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整體科研能力明顯增強,新舊動能轉換邁出重大步伐,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產出量質齊升;科創基地和平臺建設如火如荼,技術革新為新產品開發創造了條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凸顯。
這一年,有色金屬行業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有色科技工作者以執著的追求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攻堅克難,在「引進」和「消化」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再創新,產學研實現深度融合,通過技術引領,為行業、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為我國有色金屬行業向更高目標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9月6日,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韶關冶煉廠「燒結機環集煙氣超低排放技改項目」正式投運。該項目採用有機胺循環吸收法煙氣脫硫技術,脫硫效率可達99.5%。
綠色技術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把綠色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行業通過不斷努力和創新,行業整體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和環保指標逐步提升。2019年,全行業向著世界先進水平看齊,朝著大氣汙染物超低排放、廢水零排放和固體廢物無害化目標繼續前行。以資源為依託的有色金屬行業,必須遵循新的發展理念,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實現改造提升和綠色發展,把「綠色理念」貫穿到產業轉型發展的方方面面。
針對有色金屬行業面臨的環保現狀和綠色發展的要求,有色科技工作者不斷研究和探索先進技術、方法,在源頭控汙、重金屬清潔冶煉、多元固廢(危廢)處理處置、再生循環利用技術及裝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對行業的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去年,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有關單位完成的「鋅清潔冶煉與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和裝備」項目,榮獲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該項目的應用解決了我國鉛鋅冶煉行業存在的環境汙染嚴重、技術裝備水平低、綜合技術經濟指標落後等問題,推動了我國鉛鋅冶金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了突出貢獻。由中鋁鄭州研究院研發的「新型穩流保溫鋁電解槽節能技術」,榮獲了中國「雙十佳」最佳節能技術,能夠通過模擬仿真和理論計算,優化鋁液中的電流分布,達到穩定鋁液波動、降低水平電流和槽電壓、減少側下部散熱的目的,確保電解槽低電壓高效率穩定運行、降低電耗。
在氧化鋁工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色科技工作者相繼開發和產業化了高硫鋁土礦溼法氧化、低品位鋁土礦高效浮選槽、降低氧化鋁生產過程碳鹼、工業「三廢」處理與綜合利用、赤泥堆場原位生態修復等一大批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隨著自然資源逐漸枯竭、環保政策日益嚴苛、以及綠色技術的不斷革新,「變廢為寶」的再生循環利用模式逐漸形成規模,我國有色行業正逐步實現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面對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有色金屬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深度合作,攜手共克技術瓶頸。2019年,「貴金屬二次資源綜合回收利用及產品深加工應用示範」科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專項「有色行業含氰/含硫高毒危廢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及示範」項目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退役動力電池異構兼容利用與智能拆解技術」項目啟動……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推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源難題,也解決了環境難題,引領再生循環模式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集群化道路,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未來,有色行業將進一步加快淘汰高能耗、重汙染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將進一步加快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產業化示範和先進適用技術在行業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大節能降耗、綜合利用技術改造力度,信息技術、先進工藝和先進設備的應用對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大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中國有色集團出資企業大冶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對回收的廢舊電路扳做到了直接破碎,投入到澳斯麥特爐中,電路板中可燃物在爐中充分燃燒,從而實現有色金屬安全有效回收。
點燃高質量發展人才引擎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企業不可替代的首要資源。有色金屬行業必須擁有一批高素質、創新型、專業化的科研人才隊伍,通過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管理提升尋求新的發展方式。
更多企業認識到,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企、人才強企,積極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示範基地以及科研創新平臺等,逐步加大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吸引、培育行業內領軍人才。同時,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
2019年,有色企業加大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深度合作的力度,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意向更加明顯。中國有色工程有限公司與北京科技大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魏橋創業集團與中信信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創新研究院;撫順鋁業有限公司與中鋁鄭州有色金屬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炭素協同創新示範應用基地;重慶能源旗能鋁業分公司與武漢大學合作研發的自蔓延焊接項目獲得成功;自貢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南大學籤訂《3D列印複雜異形WC基硬質合金及鎢材料》研發項目合作協議……更多有色企業意識到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強強聯合,能夠打造開放的科研平臺,發揮各自優勢,強化雙方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實現教學、科研資源共享,創新人才交流與引進機制。通過多種形式,培養相關領域科技領軍人才;研發和儲備相關產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在新興技術發展和探索產學研合作機制中發揮引導、示範作用;建立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打通「最後一公裡」的距離,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同時,在產業服務及科技金融服務、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展開合作,實現共贏。
科技研發要從生產一線出發,緊密結合企業實際,重點針對阻礙日常生產的技術瓶頸和難題,攻克關鍵、共性技術難關,這就需要發揮好勞模、工匠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全員創新、創效。勞模的價值不應滯留在某個時代或屬於勞模本人,應該通過勞模工作室這條「絲線」串連起來,產生集群效應。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國各級工會建立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達到72000多家。通過導師帶徒、自主學習、個別指導、專題探討等方式,研究解決創新過程中及時研究制定改進方案,能夠有效激髮帶動廣大職工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讓科技人才成為企業攻堅克難的「加油站」和創新創效的「助推器」,為提升企業經濟運行質量和綜合管理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還需要企業堅持頂層設計,根據企業的整體發展規劃,形成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為人才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理念,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人才以企業為家,提高企業自身的凝聚力。同時,還應該明確人才培養的目的,切實從自身需要出發,根據崗位具體的知識、技能要求來明確企業所需的培訓,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雙贏,為行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基礎支持。
2019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洛鉬5G無人礦山項目受到與會嘉賓追捧,參觀的嘉賓紛紛登上操作臺,化身挖掘機師傅一試身手。
「核心技術+國產設備」組團出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有色金屬技術飛速進步,在工藝、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氧化鋁技術、電解鋁技術、銅鉛冶煉技術等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的冶金裝備製造產業格局,具備優勢產能、關鍵技術、成套裝備的輸出能力,逐步向著從技術引進國向技術輸出國轉變。
在與「一帶一路」倡議中,我國有色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礦產資源重點國家間,由國家政府間搭臺,以資源共享,共建聯合實驗室的方式與當地大學、科研機構和礦業企業等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交流與合作,為當地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也有利於我國有色行業完善關鍵技術水平、提高裝備製造能力。進一步創新了國際科技合作模式、豐富了國際科技合作內涵,在礦業領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攜手前進,行穩致遠。
2019年4月,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下稱「中國有色集團」)國際研發中心尚比亞實驗室、剛果(金)實驗室掛牌成立,正式啟動運行,此舉不僅能有效推動中國有色集團海外業務發展,更將為尚比亞和剛果(金)在地質勘查、選礦、冶金等領域提供研究開發和分析檢測等綜合性服務,促進兩國礦業開發。目前,中國有色集團業務已遍布80多個國家,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30多個國家。在「一帶一路」沿線承接的「交鑰匙工程」合同額近1200億元。
同年5月,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礦業集團」)與阿爾及利亞ORGM研究院、哈薩克斯坦冶金選礦研究院、蒙古額爾登特技術學院和俄羅斯米哈諾布爾技術股份公司4家科研機構籤署「一帶一路」礦冶科技夥伴計劃。圍繞雙方共同的技術領域和業務需求,開展聯合研究、人員交流與培訓、成果轉化、產業服務等多項合作。此前,礦冶集團與10餘個國家的30多個科研機構建立並發展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係,礦冶集團自主研發製造的裝備、材料等產品和工程技術服務出口到美國、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我國有色金屬礦業、冶煉和相關加工領域的裝備和技術基礎較強,具有很高的性價比,正逐步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不僅北亞、中亞、東南亞等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區域的國家,對我國有色行業的成熟工藝、高端裝備、工程服務、技術支持等有著迫切的需求和強烈的合作意願,發達國家也願意藉助中國的裝備和低成本優勢共同開拓市場。2019年5月,中鋁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籤署義大利維斯梅港電解鋁廠升級改造項目總包合同,這是中國企業在歐盟國家執行的第一個電解鋁項目。同年,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西北有色地礦」)與加拿大預見發展公司籤署技術服務合同,這是繼2017年履行完成雙方籤定的技術合作框架協議之後,西北有色地礦再次為其美國釩礦項目提供選冶擴大實驗及礦山技術服務。
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我國有色行業企業和科研機構堅持將技術輸出與設備供應緊密結合在一起。有色企業在多個國家承包和建設了地勘、採選、冶煉、加工、工程設計、施工、裝備等多個有色金屬工業項目,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關鍵技術、專有設備的出口和在國際市場的廣泛應用,更多的國產設備正伴隨著有色行業「走出去」亮相國際市場、落戶世界各地。
過去的一年,我國有色金屬行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之路,科技發展對行業的巨大影響印證了「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一真理。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科技水平雖然進一步提高,取得驕人成績,但總體來看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世界有色金屬技術裝備需求日新月異,我國有色行業在高端技術裝備方面的探索和提升仍然任重道遠,要實現我國從有色金屬大國到強國的轉變還需要努力。有色科技工作者將始終不忘提升行業科技水平的初心,傳承老一輩有色科技人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瞄準行業科技前沿,勠力同心,奮勇突破,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發展能力,努力成為有色行業節能減排、智能發展、環境治理等關鍵技術的引領者。面向有色金屬工業科技發展主戰場,致力於破解轉型發展中所面臨的難題,把科技「論文」寫在有色金屬工業生產一線,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而不懈奮鬥。
在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中國鋁業杯」第十三屆全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決賽中,選手正在進行機修鉗工實操比賽。
智能設備推動智慧「有色」高質高效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工智慧、數位化等高科技開始走進日常生活。有色金屬行業的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以及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新技術也必將為整個有色金屬行業帶來巨大的機遇。
回顧2019年,智能化一詞時常出現在熱搜榜上。作為一場新興技術變革,智能技術正滲入到有色金屬行業的各個方面。7月,青海錦泰鋰業有限公司7000噸碳酸鋰二期生產線投產,填補了國內「萃取+樹脂法吸附+膜工藝濃縮」等完整的碳酸鋰生產線工藝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系統的空白;9月,中鋁鄭州研究院成功開發出鋁電解鋁液鑄模智能打渣機器人,實現了由一臺打渣機器人控制一條鑄錠線執行澆鑄之後的打渣過程,完成全程自動控制,一條電解鋁企業鑄造生產線每年可節約生產成本近80萬元;11月,金川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藥劑製備系統」建成投用,該系統是國內選礦行業首創,以機械抓手、藥袋分離設備和管鏈輸送機為核心設備,將全面取代人工作用……有色行業生產方式逐步向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清潔化的現代化大生產轉變,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安全生產穩定好轉,不僅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還將改變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式。
與此同時,有色金屬礦山井下採掘設備和井上運輸設備也在朝著智能化、無人化方面大步向前邁進。為了順應礦山發展趨勢,自動駕駛技術不斷完善成熟,各項智能化技術正在礦用設備上快速應用。5G通信技術的加入,也為智慧礦山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智慧礦山建設加速由單純的遠程控制和減人自動化,朝著信息傳輸系統與無人裝備系統相融合的方向發展。2019年4月,洛陽欒川鉬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河南躍薪智能機械有限公司、華為公司聯合宣布,開發出國內首個無人採礦5G應用技術成果。目前,洛鉬集團三道莊礦區已經安裝了6個5G通信基站,部分無人採礦設備應用5G技術已經調試成功並投入使用,大幅提高無人採礦作業的精準度、穩定性和工作效率,提升了礦區生產的安全性、開採效率、資源利用率得到,降低了生產成本。
去年11月,工信部公開徵求對《有色金屬行業智能礦山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冶煉工廠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加工工廠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下統稱「《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對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化發展建設原則做出了具體解讀,為有色行業智能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徵求意見稿》指出,要圍繞有色金屬智能化建設主要環節和重點領域,兼顧自身能力和業務需求分步推進實施;實現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升級、突破,持續提升企業的智能化水平和生產效能,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智慧與機器智能的優勢,相互啟發增值,全面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搭建企業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平臺,實現智能生產管控、智能協同管理、智能決策與製造新模式創新。
目前,新一輪的工藝、設備乃至管理項目的重心更加新技術、新管理方法、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應用,更關愛勞動者身心健康和工作環境。許多有色企業通過升級改造,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的同步發展,以此來推進企業穩健發展。隨著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對有色金屬產業供給側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環保政策的日趨嚴厲和勞動力資源緊缺程度的不斷吃緊,加快發展與實施智能製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正在成為業內的共識及奮發的方向。技術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正在改變著行業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智能技術應用到有色金屬行業中。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