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歷時三年,全國校企合作的現狀如何?還存在怎樣的瓶頸和困難?而這些問題又要如何去解決……近日,記者對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河東區人大代表、天津濱海迅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榮強進行了專題採訪。
現狀: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例較低
邵榮強:我國的校企合作始於二十世紀80年代,經過30年的實踐與探索,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創新。但是,和世界上發達國家德國、日本等國相比,我國開展校企合作的時間短、經驗不足,和世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大致分為「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項目驅動」「頂崗實習」「2+1結合」「產學結合」等形式,雖然每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每種模式仍存在著許多困境和困惑。
以「產學結合」為例,它是一種應用型學習,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指導完成的;學生除了課堂學習外,還掌握了實際的生產技術或工作體驗,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計劃,使學校與企業建立了密切的聯繫,雙方互利互惠;校企聯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能有效地發揮學校和企業資源,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參與技術開發和應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這種校企合作的關係不穩定,主要原因是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企業利益不明朗;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合作的比例較低;企業急需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得不到滿足。
而「項目驅動」尋找適合校企合作項目有一定難度,因而這種合作形式適用範圍受到限制;「頂崗實習」則存在教師參與頂崗實習的時間與機會少,與企業溝通不夠,參與頂崗實習的企業不夠配合等弊病,核心還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利益不明確。
分析:四點因素影響校企合作深度發展
邵榮強:校企合作之所以出現此類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四點原因;首先相關政策法規的解讀落實不夠明確。目前,國務院、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陸續密集性頒布了政策法規促進和保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文件,但是現階段校企合作大多處在人力資源供求合作等淺層次合作。如何尋求校企雙方共同的利益訴求點,尤其是企業利益的訴求點,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明確企業利益迫在眉睫。
其次,企業主體作用不夠凸顯。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參與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的主體作用不明顯,動力不足。企業在沒有相應激勵政策和法規約束的機制下,一般不會主動通過直接參與職業教育來獲得人力資源,影響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會造成企業資源的利用不均衡。
再次,校企合作程度仍在淺層。校企合作雖然經過多年推進,校企合作不斷深入,但校企雙方對校企合作缺乏整體推進和通盤考慮,統籌運作,沒有完全使企業運行與辦學諸要素之間有機結合,在校企融合的專業建設標準、「企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雙師型」教師能力培養體系等方面沒有形成相互作用,離互動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還有較大差距。
最後,校企合作存在較大瓶頸。學校運行管理機制、人員編制與校企合作的要求不匹配,校企深度合作人才資源和資金投入有限。國家積極倡導開展混合所有制學院、現代學徒制項目等試點工作,但在具體操作上仍存在國有資產與民營資本如何融合,招生如何統一,利益如何分配等諸多困境。
破局:打造完整產學協同育人體系 校企共創職教新生態鏈
邵榮強: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指出了更加明確的合作形式與促進舉措。迅騰集團將該辦法作為當下及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指南,不斷提升企業站位,將自身融入國家戰略層面,依據區域經濟發展和政策引導,潛心研發了「基於產教融合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創新體系」(簡稱「體系」)。
該《體系》機制靈活全面:一是建立由企業、學校雙主體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成立校企合作決策機構,形成雙方參與、共同建設、多元評價的運行機制;二是在人事政策、師資培養、獎懲機制等方面設置一些針對教師企業實踐或企業專兼職教師的工作量核定方法,實現多種工作內容的績效轉換;三是發揮優勢專業與企業深度合作,開展定製培養、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等具有校企雙主體育人特點的人才培養;四是引入完整的《體系》解決方案,包含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程、課程標準、考評體系、認證體系、就業管理體系等一整套完整的產學協同育人體系。
山東鋁業職業學院作為迅騰第一家校企合作高校,從專業共建到信息化人才培養基地共建,雙方合作10年有餘。2015年,雙方成立山東省首家網際網路學院,2017年雙方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由迅騰科技集團出資3000萬元共建網際網路學院,現已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長期深度合作關係。2020年,「迅騰產業孵化基地」正式成立,形成「專業化高校職場」,雙方共同打造「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職教新生態鏈,將產教融合進一步深化。另外,迅騰集團還與德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陝西工商職業學院、許昌職業技術學院等全國40餘家高校開展校企深度融合,形成「專業+產業」雙輪驅動的產業學院模式。
展望:
邵榮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生態體系,生態鏈的穩定才能確保生態系統健康運行。在產教融合這條生態鏈上,學校、企業兩個生態主體應形成互利共生體,系統信息保持通暢,各環節緊密相扣,只有當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真正有機地銜接起來,加之校企雙方利益目標明確,才能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今年,濱海迅騰科技集團與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在原專業共建合作的基礎上,全面升級合作內容、合作領域、合作模式,在混合所有制辦學、校企命運共同體、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產業孵化等領域將實現全面深度融合,迅騰集團出資2000餘萬元建設產業學院實訓樓宇和專業化「高校職場」及真實企業項目體驗中心,形成人才培養、產業孵化於一體,共同打造「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職教新生態鏈,為實現「三基地、N工坊、一高地」產業學院創新發展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所謂「三基地」建設,即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圍繞「人才、產業、創業」三個基地建設為主線,建設人才培養基地、產業孵化基地、創業者孵化基地,開展產教融合、產學一體、工學結合、創新創業、三教改革於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N工坊」建設,在產業孵化基地中建設「N」家公司「N」個真實工作崗位的產業工坊,承接企業真實業務,深化產學一體、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一高地」建設,通過「三高地、N工坊」建設,將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貫穿融合,旨在形成「產教融合創新高地」,實現企業真實項目在高校實施落地,學生完成企業真實業務,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隨著國家對「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工作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鼓勵支持政策不斷出臺,各地方政府應結合本省實際情況,以實施細則方式出臺相關落地政策,全國校企合作必將迎來全新的一頁。作為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屆人士,我個人也希望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竭盡所能,探索校企深度融合辦學模式,共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