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隻小狼
電影《海王》上映了,前兩天小編因為忙著寫文章沒抽出時間看電影,所以問美編馬克這部電影講的大致是什麼,於是他跟我說:
「剛開場拜月教主脫掉了上衣到太平洋裡遊泳,然後遇到了一艘被海帶纏住的潛艇,就使出了「千斤頂」的功夫把萬噸潛艇頂出了海面。後來好像又和媳婦大鬧龍宮,拿到了自己的寶兵器……」
不同於DC其他熱門的超級英雄,「海王」這個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超級英雄,在中國卻實現了逆襲,甚至蓋過了老對手漫威的風頭。從劇情上來講,海王並沒有跳出「英雄旅程」的經典套路,但是在華裔導演溫子仁的鏡頭下,一個神奇瑰麗的海底世界被現代特效完美的勾勒了出來,這場視覺盛宴讓《海王》吸粉不少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把《海王》當成了一部老少鹹宜的科幻大片來看。但是看完電影小編仔細想一下,這哪是一部科幻片?這就是一部來自未來的紀錄片!(以下素材均來自預告片,請放心食用。)
深海版《神奇動物在哪裡》
預告片中在講述亞瑟小時候身世的一個場景裡,小亞瑟被兩名全員惡人「壁咚」到了水族館的玻璃牆上,這時候一隻幼齒鯊撞向了玻璃牆,仿佛在隔著玻璃對兩個惡人說「怎麼回事,小老弟?」說罷其他魚兒也紛紛前來應援。
(圖源 Warner Bros. Pictures/Youtube)
雖然海王的爸爸媽媽並不懂得陰陽五行,但老兩口子非常確信這孩子一生下來就是水命。作為海中王族後裔,「馭魚術」也是亞瑟出生時自帶的天賦。在現實世界中,除了海王以外,有一群凡人也想掌握這樣的能力——美國海軍。
(圖源 hugelol)
很多人對海豚的高智商素有耳聞,美軍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訓練了很多「軍豚」。起初美軍訓練海豚主要是用於排雷工作,通過海豚天生的「聲吶」系統和生物機動性,可以在複雜海域完成很多排雷工作。
(圖源 US Navy)
不過意外總是會發生。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執行一次掃雷任務中,有兩隻海豚將自己發現的水雷頂在了腦袋上,並飛速的遊向了美軍掃雷艦,艦上的人連忙開火打退了兩隻海豚。後來這兩隻海豚還回來「自首」了,最奇葩的是美軍把這兩隻海豚送上了軍事法庭,最後竟然還被判了死刑
除了海豚以外,美軍還如法炮製的訓練了其他海洋生物:
進入21世紀,美軍這些海洋小夥伴的任務也從原來的掃雷擴展到了反潛反艦,目前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正在研究一項「水生野生生物」交互系統,通過海洋中的定點傳感器記錄動物的行為,以此研究計算出周圍水域是否有潛艇或者軍艦通過。
不過和海王麾下的「蝦兵蟹將」比起來,美軍的「馭魚術」顯得是如此拙劣。況且各種神奇的海洋生物只是《海王》的一個亮點,電影中所描繪的水下世界更加令人神往。
(圖源 Warner Bros. Pictures/Youtube)
而之所以神往,是因為這是一片人類可望而不可即的領域。
現實世界中的亞特蘭蒂斯
當人類的目光第一次望向海底時,可能是被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所吸引。但將進軍海底付諸於行動的,卻是美國總統杜魯門。
在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的前一年,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杜魯門公告》,這份公告宣稱:「處於公海之下但毗連美國海岸的大陸架底土和海底的自然資源屬於美國,受美國的管轄和控制。」 這是海洋國對越出其領海範圍的大陸架實行管轄權而提出的第一個權利主張,主要是為了獲得海底豐富的油氣資源。
《杜魯門公告》的最大影響並不在於其自身而是它開創了一個先例,觸發了新一輪國家提出大陸架權利主張的浪潮,從而讓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認真的審視在海平面以下的地方。
但是當世界其他國家還在覬覦海底豐富的自然資源的時候,美國就已經向海底更深的地方邁出了一步。
1927年,美國海軍實驗潛水部隊(NEDU)建立,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組建、並在實戰中使用潛水部隊的國家;1941年,海軍水下聲音實驗室建立,在二戰期間大大改善了美國水面艦艇及潛艇的聲吶系統。在一系列的訓練基地、試驗中心的基礎上,美國海軍水下作戰中心(NUWC)營運而生。
1964年到1969年間,美國海軍曾製作了三個實驗性水下棲息地,用於證明飽和潛水和人類長時間隔離生存的可行性。三次實驗中,水下實驗室分別下沉到了58米、62米和185米的深度,遺憾的是美軍沒能收回SEALAB III實驗室,但美軍在深海的腳步不會就此停止。
甚至有傳聞說,美軍曾在20世紀60年代在加利福尼亞州西海岸蘇爾灣附近建造了一個海底監聽站,專門用於追蹤蘇聯的核潛艇。而且這個監聽站非常巧妙的通過隧道聯通了大海與陸地,隱藏在漆黑海底的一塊巖石之下。
無獨有偶,日本的水下生存實驗也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的。按照日本「海底作業基地五年計劃」,一座最大下潛深度100米,最長時間30天,最多容納4個人的海底實驗室,會在1972年建造完成並下水,但此後再沒有出現過關於這個計劃的消息。
當電影照進現實,《海王》中用電腦特效刻畫出的亞特蘭蒂斯,正是人們對海底世界的渴望,也是妄圖徵服海洋的野心。在影片中,奧姆用洪水將人類丟到海裡的垃圾重新扔回陸地上,似乎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始終對海洋、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
這也是華裔導演溫子仁與其他好萊塢導演的區別,在他鏡頭下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凡事只講因果,種下什麼因,就會收穫什麼果,所謂「因果律」,亦是如此。
回過頭來再看《海王》,更像是一部關於未來海洋的紀錄片,而且離著我們並不遙遠。但是倘若真有一天,當陸地被海洋吞沒,世界變成一片汪洋,屆時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與其去遙遠太空探尋新的家園,為什麼不將目光投向觸手可及的海洋?
停止無謂的殺戮,一起創造未來的家園。因為歸根結底,人類的命運是共同的。
參考文獻:
[1]王金強,王蔚.美國對海底權利的訴求與國內利益的平衡——以海底界限的爭論為中心(1969~1972)[J].美國研究,2008(03):119-138+6.
[2]施鶴群.水下兵營——海底基地[J].科學啟蒙,2000(03):9.
[3]小熊正一郎.實驗研究階段的開始,日本的海底作業基地之一[J].海洋科技資料,1973(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