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魚生活在水裡,是受水影響的,而水又受自然天氣影響的,而這種受影響的程度主要還是由水域面積決定的,小溝小塘,稍微降一點溫,下點雪,就能將其冰凍住,而裡面的魚就不好釣了。但是如果在河流裡釣魚就不一樣了,雖然同樣是冬季氣溫低,但是河裡的水多,受天氣的影響慢,而且自我調節的作用比較大。所以在冬季氣溫低的時候,建議選擇在河流做釣。而此時的河流的具體情況又是如何的呢?又該怎樣去選擇釣位呢?今天就這兩個問題來聊一聊。
一、冬季野河的情況分析
釣魚是受多方面影響的活動,任何的做釣的討論都是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的,否則,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導致的結果就更多。下面就根據一般情況下野河的水情和魚情做一簡單的分析。
1、野河的水情
水情一:水溫
河流的水屬於活水,不像一些死水水塘,所以它具有流動性,即使在太陽的照射下,其水溫也不是很高,而且由於它的活動,所以散熱也比較快,就像我們將燙水快速冷卻時,會用兩個杯子來回倒水一樣,流動的情況下,水和空氣接觸更多,熱量損耗就更大。但是,另一方面,河裡的水本身體量大,水源也充足,所以其自身調節作用強,又具有一定的保溫和恆溫性,溫差不會太大。
水情二:水草
單獨說水草,是因為水草受天氣和陽光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冬季溫度降低,光照時間和強度都相應地減少,所以有些水草就會枯萎死亡。而一些耐低溫的水草此時就會凸顯出來了,再也不是夏季時滿眼水草的景象了,所以此時的水草分布相對比較集中,其它光水區域也比較多。
2、野河的魚情
魚情一:魚口輕
雖然河流不會出現極端的水溫,但是冬季的水溫相對於其它的季節,還是有明顯的降低,這水溫一降低,魚生活在水裡,屬於冷血動物,也會進行自我的身體調節。相應地就會減少活動量,以減少體內的能量消耗,而在覓食和進食的時候也會優先以最小的動作來獲取更多的食物。具體的表現就是我們在作釣時會發現魚口非常輕,有時魚吃鉤了可能會感覺不到,甚至是在拉上岸之後都不怎麼動彈,就像死魚一樣。
魚情二:地區密度差異大
冬季天氣的局限性,導致溫度低,食物少,而魚是活物,又具有趨溫性和趨食性,所以會根據這兩個影響因素不斷地進行聚集和遷移,由於鯽魚比較耐低溫,所以就以鯽魚為主要魚種。而其它的淡水魚不怎麼耐寒,此時會處於半休眠狀態,我們基本上可以忽略它們了。基於以上的分析,河裡的魚整體的活動密度減少,地區性的分布密度加大,尤其是在溫度高,食物充足的地方,密度最大。
二、冬季野河釣位的選擇
通過分析野河的一般水情和魚情,就會發現這兩個基礎性的東西在冬季還是有很大的變化的,直接決定了我們所釣的魚種以及釣位的選擇,而釣位的選擇,更加注重人為的尋找,而不再像夏季以光水區誘魚為主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尋找到合適的釣位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一下。
1、趨溫指向下的釣位選擇
魚的趨溫性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我們人類怕冷怕熱一樣,雖然魚是變溫動物,低溫的情況下它可以通過調節身體的溫度來適應水溫,但是抵禦寒冷的時候還是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的。它也想找到溫度高的地方,這樣就不用在消耗體能的情況下增加活性了,覓食和生存就會變得輕鬆許多。所以在魚的趨溫指向下,野河哪裡的溫度高,它就往哪裡聚,那麼就可以考慮一下釣位。
比如:水草區。這是我們冬季作釣的首選釣位,原因很簡單,雖然河裡有水流,對能量的集聚有影響,但是在水草區,由於水草的阻擋,水流就會很慢,甚至是靜止狀態。所以熱量就能滲透到水裡,再加上水草也能傳導一點熱量,魚就會紛紛聚集在此。
比如:回水灣處。通常是在河流的拐彎處或者有缺口的地方,由於地形的影響,水流經過的時候,會將流速降低,那麼同樣的道理,此處的溫度上升就很快,熱量的損耗就慢一點,魚也會青睞這些地方。
再比如:有水泥的地方。現如今,不管是人工河還是野河,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人為的影響,一些水泥設施會分布在各處,像橋墩,河堤等。由於水泥對熱量的傳導還是比較快的,所以出太陽的情況下,這些設施附近的水溫還是比其它光水區要高一點。可能我們人類感覺不到,但是魚對溫度的變化是及其敏感的。
小結:野河地區釣魚,要找溫度相對高一點的釣位,水草區,回水灣區,有水泥設施的地方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如果魚是單純的趨溫影響,只要解決溫度問題,是可以釣到魚的。
2、趨食指向下的釣位選擇
雖然冬季由於天氣的影響,大部分的魚類都不怎麼進食,即使鯽魚耐低溫,還能活動,但是要進食的話,還是需要在溫度達到一定的情況下才能開口。所以基於水溫合適的情況下,還是需要通過魚的趨食指向下進行釣位的選擇。
比如:同樣在回水灣處,溫度是有了,如果再有食物的話,這種釣位就更加有優勢了。在有風的天氣,可以選擇背風的回水灣,風將陸地上的有機物碎屑,草籽,昆蟲屍體等吹起來,到了這樣的地方,會下落堆積在水面上,那麼這種條件就符合了,做釣不是難事。
再比如:在一些碼頭區域,水溫肯定是達到要求了,如果還有人類在碼頭處活動的話,那就是一處比較理想的釣位。不管是洗菜還是其它活動,實質性的食物和水體的富營養化,都會吸引魚類聚集於此。
3、趨氧指向下的釣位選擇
水體的氧氣主要是通過大氣壓強將空氣中的氧氣壓入水裡的,所以氣壓越高,水體的溶氧量越高,魚的生活也是離不開氧氣的,它的活性就越高,做釣起來就容易一些。雖然冬季氣壓整體較高,但是水溫低,水中的微生物以及藻類生物無法生存和繁殖,所以水體的溶解度相對就低了,又會導致水體溶氧量變低。所以有的地方的水體氧含量不足,也會導致魚不斷遷移,尤其是陰天或者雨雪天氣的靜水區域。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尋找含氧量高的釣位才能釣到魚。
比如:同樣是水草區,我們可以選擇鏵尖處的水草,當太陽出來的時候,淺水區的水草會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深水處的魚就會往水草處遊動,就是趨氧的作用帶來的結果。
再比如:在一些支流的入水口,由於新水的匯入,會激起波浪,增加水體和空氣的接觸頻率,這樣水體的含氧量就會增加,魚的活性也會上升,釣起來就簡單一點了。
三、延伸一點:釣法的選擇
以上,冬季的釣位選擇,可以利用魚的趨溫,趨食,趨氧的特性來找魚,當找到魚之後,作重要的就是釣法的選擇了,合適的釣法,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以冬季的主流釣法,傳統釣為例簡單說一下。
從釣位的分析來看,很多時候都是在有水草的地方,或者有障礙物的地方施釣,那麼臺釣法就不太適應,此時到了傳統釣大顯神威的時候了。取長杆短線,七星漂,在選好的區域多打幾處窩子,同時要兼顧一下深水淺水,遠水和進水處。使用活餌作釣,蚯蚓或者紅蟲都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在釣的時候,發現沒口或者口輕的話,可以適當提竿逗一下,以刺激魚的進食慾望。當發現真沒口或者窩點魚釣完了,要適量補點窩料,進行走釣趕往下一個釣點。
最後總結
冬季在野河做釣,就要先區別於靜水區域,再將野河的實際水情和魚情進行把握一下,根據冬季低溫天氣下,魚類的趨溫,趨食,以及趨氧特徵來選擇對應的釣位,再將傳統釣法應用進去,基本上就是一次完美的出釣了。當然釣無定法,不論是釣位的選擇還是釣法的使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地方還是適合其它釣法的,比如臺釣,海竿串鉤釣法也能釣得大板鯽。
我是大別山小農人,喜歡的釣友歡迎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