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些愛花的人組成了一個旅遊團專程來到了新會棠下鎮樂溪村後小蓬萊山上的公坑寺觀看奇花,這種名為「禾雀花」的植物,其藤粗過人臂,攀纏於其他樹上,如掛鞦韆,如曬羅帶,蒼勁盤曲,蔓延公坑寺周圍三四十畝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掛於樹間,綿連不斷。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綠色小藤串連,酷似千萬隻禾雀棲息於林中濃蔭下。花呈米黃色,有四瓣,花託似雀頭,並且有兩個如眼睛的黑點。正中向陽一瓣如雀背,側兩瓣如雀翼,底瓣後伸如雀尾。花房內有一撮細長略彎的花蕊,人們稱之為「內臟」。若不經意碰損某一部分,傷痕即出現微量似血的液體,令人頓生憐憫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擱置兩小時後,即變成褐色,與真禾雀毛色一樣。每年清明前後,禾雀花開,如萬千隻鳥棲息樹上,蔚為壯觀。禾雀花一般開花不結實,解放以來只有1961年結過豆莢。據老農說,禾雀花每30年結子一次。鮮花是鮮甜可口的時菜,曬乾可作清涼藥品。
據說,這種禾雀花是有來歷的。相傳,有一天,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雲遊到了公坑寺,看見一群又一群的禾雀(麻雀)飛到稻田裡偷吃稻穀。農夫拿著掃帚從這邊趕,禾雀飛到那邊吃;從那邊趕,禾雀飛到這邊吃。農夫眼巴巴地看著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種出來的糧食,痛心疾首,呼天搶地。而頑皮的禾雀反而嘰嘰喳喳地嘲笑農夫無能,互相打鬧雀躍。鐵拐李見此情景,覺得這群禾雀太頑皮、太過分了,便隨手從山邊址下一條山藤,使出法術,把禾雀全捆綁住,一串一串的掛在樹上,只準它們在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後飛出來。從此,這裡再沒有禾雀偷吃稻穀了,而在這個世界上也就多了一種禾雀花。
禾雀花,又名白花油麻藤、花汕麻藤、雀兒花。 是國家二類保護植物,禾雀花為蝶形花科黎豆屬木質藤本植物。由於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節前後繁花似錦,吊掛成串猶 如禾雀花飛舞,頗具觀賞價值。因此最宜於做公園、庭院等處的大型棚架、綠廊、綠亭、露地餐廳等的頂面綠化;適於牆垣、假山陽臺等處的垂直綠化或作護坡花木;也可用於山巖、疊石、林間配置,頗具自然野趣。頂面綠化時,前期應注意設立支架、人工綁紮以助其攀援。
禾雀花為常綠、大型木質藤本。老莖外皮灰褐色,斷面淡紅褐色,有3-4偏心的同心圓圈,斷面先流白汁,2-3分鐘後有血紅色汁液形成;幼莖具縱溝槽,皮孔褐色,凸起,無毛或節間被伏貼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葉長17-30釐米;託葉早落;葉柄長8-20釐米;葉軸長2-4釐米;小葉近革質,頂生小葉橢圓形,卵形或略呈倒卵形,通常較長而狹,長9-16釐米,寬2-6釐米,先端具長達1.3-2釐米的漸尖頭,基部圓形或稍楔形,側生小葉偏斜,長9-16釐米,兩面無毛或散生短毛,側脈3-5,中脈、側脈、網脈在兩面凸起;無小託葉;小葉柄長4-8毫米,具稀疏短毛。
禾雀花的花朵多為白色,最令人驚嘆的是損傷禾雀花花瓣後,會有殷紅的液體流出。禾雀花開在枝蔓上,一串串垂墜下來,吊掛成串,多者每串20-30朵。遠遠看去宛如一隻只禾雀展翅欲飛,花卉是大自然產物中最多姿多彩的,最令人心曠神怡的植物。
由於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節前後繁花似錦,吊掛成串猶如禾雀花飛舞,頗具觀賞價值,因此最宜於做公園、庭院等處的大型棚架、綠廊、綠亭、露地餐廳等的頂面綠化;適於牆垣、假山陽臺等處的垂直綠化或作護坡花木;也可用於山巖、疊石、林間配置,頗具自然野趣。頂面綠化時,前期應注意設立支架、人工綁紮以助其攀援。
禾雀花除了供人觀賞之外,還可以食用。鮮禾雀花味道甘甜可口,可作佐餚的時菜,還可伴肉類煮湯,煎炒均美味可口;曬乾的禾雀花可以藥用,可以泡茶是一種降火清熱氣的佳品。莖可藥用,有強筋骨、通筋絡、補血之功效。但是種子裡含的澱粉有毒不能吃。
禾雀花適宜栽種在棚架上,所以愛花的小夥伴們不妨種上它,待它開滿枝頭,一家人坐在枝頭下品茶聊天,真真是人生的天倫之樂啊!
如果您對中醫草藥感興趣,加《認識就是寶》,我們可以發電子中醫書100本給您!
謝謝關注《認識就是寶>>每天來這裡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收藏,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