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世界歷史上,義大利的龐貝古城因為完整的保存了當時的古羅馬人的生存狀態,而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這座始建於公元前4世紀,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的古城也成為人民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重要資料。
其實在中國青海,也有一個被稱為「東方龐貝」的考古遺址:喇家遺址。喇家遺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20年左右,距今約4000年時間,保存了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的諸多墓葬,歷史比「龐貝古城」更為久遠。2002年,喇家遺址入選了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今天我們就聊聊喇家遺址的故事。
四千多年前,在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附近,生活著一個500餘人的大部落。
這個部落正處於新石器時代,大部分人都居住在窯洞中,部落裡的匠人們可以製作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部落的首領已經擁有了巨大的「黃河磬王」,以及諸多的玉璧、玉環、大玉刀、玉斧、玉錛等玉器來彰顯自己顯赫的身份。
部落的北邊是拉脊山,南面是小積石山,黃河就在兩山之間蜿蜒而過。在這個部落西南7公裡的地方,是一處可以度過黃河的平緩之地,在後世被稱為「臨津古渡」,亦名「官亭渡口」,是歷史上連接甘肅、青海兩地的要津。
公元前1920年,原本安定祥和的部落生活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故。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毀滅了大部分的窯洞,許多在窯洞中生活的居民還沒等逃出來,就被倒塌的泥土深深埋葬。
殘存的部落先民面對這樣驚天動地的災難,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和家園,驚恐異常。但是很快他們必須重新振作起來,好保證個體的生存以及部落的傳承。
但是這些倖存者不知道的是,這一場地震不僅僅震塌了窯洞、房屋,還在黃河上遊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幾個月後,這些倖存者還在慶幸自己躲過了地震,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更可怕的堰塞湖潰壩之後的大洪水!
多達110億至160億立方米的黃河水在短時間內快速下洩,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這些夾雜著石頭、泥沙的洪水直接抹平了這個殘存的部落,將它深深的埋在了地下,與災難一同定格在被覆蓋的喇家遺址地層中。一直到四千年之後。
2000年,喇家遺址東北角的高地上,發掘出4座齊家文化房址,令人吃驚的是在4號房址裡發現了14具人骨,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齡最小的僅2歲;28——45歲的4具,以少年兒童為主。
由於死亡之時突遇無法抗拒的災難,這些遺骸表現了一剎那間的狀態,他們姿態各異,有的曲肢側臥,有的匍匐於地,有的上肢牽連,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親懷抱幼兒,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災難突然降臨時表現的無助以及乞求上蒼救助的神態令人動容。
四千年前定格的災難瞬間,不幸的是奪去了整個喇家遺址先民的生命,幸運的是讓喇家遺址保留了中國惟一的4000年前罕見的地震、洪水等災害遺址。
在面對無法抗拒的自然災難時,從這一定格的災難瞬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千年前先民的驚恐和絕望,也可以感受到年長者保護年幼者的愛與希望。時光冉冉,幾千年過去,人類本性中的母愛與傳承卻一直沒有改變,這種偉大的情感恐怕也是人類得以延續至今、創造出燦爛文明的根本原因。
最後引用喇家遺址博物館中的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它是一曲悲歌,唱響黃河的哀思,也在歌頌千年人性之美與愛;它又是一組雕塑,重現了災變場景,也昭示今天的人們,居安思危,防災減災;它還是一頁文明史冊,讓我們以史為鑑。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