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2017年4月16日,全國各地諸多眼科專家抵京,參加首屆「京城老視論壇暨三焦點新技術臨床應用研討會」。一次專業會議何以如此引人注目?「主要是療效好。」中國醫科大學眼科醫院教授張勁松評價「三焦點晶體技術」的話,或許是其中一個原因。
一個贏得醫患點讚的新技術
2016年底,益普索發布的《40歲以上職場人群近視困難發生率及全程視力重要性調研報告》顯示,中老年人群不斷提高視覺質量要求,而我國40歲以上人口中,未矯正的老視人數約為3.71億人。現實中,單純通過佩戴近視鏡片、老花鏡片難以同時滿足全程視力的需求。
上述調研報告還提到,超過90%的受訪者希望能夠摘掉鏡片,從而獲得高質量的視覺,更方便進行日常生活社交。「(這種需求)對患者是一種情結——變年輕,對醫生則是一種境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鮑永珍感嘆。
實現這個願望的難處在於,單焦點晶體、雙焦點晶體、多焦點晶體等技術各有優缺點,患者因知識局限很難權衡利弊,醫生則必須從中主導,「壓力太大了」。令人欣慰的是,三焦點人工晶體出現後,緩解了醫生和患者的糾結。因為自五年前,蔡司三焦點人工晶體走入臨床治療後,患者滿意度幾乎100%。
「一位患者從三歲開始戴眼鏡,一直帶了三十多年,換『三焦點』後,幾天前考下了潛水證」。北京醫院郭曉萍教授舉例說明該技術的意義——保障患者從「看得見」到「看得清、看得好」。
河北省眼科醫院教授陳志敏,通過「15個病人17隻眼零不滿意」的案例,證明三焦點人工晶體是「不完美中的完美」。他曾以問卷形式了解患者是否會向朋友推薦「三焦點」技術,對方全部給出肯定答案。
邁向精準
「無論患者是20歲的近視、40歲的老花,還是50歲的白內障,都願意來找你。」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沈曄說,這就需要「醫生對患者的生命全程都考慮到」,不能只考慮解決眼前的問題,而要從生命全程來考慮,不要造成後顧之憂。
毫無疑問,全程視力(遠,識別人像;中,看汽車後視鏡;近,閱讀、飲食、做針線等)對患者的生命質量至關重要。解決上述某個單一問題,都不能讓患者滿意、讓醫生放心。
實踐表明,三焦點人工晶體打破單、雙焦點人工晶體的局限,是一項能夠解決遠、中、近視需要的技術,甚至一體化解決白內障老視的矯治問題,做到減少眩光和光暈,使視力更接近正常。
正因為如此,臨床醫療中,三焦點人工晶體對眼科醫生提出進一步的要求——精準性,包括術前測量,術中操作和術後護理。
針對手術計劃制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教授宋旭東提醒:「放進去,就要考慮取出來。」原因在於,1%的患者存在取出來的情況,如患者用眼習慣的改變等。
對於減少術後「看不清」的問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教授陳松等幾位專家認為,「關鍵在拋光」。「前後囊拋光可以預防前囊皺縮症候群。」這樣既減少後顧之憂,而本身並沒有明顯增加手術時間,可謂「多」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