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夏朝的那批人,是否就是從嵩山南的煤山類型而來?

2020-12-05 柱下史

從有無歷史記載的角度看,有學者曾將把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分為「史前」、「原史」、「歷史」這三個階段。通常來說,已經進入「信史」年代的考古學遺址,基本是逃不脫歷史學的框架,「驚喜」不多;年代太過久遠的遺址,沒有相關的歷史記載可循,少了不少探討的「樂趣」;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原史」階段,史料雖然相對豐富,但又有無法證實或證偽的因素在裡面,可探討的空間大,故而常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中原龍山文化晚期(王灣三期)到二裡崗文化這個階段正好處於「原史」和「歷史」的交替時期,加上萬眾矚目的夏朝也極可能落在這個時期,所以這是頗受人們關注的一個階段。

註:原史是指史前時代與信史時代中間的一段時期,指在一種文明還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書寫系統。

(本文涉及商中期之前的紀年,均採用考古學文化的紀年方式

本文就把目光聚焦在中原龍山文化末期,公元前2070前後的中原龍山文化實際上已經是龍山文化晚期了,學術界一般都以王灣三期文化指稱,主要分布在中原腹地、嵩山南北。王灣三期內部的文化並不是均一的,根據各區域的差異,以嵩山為界,又將其劃分為嵩山以北的王灣類型和嵩山以南的煤山類型(也叫王城崗類型,如下圖)。不同的類型表明這裡分布著兩個文化屬性不同的族群,從考古結果來看,最終是煤山類型佔據了上風,經過短暫的新砦期,並最後演變為了二里頭文化。這麼說來王灣三期與史傳的夏朝關係密切,華夏第一王朝夏朝的統治階級,很可能就是從煤山類型中來的。那麼:已經處在歷史記載邊緣的王灣、煤山類型分別代表的是歷史中的哪群人?此外,一山不容二虎,煤山類型區域中出現的兩個幾乎同時期的大邑,王城崗和瓦店遺址,它們的歷史學定位又可能的怎樣的?本文以歷史和考古相結合的角度嘗試闡釋,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中原龍山諸類型文化中,隔嵩山南北對峙的王灣和煤山類型較引人矚目,尤其是煤山類型,其域內大城林立)

王灣、煤山類型的歷史學定位

從考古學的動向,對照歷史上的記載,煤山類型很可能就是夏部族前身留下來的考古學文化,煤山類型兼併的王灣類型,形成了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我們看具體分析:

考古學動向

從考古學上看,中原龍山文化晚期,王灣類型和煤山類型以嵩山為界限「對峙」分布,其中煤山類型比較強勢,在其文化分布區域內大、中、小遺址都有發現,等級分化比較明顯,像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崗等面積大於40萬平方米的城址,應該是這一地區的中心聚落。尤其是王城崗遺址,雖然面積不是特別大,但有城牆,防衛等級明顯更高一些。王灣類型主要分布在伊洛地區,已發現的遺址有洛陽王灣、西呂廟、矬李等,面積相對來說都不大,沒有明顯的聚落中心,這也說明了分隔嵩山南北的兩個文化類型,其文化發展高度並不是對等的,顯然是煤山類型佔據優勢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煤山類型的典型炊器是,這與王灣類型常使用的深腹罐形成明顯的反差。鼎在二里頭至商周時期成為重要的禮器,其直接源頭就是來源於煤山類型。終二里頭文化一世,鼎和深腹罐一直是炊器的主體,這說明到了中原龍山文化晚期,是居嵩山南麓的煤山類型,整合了嵩山北的王灣類型,形成了過渡態的新砦期文化,並最終轉入伊洛盆地形成二里頭文化。

各文化類型常用的器物是區分不同族群的重要標誌物

這樣看來,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中原地區的考古學動向就很清晰了,如果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中晚期文化的話,那麼王灣三期(王灣類型+煤山類型)很可能就是夏早期,處於強勢地位的煤山人,就應該是大禹的族群,新砦期是夏後啟,二里頭文化正好對應上夏朝中晚期。這麼推斷有根據嗎?有,我們看歷史學的記載。

歷史學留下的痕跡

從夏朝建立前後的歷史記載看,夏族的發祥地應該是在嵩山周邊還是比較清晰的:大禹的父親鯀,被帝堯封在嵩山附近,故號稱崇伯鯀。鯀封地在嵩山的哪個方位,歷史沒有記載,但其子大禹的封地史書給出了具體的記載,禹受封夏伯,其封地在外方山(即嵩山)之南的陽翟,即嵩山南部。鯀、禹是一個族群的領袖,留下來的考古學文化面貌應該是一致的,故由此判斷夏部族是以嵩山南為根基發展起來的,這就與考古中分布在嵩山南部的煤山類型的地域完全對應上了。

所以鯀、禹部族大概率對應的就是考古學中的煤山人。

《國語·周語》:「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註:「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史記-夏本紀》正義: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帝王紀云: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空間吻合,時間也正好對應,根據考古學對煤山類型遺址(王城崗、瓦店等遺址)的碳14測年,最早的碳十四樣本的年代為公元前2354年,最晚的瓦店三期的碳十四年代為公元前1755年,其絕對年代應在公元前24世紀至公元前18世紀之間,這正好與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的夏朝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大部分重合。

時空吻合,增加了上述猜測的合理性。所以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這樣一個圖景:公元前21世紀左右,鯀、禹相繼被封在了嵩山南部,大禹所在的煤山人憑藉強勢的文化優勢崛起,沿著嵩山東麓北上,壓縮河洛土著王灣人的生存空間,在新砦期做短暫停留後,同化王灣類型,建立了夏朝,並轉入伊洛盆地,開啟了依靠山河之險建都的大都無城模式。

王城崗、瓦店遺址的歷史學定位

如果煤山類型就是夏部族留下的文化,那又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同屬一個文化圈、相距不到40公裡存在著王城崗和瓦店兩個大型都邑遺址,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不是對立的關係,它們的歷史學定位又該是如何?哪個才是煤山類型的中心遺址?

煤山類型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兩個遺址分別是禹州瓦店遺址和登封王城崗遺址,這兩個遺址的規模,明顯是聚落中心的級別的,一個文化圈出現兩個中心遺址,乍一看沒辦法解釋,但梳理一下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學資料,還是很容易定位的。

(在新砦期到來之前,王城崗和瓦店遺址是中原龍山諸城中規模最引人矚目的城址了)

先說瓦店遺址,瓦店的位置正好就位於史書中記載的大禹夏伯的封國陽翟,所以瓦店遺址很可能是大禹在帝堯時代受封夏伯時期所居住的城邑;

而王城崗遺址,就比較複雜了,從考古上看,王城崗遺址有大城和小城,而且年代也與瓦店遺址基本相當,通過王城崗遺址的考古發掘簡報可知,王城崗的小城和大城不是同一時間建造的,兩座小城東西並列,西城保存較好,面積不足1萬平方米,大城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基本確認是在小城廢毀後建的大城,且大城城牆外有壕溝,城圈基本上圈圍起了龍山時代的整個遺址。

兩個關鍵信息點:

一、大、小城建造時間不同

王城崗小城斷代時間約:公元前2165~2077年,王城崗大城約公元前2102~1860年,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開始用前2070年,那麼王城崗小城則很可能是夏族的大本營,也就是大禹之父鯀的封地;後來又增建的大城是大禹接替帝舜受禪稱王時所居的禹都陽城。

二、大城防禦色彩濃厚

大城牆外有壕溝,有明顯的防禦色彩,似乎也驗證了史書記載的大禹即帝位後時那段不平靜時代。據史書記載: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王城崗大城小城分屬不同時期,小城廢棄後大城建立,且有明顯的防禦色彩)

這裡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舜帝死後大禹即位並不是在堯舜時期的權利中心晉南,而是跑到了黃河南的陽城,史書給出的理由是「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這說明權利交接出現了異常,舜的兒子商均也有很強的實力,大禹避其鋒芒才回到了自己的根據地陽城即位,說不定大禹和商君之間還有著軍事衝突,所以王城崗遺址才與周圍的同時期遺址有著明顯的不同,四周有城牆和壕溝防衛,防衛等級很高,這就很完美地解釋了王城崗遺址後來修建的大城牆高壁壘的原因,不是隨著經濟發展自然形成的,而是政治行為、軍事設防的結果。

結語:

文章很長,總結一下就是王灣三期諸類型和諸遺址的歷史學定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考古學上諸多細節又和歷史記載呼應的很好,這時候就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作用,對號入座並不是為了蓋棺定論,而是為了在闡釋層面多一種探討的可能。

考古學中最重要的標誌物——日常使用的陶器成為了辨識族群的重要媒介,王灣三期的兩文化類型王灣類型和煤山類型,前者以深腹罐為炊器,後者以鼎為炊器。鼎在二里頭至商周時期成為重要的禮器,其直接源頭就是來源於煤山類型。且終二里頭文化一世,鼎和深腹罐一直是炊器的主體,這說明是居嵩山南麓的煤山類型,整合了嵩山北的王灣類型,形成了過渡態的新砦期文化,並最終轉入伊洛盆地形成二里頭文化。結合歷史學記載,本文認為考古中的煤山類型就應該是夏部族留下來的考古學文化,而王灣類型是伊洛盆地土著留下來的考古學文化,至於有的學者認為王灣類型對應的是防風氏、費氏或洛氏,因為史書記載的不詳細,沒有地理標誌,可備一考。

至於同屬煤山類型大邑的王城崗和瓦店遺址,其歷史學闡釋是:王城崗遺址靠近嵩山南麓,應是大禹之父鯀的封地,也是夏部族的根據地。因為生產力受限和需求不一樣,鯀當時建的是王城崗的小城,大小只有1萬平方米;到了大禹時期,大禹受封夏伯,被封在王城崗南部40公裡外的禹州瓦店,也就是史書中的陽翟,這裡是大禹身為帝堯臣子守衛邊疆抗擊三苗(石家河文化)的前線。待大禹接替帝舜的帝位之後,由於局勢緊張,轉入了自己的大本營陽城(王城崗)固守,所以這就出現了考古學中的城堅壕深的王城崗大城遺址,面積達30萬平方米,並伴有城牆和壕溝。簡而言之,史書中的陽翟,有可能是瓦店遺址,這裡是大禹的夏伯時期的封地;而王城崗遺址則可能是陽城,其中小城是崇伯鯀的封地,而大城是大禹「闢舜之子商均」時期固守的陽城。

參考文獻:

煤山類型整合王灣類型,形成二里頭文化,是主流觀點,見許宏,《何以中國》;王灣三期相關概念參考:《王灣三期文化研究》韓建業,楊新改,考古學報,1997-01-15王城崗大小城相關數據引用自:王肇清,《略論登封王城崗遺址大城與小城的關係及其性質》,中原文物,2005年第二期C14測年數據引用自:《中原文物》2005年 第2期 | 方燕明 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碳十四測年的若干問題討論

相關焦點

  • 夏啟與古埃及法老配飾驚人雷同,是否能證明夏朝就是埃及王朝之一
    然而,對於夏朝來說,雖然仰韶,龍山,良渚甚至二里頭遺址都可能與夏文明有關,但他們無法證實——這就是夏朝。歷史大猜想:夏朝不在中國,而是在古埃及?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表示:夏朝是真實的。但之所以找不到考古學的原因,是因為夏朝根本不在中國,而是在古埃及。也就是說,中華文明並非誕生和成長,而是古埃及人向東遷移。夏朝建立時候是公元前1300年,而此時正是古埃及建立之時。夏朝的第一個君主是大禹,而古埃及第一個君主是蠍子王那爾邁。
  • 三星堆遺址會不會就是一直都未找到的夏朝都城?
    歷史文獻記載的夏朝核心區域在伊洛河流域,夏朝的先人,從鯀到禹,其活動中心一直在嵩山周圍。夏朝立國之後,即便頻繁遷都,從陽城(河南登封)、陽翟(河南禹州)、安邑(山西運城)、斟潯(河南洛陽)、老丘(河南開封),夏朝都城也一直未出中原的核心區域。
  • 夏朝就是「下」朝,商朝就是「上」朝,那周朝呢?
    直到現在,英文單詞的「南」South,依然有「夏」的發音。漢字是目前全球唯一從古至今流傳應用的文字,但許多司空見慣的漢字,其本意卻並不被知曉,就像《易經》,人人日用而不知。俗話說,天文地理,最初的文字應該與天、自然、宇宙有關,比如八卦,就是八個卦象,上天垂象。而上古時期,有夏、商、周三個朝代,這三個朝代的命名與天有關,與星辰有關,與方位有關。
  • 夏朝是否就是三星堆?這裡告訴你答案
    有人認為,三星堆不可能是夏朝。夏商周是一脈相承的中原文明,可以從「陶寺遺址」——「二里頭」——「二裡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的出土文物上看到清晰的傳承關係。而三星堆是典型的巴人文明,文化類型截然不同。
  • 貴州大學教授直言:夏朝就是古印度,國內外的學者態度全都一邊倒
    在傳說當中,帝嚳(天帝帝俊)的次妃簡狄在一次外出洗澡時,無意中吞下了一枚「玄鳥蛋」,從而生下的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大商國的建立跟神話有關,由於出土的甲骨文較少,商朝的歷史都是根據後世典籍拼湊起來的,所以商屬於「半信史」時代,商也是世界上史學界公認的「第一個王朝」。
  • 夏朝是中國的本土朝代嗎?探秘歷史上謎一樣的夏朝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從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禪讓制,到大禹治水而後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再到後來的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王朝,中國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長久不衰,延續至今。
  • 中科大教授表示:夏朝就是古埃及,這次國內外的網友態度都一邊倒
    在中國的歷史學家們對中國早期國家的探源之中,夏朝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在20世紀的中葉,歷史學家們就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將夏王朝列為中國的第一個起源朝代。但是夏朝的存在始終是疑點重重,因為至今都僅有後世的記載。
  • 先秦史話丨8.夏朝(1)夏朝概況
    一、夏朝的總年 關於夏朝的總年,有如下幾種觀點: (一)471年。《古本竹書紀年·夏紀》說:「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無王』是指太康失國後的后羿、寒浞統治時期),用歲四百七十一年。」《今本竹書紀年》也從此說。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
    因此通過對元素的追蹤,文明很快就能確定一些遺址屬於哪個年代,存在於幾十萬年之前,再比如,1929年,在北京龍骨山上的山洞裡發現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震驚了全世界,同時也證明了70-20萬年前人類的存在,這是相對比較簡單的事情,然而要確切的知道在哪一年的哪個年代就比較麻煩,比如我們可以得知那段歷史就在夏朝前後,卻無法確定是否就在夏朝。
  • 其實老祖宗沒有瞎編,比夏朝還早!
    像傳說中的有巢氏,神農氏,燧人氏,國家代替了氏族部落,成文法取代了習慣法,是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儘管夏朝是否是國家還無從考證,但商朝已經確立了國家制度是無疑問的。目前可證明最早的朝代為夏朝,大約建立在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化的源頭真的是在夏朝開端嗎?先來說說這個夏朝,大約建立在公元前2070年。中華文化的源頭真的是在夏朝開端嗎?
  • 《聖經》大洪水時間與夏朝前大洪水時間
    聖經大洪水,方舟中國歷史上記載夏朝之前有次大洪水發生在堯統治末期,持續整個舜的統治時期,大禹治水成功,繼承了舜的帝位,大禹駕崩後,他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山海經大洪水夏朝建立的時間,據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得出的《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
  • 大明崇禎皇帝為什麼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崇禎皇帝是一位生活節儉,工作非常努力的勤勞模範皇帝,自從他坐上皇帝那一天開始,每天他都是殫精竭慮日夜操勞,唯恐祖宗建下來的大明河山,會敗壞在自己手裡,可是上天不佑人大明三百年的基業,還是被李自成無情的搶走了,他自愧不如心中有愧於列祖列宗,毅然決定殺妻棄子,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夏朝為何不被承認?因為它缺少這個重要的條件
    然而大禹在年邁時,沒有按照禪讓制退位讓賢,卻將部落首領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啟,開啟了世襲制的先河,並由此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是我們學歷史的時候耳熟能詳的的一句話。而這五千年的歷史,往前推算的話大概可以推到三皇五帝時期,但這個時期屬於較為原始的部落形式,不是一個正統的王朝。因此目前中國歷史學術界真正較為認同的中國歷史起點,就是從夏朝開始的。
  • 臨朐嵩山那段記憶
    無所事事的瀏覽手機,又是朋友圈惹的禍,看過儘是雨情過後的景色,一波比一波讓人心動,有點小嫉,也有點羨慕。同學在冶源鎮最偏遠也是最美的琴口溜幫扶發展。從他的圈裡看到了美麗的嵩山,晨霧繚繞,風吹雲舞的靈動感讓人一下子回到了從前。那年,也是個夏天。嵩山腳下住著幾個好姊妹,老早便邀約一起爬山,對我來說,爬山是愛好,也是相邀一起談天說地,放鬆心情最好的時機,立馬應允。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什麼原因?
    但是比夏朝早個幾十萬年的史前文明都有跡可循,夏朝之後也是有明文記載,為何偏偏夏朝的記錄找不到呢?關於這一點,有如下幾說說法。 因此通過對元素的追蹤,文明很快就能確定一些遺址屬於哪個年代,存在於幾十萬年之前,再比如,1929年,在北京龍骨山上的山洞裡發現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震驚了全世界,同時也證明了70-20萬年前人類的存在,這是相對比較簡單的事情,然而要確切的知道在哪一年的哪個年代就比較麻煩,比如我們可以得知那段歷史就在夏朝前後,卻無法確定是否就在夏朝。
  • 河南測繪局開始精確測量嵩山高度(組圖)
    背景:名山不知高几許  據了解,中嶽嵩山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6年被批准為國家十大森林公園之一,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抬腳踢到秦文化,伸手摸到漢磚瓦」,嵩山因其蘊涵的豐富歷史文化名揚天下。  在此之前,嵩山高度只是先通過航空攝影,再在室內建立模型,按照攝影測量方法測量出來的。
  • 夏朝究竟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老教授:肯定存在過,但不在中國
    夏朝共傳位十四代,17後(夏朝統治者稱`後』,死後稱"帝」)延續471年最後為商所滅。可是對於夏朝的歷史,西方些學者並不承認夏朝的存在,他們認為憑藉《史記》中記載的華夏文明不足以證明中國5000年文明,因為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5000年的考古文獻,按照西方人的考古邏輯,必須挖掘祖墳以獲得大量的考古文獻來證明中華5000年文明。
  • 考古學家:遠遠落後於夏朝
    而夏朝是中原文明的代表,隨著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成果被不斷揭曉,夏朝人生活在山西省和河南省,似乎已經成為定論。但是近年來,許多國內的考古學家,總喜歡把三星堆與夏朝聯繫在一起,討論誰才是中華史前文明的代表。有的考古愛好者甚至認為,三星堆文明就是《史記》中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夏朝。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夏朝和亞特蘭蒂斯?
    文/有文化的小欣 圖/網絡夏朝和亞特蘭蒂斯,這兩個至今尚未被歷史證實的文明,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他們的歷史是否真實存在過呢?至於亞特蘭蒂斯,最早的記錄來自柏拉圖的《對話錄》。這個國家就是亞特蘭蒂斯。至於亞特蘭蒂斯文明,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不僅有裝備先進的船隻,還有像飛機這樣的載人物體。當時,亞特蘭蒂斯的文明不僅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甚至非洲也受到了影響。自從人們從柏拉圖的書中得知亞特蘭蒂斯的存在後,西方國家從未停止過對它的搜尋,但仍然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亞特蘭蒂斯的存在,所以許多人說亞特蘭蒂斯沉入了大西洋的最深處。
  • 夏朝至中華民國,歷史版圖紀年時間表
    朝:夏朝(約前2070~1675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