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科學部編號
項目名稱
大陸
申請人
大陸依託單位
臺灣
申請人
臺灣合作單位
1
3201101731
基於SiO2納米探針和貴金屬納米粒子表面等離子共振雙重信號增敏的真菌毒素免疫檢測研究
周玉
長江大學
黃素華
臺灣亞洲大學
2
3201101801
近海養殖區域典型汙染物由環境向生物遷移轉化規律及其對海產品安全性的影響
付鳳富
福州大學
陳玟伶
臺灣大學
3
3201101802
茄果類蔬菜對重金屬吸收遷移轉化機制及風險評估
朱誠
中國計量大學
張博雅
臺灣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4
3201101803
接種生物胺降解菌消減傳統發酵魚露生物胺的機理研究
徐瑩
中國海洋大學
李憶甄
臺灣高雄科技大學
5
3201101804
熱加工和氯化鈉的雙重效應對畜禽魚肉中典型危害物形成的影響機制與控制
黃軼群
長沙理工大學
李偉如
臺灣臺北醫學大學
6
3201101806
水稻重金屬鎘遷移富集特徵與金屬同位素示蹤研究
劉娟
廣州大學
Chuan-Chou Shen
臺灣大學
7
3201101807
重要海洋生物毒素綠色免疫分析基礎及智能化檢測技術開發
徐振林
華南農業大學
餘豐益
臺灣中山醫學大學
8
3201101808
肉製品熱加工過程中PAHs的產生機理與控制措施
周斌
南京工業大學
曾昭衡
臺灣臺北科技大學
9
3201101809
食品病原體汙染的快速與智能檢測
馮曄
浙江大學
陳奇良
臺灣長庚紀念醫院
10
3201101810
傳統特色發酵食品中生物胺及亞硝胺形成及控制研究
孔保華
東北農業大學
蔡永祥
臺灣高雄科技大學
11
3201101811
食品接觸材料的風險評估
吳永寧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陳秀玲
臺灣成功大學
12
3201101812
複合食品接觸材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遷移研究及風險評估
林勤保
暨南大學
秋霞 邱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
13
3201101813
食品加工方式影響原肌球蛋白致敏性及過敏小鼠腸道菌群的研究
劉光明
集美大學
蔡宗佑
臺灣輔仁大學
14
3201101815
休閒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的油脂氧化危害物形成機制和智能測控技術研究
顧海洋
滁州學院
施明智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
15
3201101816
基於金屬硫化物複合材料構建對黃麴黴毒素B1靈敏檢測的電化學傳感界面及其電極過程動力學研究
雷武
南京理工大學
陳生明
臺灣臺北科技大學
16
3201101817
嬰幼兒益生蘋果果泥非熱加工與安全質量控制研究及產品開發
殷麗君
中國農業大學
陳邦元
臺灣輔仁大學
17
3201101818
冷藏海鮮等靜壓/CO2/溫度協同加工方法及微生物滅活機制
郎利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吳 炳慶
臺灣成功大學
18
3201101819
食品接觸材料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回收再利用過程中危害物遷移轉化機制與風險評估
馬愛進
北京工商大學
王惠民
臺灣中興大學
19
3201101820
食品加工方式與添加劑對烘焙食品品質及腸道菌群的影響機制
趙強忠
華南理工大學
王志堯
臺灣成功大學
20
3201101821
魚製品晚期糖化終末產物類型解析及形成機制研究
董士遠
中國海洋大學
林哲安
臺灣中興大學
21
3201101822
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環境及產品中腸桿菌科微生物快速檢測與智能識別體系研究
崔生輝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
黃志清
臺灣海洋大學
22
3201101824
動植物食品中重金屬汙染物的遷移轉化與風險評估
章宇
浙江大學
江舟峰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
23
3201101825
熱處理中食品殘留熱不穩定性β-內醯胺類和醯胺醇類抗生素安全風險分析
柳增善
吉林大學
周濟眾
臺灣中興大學
24
3201101826
低電壓驅動可拉伸的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用於致病菌的快速智能檢測
黃偉國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林幸瑩
臺灣清華大學
25
3201101827
堅果在電磁場介電加熱烘烤過程中主要有害物質的生成與控制
焦順山
上海交通大學
陳淑德
臺灣宜蘭大學
26
3201101828
閩臺特色食品熱加工過程中丙烯醯胺的產生與控制
翁武銀
集美大學
張佑偉
臺灣海洋大學
27
3201101829
納米酶側流試紙條結合智慧型手機快速檢測營養午餐中常見食品病原菌
周小紅
清華大學
張煥宗
臺灣大學
28
3201101830
紅麯酒傳統釀造過程雜醇油合成代謝網絡解析及其菌群調控機制研究
倪莉
福州大學
鄭光成
臺灣大學
29
3201101831
典型經濟魚體內新型汙染物的遷移轉化與風險評估
陳令新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周佩欣
臺灣成功大學
30
3201101832
重要海產品中微塑料的遷移轉化機制與風險評估
周海龍
海南大學
黃大駿
臺灣嘉南藥理大學
31
3201101833
食用魚體內四溴雙酚A及其主要衍生物的遷移轉化與風險評估
許艇
中國農業大學
張健忠
臺灣中興大學
32
3201101834
以上轉換納米粒子陣列進行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即時篩選
鄧啟良
天津科技大學
廖尉斯
臺灣大學
33
3201101836
功能性紅曲黃色素——ankaflavin和monascin安全高效的發酵生產策略研究
邵彥春
華中農業大學
林志輝
臺灣臺東大學
34
3201101837
肉灌腸加工方式和添加劑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機制研究
馮鳳琴
浙江大學
賴信志
臺灣長庚大學
35
3201101838
人工甜味劑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及機制
鄭鉅聖
西湖大學
蔣恩沛
臺灣中興大學
36
3201101840
金屬汙染物在海藻食品中賦存形態轉化的分子機制與膳食暴露風險評估
付曉婷
中國海洋大學
凌明沛
臺灣海洋大學
37
3201101841
基於深度學習結合斑馬魚模型的食品接觸材料的風險評估研究
翁祖銓
福州大學
顧皓翔
臺灣海洋大學
38
3201101842
乳製品加工過程添加乳酸菌抗菌肽或乳酸菌胞外多糖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機制研究
易華西
中國海洋大學
劉燕雯
臺灣陽明大學
39
3201101843
基於多組學傳統發酵食品生物危害物的形成機制及消除策略的研究
趙偉
江南大學
黃堅昌
臺灣靜宜大學
40
3201101844
可可殼、夏枯草及涼粉草作為兩岸食品原料在熱加工過程中危害物的產生與控制研究
陳海峰
廈門大學
葉泰聖
臺灣美和科技大學
41
3201101845
液態乳光氧化形成機制及控制技術研究
陳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
劉沛芬
臺灣中興大學
42
3201101847
新冠病毒防疫消毒背景下食品接觸材料消毒劑殘留之風險評估
鄭唯韡
復旦大學
賴韻如
臺灣師範大學
43
3201101848
塑料微粒與增塑劑聯合毒性的安全劑量評估研究
孫向軍
上海交通大學
維勇 林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
44
3201101849
基於介電泳增強的微懸臂梁陣列傳感技術的研發及其在食品汙染物檢測中的應用
張青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吳靖宙
臺灣中興大學
45
3201101850
PAHs在主要中式食品中的分布、遷移、變化、快速檢測及風險評估
吳時敏
上海交通大學
楊登傑
臺灣陽明大學
46
3201101851
基於可遺傳編碼螢光探針的食品生物性汙染物的快速與智能檢測
溫玉榮
西安交通大學
錦鈿 王
臺灣陽明大學
47
3201101852
熱加工食品中典型有害醛類的控制與毒性幹預
歐仕益
暨南大學
沈賜川
臺灣師範大學
48
3201101853
食品中典型環境有機汙染物的遷移轉化與風險評估
曾永平
暨南大學
陳宏彰
臺灣大學
49
3201101854
基於微流控紙晶片的食品致病菌快速檢測研究
李博偉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劉展冏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
50
3201101856
海洋貝類中關鍵環境危害物遷移轉化與風險評估
譚志軍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鄭學淵
臺灣海洋大學
51
3201101860
食品汙染物變遷的快速檢測與風險評估
董軍
吉林大學
吳俊哲
臺灣逢甲大學
52
3201101861
結合機器視覺和微波晶片技術的食品微生物智能檢測系統
劉冉
復旦大學
吳宏偉
臺灣崑山科技大學
53
3201101863
閩臺特色魚露發酵過程中生物胺的產生與調控機制
鄭寶東
福建農林大學
Zwe-Ling (瑞林) Kong (龔)
臺灣海洋大學
54
3201101864
環境汙染物在食物鏈中遷移轉化的風險評估工具與模型
李旭輝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
林志誠
臺灣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55
3201101865
傳統肉製品加工過程中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與雜環胺化合物的產生及其抑制
曹慧
福建農林大學
陳炳輝
臺灣輔仁大學
56
3201101866
果膠寡糖調控奶粉中晚期糖化終產物的形成與生物利用性的機理研究
李冰
華南理工大學
吳啟豪
臺灣師範大學
57
3201101867
漁用麻醉藥的可視化智能檢測及殘留危害的代謝組學研究
張玉蒼
集美大學
徐治平
臺灣大學
58
3201101868
基於新型樣品前處理技術的食品中環境汙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及其遷移轉化與風險評估
李祖光
浙江工業大學
廖寶琦
臺灣成功大學
59
3201101869
米麵製品加工過程食源性致病菌中痕量eDNA整合式感測器檢測技術研究
徐振波
華南理工大學
林啟萬
臺灣大學
60
3201101870
水果風味醬油釀造過程所產生單氯丙二醇的管理控制與安全性評價:以檸檬風味醬油為例
周強
西安交通大學
盧錫祺
臺灣東海大學
61
3201101871
超聲波與超高壓加工下海藻多糖提取物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
許雅君
北京大學
蔡國珍
臺灣海洋大學
62
3201101873
稻米全產業鏈中典型環境汙染物的遷移轉化與風險評估
覃思
湖南農業大學
王淑珍
臺灣嘉南藥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