:被火山吞噬時,他們究竟是在聚精會神地工作,還是已經準備轉身撤退。他們沒來得及看到,僅僅在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後不到24小時,6月10日,雲仙嶽發生了更猛烈的噴發,此後雲仙嶽地區一直有火山活動,11月,主峰普賢嶽噴發,火山巖和熔巖堆積成了1486公尺的平成新山。
1991年,雲仙嶽打破了自己200年來的平靜,大自然的力量永遠超乎於人類的想像,或許真的像莫裡斯說的那樣:「現在,全世界只有20座火山處在人們嚴密監視之下。目前尚未活動的火山,可能還有上千座。誰知在這剩下的半個年頭內,還會釀出什麼災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