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出土的176萬年前的阿舍利石器
長白山手斧剛發現時的狀況(張福有攝)
近日,考古學家在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發現了一件舊石器時代石制手斧。經權威專家鑑定,這件手斧距今約有5萬年,而且製作工藝精湛,器形優美,是非常標準的手斧,可與西方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媲美。
這件手斧用近於米黃兼淡綠色的火山巖經兩面打制修理加工而成,略有使用痕跡。雙面與雙邊均勻對稱,體形完整,線條優美。周身布滿淺平疤痕,器身薄銳,尖部扁薄,尖部和兩側緣修疤層疊連續,根部經多次打片做鈍化處理,易於抓握。經測量,手斧長246.1毫米,寬95.2毫米,厚46.1毫米,重1318.4克。
據發現者、長白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張福有介紹,這件手斧是他10月20日在長白山南坡調查松花江上遊歷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在野外偶然發現的。手斧具體出土地點為吉林省撫松縣漫江鎮前進村與楓林村之間路邊山坡黃土崖頭,距長白山主峰直線距離42公裡。有關專家還在手斧出土地點附近採集到舊石器石核、黑曜石刀片等十餘件標本。
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博士生導師陳全家教授說:「這麼標準的手斧,在我國還是首例。它徹底否定了西方考古界奉為圭臬的『莫維斯線』假說,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陳全家教授表示,長白山地區出土典型的手斧,對於認識東亞地區舊石器工業面貌、早期人類行為和技術的交流與傳播,以及東西方舊石器文化比較研究意義重大;對於探究舊石器時代中國東北地區與鄰接地區的文化交流,現代人類起源有關的環境變遷與技術行為關係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點擊閱讀更多新聞】
據新華社
小知識
手斧
是歐洲、非洲舊石器時代早期「阿舍利石器工業」的標誌性器物。20世紀初,西方考古學家在法國北部一個名為阿舍利的地方發現了距今5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典型遺物為手斧。一般的手斧是指經過打制修理的兩面器,從正面、兩側觀察,器身基本對稱,是帶尖的重型工具。
「莫維斯線」假說
手斧需兩面打制,器形規整,製作技術要求較高,工藝精湛,因而被一些專家認為是遠古人類聰明靈巧的象徵。上世紀30年代,美國教授莫維斯以是否發現了手斧為標準,把世界分為「手斧文化區」和「砍砸器文化區」,其分界線即著名的「莫維斯線」,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東南亞很多國家都在「手斧文化區」之外。
【延伸閱讀】
湖北發現80萬年前手斧 打破"東方無手斧論"
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考古人員近日在對丹江口市雙樹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了約80萬年前,早期人類就在丹江口一帶活動,並且使用精緻的石斧。這一發現,有力地反擊了西方學者提出的"東方無手斧論"。
配合南水北調湖北庫區文物搶救發掘工作,從2006年開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超榮研究員等專家對雙樹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文物900餘件。該遺址位於丹江口市均縣鎮,分布面積4000平方米。考古人員從地層中發現一批精緻的手斧和手鎬,這些手斧由石英巖打制而成,一端尖薄,一端寬厚。初步確定遺址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距今大約80萬年,考古學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中國手斧出土打破"東方無手斧論"
2004年以來,李超榮帶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野外考察隊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已經在湖北和河南省發現含手斧的舊石器遺址30餘處。其中,經過專家證實,考古人員在丹江口雙樹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搶救發掘出的手斧,是8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活動時留下的。
我國手斧工具的出現,不僅為研究南北過渡區舊石器文化發展與演變提供了材料,李超榮等科研人員還通過與中西方舊石器文化對比研究,提出中國與歐洲的手斧工具之間在類型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從材料上看不出它們之間存在文化上的交流。
百色出土的手斧 挑戰美國人"莫氏線"理論(圖)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東方人的智商比歐洲人、非洲人低嗎?在學術界佔統治地位的美國"莫氏線"理論給出的回答是肯定的。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考古學界一直認為:東方的早期人類文化遠遠落後於西方。
不過,隨著廣西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考古發現的塵埃落定,這一論斷已被推翻。專家認為,百色手斧的意義不亞於周口店。
12月6日在廣西百色開幕的,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百色盆地舊石器研究暨舊大陸早期人類遷徙與演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明確指出:廣西自然博物館和廣西文物工作隊在百色盆地發現的原生地層中手斧與玻璃隕石共生的現象,進一步明確了百色手斧的地層和時代,使得百色手斧年代距今80.3萬年的爭論塵埃落定,從而從根本上推翻了世界考古學界的"莫氏線"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