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重新定義地球

2021-01-13 大地理館

|安知力攝萬星球,更著中間地球繞|

(清·丘逢甲《海中觀日出歌》)

10月24日——重新定義地球

撰文|鬼箭羽

製圖|蕭璇子

審校|蘇大羽

2019年8月16日,義大利南部的撒丁島,當地市民像往常一樣生活。

夜幕降臨,漆黑夜空突然被點亮:一顆隕石由遠至近地划過,將黑夜瞬間照成白晝,隕石很快墜落,消失在夜幕中......法國南部、西班牙東北部周邊也有目擊者看到了隕石點亮夜空的畫面。據推測,這顆隕石墜落在伊比利亞半島附近海域。

無時無刻,地球與茫茫宇宙都在發生聯繫。隕石,被稱為「宇宙送給地球的禮物」。撒丁島上空的隕石,只不過是滄海一粟。這一情景,因為被目睹而顯得十分寶貴。

自古以來,仰望夜空,目睹星外來客的場景,激發了人們對域外世界的探索。直到今天,這種努力仍在繼續。然而,因為各種原因,也有許多人選擇充耳不聞窗外事。

走出虛擬世界,重新點亮地球

突飛猛進的技術革命讓人類可以走出地球,從太空回望家園,看世界的視野、視角,由此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信息技術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了無數便利,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卻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網際網路織成的「信息繭房」裡,日日沉醉於虛擬空間,以至於錯過了現實世界的精彩:窗外是秀美的山川,頭頂是絢爛的星河,大氣層外是無限的宇宙空間。

|太空人拍攝的「藍色彈珠」地球照片|

還好,在虛擬世界之外,有很多人依然在星辰大海中繼續人類探索宇宙的使命,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完成了史無前例的「星際旅行」。如果用鏡頭果把這些經歷記錄下來,那將是一部何其壯闊的史詩?

一部史無前例的大型科學紀錄片《被點亮的星球》(英文名One Strange Rock)給出了答案。該片由著名好萊塢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擔綱導演,主創團隊鮮明地打出了年輕化標籤,提出了「為新一代重新定義地球」的創作理念。

在這裡——我們的家園、宇宙中獨一無二的藍色星球被全新解讀。10月24日,由優酷、雲集將來、國家地理聯合出品的《被點亮的星球》將在優酷獨家上線、東方衛視同步播出。

它所稱的「新人類、新地球」,到底新在哪裡呢?

|《被點亮的星球》海報|

走出地球,回望地球

毫無疑問,「被點亮的星球」正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在星河璀璨的宇宙家庭中,它雖十分渺小,卻獨一無二:這裡有藍色的海洋、黃色的沙漠、奔流的江河、綠色的田野……最重要的是,這裡孕育了萬千生命的家園。

誠如它的英文標題One Strange Rock所傳達的意思,地球是奇妙的星球。而它的生命史,竟源於一次罕見的意外:一個細胞意外吞噬了另一個細胞,產生了能量線粒體,從此便開始了一部延續至今、長達20億年的生命史詩。這個意外引發了連鎖反應,繼而衍生了生物界食物鏈。人類,出現在金字塔的頂端。

|《被點亮的星球》鏡頭集錦|

圖源:水印

只有走出家園,走遍地球,我們才發現這個星球的綺麗多彩;只有離開地球,回望俯瞰,才會發現這個家園的神奇絕妙。誠如本片中出場的太空人尼古拉斯·考特所言:

「當你從距地球250裡的太空瞭望我們的星球時,你眼前的世界是全新的。」

從深空拍攝到顯微鏡頭,從太空遨遊到深海探測——科學、科幻大片裡應有的元素,這裡無不囊括。在敘事方式上,室內主持串聯、現場人物講述、親歷人物回憶,加上螺旋式的敘事,讓它變成了一部環環相扣的視聽神作。全球範圍最具視覺衝擊的高顏值景觀,通過嚴謹的邏輯和巧妙的結構,被信手拈來地融為一體。

|《被點亮的星球》鏡頭集錦|

圖源:水印

是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10月24日,即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被點亮的星球》,是一部講述史詩般環球旅行和星際碰撞的紀錄片。從科學傳播的視角下,它又超越了紀錄片本身,堪稱一部跨天文學、人類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質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科普書。

|《被點亮的星球》鏡頭集錦|

圖源:水印

比一般書本更美妙的是,它是通過繪聲繪色的方式傳達引導觀眾展開這場無比奇妙的旅程。鋼琴家郎朗、演員萬茜等,聯手8名國際太空人,將以惟妙惟肖的表情和聲音,引導我們在美妙的旅程中思索:為什麼地球(目前所知)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維持地球上生命的和諧的生態系統有多脆弱?

同題材、同類型的紀錄片過去也有問世。那麼,歷時近3年完成製作的《被點亮的星球》在內容上有什麼突出之處呢?在館主看來,該片將同類紀錄片推進了一個新境界:它不僅立足科學探索,更引入哲學思考。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地球夜景|

科學與哲學,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一對。「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著名的哲學三問。《被點亮的星球》依然無法避免這一命題,它在此基礎上將問題演繹為:

人類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地球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宇宙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宇宙中的每一個「星盤」就是一個星系|

圖源:NASA, ESA, M.J. Jee and H. Ford

過往同類作品要麼側重宇宙空間的展示,要麼集中講述地球本身——宇宙、地球、人類,並沒有有機實現有機互動。在空間上,本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跳出地球來審視地球;它仰望宇宙,又不離人類家園。在宇宙看地球,從地球看宇宙——這兩種視角在片中不斷轉換,並隨時與人類的生命史和地理空間相聯繫。

它還從時間上串聯起宇宙史、地球史、人類史——在片子裡,這三種史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地互動著。它用一幀幀高清畫質回望前世、講述今生,並展望未來。

|50億年後,太陽燒焦地球的想像圖|

作者:Fsgregs

那麼,如此宏大敘事,如何讓觀眾消化那些「燒腦」的知識呢?換句話說:這部融科學探索和哲學思考的神作,是如何做到接地氣的?

取景地跨六洲,八處來自我國

撲面而來、毫髮畢現的炫酷畫面中,最最最最最觸動人心的依然是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依然是各個角落裡的人間煙火。

深諳這一命題的《被點亮的星球》無論如何創新敘事技巧,如何炫耀拍攝手段,但其中第一主角並不是風景,也不是太空,而是人類棲居之地。

|19世紀科普版畫,來自法國科普作家C.Flammarion書中插圖|

篩選並尋找這些景觀,是一場非凡的旅程。

為了講述地球的真實故事,呈現不一樣的視覺衝擊,創作團隊選擇的景觀具有這樣的特點:氣勢恢宏、充滿極端矛盾、鮮為人知。這個過程持續了近三年時間跨越6個大洲、45個國家的195個地方,先後進行139次拍攝,有的拍攝甚至是在國際空間站完成的,所有的視頻素材長度,相當於一場持續22年的電影馬拉松。

在這裡,有許多故事是獨一無二的首次披露,如攝影團隊是首批進入泰國法身寺拍攝MaghaPuja慶典境外人士,他們得到了進入洞穴拍攝的機會;

|《被點亮的星球》墨西哥亡靈節片段|

動畫片《尋夢環遊記》中感人至深的墨西哥亡靈節場景則以一種超乎想像、極盡絢爛的方式得到呈現;美國新墨西哥州Lechuguilla洞穴位於地下1604英尺,擁有令人震驚的秘密,可以幫助我們揭開地球母親的神秘身世;

在地球上空230—286英裡的國際空間站軌道上,太空人們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只有在這個令人目眩的高度上才能獲得的視角。即使是專業人士熟知的高速拍攝技術,也被這部紀錄片用到極致。國際空間站以最大速度每小時飛行17500裡的飛行,在太空和地球上進行的極速拍攝已足夠震撼,攝製組則進行了更為瘋狂的挑戰——試圖駕駛一架F15e戰鬥機,追逐拍攝日全食陰影。

|國際空間站的工作場景|

圖源:水印

遍布全球的取景地,就這樣被《被點亮的星球》點亮了:

它們中的大多數地方既異乎尋常又似曾相識,既有鮮為人知的秘境奇觀,又有遠近聞名的都市名勝。中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最被關注的區域之一,其中包括黃河小浪底、恩施大峽谷、千島湖、四嶺水庫、莫幹山、長興島,以及上海、香港城市景觀。

|乾旱的荒漠|

|溼潤的三角洲|

|蒙古草原,熬鷹的牧人|

|摩洛哥:古代聚落俯瞰|

全球範圍則有150餘處取景地,這些跨越南北半球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並非偶然出現,它們都肩負有特殊使命。地球上每一處風景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宇宙與地球歷史的信息。其中,有一些景觀脫穎而出,成為典型樣本:或保留有地質演化過程信息,或留有天體活動遺蹟,或有著獨特的物種,或在地貌、物理、化學特徵上與地外天體有可對照之處。這就是,《被點亮的星球》選擇它們的原因。

這些地方,有的是人類棲居的城市鄉村,有的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有的是探險科考的極致荒野。無論是熟悉的風景,還是陌生的秘境,在這裡都扮演共同的角色——解答宇宙、地球、人類秘密的媒介。它們在《被點亮的星球》匯聚一堂,通過全新演繹,致力於「重新定義地球」。

不能錯過的,地理知識大餐

人們有一萬種角度來解讀這部紀錄片,從地理視角看,這當然也是一道由導演、科學家、攝影師等擔綱廚師,為觀眾烹製的地理知識大餐與地理視聽盛宴。

只要是落地的景觀,一定是地理學研究的對象,《被點亮的星球》共分10集,每集長度為45分鐘,也就是一節課的時間。每一集裡,你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地貌景觀、地域風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地理中的三大領域研究的課題,在這裡都能找到鮮活的案例。

每集片子所承載信息量,遠遠超過我們平時上過的每一節地理課。而且,這樣的視覺盛宴絲毫不讓人感覺枯燥,不知不覺,你仿佛已經神遊了40多個國家。從北歐雪地,到赤道大洋,地球上最讓人神往的地理奇觀,幾乎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比如,在第一集中,剛欣賞完東非大裂谷,挪威冰原便撲面而來;剛沉浸在綠色蔥蘢的泰國叢林,然後很快就要遨遊秘魯的雪峰聚落、玻利維亞的高原鹽湖。接下來,你的目光將先後迎來加拿大魁北克寒地、墨西哥高原、摩洛哥古城、印度山谷、尚比亞沼澤……

最重要的是,它們不僅僅是風景,形形色色的高原、山脈、低地、平原、盆地、冰川、河流、峽谷、鹽湖、沙漠、半島、海灣、潟湖、火山、洞穴、瀑布之中,隱藏著可以揭示人類、地球和宇宙一系列秘密的密鑰。

宇宙,無時無刻不在劇烈運動中。

這種不息的運動中,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不止,並逐漸發現:我們的家園未來或將不存。人類是好奇的生命,每個人都不願意在生前留有遺憾。誰都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儘可能多地深刻了解: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向哪裡去?而這部新鮮出爐的《被點亮的星球》將以獨特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一部分答案。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定還會追問:真正的宇宙到底長啥樣?地球之外有沒有另一個地球?隨著人類認知的進一步提升,宇宙、地球也一定會不斷地被重新定義。

到那時,人類一定還會創作出屬於那個時代的《被點亮的星球》。

相關焦點

  • 質量單位——千克的重新定義
    2013年,國際質量及其相關量諮詢委員會制定了千克重新定義的路線圖,給出了千克重新定義需要滿足的4個條件,起草了千克重新定義的指南,希望在2018年國際計量大會上採用普朗克常數重新定義千克。  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於2005年起草了關於採用基本物理常數定義部分SI基本單位的框架草案,建議採用普朗克常數h、波爾茲曼常數k、阿伏伽德羅常數NA等基本物理常數定義質量單位kg、溫度單位K和物質的量單位mol,從而改變基本單位自有定義以來,依賴於實物的歷史。第24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批准7個基本單位定義在基本常數上的建議。
  • 9月24日晚,小行星在地球附近通過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研究所(JPL)透露,小行星「 2020 SW」將在日本時間2020年9月24日晚在地球附近通過。據說最接近時的2020 SW的高度約為22,000 km,地球距靜止軌道約14,000 km,高度約為36,000 km,地球靜止氣象衛星(例如「 Himawari No. 8」)和通信/廣播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會越來越近。最近的進近時間是日本時間9月24日20:12,預計將經過南太平洋東部。
  • 今天是第20個「5·20世界計量日」,國際單位制今起重新定義
    通訊員 量載道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焱今天是第20個「5·20世界計量日」,當天下午,「計量單位制變革與國際互認」宣貫研討會在下沙檢測基地舉行。研討會由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主辦。
  • 千克的定義變了 新定義2019年5月20日開始生效
    最近,國際計量大會經過投票將千克的定義,修改為以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相關的一個標準值。而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裡,千克的定義一直是法國巴黎國際度量衡局總部地下的一個鉑–銥合金圓柱體。這個國際千克原器(The International Prototype Kilogram),又簡稱為IPK或大K(Le Grand K),是目前地球上的質量標準。
  • 標準 |「千克」將重新定義
    國際度量衡委員會(CIPM)計劃在2018 年 11 月召開大會,對質量單位「千克」 進行重新定義,改用普朗克常數測量值為基準。
  • 10月6日火星今年最接近地球
    火星最近地球周期差不多2年又2個月,由於火星偏心率很大,每次距地距離都有很大差別,距離地球最近大約6000萬公裡以內,最遠可達1億公裡以上。今次火星最近地球發生在10月6日22時18分,距離地球0.4149個天文單位,即6207.0494萬公裡,視直徑22.56″。近日,火星的視星等為-2.6等,可謂光彩奪目。 若用高倍望遠鏡觀測,可看到火星表面的許多細節。
  • 【黨史上的今天】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衛星被成功送入太空並進入預定地球軌道
    1964年10月24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奪權鬥爭問題的指示》1964年10月24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奪權鬥爭問題的指示》,並轉發天津市委關於小站地區奪權鬥爭的報告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衛星被成功送入太空並進入預定地球軌道
  • 格拉蘇蒂原創「重新定義世界的距離」時計展
    10月11日,德國高端腕錶品牌格拉蘇蒂原創時計工藝展在北京SKP展開。性能卓越的中國SKP限量款世界時腕錶和環球陀飛輪腕錶在本次展覽中震撼亮相,吸引了品牌好友,國際影帝王千源蒞臨參觀。展覽用超過170年歷史的傳承和始終如一的原創精神,講述了格拉蘇蒂原創對世界距離的重新定義,為世界制表業開啟全新篇章。
  • 量子化變革已到來,「千克」被重新定義
    國際計量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單位制諮詢委員會主席、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烏爾裡奇博士8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上透露,將於2018年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最終審議新的SI(國際單位制)修訂案。電流、質量等7個基本單位將全部與宇宙中恆定不變的量或基本物理常數聯繫起來。
  • 「千克」重新定義 不影響日常生活
    :53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2017年07月19日 15:05 來源:科技日報……  這些是坊間有關「千克」重新定義的種種疑惑。  近日,美國標準科學研究院(NIST)公布普朗克常數最精確測量值,並提交國際科學數據委員會(CODATA),明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將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對質量單位「千克」進行重新定義。  消息發出後,因生活中稱重無處不在,讀者們在評論區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質量單位為什麼要重新定義?
  • 見證歷史:千克等單位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進入「量子時代」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度量衡大會經過60個成員國代表的投票表決,重新定義了千克,新定義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國際千克原器「大K」即將退出舞臺。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的定義也被更新,這是國際單位制於 1960 年正式公布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
  • 光晶格鐘有望重新定義秒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7月9日報導,法國巴黎天文臺吉勒莫·洛德韋克和同事最近證明,兩臺先進的光晶格鍾(OLC)的運行步調幾乎完全一致,精確度最少可達1.5×10-16。如果想用OLC重新定義秒的話,這種一致性測試必不可少,因此,這一最新研究有望讓科學家們重新定義秒。
  • 火星將在10月6日最接近地球
    北京時間10月6日晚上10時,地球將移動到最接近火星的地點。此時,地球距離火星大約 6207 萬公裡。上一次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情況發生在2003年,是火星6萬年內距地球最近的一次。這次地火距離雖不如2003年近,但也只是稍遠一些。2003年8月27日,地球距離火星約5576萬公裡,而直到2287年8月28日,這個記錄才會被打破,那時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約為5569萬公裡。
  • 明年將被重新定義
    (原標題:量子化變革已到來,「千克」被重新定義 ——國際計量委員會副主席顛覆你的常識)
  • 2018年計量國際單位制 將被重新定義
    1960年之前,「1米」被定義為地球一周的四千萬分之一,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計量局裡一根「穩定」的金屬鑄成的「米」的基準原器就是全世界最準的「1米」。1960年,「米」被定義為質子數為86的氪原子能級躍遷時輻射波長的倍數。1983年,「1米」再次被重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3億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一次次的變化,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長度單位越來越準。
  • 它就要重新定義了
    11月16日,四年一度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屆時,數百名科學家將以精確穩定的物理常數重新定義"千克"。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陳星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11月16日,四年一度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屆時,數百名科學家將以精確穩定的物理常數重新定義"千克"。
  • 明年5月20日起1千克重新定義 中學物理教科書或改寫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今日(12月1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起,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包括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記者從會上獲悉,下一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與教育部溝通,儘快聯繫改寫中學物理教科書。
  • 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原標題: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研究人員正在調試能量天平試驗裝置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供圖 核心閱讀 5月20日,第二十個世界計量日,新修訂的國際單位制體系正式生效。「秒」「米」「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坎德拉」將全部以常數定義,全新的測量體系正式啟用。
  • 3月10日凌晨1:48分能看見「超級月亮」!
    據科學預測,北京時間3月10日凌晨1點48分,太陽、地球和月球將排成近似一條直線,此時月亮會最圓,月球與地球距離大約在35.74萬千米。3月10日14點30分,月球距離地球會更近一些,只有約35.72萬千米,月亮最圓和距離地球最近的時間相差少於13小時,通常這兩個時間點相差少於24小時,都可稱為超級月亮。今年符合上述條件的只有3月10日和4月8日。
  • 千克/摩爾/安培等單位即將重新定義
    這是一個由鉑銥合金製成的圓柱體,126年在從法國巴黎郊外一個戒備森嚴的地下室裡對千克進行著定義。如今,看上去計量學家至少掌握了用基於數學常數的定義替代該圓柱體所需的數據。這一突破的到來恰逢其時。科學家原定於2018年對包括安培、摩爾和開爾文在內的多個單位進行重新定義,千克也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