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的在線外語教育App,靠什麼增長到3億用戶?

2021-01-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作者深入研究一下這款APP,主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知識免費」靠什麼商業模式賺錢;二是實現從0到3億的增長,其核心策略是什麼。enjoy~

筆者最近和國內不少知識付費公司都聊了一遍,發現國內的知識付費市場還是相當野蠻的。除了爭相模仿和同質化的競爭,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目前,絕大部分知識付費公司的核心指標是銷售量和銷售額,這就導致公司必然是銷售和營銷導向型的。這也導致大家更注重對課程的包裝,而不是質量,變相地使得完課率和復購要畫個問號。賺錢的秘密武器自然是收割用戶的焦慮,而這種行為也容易被人聯想為割韭菜、收智商稅。

只有少數公司將完課率和課程效果作為核心指標,而這樣做的問題在於服務和運營成本會變重,賣課的數量反倒不一定能多起來。最終導致認真打磨課程的公司可能賣不過那些營銷做的好的公司,成功實現劣幣驅逐良幣,最終使得知識付費行業的市場變得混亂。

不過,目前來說頭部公司還是那些用心做產品的,例如國內英語類的知識付費產品——薄荷閱讀。他們就屬於深耕英語教育行業,又專心打磨用戶體驗和產品內容的那種,所以自然也成了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

知識付費到底還有什麼玩法?我們不妨放眼全球,來看看國外教育類App下載排行榜榜首之作——Duolingo (多鄰國)。

這是一款神奇的語言學習APP:沒有買過付費廣告,僅通過遊戲化的設計和口碑傳播,七年時間在全球做到3億用戶,2500萬月活,並在去年估值超過7億美金。多鄰國的用戶還包括很多大咖,例如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

如果只是這樣也就一般神奇,更神奇的是:這家公司的口號是學語言永遠免費,不收用戶一分錢!

於是,我決定深入研究一下這款APP,搞清楚兩個問題:

「知識免費」靠什麼商業模式賺錢?實現從0到3億的增長,其核心策略是什麼?1. 價值觀和商業模式探索之路2009年——從知識付費到知識免費

神奇的公司必然有神奇的創始人,多鄰國創始人Luis von Ahn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教授,曾經做過一個驗證碼公司reCAPTCHA後來賣給了Google。

reCAPTCHA這個系統,使得驗證碼不僅可以驗證用戶是否為真人,同時這些人填寫的驗證碼還能幫助機器識別難以辨別的文字。最終,大家的眾包勞動,會把一些老舊而經典的書籍給數位化,正所謂一箭雙鵰。

賣掉公司後,Luis開始尋找新的市場,而他看中的是外語學習的「知識付費」領域。

在2009年,美國市場上混的風生水起的外語學習軟體是Rosetta Stone。他們於2009年上市,公司年營收超過2.09億美元。

但Luis並不喜歡這樣的模式,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他意識到這樣的商業模式想像的空間小,市場有限,一眼就望得到頭。(畢竟之前一箭雙鵰,要求有點高)更重要的是,這樣簡單粗暴地賣語言學習課並不是他的目標,他想做更加普惠的語言教育。 這也是他的聯合創始人Severin Hacker(並且也是他的學生,名字裡自帶黑客)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

他們會這樣想,也是源於他們兩個人自身的「痛點」:

Luis來自瓜地馬拉,位於加勒比海沿岸,他們那裡有很多人想要去美國學習和工作。但是對於動輒上千美金的外語學習資料來講,這實在是許多人一輩子也不可企及的夢想。而Severin來自瑞士,一個有4種官方語言的國家,在他成長過程中有一段很困難的學語言的時期。

所以他們不想把自己圈在知識付費軟體的條條框框裡,而是決定通過「知識免費」切入更廣闊的增量市場。

可以說這是個超越時代的想法。不過,從這些年的谷歌趨勢可以看出來,多鄰國確實是比Rosetta Stone更具成長性。

2011年——宣布永遠免費的外語學習產品

「We believe true equality is when spending more can’t buy you a better education.」

永遠免費,成為了Luis在創辦多鄰國的時候立下了一個flag。競爭對手還在銷售昂貴學習軟體的紅海裡拼得你死我活,Luis開始把腳步邁向了「知識付費」的進階版「知識免費」。

這大概和當年360開始免費殺毒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付費軟體你死我活的時候,免費就是最好的獲客手段,然後再想辦法開發出「二級火箭」的商業模式來掙錢。

2009年Luis把reCAPTCHA賣了,正在尋找新的項目;而付費英語軟體Rosetta Stone剛好在同年上市,生意如日中天。Luis留意到教育行業的火熱,但又不認可這種昂貴付費學習軟體的商業模式,就開始自己搗鼓產品。2011年,終於有了多鄰國Beta版本可用於測試,而如何冷啟動一個產品?還是最小化可執行產品,這又是一個難點。

這裡要給創業老手Luis點個讚,他深知PR的玩法,尤其是如何發布一款全球性的、免費的語言學習工具。對於這麼有前瞻性和話題性的產品,TED演講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渠道。

於是Luis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登上了TED演講,上來先闡述了自己之前一箭雙鵰的reCAPTCHA項目。之後,他順著reCAPTCHA的邏輯,講了自己想要做的新項目,這個社區有可能成為免費學習英語的網站。不僅如此,你在學習一門外語的同時,還在翻譯全球的網頁內容。

在那個線上軟體和線下紙質書都很貴的時代,免費學習加全球協作翻譯這個概念引起了轟動的效果。

該視頻當時在網絡上就被觀看100萬次(七年後累計達到300萬),這個零成本的「冷啟動」最終篩選到了10萬種子用戶,並且有多達50萬人在排隊(waiting list),效果可以說是完美。

2013年——模仿reCAPTCHA,開始眾包翻譯

既然承諾了用戶「免費」,那就必然要想辦法嵌套一個二級火箭的商業模式來掙錢,有過reCAPTCHA眾包經驗的Luis早已準備嘗試「眾包翻譯「這個模式。

體驗過多鄰國的朋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多鄰國的基本學習邏輯就是「母語和目標語言互譯」,通過單詞、句子和圖片的翻譯達到練習和強化記憶的目的,從而掌握一門語言。

它一開始會讓你翻譯一些簡單的單詞和句;到了學習的高階,它會將CNN(美國CCTV)上的新聞報導拆分成小章節交給用戶翻譯,通過多個用戶對同一素材的翻譯得到精準的翻譯結果,再整合成一整篇賣給媒體。

這種「眾包」的模式不僅不會傷害到用戶體驗,反而讓用戶感知多鄰國的語料素材豐富且擁有相當高的時效性。而多鄰國自己,把翻譯內容「眾包」出去,降低了翻譯的人力成本,讓價格有很大的競爭力。

一般的翻譯公司給的價格是6-10美分一個詞,而多鄰國可以壓到4美分,且由於用戶數量大,產量可以保證平均每天600篇,這才讓CNN和Buzzfeed(美國今日頭條)都來和它合作。

於是,這個模式成功地跑了起來。

2014年初——開始做外語培訓的認證

雖然翻譯業務可以讓公司有一定的營收,但整個公司並沒有停止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暗自決定縮小翻譯業務的規模了,具體原因後面會介紹。

那有什麼新的盈利方向可以參考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傳統教育行業是如何為結果負責的。

那就是先不管你學沒學到,最終來一場考試,通過了就給你發證書,而且證書認可範圍越廣越好。

一份獨立的調查顯示,多鄰國的英語測試結果跟託福分數有很強的聯繫。此外,全球有8億人希望獲得一個英語水平驗證以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是標準的英語能力測試,如託福、雅思對於普通人來講太貴,並且還要負擔去考試中心的差旅費。

獨立調查報告連結:https://s3.amazonaws.com/duolingo-certifications-data/CorrelationStudy.pdf

基於這些內部和外部的調研,多鄰國上線了測試中心,只需要託福考試的10%價格 —— 20刀就能在家裡考試(現在已經漲價到49刀了),通過了考試即獲得英語學歷證明。

可是,一個App開出的認證資格,別人認嗎?

不要忘了,Luis可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教授,又是被Google收購過的創業者。有願景,有實力,有過硬的產品和用戶口碑。你沒有看錯,這個認證資格從一開始就聯合了大公司、高等學府和機構。

Uber、哈佛繼續教育學院、哥倫比亞政府等紛紛站出來給它站臺,測試既有權威性,還順便拓展了一下「職場人士學外語」這個細分市場。

2015年初——砍掉眾包翻譯業務,拒絕銷售導向

根據Techcrunch(世界最大的科技媒體之一)報導,多鄰國在15年初又獲得Google領投的D輪融資,此時他們已經有一億用戶了!

在這篇融資採訪稿中,讓大家沒想到的是,Duolingo的發言人透露其實他們一年多以前就已經沒有再去擴大翻譯業務,只留下了CNN一家合作夥伴。

他們認為如果全力去做翻譯業務,會需要更多的人員去把控翻譯質量,並僱傭更多銷售。這樣的商業模式有悖於做普惠教育的初衷,且極有可能傷害用戶體驗。

2015年——做B端的外語教學工具

在拿到融資後,多鄰國又開始探索新的增長方式和盈利模式。

在和企業、學校、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Luis又看到了和B端合作的巨大潛力。

當D輪融資後多鄰國把團隊從30人擴大到了50人,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去開發一個呼聲很高的功能 —— Duolingo教育版。

很多教育機構、企業、政府都曾經向多鄰國提過需求,說希望發布一個供機構使用的Duolingo版本,方便老師統一管理學生的學習進度。

多鄰國據此開發了一個新的版本Duolingo for Schools,幫助老師建立錯誤答案看板以及學生學習進度表。

這本是個掙錢的機會,但是Luis最終還是堅持了「免費教育」的初衷,最終決定對老師和學生端完全免費。

這個嘗試雖然沒有給多鄰國帶來任何收入,但是給多鄰國帶來了別的收穫——爆發式用戶增長。因為良好的體驗、免費的價格、長期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多鄰國一下子打入學生個人市場,在廣大的學生群體中間流行起來。

同時也在企業用戶中流行起來,類似Slack(國外企業版qq群)的增長方式 —— 與機構合作,通過機構層面切進用戶使用場景,培養用戶習慣。

幾個月後,教師端用戶數從0增長到10萬;與此同時,在16年年初,多鄰國的用戶規模突破1.5億。

17年——上線App內購和廣告

經歷過這麼多商業模式的探索,多鄰國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承諾——不向用戶收費。

不僅如此,之前App內也沒有任何道具內購和廣告。

只不過,在團隊擴招後,考試認證和翻譯那點營收似乎不夠看了。17年4月的一篇報導中(前往查看),CEO Luis說公司已經有多達150人,每天需要花費約4.2萬美金,於是他們選擇了App變現的一些常規方式:

免費版App中加入了廣告,用戶可以選擇觀看獲得額外獎勵。同時上線了付費版(Duolingo Plus),每月9.99美金訂閱可以取消廣告,並且可以離線學習所有內容。加入了遊戲化道具的內購,生命值、寶石等等,可以幫助你加快學習進度。

App內的廣告還是比較克制的,比如在課程結束後,會出現廣告頁面,有兩個「按鈕」可以選擇:「觀看加倍你的生命值」和「不看,謝謝」。

廣告一般是一個20s的手遊推廣,右上角有倒計時告知你廣告進度,左下角還可以關掉聲音。

雖然用戶多少會有些抱怨,但是絕大部分用戶還是表示可以接受的,他們的IOS App Store評分還是有4.7分之多。

那麼,「知識免費」究竟能賺多少錢呢?Luis在最近的採訪透露,多鄰國2018年的營收估計會達到3000萬到4000萬美元,公司有望在明年實現盈利,希望在最近2-3年內上市。

2. 以留存為核心的增長策略

從12年上線到18年8月9號,多鄰國用戶突破了3個億,雖然營收沒有做的那麼漂亮,但是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用戶增長效率,而且關鍵是沒有燒錢買量。那麼,多鄰國是如何用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推動增長呢?

多鄰國擁有一支頂尖的增長團隊,幾乎所有內容都經歷過AB測試並且在不斷優化。

多鄰國的增長總監Gina Gotthilf曾在Growthhackers.com(世界最大的增長黑客社區)舉行過一次問答活動 – 就連「增長黑客之父」肖恩·埃利斯都藉機說明自己是多鄰國的「上癮」用戶,並向她請教:多鄰國究竟是如何做增長的?

Gina坦言,他們的增長策略就是:

將留存和完課率的重要性放在首位採用遊戲化的產品設計數據驅動,用A/B測試等實驗來增長各種指標

教育應該是以「結果」為導向,產品關心的指標應該是「留存」、「完課率」或「復購」等一系列持續使用的行為,所以在多鄰國的增長策略裡留存才是是核心。

但是,學習是反人性的,讓人長期堅持並掌握一門語言,難度是超乎想像的。全球都在研究的,也是被認為最有效的留存手段就是Gamification(遊戲化),多鄰國的增長團隊甚至參考了消消樂和憤怒的小鳥這些遊戲的原素,讓用戶愛上學習,上癮學習。

多鄰國將產品遊戲化放到了僅次於產品免費的戰略地位上,甚至在官網清晰的展現了自己這種理念:

比如,眾多遊戲化設計中,每日連續學習(Day Streak)是多鄰國最重要的一個用戶留存的手段,圍繞它有很多玩法。用戶每天完成10分鐘的打卡訓練,獲得升級條(Streak)作為憑證;升級條作為連續的系統,如果間斷一天不練習,前面的升級條也會失效,而且還會失去「特別獎勵」。

為了讓用戶堅持每日學習,團隊煞費苦心做出了這些有趣的產品功能。但用戶究竟買不買帳?這些功能真的能提高用戶留存嗎?

在增長總監Gina的帶領下,多鄰國貫徹了增長黑客最經典的策略:高頻實驗 – 針對產品的各個模塊循環進行「試錯 – 分析 – 改進」,從而達到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推動留存提高的目的。

多鄰國做實驗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在一次採訪中,Gina表示,增長團隊大概每天會做5-8個增長實驗。而在Gina的帶動下,整個公司都產生了一種熱衷實驗的習慣 – 在增長團隊之外,其它部門也會主動去做各種實驗,全公司加起來甚至能達到每天80次!

Gina坦言在多鄰國,他們幾乎測試每個細節,只要能上線AB測試的,不多囉嗦,直接上線測試、觀測結果、作出決策。

下面,我們就來看三個提升留存的有效策略,以及它們背後的實驗細節:

(1)善用推送信息

用戶萬一真的一狠心「前功盡棄」,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所以Gina的增長團隊決定給用戶適當的提醒,讓用戶成功地回歸。

比如他們在一個法語課程的推送文案中,他們做了一組善惡分明的測試。

善良版:嗨!友情提示,親愛的你應該練習法語了!

刻薄版:餵傻x,為什麼不治好你的懶癌,去練習那該死的法語呢?

但是這兩種推送效果都不理想,收到「善良版」的用戶數量在一周後開始明顯下降,而收到「刻薄版」的用戶數量在一天後明顯下滑。

所以團隊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把文風保持在「善良」和「刻薄」之間,於是就有了這條充滿「喪文化「的推送——

「反正給你發提醒也沒用,再不來學我們就停止給你推送了。」

這招還是挺奏效的,用戶數量維持了三周才開始出現明顯下滑,不少用戶被這條「傲嬌」的自殘式推送嚇到了,趕緊拿起手機學習。但這個「被動積極」的方式畢竟用力過猛,像「狼來了」的故事講多了就不嚇人了,所以「有效」也「有毒」,基本上用過幾次就沒什麼用了。

(2)周末保護盾牌

多鄰國從數據洞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周一到周五大家都是精神飽滿地學語言,但一到了周末,DAU平均下降9%,並且有一部分人在周末擱置任務之後永遠地流失了。這時他們提出了一個「周末保護盾牌」的實驗想法。

用戶可以並且只能在周五買到「盾牌」,盾牌可保護用戶在周末不上線的時候「每日連續學習」(day streaks)狀態不會丟失。這個盾牌的效果就是它把7天的留存率提高了2.1%、14天提高了4%。

(3)徽章制度

徽章是遊戲化很常見的一環,團隊自然也做了大量測試。

一開始,他們試圖在用戶註冊的時候就送徽章,但這個數據結果差得令人影響深刻,日活無變化,14天留存無變化,其它數據也都沒有變化,於是團隊就把這徽章設計這部分擱置了一年。

但在這一年中他們參考了大量其它打卡類app和遊戲化設計,比如國外的大眾點評「FourSquare」,感覺這個「徽章」項目還有的做,在一年之後的一次增長會議上,團隊提出了70多條優化建議,決定再優化一次。

相比於上一次只測試一個徽章在一個場景的使用,這一次團隊引入了多個徽章,並且分為不同等級,安排在App不同場景測試。比如在這些不同場景可以獲得徽章:

鼓勵完成學習任務邀請朋友在App內體驗更多產品功能和經驗

但不同行為都有一個導向——讓用戶在app內留存久一點。

實驗結果竟然與原來有驚人的不同,徽章剛上線不久,日活上升了2.4%;用戶開課率提高了4.1%;完課率提高了4.5%。另外,上線徽章還有預料之外的收穫:

虛擬商城購買率增加了13%加好友的行為增加了116%他們復盤一年前的實驗,發現當時疏忽了以下幾點:使用場景不對,用戶在剛進來註冊好的時候發徽章沒有成就感徽章數量太少,徽章的背後是收集的邏輯,單個的徽章對留存作用不大人們喜歡與朋友攀比徽章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有個疑問:Gina提到的三個策略,都在強調留存環節。那多年來,新用戶究竟是從哪來的呢?畢竟冷啟動只有幾十萬用戶,後期幾乎也沒有營銷預算,為何會有源源不斷的人來使用這個App?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首先畫出了多鄰國的用戶增長曲線:可以看出,它的病毒係數k值約等於1,曲線平穩上升,而不是幾何級數式爆發。根據我的經驗,這意味著多鄰國一直保持著有效且長期的「裂變」,用戶增長的驅動力來自留存的老用戶持續帶來新用戶 – 不靠各種花哨的拉新活動,而是靠產品本身的自傳播。這樣一來,不僅獲客成本極低,用戶還非常精準,從而實現了正向循環。

因此,多鄰國的留存策略確實是增長的基礎。而合理的自傳播設計,卻是另一個重要的增長要素。Gina並沒有提到這點,所以我簡單調查了一下,發現多鄰國的自傳播機制還是歸結於遊戲化。

多鄰國設計自傳播的理論基礎是:「輕量化」的小遊戲可以幫助增強社區內「人與人-點對點」的聯繫,他們常常可以通過大社區的人際關係網絡來加速小社區的成長。有人曾對多鄰國的facebook傳播網絡進行過可視化分析,如下圖所示,是很明顯的「由小到大」:

連結:https://medium.com/@jensenloke/duolingo-a-user-retention-case-study-7ebabf6c8853

舉個例子,在多鄰國內玩小遊戲,你不僅可以邀請現有的好友來玩,還可以從更大的通訊列表(比Facebook 通訊錄)中邀請朋友,召喚玩伴。就像小遊戲裡常常鼓勵分享,並邀請你的微信好友加入,即從大的流量平臺裡導流。

除了小遊戲,多鄰國還把推薦內嵌到其它功能裡面,比如前文提到的「徽章」。用戶只要邀請朋友加入多鄰國,就可以獲得徽章一枚,比起起早貪黑背單詞,這種動動手指就能得獎的方式豈不更好?

用大社區帶動小社區、呼朋引伴、分享趣味,其實跟我們現在的教育類產品付費是同樣的邏輯。只在自己封閉的生態中實現用戶增長是不行的,要打通與更大社區間的聯繫,從那裡穩定引流。

正如我們上次做的增長實驗復盤《微信裂變一定要刷屏才好嗎》,增長不一定要刷屏才好,把K值穩定在1左右,有助於觸達到更精準的用戶、注重服務和品牌口碑。

最後,我們可以總結:多鄰國增長策略的核心是留存+自傳播的強效配合,是K=1的「長期裂變」。同時又將遊戲化的各種增長的技巧應用到這兩個環節,以測試循環來不斷優化。微小的改變能對用戶增長帶來強力的拉升作用,比如:

優化打卡文案使學習學習效果更明顯,提高了1%的DAU;推遲強制註冊頁面提高了20%的DAU;優化推送文案使用戶平均留存時間增加了3周;上線徽章功能提高了2%的DAU,雙周留存提高了2%,App內購收入增加了5%;引入打卡對賭功能,14天日活提高了5%,App內購增加了600%!

我做了一張圖進行簡單的總結:

多鄰國的產品一直保持著「小步快跑」的迭代速度,在每一個微小的改變中打磨產品,在關鍵節點上提高轉化漏鬥效率,才有了當前3億規模的用戶體量。

3.「知識免費」的啟示

多鄰國從10萬用戶漲到2億,7年估值7億美金,堅持不收用戶一分錢,旨在向全世界想學語言的人提供免費的線上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它一直在優化用戶體驗、打磨產品,變現就是個順水人情。那麼,對於國內的在線教育、知識付費來說,能夠從多鄰國身上得到什麼啟發?

3.1 價值驅動,以用戶為中心

B2B的翻譯業務既輕鬆,又有一定營收,多鄰國卻放棄去擴大它 ,而是回歸到為用戶創造價值。教育不能以銷售為導向,而是要為用戶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賺快錢的想法永遠要放在第二位。我用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案例來類比一下:不久之前,羅振宇曾經談到,自己曾想過給得到App做一個付費會員制 – 只要一次性付一年的錢,就可以全平臺聽課了!這一方面是部分用戶的建議,另一方面,會員制非常賺錢 – 有羅振宇自身的背書,售價可以賣的很高。但是,羅胖最後放棄了這個想法,他說:

以to B業務為導向,就必然會讓公司重心向銷售傾斜,團隊自然不再有熱情去打磨產品。而多鄰國的願景是為全世界提供免費的、高質量的語言教育,用戶的體驗才是真正的核心和驅動力。

3.2 長遠來看,留存>獲客

短期來看,很多知識付費販賣的是焦慮。這就導致,獲客環節聲勢浩大,但完課率和留存率十分慘澹。如果用戶在後續學習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好的體驗,這只能是一錘子買賣 – 再有新課,很可能他們就不會來購買了。

我們經常看到的裂變分銷,確實是有效的獲客手段。但我們需要深刻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下遊承載這麼多用戶?課程質量是否經過了驗證?售後服務是否能跟得上?

過度追求拉新規模、只看重裂變係數K,這是「收智商稅」的典型表現。K值過高的最大缺陷,就是帶來大量不精準用戶,嚴重影響留存。一時衝動的消費,雖然能化解焦慮,卻不能真正創造價值。我個人認為,真正健康的模式是通過低頻的拉新活動,吸引精準的目標用戶,然後依靠超高的留存以及合理的分享機制,讓產品實現自發傳播,從而能在長期內將K值穩定到1左右。「老帶新」的前提是不論新老用戶,都對產品價值產生了認可。

我觀察發現,大家都很熟悉用戶獲取的指標監測,比如K值、裂變層級等等,但很容易忽略留存的關鍵指標:用戶滿意度和NPS。各位回想一下,在課程結束後,普遍會給你一個二維碼,讓你加客服、加群,或者推薦其它課程,卻並沒有問你對課程是否滿意,願不願意推薦給朋友等等。課後的調查問卷,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根據用戶洞察,我們才能對產品做到心裡有數。

3.3 從小處著手,逐漸積累優勢

很多人十分看重爆發式增長:課程一定要裂變出幾萬人才算成功。但很多時候,這是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從細節入手,慢慢改進產品,才能真正讓用戶滿意。A/B測試和數據驅動,就是最強大的武器。

多鄰國是高度實驗導向,數據驅動的。通過微小的改變,持續不斷的優化,多鄰國一點點地積累起增長和留存。這些微小的改變可能在當下看來是個不值一提的提升,但是每天提升的那百分之幾,成就了他們7年增長2000倍。

「高頻實驗」的策略已經被矽谷眾多增長團隊驗證過,不論是facebook這種巨頭,還是airbnb這些獨角獸,每天都用驚人的速度在做測試。

回歸到知識付費領域,除了產品本身,其實最容易入手測試的地方就是裂變海報。大家是否還記得今年鑑鋒團隊操盤的「網易微課」?看起來似乎是一夜之間就刷屏了,但實際上他們預先對4種不同的海報進行了測試,最後挑選了裂變層級最高,也就是傳播潛力最大的那張(第一張)。

3.4 快速的商業轉型

在矽谷流行的精益創業理論中,有個概念叫做pivot(本意:中心點、支點、樞軸) – 這裡是商業模式的轉型。創業公司一定要擁有及時「掉頭」的能力。

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當時多鄰國一直守著B2B業務的模式不放手,那結果會怎樣?

他們可能會建立企業級銷售團隊,攫取用戶價值來保證翻譯數量?反正不可能打磨出現在這款有趣又有用的產品的。

在商業模式探索上兼具靈活性和實驗性,讓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刻不拘泥於自己的成就,做出重大的變革,推動公司向前。

一個好產品,有靈魂才能生長!

 

作者:AngryAlan,微信公眾號:增長黑盒

本文由 @AngryAla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極光2020年K12在線教育行業數據研究報告:作業幫APP穩居行業第一
    作業幫超級APP9月市場滲透率行業第一 垂直化app增長快速報告顯示,疫情為K12在線教育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行業滲透率及月活在2020年2月達到一年的峰值,分別為39.0%和3.4億(包含K12適齡人群、家長及教師用戶群體);隨著疫情好轉,全國各地學校陸續恢復線下教學,行業的滲透率及MAU逐步回落
  • 3月外語學習APP排行榜:流利說跌出千萬級,冀教學習升至前三
    本次藍鯨教育智庫繼續聯合易觀千帆數據中心,為大家整理疫情之下外語學習賽道的發展趨勢,截止3月末,在線教育領域數字用戶高達45,022.5萬,其中外語學習賽道共有活躍用戶7,238.4萬,佔比16%,2019年年末該比例為14%,外語學習第一季度增加了2300萬用戶,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小學教育APP活躍人數、啟動次數、使用時長數據從2019年1月至今穩中有升,2月末漲勢明顯,3月持續增長
  • 案例分析:『斑馬AI課』app的增長之路
    兩年內app的下載量有2800W,單月營收破3億,斑馬ai課是如何做到的?本文作者結合AARRR模型對斑馬ai課進行了拆解分析,帶我們回顧了斑馬ai課app的增長之路。
  • 4月外語學習APP排行榜:流利說月活繼續下降,墨墨背單詞入圍TOP 10
    來源:藍鯨財經眾所周知,2020年第一季度線上教育迎來一波流量雨,外語學習賽道亦水漲船高,且呈現出中小學群體的需求爆發增長,增長勢頭一度蓋過成人英語,詳情可查閱《3月外語學習APP排行榜:流利說跌出千萬級,冀教學習升至前三》,那麼隨著疫情的結束,復工複課的進行,在線外語學習數據是否會回落?前幾個月流量紅利結束,各廠商跑馬圈地的結果又是如何?
  • 4月中小學教育APP榜:一起學首破千萬,小猿口算入圍TOP 10
    以下是這10大APP 2020年4月末的用戶規模,以及用戶規模的環比增長和同比增長情況:榜首「作業幫」於3月末環比增幅21.16%,創下月末歷史最高,4月末月活下降2%,用戶規模14280萬,約1.43億,領域滲透率再上一層樓,高達60%,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用戶規模與領域滲透率均遠高於第二名「小猿搜題」。
  • 一家非典型在線教育公司的經營策略與變遷。
    將其解構,翻譯軟體工具、智能硬體、筆記與協作軟體、(覆蓋k12、高等教學、職場與泛人群的)在線教育,看起來每一個產品所在細分領域,都可以做一家行業的大公司。 如此多的產品在一家公司裡經營著,它所在公司的市值目前是36億美元。而與之相比,更為專注垂直的k12在線教育公司,跟誰學,它的市值超過了200億美元。
  • 前瞻經濟學人APP教育培訓行業精品問答第1期 | 在線教育現狀如何...
    從在線教育的細分市場看,2014-2018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不斷增加,增速有所放緩,至2018年我國K12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1968.9萬人,佔當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的8.5%,整體佔比不高,且相對於2018年我國0-14歲2.36億的人口數量看,目前K12在線教育的普及率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 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靠什麼躋身十億美金俱樂部?
    導語今年職業教育似乎特別火,不斷有人說最好的職業教育形式其實應該是MOOC。MOOC的代表Coursera 4月宣布完成1.03億元的E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躋身世界獨角獸的新聞成功刷屏,我們就以Coursera的前世今生來一窺MOOC的發展。
  • 10月外語學習APP榜:「冀教學習」跌出前五,「流利說-英語」月活創...
    在線外語學習在今年上半年迎來前所未有的流量大潮,後半年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在線外語學習賽道與各教育賽道一樣,延續著平穩發展的態勢。10月外語學習賽道較9月小幅下降3%,在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供給的環境下,是哪些公司在整體回落的環境下出現逆勢增長?
  • 越難增長也要增長,在線教育的增長活動矩陣
    編輯導讀:在線教育在激烈的競爭下,業務要怎麼去開展,整體性的的增長要怎麼做?本文作者介紹了在線教育(K12)增長活動矩陣的5個設計思路,並分別展開了梳理分析,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作為參考,並在工作中產生助益。2020年的在線教育發展快速,可謂是當紅的明星行業。
  • 7月外語學習APP榜:「英語趣配音」跑進前三,「墨墨背單詞」重歸TOP...
    同時伴隨著7月份國內雅思、託福考試的部分考點恢復,外語學習賽道在經過數月下降後,在7月迎來增長。在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供給的環境下,有哪些公司為外語學習賽道用戶規模的發展助了一份力?而又有哪些公司在整體上漲的環境下出現回落?易觀千帆網數據中心統計顯示,2020年7月末外語學習APP共155家,活躍用戶5,496.9萬,佔教育全網用戶比例13%,與6月末持平(3月份高峰時期佔比是55%)。
  • 前瞻在線教育產業全球周報第17期:擴大教育版圖!字節跳動投資極課...
    上市擱淺,滬江第一大股東互捷投資被列被執行人11月20日,在線教育公司滬江第一大股東「上海互捷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互捷投資)被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執行標的約為1.44億元。
  • 極光大數據:2017年8月在線教育市場研究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到2017年8月,在線教育app市場規模達到2.76億,行業整體滲透率為29.3%,而隨著國人自我增值需求的不斷加強,這個市場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極光大數據發布《2017年8月在線教育市場app研究報告》,依託極光大數據iAPP平臺的長期監測數據,對在線教育領域數十款app進行深入分析,將在線教育app分為學前教育、K12、垂直教育與綜合教育四大類,推出行業滲透率、活躍度、日新增用戶、7天留存率等運營數據排行榜。並分別提取了以上四類中的重點app從年齡、地域分布、性別比例及興趣愛好、安卓機型偏好等數據分析其用戶畫像,為在線教育行業提供參考。
  • 得APP者得天下!教育上市公司有哪些學習類APP(上)?|藍鯨智庫
    來源:藍鯨財經在教育行業,學習類APP之於教育企業,無異於手機終端之於網際網路公司,尤其是布局在線教育的教育企業,可謂「得APP者得天下」,疫情之下學習類APP用戶活躍度的井噴態勢,更加引起行業的重視。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我們由數據得出在線教育的火爆,整個2020年第一季度,在線教育各賽道APP都呈現出流量爆發趨勢,2月份漲幅最明顯,3月份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張,可查閱:《3月中小學教育APP排行榜:一季度用戶規模近乎翻倍,高達2.5億》、《3月外語學習APP排行榜:流利說跌出千萬級,冀教學習升至前三》,APP面對的C端用戶,是最直接的用戶使用數據,月活躍人數
  • 作業幫融資7.5億美元 在線教育為暑假「囤糧」
    宣布融資消息的同時,作業幫創始人、CEO侯建彬發布全員信公布了一組數據:截至目前,作業幫已覆蓋超5000萬日活用戶,單季服務超130萬正價直播課學員。同時,作業幫有超過50%的直播課學員來自非一二線城市。這一數據與兩個月前相比,有了不少變化。早在4月17日作業幫也公布了一組數據:日活用戶突破5000萬,月活用戶突破1.7億,累計激活用戶超8億。
  • 增長個位數、付費用戶銳減30%,流利說能否靠K12業務崛起
    藍鯨教育發現,流利說依舊沒有解決這幾大矛盾,反而讓自己越陷愈深。縱觀2019財年,流利說的高增長早已不在。在2019年初,增速就出現斷崖式下跌。到了Q3季度,已經跌出了100%的增長範疇;到了Q4季度,增長速度已經下降到個位數,營收已不再是放緩,而是停滯。環比增速自Q3季度以來,開始為負。Q4季度環比增長已經為-11.87%。
  • 3.81億的在線教育「大蛋糕」如何分? 阿卡索深耕少兒英語垂直細分...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應用服務在維持社會經濟正常運轉、穩住民生基本所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其中,在線教育用戶規模佔比遙遙領先,截至2020年6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佔網民整體的40.5%。
  • 前瞻在線教育產業全球周報第37期:快手投資火花思維,我國在線教育...
    據了解,2020年2月底到現在,企業微信教育用戶規模增速達500%,並且已經接觸了700多家地方教育局。教育和服務板塊實現營收8.457億美元,同比增長16.3%,主要是由K12業務增長帶動。新東方在本季度投資了4000萬美元以改善和維護其OMO教育生態系統,並且由於COVID-19的爆發凸顯了在線教育的重要性。新東方還分配了一部分資源用於教師培訓,以確保他們都具備在線交付的能力。
  • 極光2019 Q3報告:短視頻時長佔比大幅增長,社交、新聞時長被搶奪
    極光觀點:  1. 2019年三季度,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佔比大幅增長:暑期來臨,網民的app使用時長向短視頻、手機遊戲、在線閱讀等休閒娛樂相關行業轉移,即時通訊、綜合新聞的時長被擠佔  2.移動用戶搶奪白熱化:支付結算、短視頻和手機銀行行業同比規模增量居前三,綜合商城行業在原有的巨大用戶規模上仍有近億人的增長
  • CheetahLab:2017年度中國app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直播答題火了2018年初,一款叫「衝頂大會」的直播答題app在王思聰的推廣之下火了。主要的邏輯是多人同時在線答題,答對一題進入下一題,答完最後一題的人平分獎金。從1月3號王思聰發微博宣傳衝頂大會app,到1月5號中午的直播答題,衝頂大會app的在線用戶衝破40萬大關,伺服器也一度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