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頭條問答看見一個提問,問的是為什麼在網絡上做出錯誤言論的人,都是一些人文學科的教授?我看見一位我很熟悉的朋友是這樣回答的。他說,理工科的教授,有無數的研究領域供其馳騁,他們發表的SCI論文,只要是貨真價實有意義,都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家學術期刊上發表。而至於人文領域的教授則不然。在哲學領域,馬哲已經是哲學一道的頂峰,所有的哲學教授們都只能在其「底下找剩飯吃」。而想要成名,就得另闢捷徑,發表一些讓老外高興的言論,這樣才能把文章在國外發表。所以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看見了一些人文領域的教授,他們往往發表「恨國」等倒行逆施的言論,卻看不見理工科教授這樣做。
對於他的這個解答,我現在不置可否,但是我今天早上在群裡面突然看見有朋友在感嘆,他說,「一想到這種xx還能在中國當教授,心裡就發堵。」原來,這位朋友看見了一個截圖,來源於新浪微博上一位知名人文學科教授的發言。這位任職於復旦大學的網紅教授大名鼎鼎,名為錢文忠,因為在電視節目上解讀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這樣說的,「我建議在高中之前,除了數學以外,不開設物理化學課程。大量增加人文類。」
錢文忠教授說要取消理科課程
這位教授的建議,讓我很是吃驚,感覺匪夷所思。
在以往,我對錢文忠教授的印象不錯,因為他曾經在企業論壇上倡議中國要提高產業工人的地位,努力成為「製造業強國」。但是這次,錢文忠教授的這番高談闊論讓我感到不能理解。
當然,任何一個人都有發表言論的天賦自由。錢文忠教授的建議,只是他的個人意見,並無道德或者法律上的毛病。但是,他的這樣的言論,如果真的實施起來,是能夠給國家帶來一場災難的。
錢文忠教授
65歲以上的老人,都在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歲月。曾經有那麼10來年,全國的學校基本處於停課階段。到了恢復高考的時候,出現了人才青黃不接的嚴峻現象,這給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化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我記得在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中,有這樣的一個劇情,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大發感慨,現在招收的工農兵學員,很多人連初中數學都沒有弄懂,還要重頭學起。請問,如果我們國家的學生每一個都要「重頭學起」,那還能夠承擔艱巨的學習任務嗎?
學習物理和化學,不是工農兵學員在田間地頭揮動鋤頭鐮刀,而是需要從小打好堅實的基礎。一個人在16歲之前如果不能接觸到物理和化學,他們基本上一輩子都難以學好了。何況,物理和化學的課程,其實也是對人的思維的一種科學訓練,而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灌輸。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翻閱中國的歷史,無論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基本上留下名字的都是人文領域的學者,卻絕少科學大師。說墨子是古代的科學大師,有點勉強。張衡類似一位傑出的工程師,並非科學理論的提出者。祖衝之是數學家,並非科學家。沈括是百科全書型的學者,主要是記錄,卻沒有科學知識上的新創造。除此之外,還真的找不到幾個與科學有關的名人。
北宋學者沈括著作的《夢溪筆談》
工程技術的發明者倒是有一些,但技術不是科學。技術專家只需要懂得製造工藝即可,對事物本質原理的了解卻不擅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科學原理其實是最重要的。有了科學理論,才能引領技術的實踐和應用。掌握了科學原理,才能在技術發明上予以更高的改進和創新。而我們中國雖然在歷史上不乏發明家,卻基本上找不到幾個對人類科學有巨大貢獻的世界級科學家。我們翻看從小學到大學階段的所有理科教科書,物理單位的名詞都是用外國人命名,比如牛頓、安培、庫倫、特斯拉、帕斯卡、焦耳、赫茲、普朗克、開爾文、歐姆……
很多外國人的名字被用於物理單位
這些在教科書上領袖絕巔、流芳千古、熠熠生輝的名字都是外國人,可有多少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物理單位?
而這種情況,即使到了民國時期也沒有改善。我們喜歡民國史的人,可以張口就叫出辜鴻銘、章太炎、黃侃、錢穆、馮友蘭、胡適、王國維、梁啓超、朱自清、劉文典、沈從文等很多大師的名字,可如果要問一下民國時期出了哪些享譽世界的科學大師,卻啞口無言了。就是錢文忠教授他自己的恩師季羨林,也是一位成名於民國時期的人文大師,並非科學人物。雖然也有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科學巨匠,但他們僅僅是念了很短時間的西南聯大,之後的碩士、博士學位都是在國外拿的,獲得科研成果和揚名立萬也是在國外,算不得是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
李政道博士
可以說,民國時期不缺乏的是各路形形色色的人文大師,偏偏真正的科學大師影跡難尋。
近年來,社會上颳起一股「反智」的風氣,特徵就是仇恨理科學科,而對人文學科無限拔高、吹捧。2015年11月,葉茂中為某國產本土化妝品品牌設計的廣告在各電視臺循環播放,在廣告裡反覆重複「我們恨化學」這句話,引起各界的關注。而一位姓K的北京大學文學教授,經常在各種公開場合宣傳說,科學是罪惡之源,凡是和科學沾邊的都是「雜碎」。而吳國盛、田松、孫小淳這些知名教授、學者,多次在公眾號撰文強調說「科學是迷信」,還說要「消滅一切工業化」「搗毀實驗室」。除此之外,陰陽五行、易經八卦、風水算命等傳統人文思想還在神州大地廣泛盛行。這股妖風邪氣不是個別現象,而是非常普遍。在如此複雜的局面下,我們國家最缺乏的,不是所謂的人文思想,而是嚴謹的理科思維。正是多傳授一些理科知識尚且遠遠不夠,又怎麼能逆歷史潮流呢?
田松教授認為應該消滅一切工業化
古代封建時期,私塾裡沒有任何理科課程,只傳授「四書五經」、三墳五典等人文知識,莫非錢文忠教授的理想就是倒退回那個時代?並不是說人文知識不重要,這也是很需要的,但在「需要」和「更需要」之間,顯然理科知識是我們更需要的。在「缺乏」和「更缺乏」之間,顯然理科人才是我們更缺乏的。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理科教育,僅僅把人文封為皋地,就會出問題。
就以網紅教授錢文忠來說,他一貫不重視理科知識,自然缺乏科學思維的訓練,而這樣的人,往往最容易被怪力亂神等迷信所蠱惑。這不,錢文忠教授之前還發過這樣的微博,直接贊同、轉發起某「咒語」來,讓人深感詫異又啼笑皆非——但如果我們結合他之前的那個建議,就知道他必然走上這條歪路。
錢文忠教授與「咒語」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可是,如果年紀很小的學生們都按照錢文忠教授的建議放下理科教材,我們的學校還能培養出人才嗎?
對此,我只能默默地祈禱他這樣的教授能夠在中國少一點,這樣就能少一點誤人子弟。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