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產生「聚變效應」 女科學家系列講座第8場開講

2020-11-24 浙江在線

2019-05-24 16:54 |科技武林門

  日前,在「一曲溪流一曲煙」的西溪溼地,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舉辦女科學家系列講座第8場 「跨界交融,融合創新——讓科技閃耀巾幗智慧之美」主題活動,特邀協會理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婦產科學院副院長張丹教授主講。

  當日,浙江省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陸英,浙江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王忠民到場參加活動。陸英表示,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作為浙江省婦聯十大團體會員之一,通過系列精彩的活動為女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學習分享的平臺、進步展示的平臺,展示了女科技工作者的風採。她希望女科技工作者們能在此平臺收穫更多、成長更多。

  王忠民表示,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給了一個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女性科技精英交流、互動的平臺。他希望在重大、中心工作中,能有更多女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力量和貢獻,希望女科技工作者們能為社會做更多決策參考。

  活動現場,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胡巧玲,中國美術學院染織與服裝系副主任郎青,浙江諾爾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方平,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人工智慧高級專家李修亮等來自美學、材料學、人工智慧、成像技術等多領域專家共用探討多學科交叉融合下大醫學的前景。」

  「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是趨勢、是潮流,我們不僅要被動順應潮流,更要積極擁抱潮流。」張丹在分享中表示。當前,醫療資源過於集中、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等問題一直存在,而通過人工智慧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她介紹,自2010年起,誕生了一大批以網際網路醫療為創業方向的公司。以面向中醫的某人工智慧輔助診治系統為例,該平臺已覆蓋11個市,300家中醫院,累計開方超160萬張。

  在醫學與材料學的融合發展方面,胡巧玲認為材料學研究需從問題導向出發。「做應用材料研究必須早期就結合醫學,因為問題要在醫學臨床中發現,然後再做相關材料去解決問題。」胡巧玲說,在新型材料的研發過程中兩者更應該緊密結合,如此做出的材料才能真正適用於醫學。

  「醫學美術使枯燥、抽象、難懂的醫學理論變成生動活潑有藝術魅力的形象。」張丹舉例說,醫學繪圖中,動脈、靜脈、神經用紅、藍、黃三種顏色分別表示,已經成為國際慣例。在其看來,醫學美術能在繁雜的自然現象中除去個別、偶然的部分,把普遍性的、典型的部分集中起來加以表現。

  對此,郎青也表示,目前有一些醫院也在通過色彩、設計等改變人們對醫院的固有認識,比如護士的粉色服裝、醫院暖色調的牆面等使醫院的環境更加溫馨。

  此外,李修亮還分享了人工智慧與醫學融合將碰撞出的「火花」。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如診斷決策支持系統,即用來輔助醫生在診斷時進行決策的支持系統。這種主動的知識系統通過讀病患至少兩種以上的數據進行分析,為醫生給出診斷建議,醫生再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判斷,從而使診斷更快、更精準。

  通過近3個小時的「頭腦風暴」,現場不同領域的專家「碰撞」出了多方面靈感創意,更有專家提出「功能性食品」等研發合作。多位參加活動的業內人士均表示,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專家面對面交流討論,不論是達成的合作意向,還是新的靈感想法,都有很大收穫。

資料來源: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

中新網

1558688098000

相關焦點

  • 這場乾貨滿滿的講座在廣科院開講了…
    這場乾貨滿滿的講座在廣科院開講了… 2020-12-23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時光·老班開講」系列講座之靳明亮報告會舉辦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7日電(林雷若 劉悅) 10月15日晚7點,西北工業大學生命學院在長安校區教學西樓B座206舉辦了「生命時光·老班開講」系列講座活動。擔任此次系列講座首講的嘉賓是生命學院青年教師、2017級2班班主任靳明亮副教授。
  •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1月19日下午,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的第一場講座落地浙江圖書館。
  • 人工智慧和5G到底能產生怎樣的聚變效應?
    打開APP 人工智慧和5G到底能產生怎樣的聚變效應? 人工智慧和5G到底能產生怎樣的聚變效應?一些行業專家認為,未來是人工智慧和5G的天下,這兩者的交匯,將會產生聚變效應,衍生出許多新的業務和應用,甚至顛覆現有的商業發展模式。 這樣的判斷顯然不是隨意的想像和預測,而是基於AI和5G的巨大的能力和潛力。業界有句名言:「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AI和5G都是使能技術,與垂直行業的結合將會產生一個個全新的事物。
  • 我校女教授協會系列科普講座「木蘭論壇」開講
    本網訊 6月13日,由首都女教授協會中國農業大學分會主辦的系列學術科普講座——「木蘭論壇」在線上舉行。我校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志出席論壇,祝賀論壇首秀成功,並祝願論壇越辦越好。論壇由我校女教授協會會長楊淑華主持。
  • 「聆聽宇宙」系列天文科普講座圓滿成功!
    「聆聽宇宙」系列講座,有趣有深度,還有天文學家與公眾零距離地精彩互動,吸引了大量感興趣的公眾前來參與,其中不乏對天文學抱有熱情的中青年人士,也有對天文充滿好奇心的少年兒童。 相信大家在參與本系列講座之後,對天文學的不同領域又有了深入的了解與學習。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三場開講
    新華網上海11月23日電(王卉雯)日前,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三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的發現把生命科學帶入全新時代」在滬開講。
  • 「雲嶺大講堂」暨「文化昆工」系列講座第七十八講開講
    9月24日晚,「雲嶺大講堂」暨「文化昆工」系列講座第七十八講在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電力樓開講。講座邀請到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金子強教授做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苦難輝煌到大國泱泱》的專題演講。學校120餘名師生代表聆聽了本次講座。在本次講座中,金子強教授聲情並茂的講述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
  • 甘肅省民勤縣:「透視地球」科普講座開講
    10月10日下午,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公益性科普講座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火爆開講,來自該中心酒泉-武威地區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項目負責人範俊傑高級工程師以「透視地球」為題為1000多名師生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科學大餐。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
    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透視地球」科普講座甘肅民勤火爆開講
    10月10日下午,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公益性科普講座在甘肅省民勤縣第一中學火爆開講,來自該中心酒泉-武威地區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項目負責人範俊傑高級工程師以「透視地球」為題為1000多名師生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科學大餐。
  • 【地方動態】「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在滬開講
    【地方動態】「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在滬開講 2020-11-18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Stata講座:因果推斷中的雙重差分法開講
    2020年10月11日上午九點半,Stata軟體系列講座在騰訊會議客戶端和B站直播同步開講。主講嘉賓是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王存同教授,講座題目為《因果推斷中的雙重差分法》。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10596多名師生及研究者觀看了本場直播。
  • 科學家開發預測技術,可以幫助推進對聚變能量的探索
    這些預測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聚變設施,從而有效地產生幾乎無窮無盡的安全、清潔聚變能供應,以發電。聚變以等離子體的形式結合了光元素,等離子體是由自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熱的帶電狀態,並在恆星中產生大量能量。科學家旨在在地球上複製和控制這一過程。該團隊制定了一個稱為縮放定律的規則,該規則有助於從當前設備推斷未來託卡馬克的屬性。
  •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輔導講座開講
    作為本市「十三五」期間文化領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根據市委宣傳部統一部署,由市文廣影視局主辦,上海藝術研究所、中華藝術宮承辦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創作研究系列輔導講座,昨日起正式開講,來自本市以及全國神話學的知名專家為大家解讀中華創世神話。
  • 對話全球頂尖科學家,「亦莊學院」開講
    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亦莊學院」首場開講。當天主題為「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 ...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新華網上海11月17日電(王卉雯)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四期開講了:來聽牟善軍教授講化工安全新進展
    進而基於對風險的理解與解讀,介紹了融合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理念的危化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技術,詳細闡述了在政府端和企業端的布局維度與尺度以及在危化品儲運、生產與使用等高風險場景的技術開發思路,同時展示了目前已有的技術應用效果,為產業風險管控方式變革及水平提升提供了指南與方案。
  • 對話全球頂尖科學家,「亦莊學院」第一課開講
    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亦莊學院」首場開講。當天主題為「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 中國合肥科學家企業家講壇《撥慢生命的時鐘》合肥科技館開講
    9月20日,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國合肥科學家企業家講壇第245講《撥慢生命的時鐘》在合肥科技館開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銳博士將結合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一一介紹影響人類生命的內、外因素,帶領大家一起探索生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