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觀閱莫莫小遊記。這次的疫情非常嚴峻,目前,上海已是復工高峰期。雖然確診率已經有所下降,但是不能鬆懈,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做好防禦,還在放假的小夥伴就不要出門了,做好隔離,如果必須出門要搭乘公共運輸,一定要帶好口罩和勤洗手!常開窗戶多通風。加油!中國加油!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生活節奏自然是非常的快,對於長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相對的工作壓力也逐步上升。在周末時找一悠閒之處,放鬆一下是很需要的。領略風光,放鬆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上海的龍華寺,熟知的小夥伴們一定很了解,但大家可知道與龍華寺南北相對的地方,有一座上海地區古老寺院之一的寧國禪寺嗎?原址在華涇鎮北楊村張行浪東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相傳,始建於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真是鋼筋叢林中的清淨之地。
由烏泥涇首富張百五發起建寺,由僧昌目主持。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請的寺額。寧國禪寺所在的烏泥涇在上海歷史上是一個繁榮之地,汙泥經是一條較大的河道,北通老春申塘,南通華涇港,由西向東流入黃浦,設有兩個水閘一個渡,涇旁有烏泥涇鎮。
南宋時期,居住在烏泥涇的首富張百五樂善好施,除了捐款建寧國寺外還熱心公益,造福鄉裡,不僅建造了寧國禪寺,還建造了清和橋(長橋)。據清康熙《松江府志》記載,寺在烏涇之陽華上,兩邑之界,與龍華寺南北相望,說的就是今日的徐匯華涇,過去的烏泥涇。
在八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寧國禪寺曾經歷了歷史磨難,幾經興廢,在2007年,獲得批覆重建。寧國寺山門採用花崗巖石材與木材結構,鬥拱複雜而細膩,立柱採用整個石材豎立,結合了中國佛教建築精華,殿堂廳廊於一體,莊嚴神聖,雄偉壯觀。煙霧繚繞,香火極盛!
寺院風格為明清式,古色古香,雕梁畫柱,樣式考究典雅,塑像工藝精湛,寺院宗教藝術,由佛教造像專家胡建寧親歷設計、監督建設,並有傳統工匠及非遺傳承人傾情打造,處處體現了工匠精神。
殿內佛像工藝,經思考究,莊嚴神聖,壁畫繪製精巧,氣韻生動,獨具匠心。更有特色的是,古寺照明比想像中更具現代化,南宋古剎內的各種活動也繁盛,比如,國內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也是常有之事。
正因為獨對佛教有著濃厚興趣的張百五,才有了寧國寺,還有了連通小鎮和中心城區的道路的清和橋。據記載,因為本人其本人祖籍為「河北清河」故取名為此,本地人俗稱為「長橋」,一直延續至今,這座小橋讓百姓方便行走。
同時,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大大方便了烏泥涇兩岸去寧國寺的香客,從此,鎮因橋興,橋使廟起,寧國寺香火興旺了起來,官府後來看到烏泥涇兩岸的商業發達了起來,乾脆設立了「烏泥涇鎮」,也就是今天的長橋鎮,開阜徵鹽納稅,座收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