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稱「大禹時代」確有大洪水:夏朝應始於公元前1900年

2021-01-16 澎湃新聞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很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然而在20世紀20年代「古史辨派」思潮興起之後,這一傳說因缺少實證,而一直被質疑。

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尚書》、《楚辭》、《史記》等古籍中對大洪水的記述可能是真實的。

8月5日,該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標題是《公元前1920年的潰決洪水支持中國傳說中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存在》(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古代典籍中關於大洪水的傳說很可能是基於事實的。」8月5日,該論文唯一通訊作者及第一作者、受聘於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吳慶龍通過郵件這樣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據《科學》報導,多位研究者都認為:接下來的研究中,相關的研究者應在黃河中下遊尋找更多的科學證據。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慶偉表示,這些證據將增加這一研究的說服力。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考古學家特裡斯特瑞姆•吉德爾(Tristram Kidder)表示,這是個富有創見的研究工作,表明那裡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災難性的洪水。

研究稱巨大洪水發生在大約公元前1920年

積石峽段的黃河。圖片正中的大山為殘餘的一部分壩體,現在黃河從峽谷底部流過。吳慶龍 拍攝

《公元前1920年的潰決洪水支持中國傳說中大洪水和夏王朝存在》一文的的署名作者有16位,他們分別來自於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美國的多家科研機構。

研究者發現,公元前1920年左右(約4000年前),黃河上遊發生了一次巨大洪水。發生時間與黃河流域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轉型時間吻合。

研究人員認為,這不大可能是簡單的巧合。這一極端自然災害很可能將黃河沿岸的許多文化的人群聯繫在一起。

論文稱,公元前1920年左右,一次大地震後,山體滑坡,很短時間內,在黃河上遊、青海省積石峽地區(目前建有一水電站)堆集起一個約200米高的大壩,將黃河完全阻斷。接下來的6個月到9個月時間裡,大約120億到170億立方米的水被蓄積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當湖水漫過壩頂後,壩體很快發生潰決,大約110億到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傾瀉而下,形成流量巨大的潰決洪水。該洪水流量的峰值達到36萬到48萬立方米每秒。這一流量值相當於積石峽段黃河現今流量500多倍。相比之下,歷史時期黃河上最大的一次洪水,即發生於1843年的洪水的最大流量也只有3.6萬方每秒。這一潰決洪水應該向黃河中下遊咆哮著推進了2000公裡以上,並很可能在下遊平原上破壞了黃河天然堤壩,引發了黃河多年的泛濫。

來自湖相沉積物的證據

大洪水模型的示意圖。吳慶龍繪製

這一研究進行了將近十年。

據《科學》網站的報導,2007年春季,論文的第一作者吳慶龍在參加一次野外考察時積石峽偶然地第看到一套古堰塞湖的湖相沉積物,推測該堰塞湖可能發生過潰決並可能是下遊25公裡處喇家遺址毀滅的重要原因。但是由於國內尚無巨大洪水的研究,他也不知道巨大的潰決洪水會留下什麼樣的證據。

直到2008年7月的一個難眠之夜,他突然想到以前的考古學家和環境考古學家在喇家遺址發現的一套「黑砂」很可能就是積石峽堰塞湖潰決洪水的沉積物。隨後,詳細的野外考察和研究不僅證明了這一猜測,而且還發現,這一洪水的規模遠遠大於以前的猜測。

這裡也曾發生過大地震,遺址的下面掩埋著很多不幸的罹難者,直到2000年,考古學家們才發現這一史前聚落是被災害突然毀滅的。據研究者的介紹,大地震和洪災發生的時間相隔不到一年。

因此,對罹難者的骸骨進行碳十四的測年可以確定了大洪水發生的時間。

研究者推測,這很可能就是傳說中那場大洪水的起源。

8月5日,吳慶龍告訴澎湃新聞,「這一『研究團隊』不是特意組建的,而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吳慶龍表示,這一研究的完成是許多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地質學、考古學、年代學、歷史學交叉的結果。這一研究開始於他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期間,主要部分是在北京大學進行的,而最終的完成則是在受聘於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之後。所以他個人的第一署名單位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第二署名單位是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第三署名單位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實驗室。據吳慶龍的介紹,他是2015年5月開始受聘於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聘期為兩年,專門從事科學研究。

研究稱可根據洪水的發生時間推斷夏朝的開始年代

喇家遺址中被掩埋的地震遇難者的遺骨。吳慶龍 拍攝

8月3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和《科學》(Science)期刊為這一研究論文召開新聞電話會議,並邀請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教授大衛•蒙哥馬利(David R. Montgomery)在同一期上撰寫專門評論文章《大禹大帝的大洪水》(Emperor Yu’s Great Flood)。

吳慶龍告訴澎湃新聞,「我們的論文僅僅為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提供了一次巨大洪水的科學證據。基於這樣規模的洪水在黃河上非常罕見,而且其發生的年代與傳說大洪水的時代基本相符,可以推斷,這一洪水很可能(may well be)就是傳說大洪水的起源。古代典籍中關於大洪水的傳說應該是基於事實的,既然關於夏朝的傳說與大洪水的傳說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可以推斷,夏朝也應該是基於事實的。」

Fig S6.C和Fig S7.A。圖片來源:《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 』 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根據大洪水的發生年代,研究人員推斷出夏朝開始的年代——公元前1900年。這意味著,夏朝開始的時間比中國史學家傳統上認為的要晚了幾個世紀。

論文稱,這一時間不僅與黃河流域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重大轉型時間吻合,而且也與中原的早期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的開始時間吻合,從而支持該鄒衡等考古學家所堅持的二里頭文化就是是夏朝考古遺蹟的觀點。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慶偉此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曾表示,「尋找夏的問題,是中國幾代考古學者的一個夢想,也是一個使命,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獨特的地位,而且就學術本身來講,因為殷墟的發掘確定了晚商的信史地位,因此很自然地就要往前去追早商和夏的問題。」

孫慶偉向《科學》表示,吳慶龍等人的這一研究具有突破性,但想讓學術界廣泛接受,需要更多的數據。

據《科學》報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文祥對該研究表示了異議,他認為積石峽和喇家遺址的沉積物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他還表示,最新的放射性同位素鑑定顯示,二里頭文化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30年,這一時間比這一論文所提出的夏朝開始的時間,要晚得多。所以,吳文祥也認為,這一論文的作者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撐他們的結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聖經》大洪水時間與夏朝前大洪水時間
    希伯來曆(猶太歷)是以色列國使用的古老曆法紀年以《聖經》中的上帝開始創造世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開始,猶太教徒認為是在公元前3760年。從《聖經》裡記載大事件時間推算,洪水滅世,諾亞方舟的時間希伯來曆的1656 年,即公元前2104年。
  • 夏朝真的存在!中國地質學家發現關鍵證據
    由於沒有確鑿無疑的證據,有學者認為,關於夏朝、大禹以及那場大洪水是否真實存在仍存在爭議。8月5日(美國時間8月4日)發表於《科學》期刊的一篇報導中,南京師範大學的吳慶龍研究員帶領的一支國際科學團隊將為華夏歷史「口說無憑」的源頭帶來舉足輕重的事實依據。
  • 大禹真的是埃及法老?《山海經》有新發現,證據就在埃及的壁畫上
    禹勤溝洫,手足胼胝……娶妻有日,過門不私。——司馬遷相傳在上古時代,還是帝堯治下的中原就屢遭洪水,賢才大禹想出了疏導之法,帶著人去開鑿溝渠,好將洪水分流進而治理洪水。他日日不休,與百姓們戰鬥在第一線,以至於連續三次經過家門,都沒空進去看看自己剛娶的妻子和後來生下的兒子。而這,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娶妻有日,過門不私」的記載。
  • 大禹被稱為英雄,為何歷史學家卻說大禹是一條蟲?
    黃河流域廣闊無垠,如果把每一條河流都疏通的話那麼費時就比較長,所以大禹用了13年才把黃河的水換給治理好。當然有些朋友看到這個故事之後可能會產生質疑,因為大禹治水的這個故事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到現在流傳了幾個版本。而且在很多書上例如《詩經》當中就對大禹的身份產生了質疑,在詩經當中曾有這樣一個說法認為大禹其實是滾的轉世。
  • 歷史上是否真正發過世界性的洪水?諾亞方舟、大禹治水只是神話?
    歷史上是否真正發過世界性的洪水?諾亞方舟、大禹治水只是神話?在西方的《聖經》裡面有一個講述諾亞方舟的故事,這是一個懲罰與拯救的故事,在基督教裡總是說人類犯的罪孽很多,這個時候上帝就登上舞臺,決定用洪水來懲治這些無知的人類。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
    但是比夏朝早個幾十萬年的史前文明都有跡可循,夏朝之後也是有明文記載,為何偏偏夏朝的記錄找不到呢?關於這一點,有如下幾說說法。其實要發現史前文明十分簡單,自從1912年瑞典的化學家提出同位素追蹤技術之後,為我們探索遠古時期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一個不被西方認可的中國王朝,已延續471年,國號是中國人代名詞
    夏朝存在的證據但這樣的看法,在2007年被推翻、因為研究者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的新石器氣質中,找到了史前大洪水的證據。吳慶龍研究員在2007年野外考察的時候,在喇家遺址上遊的循化盆地以及積石峽中發現了一套連續分布湖湘沉積現象。
  • 夏朝究竟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老教授:肯定存在過,但不在中國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近4000多年的世襲王位制。
  • 建立夏朝的那批人,是否就是從嵩山南的煤山類型而來?
    從有無歷史記載的角度看,有學者曾將把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分為「史前」、「原史」、「歷史」這三個階段。各文化類型常用的器物是區分不同族群的重要標誌物這樣看來,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中原地區的考古學動向就很清晰了,如果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中晚期文化的話,那麼王灣三期(王灣類型+煤山類型)很可能就是夏早期,處於強勢地位的煤山人,就應該是大禹的族群,新砦期是夏後啟,二里頭文化正好對應上夏朝中晚期。這麼推斷有根據嗎?
  • 大禹:治水救天下的英雄蜀王
    壹禹是實際的蜀王后從「地方」到「中央」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敬稱他為大禹。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禹是黃帝的玄孫、帝高陽(顓頊)的孫子。虞舜也是帝高陽的後代,是他的六世孫,比較起來,大禹的輩分就高太多了。也就是說,大禹的輩分比虞舜的祖父還要高兩輩。按四川人的說法,大禹是虞舜的「老老輩子」了。
  • 夏朝為何不被承認?因為它缺少這個重要的條件
    傳說在堯、舜、禹時期,部落首領在退位時,會推舉一位有才華、有能力的部落成員成為新的首領,繼續統治部落,這個制度史稱「禪讓制」。然而大禹在年邁時,沒有按照禪讓制退位讓賢,卻將部落首領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啟,開啟了世襲制的先河,並由此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
  • 先秦史話丨8.夏朝(1)夏朝概況
    一、夏朝的總年 關於夏朝的總年,有如下幾種觀點: (一)471年。《古本竹書紀年·夏紀》說:「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無王』是指太康失國後的后羿、寒浞統治時期),用歲四百七十一年。」《今本竹書紀年》也從此說。
  • 大禹治的是哪裡的水?中科院教授:根據《山海經》描述,是尼羅河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衛東表示,夏朝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但因為找不到實際的考古證據,所以一直不被承認,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夏朝根本不在中國。 孫衛東說,公元前15世紀,在希克索斯人的統治被推翻之後,「夏朝」結束了,一部分古埃及人選擇東渡,為古中國帶來了青銅文明,這就是後來的商朝。
  • 青海10大未解之謎,謎一樣的青海!
    幾千年來大禹治水的傳說廣為流傳,研究者卻找不到這場大洪水的地質學證據,大禹時代的夏朝是否存在?史學界眾說紛紜。  積石峽下遊喇家村遺址的發現揭開了這一史前神話的謎底。  研究人員發現:在積石峽西段大拐彎處存在過一個強烈地震引發的大型滑坡壩,該殘餘壩體長度1300米,高於古河床185--210米。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什麼原因?
    但是比夏朝早個幾十萬年的史前文明都有跡可循,夏朝之後也是有明文記載,為何偏偏夏朝的記錄找不到呢?關於這一點,有如下幾說說法。 因此通過對元素的追蹤,文明很快就能確定一些遺址屬於哪個年代,存在於幾十萬年之前,再比如,1929年,在北京龍骨山上的山洞裡發現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震驚了全世界,同時也證明了70-20萬年前人類的存在,這是相對比較簡單的事情,然而要確切的知道在哪一年的哪個年代就比較麻煩,比如我們可以得知那段歷史就在夏朝前後,卻無法確定是否就在夏朝。
  • 長江洪水千年一遇、百年一遇,到底是誰說的?有人見過千年洪水?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夏朝,夏朝的開創者大禹就是一位治水英雄,中國歷史的開端就與大洪水的故事緊密相連的,可見,治水在中國古代有多麼的重要。在《西遊記》裡,孫悟空使用的兵器金箍棒,起初就是用來治水的,金箍棒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用現在的話來講,是一個水文測量儀,《西遊記》雖然是神話傳說,但是,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測量水文了。
  •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大禹劃出華夏九州的土地,他三過家門不入,治水有方,為後人稱頌。傳說上古時代洪水四溢危害大地,無數人治水都沒有成功,只有禹吸取了前人的經驗教訓,治水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