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園區向智能化前進的一小步,可能是整個智能社會發展的一大步。
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園區看似不起眼,卻猶如一個小型社會,是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與工作的重要載體。在筆者看來,園區的社會功能齊全,其數位化建設雖不像
智慧城市那樣宏偉和龐大,但做好園區的數位化和智能化,其價值和意義不亞於其他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甚至可以從點帶面,帶動整個智能社會向前發展。
而現實情況恰恰是,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陷入同質化困境,在面對技術、模式、場景等出現的快速變革之際,並未很好地去適應這種變化趨勢,自身普遍處於發展「滯後」的狀態。
那麼,面對如此快速的變革,園區未來的智能化之路該怎麼走?
華為給出了它的答案:在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9上,正式發布了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在敏銳地洞察到智慧園區建設的需求後,華為將自身多年智慧園區建設的經驗形成可靠、成熟的方案對外輸出,旨在幫助各種園區重塑未來,讓園區真正成為業務開放、能力內生的智能有機體。
園區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
經過多年發展,園區經歷了從傳統的經濟開發區,進階到高新技術開發區,再發展到現在智慧園區的過程,並成長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近年來,智慧園區同質化普遍嚴重,智慧園區的用戶體驗跟其他智能場景相比相形見絀,管理效率低下、服務較差、成本高昂等情況也較為突出。
在華為看來,各種園區的建設周期長,而ICT技術則是快速發展與迭代,園區建設很難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很多園區建成即「落後」;園區的建設與管理也缺乏統一的規劃,很多問題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造成當前智慧園區同質化嚴重、競爭力不足。
圖: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劉超
「如果說手機滿足了當前人們在數字世界中50%的需求,那麼現在的智慧園區只能滿足用戶體驗的10%,智慧園區依然有著巨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劉超如是說,「過去的園區建設缺乏頂層設計,並且供應過剩,比如智能安防過剩、智能停車供應過剩等情況比比皆是,各種煙囪式應用又彼此獨立、不能進行交換,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客戶體驗的需求。」
事實上,數位化轉型的大潮中,園區是少有的具有完備相關固定資源、動態流動資源聚合、清晰業務範圍和邊界,華為認為園區是數位化轉型中的佳單元。為此,華為首先拿自己做了智慧園區的試驗田。
華為智慧園區:先實驗、後輸出
「華為以自己的園區為試驗田,自己的降落傘自己跳,然後將孵化成熟的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推向市場。」華為企業BG智慧園區業務部總裁蘇寶華透露。
事實上,華為自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園區,擁有辦公、工廠、酒店、學校、物流等豐富的園區形態,業務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辦公地點超過900個,有超過600萬個管理對象,園區形態複雜,管理難度大。從兩年前開始,華為啟動了自己智慧園區的建設,將所有產品和解決方案在自己園區項目中進行考驗,然後走向成熟。
蘇寶華介紹道,華為自身的智慧園區是業界全數位化智慧園區試點,實現了對象數位化、流程數位化以及運營數位化,並且基於數字平臺,全面打通華為園區24個子系統,實現數據融合和業務融合。
圖:華為企業BG智慧園區業務部總裁蘇寶華
不僅如此,華為還通過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將本次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舉辦地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打造成「智慧島」。「智慧島」以島、館、廳的空間層次,呈現了包含20個智能應用場景的體驗點,並通過5G、
物聯網、華為雲等技術,打通島、館、廳的聯接,實現了O-On-line全聯接、N- No-boundaries無邊界、E-Experience全體驗,打造出真實在線的沉浸式智能體驗。
蘇寶華透露,整個智慧島的打造是華為攜手20多家合作夥伴在30天內完成的,「事實上這30天時間有20多天是在設計方案,真正部署時間只有一周。之所以可以短時間建成,是華為平臺+生態戰略的落地成果,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是可規模複製的。」
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使能、開放、聚匯
據悉,除了華為自身的智慧園區建設之外,華為在過去兩年充分調研了各種園區的市場需求,綜合匯總之後打造出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微分通用園區和行業園區。通用園區包括智能運營中心、綜合安防、便捷通行、資產管理、能效管理、設施管理和環境空間七個場景,旨在重塑園區的運營;行業園區首批發布地產園區、政府園區、智慧校園和化工園區,旨在助力行業客戶數位化轉型。
蘇寶華介紹,通用園區是幾乎所有園區都需要使用的,並形成7個應用場景;而在通用園區的場景之上,可以針對不同類型園區的需求,打造出更具行業屬性的方案。
在筆者看來,傳統園區之所以用戶體驗不好,根本在於各種技術應用彼此孤立,而應用的孤立和不連通在於數據的不打通,而數據的不打通,則無法進行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自然就無法產生更多協同以及場景的創新。當5G、AI、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ICT技術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園區的技術融合和數據打通的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而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解決的恰恰就是橫向打通各業務系統,實現數據融合和業務融合,解決園區長期面臨的「服務體驗差、綜合安防弱、運營效率低、管理成本高、業務創新難」等痛點。
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劉超認為,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的核心優勢在於數字平臺,它是業界能夠橫向融合雲、AI、IoT、大數據、融合通信、視頻、GIS等新ICT技術,縱向打通端、邊、網、雲的平臺,具備融合、智能等特點。
「華為會聚焦在數字平臺層面,去解決底層那些為複雜的問題,而上層應用則由合作夥伴來完成創新。」劉超補充道,「當前華為所有產品線都在轉向雲化的方式,針對智慧園區支持私有雲、混合雲和公有雲的交付,可以讓用戶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對於合作夥伴,不需要開發兩個版本,即可同時在私有雲和公有雲上進行部署。
眾所周知,園區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擁有各種複雜的形態、多樣的應用和管理,要打造智慧園區,除了數字平臺之外,很難離開各種合作夥伴,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對於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華為表示,未來三年,希望智慧園區合作夥伴增長20倍,從現在的150家增長到未來的3000家,攜手更多合作夥伴打造完善的智慧園區生態。
圖:軟通動力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裁黃穎
「軟通動力再與華為的合作中,利用華為生態平臺解決了底層複雜的問題,讓軟通動力更加關註上層用戶需求,大幅度了創新的效率。」軟通動力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裁黃穎表示。
「未來五年,華為希望與更多合作夥伴一起努力,在國內基本完成智慧園區的規模化部署,營收規模達到100億美金。」蘇寶華後表示道。
據悉,華為今年將先從國內十個省市重點推廣智慧園區解決方案,並且希望未來五年在國內基本完成智慧園區的規模化部署,實現100億營收規模。「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與現在任何一個園區方案都不同,我們更願意從用戶痛點出發,將園區這個行業建設好,創造出更多有用的價值。」劉超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