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特裡福諾夫演奏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1、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究竟描述的什麼主題?2、以《b小調鋼琴奏鳴曲》為例,帶你了解李斯特音樂的創作風格;3、周廣仁丨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可以熟練彈奏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卻彈不好一首莫扎特奏鳴曲?4、古典作品演奏視頻丨王羽佳、特裡福諾夫演奏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李斯特是個典型的浮士德式的人物。他曾是巴黎樂壇的神童、不可一世的巨星、到處留情的浪子,卻在後半生執著於新音樂創作,並在54歲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成為了李斯特神父。
魏瑪,這個孕育了歌德的曠世巨著《浮士德》的德國小城,註定是李斯特一生的轉折點。1847年,李斯特與卡羅琳公主相愛,隨即結束了自己輝煌的演奏生涯,接受了魏瑪宮廷樂長的職務,與卡羅琳定居在魏瑪郊區。
Marina Yakhlakova演奏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篤信天主教的卡羅琳深深影響了李斯特的精神生活,此後10年間李斯特以出世的姿態讀書思考,靜心創作和指揮,寫出了兩部鋼琴協奏曲,《浮士德》、《神曲》、《但丁》等交響曲,《普羅米修斯》、《奧菲歐》、《塔索》、《理想》、《馬捷帕》、《哈姆雷特》、《前奏曲》、《從搖籃到墳墓》等12首交響詩,以及那首謎一般的《b小調奏鳴曲》。
《b小調奏鳴曲》手稿的右下角寫著作品的完成日期:1853年2月2日。這一天是聖燭節,也就是瑪利亞帶著出生40天的耶穌到耶路撒冷,被西蒙認出的日子(見《路加福音》)。與此同時,李斯特著手創作一部講述耶穌故事的清唱劇,此作10年後才完成。1854年,李斯特在兩個月內寫出交響曲《浮士德》,1857年修改完成。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李斯特長久深入地思索著人生的終極問題,思索結果顯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普羅米修斯、塔索、馬捷帕、但丁、浮士德--這些歷經磨難終得輝煌的英雄和詩人已然成為了李斯特的理想。他嚮往自己的人生和藝術進入一個超凡脫俗的新境界,追求著"詩與宗教的和諧"。同樣在1854年,英國小說家艾略特(GeorgeEliot)在魏瑪訪談了李斯特,在其最後一部小說《丹尼爾·德隆達》中,有一個如聖人一般的鋼琴家克萊斯默先生,實際上是將李斯特的形象照搬了過去。
王羽佳演奏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1853年的李斯特
在魏瑪擔任指揮期間,李斯特不僅演奏古典大師的作品,還極力推廣同時代的新作,特別是組織了很多柏遼茲與華格納作品專場音樂會。1849年,華格納參加德勒斯登起義失敗後投奔李斯特,一如對待其他年輕音樂家那樣,李斯特在精神和物質上都給了當時不得志的華格納以極大幫助。當羅西尼評價柏遼茲"這個年輕人要幹音樂,他就會遭殃!"時,李斯特作了更辛辣的反擊"當然咯!柏遼茲和貝多芬一樣,沒有像羅西尼那樣寫音樂。"此時的李斯特讓人聯想到20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先鋒派作曲家布列茲,他們都通過不懈的創作、指揮、論述等活動堅持著新音樂的方向。
19世紀歐洲樂壇的兩大陣營"保守派"和"激進派"爭執的焦點實際上在於奏鳴曲這一體裁上。當孟德爾頌和勃拉姆斯還在遵循著古典框架寫無標題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時,李斯特已經開始嘗試將文學和繪畫的內容納入到奏鳴曲中,並將傳統的四樂章奏鳴曲逐漸融合為單樂章形式,原有的主副部兩個主題也變為單主題分裂變形,以"主題變形"為發展核心。他的交響詩、鋼琴協奏曲和《b小調奏鳴曲》均體現了這一變化,它們始終遭受著以漢斯立克為代表的一幫保守派的攻擊,以至於在1854年成立了"新魏瑪協會"以抗衡不斷的謾罵。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題獻給舒曼,以回應舒曼在1893年題獻給李斯特的《C大調幻想曲》(Op.17)。有趣的是,舒曼的三樂章《C大調幻想曲》寫得像個奏鳴曲,李斯特的單樂章《b小調奏鳴曲》寫的則像個幻想曲。從這一個巧合就足以折射出,浪漫主義時期奏鳴性的固定框架與幻想性的自由框架一直在互相融合,只是那個時代的很多人還不能適應這種"不倫不類"的音樂。
1854年5月25日,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第一次聽到由勃拉姆斯演奏的《b小調奏鳴曲》,她的評價是:"這是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內容空洞,除了噪音沒有別的東西,你在其中不可能找到一點點和諧的東西,總之它一無是處。"漢斯立克也批評這部作品是"將支離破碎的要素狡詐而大膽地拼湊在一起……如此混亂而又狂暴殘忍的鬥爭。"我們今日的很多現代音樂依舊遭受著類似的評價,可誰能保證今日的噪音不會像《b小調奏鳴曲》那樣,成為明日的經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