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商業化渠道是園區培育企業的重要抓手,也是企業快速做大做強的重要條件。
當下的這場疫情終於讓人們意識到,你我生活在一個高度聯結的世界裡。也正因為此,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多領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進展並得到了行業內的共識。而這,也是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I·Campus)在多重挑戰的當下,按原計劃4月27日正式啟用的原因之一—這像是一種宣告,所有與生命科學研究有關的,都不應受到任何阻礙。
「目前的產業園區很多,但一般是以政府為主導或者以企業為主導,像我們I·Campus這樣政企結合,並且雙方都積極投入資源的園區並不是很多。」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數位化與商業創新部負責人徐晶告訴36氪,「這也解釋了園區為何擁有『一站式』的優勢:對入園企業來說,這裡不僅擁有阿斯利康海內外全球網絡資源、一流商業化平臺,還有當地政府強力政策扶持和資本助力,能為入駐企業提供覆蓋生命科學全周期的專業服務。」
徐晶口中的I·Campus是由阿斯利康與無錫政府及無錫高新區政府合作共建的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創新園總建築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研發商務區,目前已建成載體面積8.5萬平方米的加速中試區作為GMP工廠和生產場地。除此以外,無錫高新區內所有合適場地也將作為規模化的產業區。
在這樣一個開放、協作、全球化的創新生態圈中,多家海內外企業及機構與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達成合作。此次,園區與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Australian Trade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此前,還與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Skolkovo Innovation Center)達成姐妹園合作協議,並與英國生物工業協會(UK BioIndustry Association)、中國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及印度國家軟體和服務企業協會(NASSCOM)等行業協會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目前,已有17家創新企業籤約成為入園企業,並即將全面完成入駐程序。這些企業的核心業務基本聚焦在生物製藥、醫療器械、診斷及數位化等重點領域。
其中,本次入園的企業包括中國臨床試驗合同研究組織泰格醫藥,日本的醫療器械公司歐姆龍集團,專注於醫療保健分析公司賽仕(SAS),印度的健康人工智慧公司心安醫療(Tricog),以及為藥物臨床試驗中心實驗室檢測、生物分析和伴隨診斷開發提供一站式服務的觀合醫藥;專注於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基層醫療的啟益醫療科技等。
無錫的營商環境
觀合醫藥也在這17家創新企業之列。事實上,這家企業的名字已多次在新冠疫情期間,作為實驗室檢測的服務商出現在媒體報導中。
2016年,觀合醫藥由迪安診斷與泰格醫藥共同出資成立。不但承接了泰格醫藥十五年臨床研究項目資源,也借著迪安診斷二十年臨床診斷實驗室運營實力,不斷積累與國際領先CRO和中心實驗室的技術合作經驗。
CAP(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美國病理學家協會)被公認為是臨床實驗室質量保證的領導者之一。通過CAP認證的臨床實驗室意味著其實驗室檢測水平已達到世界頂尖水準,並獲得國際間各相關機構的認同。
無錫觀合醫學檢驗所是上海觀合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獨資子公司,其實驗室質量已經通過了國際權威實驗室質量體系CAP的認證。
在選擇入駐生命科學園區時,除了看重海內外創新資源的聚集,觀合也非常青睞園區所能提供的實驗室場地與設施條件,「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的基礎設施已非常完備,目前提供的4500平米場地也將完全滿足觀合在無錫的辦公和實驗室需要。」觀合方面告訴36氪,「不僅如此,無錫的政策環境也給到觀合這類平臺型服務企業很多優惠,我們入駐園區的決定與無錫政府的重視也分不開」。
在這點上,無錫市政府回應36氪,「在《無錫市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我們對生物醫藥的營商環境服務提優行動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包括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優化藥政審評審批服務等」。而此項規劃就包括,江蘇省藥監局和無錫市政府的戰略合作,將「無錫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服務中心」落戶園區,為園區企業提供「藥械準入綠色窗口」。
這個綠色窗口是由江蘇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園區企業註冊遞交提供的一站式窗口。這是一個高效報批流程,無錫市政府的回應中也提到,「除了政策方面加速海內外優質生物醫藥企業項目的產品註冊申報和服務工作。園區內也可通過泰格醫藥、藥明康德、江蘇雲腦數據科技(賽仕軟體與無錫高新區合作成立)等CRO提供的商業化一條龍服務,縮短企業和項目在臨床試驗和臨床申報過程的時間,提高審批效率」。
近年來,無錫一直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2019年全市生物醫藥企業達到792家,產值突破800億元。其中,列入統計99家生物醫藥企業的產值達477億元,在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中位列第一。全市納稅百強企業中就有6家是生物醫藥企業,阿斯利康更是以納稅34.2億元居首位。
「無錫現建有新區(I·Campus)、馬山、江陰和惠山等4個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專業園區,其中I·Campus突出發展4D(藥品、醫療器械、診斷、醫療數位化)等,是無錫市生命科學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打造從研發到孵化、從展示到商業化落地覆蓋生命科學全周期的創新孵化平臺」。無錫市政府方面告訴36氪。
全渠道商業化平臺
利好的政策條件只是基礎,園區商業發展的上層建築則需依託阿斯利康的合作夥伴和產業鏈資源。在這一條件下,海內外市場洞察、產品概念驗證、商業創新合作等落地也依賴於一個完善有效的閉環機制。
對於一家創新企業而言,如何在一個全新的市場走出第一步至關重要。作為首批籤約I·Campus的海外企業,心安醫療看中的也正是園區所能提供的「閉環機制」——政府與企業間的無縫合作。
這是一家成立於2014年的印度醫療科技公司,提供由心臟病專家認證的心電圖報告的平臺。心安醫療科技首先在無錫市政府的幫助下,迅速建立起高效、合規的商業模式,這加速了其創新方案在中國落地的可能。同時,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的孵化資源和辦公環境,也為心安醫療實現自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019年11月,心安醫療科技通過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阿斯利康心血管業務部達成合作協議,這也意味著兩家企業將在心電診斷領域探索全方位的實質性合作。企業間的攜手合作,不僅有機會降低醫療科技公司的財務風險和技術障礙,也能互相借鑑在各自領域內所積累的經驗,這類合作與協調往往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雙贏可能。
同時,阿斯利康與中金聯合設立的10億美元目標基金也將為入駐企業提供幫助。「基金聚焦包括全球新藥研發、生產運營及商業化發展的全產業鏈,為海內外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並積極推動海內外頂級產業與資本資源的聚合,」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徐晶告訴36氪,「入園企業可獲得醫療健康產業基金以及園區基金合作夥伴的投資評估、導師定期輔導等,這樣也可加速入駐企業孵化和商業化的進程,此外,園區也提供其他金融信貸服務等」。
「我們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創新園將吸引超過50家創新企業入駐,我們對這個目標充滿信心。」徐晶提到,即便在疫情期間,I·Campus的獨到特色依然吸引到了5家創新企業入駐園區。
無論如何,商業化渠道是園區培育企業的重要抓手,也是企業快速做大做強的重要條件。目前,園區正在借鑑與阿斯利康商業化合作的成功案例,積極對接阿斯利康「中國健康物聯網創新中心」的14個創新診療一體化方案和阿斯利康各個藥品事業部,依託阿斯利康商業化平臺和創新網絡,為園區企業進一步構建商業化渠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