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首都倫敦地區,矗立著一座標誌性建築——伊莉莎白塔,俗稱大本鐘。它的名聲享譽全球,也是英國王室權力的象徵。可是您肯定想不到,超級巨大的大本鐘在被調試時間時,居然要用到小小的便士硬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小小的便士又會有何妙用?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英國大本鐘是聯合王國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的附屬鐘塔,原來被稱作「鐘塔」,後改名為伊莉莎白塔,坐落於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是倫敦當地最有標誌性的建築之一。該鐘樓於公元1858年4月10日建成,高95米,大鐘直徑7米,重量約為13.7噸,時針長度約合2.75米,分針長度約合4.27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本鐘每一個鐘面的底座之上,都刻有一行由拉丁文書寫的題詞——「上帝啊!請保佑我們的女王維多利亞一世的安全」。
作為「世界三大鐘」之一,大本鐘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1834年時,有人曾在英國的議會大廈焚燒政府文件,導致一場火災的發生,將大廈徹底夷為平地。至1840年時,議會大廈開始重建,主要由工程師奧古斯塔斯·普金以及弗雷德裡克主持。大本鐘則是在19年後建於議會大廈主體的東北角,由當時的工部大臣班傑明爵士監製,在大鐘建造完畢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便將其取名為「大本鐘」。
大本鐘被成功鑲嵌在議會大廈後,立即引起了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熱烈反響,所有英國貴族都為這一雄偉建築而感到驕傲。可是誰也想不到,僅僅過去一年的時間,大本鐘鐘體便出現了裂痕,究其原因,很可能是鐘體本身太過龐大笨重,導致建築物被強力撕裂。
經過三年的返工維修,大本鐘終於被重新鑄造完畢,而此次負責監督任務的人,名字也叫班傑明。在為大鐘取名時,英國君臣為此糾結了好久,最終還是決定將其定名為「大本鐘」,只是此「大本鐘」非彼「大本鐘」了。
既然是人工製造的機械裝置,必然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出現某些故障,大本鐘也同樣如此。按照正常情況而言,大本鐘每隔一個小時都會報時一次,報時的鐘聲深沉且渾厚,方圓數裡都能聽到迴響的鐘聲。可是到了1962年元旦,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令大本鐘的零點鐘聲比正常時間晚了近10分鐘左右。15年之後,大本鐘又因內部小零件出現故障而停擺,令鐘錶維修師整整檢查了三天三夜。除此之外,1997年8月30日與2005年5月27日,大本鐘都因意外而停走一段時間,這不免令人擔心大鐘內部已經出現了部件老化的現象。
百年以來,英國政府一直沒有放鬆對大本鐘維護保養的工作。大本鐘擁有自己專業的維護師,每隔一段時間,這些維護師都會對鐘體進行整體的檢查。不僅如此,鐘體齒輪一直處於轉動狀態,相互之間的磨損較為嚴重,必須要時常進行清洗、上油,否則就會出現鐘面時間誤差,影響大本鐘最初的精確度。當然,對於大本鐘時間精確的把握更加必要,一般來說,維護師們都會將大本鐘的時間誤差控制在每周兩秒左右。
如果按照我們的猜想來看,大本鐘一旦出現誤差,調節的方法必然十分複雜。可是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大本鐘的調節方式其實非常簡單,甚至只需要幾枚小小的硬幣即可。調節大本鐘時差的硬幣,一般會採用英國隨處可見的便士,只要將它們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大本鐘鐘擺上,便士的重量就足夠影響鐘擺的擺動速度。
一般來說,一枚便士就可以令大本鐘的時刻每天調慢0.4秒,如果想調節的更慢一些,則可以添加更多的便士。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對於英國大本鐘來說,時間果然就是金錢。
2017年8月14日,英國國會下議院宣布,國家要對大本鐘進行長達4年的維修,也就是在2021年前,除了除夕夜等重要時間外,大本鐘將不會再度發聲。英國政府對於大本鐘的保護舉措,是對古老建築的高度負責,大本鐘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對它的保護的確需要重視,因為它是一筆不可再生的財富。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