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普及一下:
1、螢光反應就是物質接受紫外線不見光的照射後會被激化,之後會把被激化的能量轉換成肉眼可見的光釋出。其實螢光反應在自然界也相當常見,像是有些食物、藥物、葉綠素、細菌甚至黴菌在紫外燈照射下會產生螢光反應,這稱為自然螢光,這是物質固有的特性而且是無害的。
2、有些螢光物質經由紫外線照射後會放出藍光,藍光跟黃光是成互補色,於是會讓原來偏黃的衣服或紙張纖維呈現潔白、亮彩及鮮豔的觀感,而這些物質就是現在媒體上所指的螢光增白劑(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Fluorescent/optical brightener或whitener。
3、目前最常用的就是Diamino stilbene sulfonate及Distyrylbiphenyl的相關衍生物。所以在螢光燈下會呈現螢光反應的物質並非都是螢光增白劑,其實很多天然成分都會有螢光反應,這點大家一定要了解。
所以我要說的是,即使在365nm波段下照射呈現出螢光反應,面膜中的各種成份或混合後的總反應也可能呈現出自然無害的螢光反應,若要斷定這款面膜是否含有螢光劑,那就必須將面膜的原出廠顏料逐個在相同波段下檢測,然後混合物再檢測。
另外螢光劑的危害性也分為兩種:可遷移性與不可遷移性。如此,面膜的面膜紙也要做相同的檢測,因為不排除面膜紙有存在可遷移性的螢光劑可能。對於此項區分,我國有個簡易的檢測法,程序如下:
目前依照國家標準僅對「可遷移性螢光物質」有所規範。其檢測方法第一步就是先把測試品置于波長365 mm的紫外燈下檢測是否有螢光反應;如有產生螢光反應則再以無螢光反應之紗布進行染色法以確認是否有螢光遷移性。
我建議大家不要輕易相信螢光燈照射原理那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螢光劑在一些食物或者原料裡面按照國家標準是允許添加的。到有關權威部門使用國家精密儀器檢測或者國家出具的檢測報告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