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岡仁波齊有多神?

2020-11-25 騰訊網

岡仁波齊。圖/孫巖《發現西藏》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岡仁波齊

在西藏,許多人的一生夙願,就是到岡仁波齊朝聖。西藏不缺神山,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卻都把岡仁波齊視為神山之首,世界的中心。

為什麼是岡仁波齊?

屋脊上的屋脊

世界的屋脊在西藏,西藏的屋脊在阿里

西藏阿里地區,雄踞在中國西南邊陲,平均海拔4500米。地殼隆起、河湖沉積、流水切割、風化侵蝕,自然用粗簡有力的工法,在這裡造就了高山、土林、冰磧、火山、草原等雄渾瑰麗又截然不同的風貌

高山草甸。 圖/沈晶

瑪旁雍錯湖邊溼地。圖/黃宇

土林,這是阿里地區最奇特的地貌之一。 圖/視覺中國

阿里的南部有一條小山脈,岡底斯山脈,主峰是海拔只有6714米的岡仁波齊(岡底斯山脈最高峰其實是7095米的冷布岡日)。岡底斯山脈的南部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海拔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光是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座。

岡仁波齊。圖/王源宗 《發現西藏》

在巍峨的喜馬拉雅面前,岡仁波齊確實不算高聳。

岡仁波齊高山湖泊。圖/沈晶

但岡仁波齊的雪山融水,孕育了四條大河——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它們朝著四個方向開始了史詩般的奔流,孕育著沿岸燦爛的人類文明。神奇的是,在流向不同方向和地域後,最終卻又都注入了印度洋

岡仁波齊河谷。圖/視覺中國

北坡的獅泉河(森格藏布)是印度河的正源;南坡流出的象泉河(朗欽藏布)也是印度河河源;東坡流出的馬泉河(達卻藏布)是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南坡流出的孔雀河(馬甲藏布)則是恆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遊。河流在兩岸孕育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古象雄文明、藏族文明、古印度河文明、恆河文明……

岡仁波齊山腳下的河流。圖/熊偉

近百萬年前,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形成了岡底斯山脈。自此,岡仁波齊就矗立在這片高原上,見證著日後人類文明的崢嶸更迭。

萬物有靈

阿里是美麗的,雪山連綿、江河縱橫、草原廣袤,但實在算不上適宜生存。

南面喜馬拉雅山脈的巨大山體,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崑崙山脈則阻擋了北邊西風環流的氣流。平均4500米的海拔,氧氣稀薄,冰雪風雹肆虐,雪和冰川的反射更是加劇了寒冷。

近萬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阿里地區居住,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證據,西藏早期的歷史往往只能通過後世的傳說來推測。圖/視覺中國

高海拔讓農作物難以生長,先民只能通過遊牧來生存。這種生活方式非常依賴環境,在成千上萬年前,先民難以解釋雪域高原上奇異詭譎的自然現象,便朦朧覺得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駕馭和主宰著大自然。

藏羚羊。圖/沈晶

經過原始先民漫長而又複雜的造神運動,大約在3500年前,原始苯教誕生了。原始苯教認為「萬物有靈」,奉周遭的高山、湖、水、風、雪、冰雹和動物等為神靈。

在西藏角落裡誕生的苯教,卻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當時除婆羅門教和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外,其餘大都只有泛神崇拜和簡單的祭祀,並未初具文化形態。

岡仁波齊山下的羊群。 圖/沈晶

大約在公元6世紀時,辛饒米沃統一西藏,在離岡仁波齊不遠的象雄地區建立了象雄王朝,並革新原始苯教為雍仲苯教。象雄時代,部落酋長、王公貴族和臣民們都匍匐於岡仁波齊腳下,祈求它的護佑。

數千年來,世界各地的先民都將巨大的巖石和冰川視為通往天國的階梯。古希臘人相信,他們的神靈居住在俯瞰著愛琴海的奧林匹斯山頂。

藏族先民也認為,每座山、每個湖泊都可能是某個神祇的魂魄所居之處,便認定外表奇特的山峰湖泊為「神山聖湖」。當時的人們並沒有現代地理學和海拔測量的概念,只能通過肉眼來判斷高低。岡仁波齊雖然絕對海拔不高,但遠遠看去非常顯眼

岡仁波齊的向陽面冰雪較多,背陰處反而積雪較少,頗為奇特。 圖/視覺中國

極高的雪峰是冰川塑造出來的,往往山形尖銳而線條硬朗;岡仁波齊峰頂卻比較「圓潤」,群山之中顯得雄渾剛毅,氣勢恢宏。岡仁波齊峰頂向陽面,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陽光之下更加耀眼。

岡仁波齊峰由巖性軟硬相間的砂礫巖層組成,山體形成時,不同巖性的地層平鋪疊聚,形成了近乎平行的水平紋理。苯教的世界形象是「九疊雍仲」,九個相疊的象徵世界共有九層,正好與岡仁波齊峰頂的九道橫向痕跡相對。岡仁波齊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橫向巖層,還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卍」字它被稱呼為「雍仲」,象徵著永恆

岡仁波齊峰頂時常有飄散不去的雲朵,更顯神秘。 圖/沈晶

數百年後象雄王朝覆滅,但苯教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對神山(包括岡仁波齊)的崇拜,在往後的數千年裡,卻在藏地延續了下來,直到如今。

一座神山,不同信仰

唐朝時期,松贊幹布吞併象雄王朝、統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也是這時,佛教由印度傳入西藏。

「聖湖」瑪旁雍錯的瑪尼石堆,上面刻著佛教的六字真言。 圖/卡布 《發現西藏》

佛教傳播時,遇到了西藏本地苯教信眾的排斥。較早來西藏傳教的蓮花生大師,便「聰明」地吸收了本地宗教的成分,將苯教的神祇也收為佛教的護法神,一併崇拜起了神山和聖湖

公元10世紀時,傳說佛教大師米拉日巴和苯教大法師那如本窮都要在岡仁波齊修行,他們決定進行比賽,勝利者可佔有神山。第一局比誰能在日出之時登上峰頂,兩人打成平手。第二局時米拉日巴說:這一次如果再打個平手怎麼辦?那如本窮心急,說:再打個平手就算我輸。結果兩人又是平手,那如本窮心甘情願地認輸。

米拉日巴說:比武鬥法不見輸贏,你提出的條件對我有利,可見你寬厚仁義。只因我捨不得此山,只好如此無禮了。附近有一座小山氣勢非凡,作為你的修行之所,不知意下如何? 那如本窮說:大師說的正合我意。岡仁波齊旁邊有一座黑色的小山,傳說那就是米拉日巴移來給那如本窮修行的地方。

岡仁波齊山腳下的五彩經幡,這是藏民祈福的一種方式。岡仁波齊峰頂有一個巨大的雍仲符號,藏傳佛教使用的是「卐」,苯教則認為是「卍」。 圖/熊偉

岡仁波齊流傳著這個著名的「鬥法」故事,看似結局圓滿,其實暗示了現實:佛教與苯教曾有過漫長激烈的鬥爭,最後以苯教落敗告終。

公元10世紀時,曾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有一支王族後裔從拉薩逃往阿里札達地區,而這正是象雄王朝和苯教發源興盛之地。

札達土林。 圖/視覺中國

大自然似乎早就劃定了邊界和可能性,文明的波動不會離這裡太遠。百萬年前,札達曾是片約500多平方千米的古大湖,青藏高原抬升、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湖盆升高,水位驟降。隨著湖水被疏幹,那些被湖水衝刷過的沉積物便顯露出來,再次經受季節性水流的衝刷,便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態的形狀。由於鈣質膠結,這些土做的「樹木」直立不倒,乾旱寒冷的氣候使植被漸漸消失,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壯闊獨特的地貌景觀——札達土林。

古格王朝遺址。 圖/視覺中國

札達土林的砂巖具有和黃土高原上黃土相同的性質,可以很方便地在上面打洞、但又不會倒塌。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逃亡的吐蕃王族後裔在其上打造了龐大複雜的洞穴群。

藉助地勢將王國建成一座座堡壘,而王宮就在峭壁的最高點,所有方位一覽無餘。古格王朝就此建立,「古格」也就是洞穴的意思。

託林寺,古格王朝建造的第一座佛寺。阿底峽大師就是在這裡講經授法,現在藏傳佛教所使用的佛經,大都是從這時翻譯而來的。 圖/姜曦 《發現西藏》

古格王朝尊崇佛教,又從印度請來高僧弘法,僧人逐漸進入統治階層。11世紀後,佛教基本將苯教逐出了阿里地區,這正是傳說中佛教和苯教鬥法的時期。

爭鬥平息之後,苯教教眾依然把遙遠的岡仁波齊當作「眾神的居所」「宇宙中心」;佛教其實也吸收了大量苯教內容,變成了一支獨特的「藏傳佛教」,把岡仁波齊認定為是傳說中的須彌山。

曲龍遺址。圖/卡布 《發現西藏》

這裡出土了大量葡萄、杏肉、絲綢等非本地物產。宮殿還運用了大量的木材修建,但附近的高原上並無樹木生長。壁畫記載,人和牲畜搭載著木材,翻越了海拔近5000米高的喜馬拉雅山脈而來。

札達在西藏雖然地處偏僻,但貿易興旺,並不閉塞。直到現在,這裡還有從印度和尼泊爾而來的貿易商人,用犛牛和馬馱裝著蔬菜水果,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用最古老的「以物易物」方式,和阿里人民交換著鹽巴、犛牛肉、羊毛等物品。

茶馬古道東段。事實上,茶馬古道到拉薩並未結束,而是一直西行,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綿延至印度和尼泊爾。直到今天,印度還在飲用四川雅安出產的茶葉製作的酥油茶。製圖/Paprika

千百年來,這個「只有老鼠和飛鳥能經過的地方」上,馬匹和犛牛踏出了一條條狹窄的小道。在嚴酷的高原上,人們互通有無、互相幫助,才讓生命延續至今。而這些小道,正組成了著名的「茶馬古道」

古格王朝遺址的壁畫上,有來自阿富汗天青石製成的藍色顏料,出現了敦煌飛天、波斯雙獅等許多來自亞歐的文化元素。還有大量印度教的神像。事實上,這裡正位於茶馬古道的中心點,是連接中西方文明之地

古格王朝紅殿遺址 圖/視覺中國

藏文化研究學者頓珠拉傑認為,古代象雄文明產生的苯教,也南傳到印度產生影響;對神山聖湖的崇拜,或許正是通過茶馬古道傳播開來。

現在,除了藏傳佛教和苯教,印度教也將岡仁波齊視為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的修煉苦行之地;耆那教則稱岡仁波齊是靈性的「阿什塔婆達」,意為最高之山,是能獲得解脫的聖地。對岡仁波齊的朝拜,跨越不同文明、宗教和種族,在歷史長河裡凝固了下來

聖湖與鬼湖

岡仁波齊能成為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的神山,冥冥之中或許又有些必然。

瑪旁雍錯。圖/周焰 《發現西藏》

漢朝時期,當時的人沿著黃河而上,認定現在的崑崙山脈是黃河的源頭,便把她當作傳說中的崑崙。故有學者認為,岡仁波齊孕育了這麼多條河流,各族人民溯源而上,也就都開始了對她的朝拜。

岡仁波齊腳下的湖泊,也是因此被認定為聖湖:10世紀鬥法結束之後,這個湖泊被更名為「瑪旁雍錯」,取「不敗和勝利」之意。

這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泊,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一望無際。《大唐西域記》裡稱其為「西天瑤池」。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被合稱為「岡錯」,作為神山聖湖被同時朝拜。

瑪旁雍錯北岸,在藏語裡,「瑪旁」為不敗、戰無不勝的意思,「瑪旁雍錯」指「不可戰勝或永恆不敗的碧玉之湖」。圖/黃宇

瑪旁雍錯是著名的「聖湖」,與她作伴的卻是一個「鬼湖」——拉昂錯,藏語意為「有毒的黑湖」。拉昂錯是個鹹水湖,湖水呈黝黑的深藍色,周圍罕見植物和野生動物,牛羊也不來飲用。

偌大的湖區空曠寂靜,了無生機;高原風大,在拉昂錯的湖面掀起巨大的波紋,更顯這裡波詭雲譎。

拉昂錯。圖/卡布 《發現西藏》

在西藏眾多的神山聖湖之中,「鬼湖」的存在顯得有些詭異。更奇特的是,這些「鬼湖」大都坐落在聖湖之側,比如「天湖」納木錯旁也有個「鬼湖」色林錯;似乎就像光明的背後,黑暗總是如影隨形。

不管「聖湖」還是「鬼湖」,在藏地其實都是被敬畏的,藏民不在湖水裡洗衣沐浴和傾倒垃圾,也不捕食野生動物,故藏地的湖泊總是格外地乾淨清澈,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

瑪旁雍錯湖畔的黑頸鶴。圖/蒲新志 《發現西藏》

藏民相信,再醜惡的事物都有著被感化的可能,總有一天,聖湖與鬼湖會通過某條河道而相通,那麼拉昂錯的水便會同瑪旁雍錯一般聖潔香甜。

現在看來,這個看法其實不無道理。瑪旁雍錯和拉昂錯曾是一個湖泊,水源來自附近的岡仁波齊峰和納木那尼峰的融水。隨著氣候變化,融水的補給遠不如從前,湖泊的水位便逐漸降低,河床抬升,一條小土丘隔開形成了兩個湖泊。但當雨水豐美,水面上升之時,兩個湖泊很有可能又繼續連通。

遠方的岡仁波齊。圖/熊偉

土丘現在是進出普蘭縣的交通要道,行駛在這條路上時,一旁湖水清澈乾淨,白雲壓得很低,似乎觸手可及;而遠方就是白雪覆蓋的岡仁波齊。拋開神山聖湖的傳說看,這也還是一種單純而極致的美。

轉山

藏族先民認為,一旦山具有了神聖性,那麼轉山之後,就會獲得保佑。而岡仁波齊是神山之首,圍繞她轉山一圈,可以獲得救贖,轉十圈可以在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一百零八圈者便可以修成正果。

轉山之路大致分為外圈和內圈兩種路線。外圈以岡仁波齊為中心,從塔欽出發,途經曲古寺,抵達哲日普寺,之後登上卓瑪拉山口(海拔5630米),最後返回塔欽。內圈線路則以因揭陀山為中心。據傳,轉山路線是13世紀時由噶舉派大師古倉巴開闢的。製圖/Paprika

過去千百年,人們不懼辛苦,一年年跋涉千山萬水,來到這高原苦寒之地朝拜。

榮格說:「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參與,並且總得來說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

轉山的信徒。 圖/圖蟲·創意

西藏解放之後,藏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宗教元素其實融入到了藏民的日常生活裡。藏民們多選擇在冬季,也就是農忙時節過後前來朝拜,朝拜完畢再回歸到日常的生活裡。

自我救贖也並不只能通過朝聖才能完成,平時藏民一樣可以禮佛、祈禱,在生活小事中都體現了出來:尊重自然、不涉足湖水、不隨意殺生、死後選擇天葬……

岡仁波齊轉山人。圖/沈晶

當生活遇到無法解決的困惑痛苦,或是渴望消除罪孽時,藏民們也會選擇前往岡仁波齊朝拜。在朝聖路上不準殺生,不打誑語。看到朝聖的隊伍,過路藏民常會慷慨施捨錢財和食物,以表尊敬。

《茶馬古道》紀錄片裡,一對失去兒子的夫婦決定去朝聖,這位相貌平平、飽經風霜的中年男子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太順利的時候,在這條極為艱難的朝聖路上,我願意自我犧牲,為(所有)活著的生命祈福。這個過程中,我也能為我的家庭找到安寧與平靜。」

現在公路和鐵路相繼貫通,許多藏民從四川前往岡仁波齊朝拜——走的正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路線。在公路貫通之前,這基本是難以想像的事情,藏民們朝聖時,也會為「辛苦修建公路的這些大好人祈福」。

轉山路上的藏民信徒。圖/朱夢園

在轉山路上,常能看到磕長頭的藏民,手持護手板,身著長圍裙,兩手合十,表示領會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胸,表示身、語、意與佛相融為一體。

這是最隆重的朝聖儀式。在《轉山》紀錄片裡,一位頭上磕出了包的藏民說:「過去自己愛喝酒,生活一團糟,通過在這苦行領悟到了我應該做個怎樣的人。」

匍匐在岡仁波齊下祈求護佑的朝聖者。圖/高榮囡

張楊在《岡仁波齊》的電影拍攝手記裡寫:「拍攝《岡仁波齊》本身就是一場修行。我自己雖然不是一個佛教徒,但我對佛教有親近感。佛教有很多方法論幫助一個人去修行,通過這種修行會把內心深處的很多東西看得更明白。」

站在岡仁波齊腳下,仰望著她那巨大的山體,許多人陡然間會生出一種敬畏之情;這種情感無關信仰,是一種趨於人類本能的體現。

岡仁波齊峰:2018年7月倔強的第二次上到海拔5800左右拍攝。圖/李智軍

在岡仁波齊,順時針轉山的是佛教徒,逆時針轉山的是苯教徒。轉山途中相遇時,不同的教眾只平靜地擦肩而過,各自朝拜。

他們來來往往,就這麼一圈圈轉著,轉著。恍然間,似乎腳下的大地、天空,還有整個岡仁波齊,也真的轉動了起來。

- END -

作者丨蘇小七

圖片編輯|HonYi

地圖編輯丨Paprika

封圖攝影|沈晶

特別支持:方形貓火,筑波大學世界遺產碩士在讀,佛教美術史方向

參考資料

[1]《發現西藏》李栓科主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多彩中國:中國自然百科》鄭度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美麗的地球:高山》斯特凡諾·阿爾迪託著,中信出版社

[4]《入藏八線》才華燁主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5]《西藏本教簡史》頓珠拉傑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6]岡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邊的古代文化[J].中國藏學,1996(1)

[7]陳國典.試析藏傳佛教朝聖者的聖地情結[J].宗教學研究,2006(1)

[8]尕藏加.民間信仰與村落文明——以藏區神山崇拜為例[J].中國藏學,2011(4)

[9]丹真多傑·旦正加.淺談藏族神山崇拜與生態保護[J].甘肅民族研究,2010,(1)

[10]陳國典.藏傳佛教朝聖功能之我見[J].史學月刊,2006(7)

[11]馮學紅,東·華爾丹.藏族苯教文化中的岡底斯神山解讀[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12)

[12]劉偉.簡論西藏泛神的信仰[J].中國藏學,2008(04)

[13]《西藏的文明》石泰安著,西藏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4]《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民族出版社

[15]《藏族文化發展史》丹珠昂奔著,甘肅教育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世界級神山,岡仁波齊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
    西藏多有神山  但唯有岡仁波齊是一座  跨文化、跨種族、跨宗教、跨國界的神山  無論西藏人、蒙古人、印度人、尼泊爾人  還是苯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  都將岡仁波齊看成世界的中心  祭祀崇拜
  • 岡仁波齊,我走在轉山的路上
    2020-11-30 23:10:20 來源: 樂享美味 舉報   岡仁波齊山
  • 走近岡仁波齊,世界中心的雪山
    山上時常可見冰凌晶瑩、冰筍、冰蘑菇,冰清玉潔,山洞如同水晶宮,山峰之間多有凌空橫架的冰橋。岡底斯山除了巨巖疊嶂、大石壘壘,便是冰雪世界。主峰岡仁波齊像國王的龍床,周圍群峰則是他的臣民。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登臨過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拉昂錯與岡仁波齊其實,早在佛教還未進入雪域高原之前,印度佛教很多經文中就有了對岡仁波齊的記載。比如《正法念處經》載:「底斯山形如五股金剛杵,其虛空高度為五百個瑜繕那。」
  • 神秘發現丨古埃及金字塔的原型竟然是岡仁波齊?
    北極點距金字塔6656km岡仁波齊海拔6656北極點到金字塔的距離與岡仁波齊海拔神奇吻合因此有說法稱金字塔的修建原型靈感之源並不在非洲大陸而是位於西藏阿里的眾神之山——岡仁波齊金字塔源於岡仁波齊之說有三大理由1.二者都有靈魂通向天界的必經之地的說法在古人的認知世界裡神山是與上古神王墓相關聯的很多神王墳墓都會仿神山而建君主帝王們認為此「眾帝之臺」是供墓主之魂上達於天地的變換之所
  • 情侶打卡地西藏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第一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這個地方由於一部電影再次大火這裡乾淨、純潔、神聖>岡仁波齊,位於我國西藏阿里地區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均發源於此岡仁波齊峰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岡仁波齊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 神靈之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岡仁波齊與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 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
  • 神秘的岡仁波齊,原來是佛教的須彌山,恆河水的發源地
    岡仁波齊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個神秘的地方。由於我有高原反應,是那種在雲南昆明都有高反的人,所以,但凡高原的地方,都是我望塵莫及的地方。也許真的是神山,我這樣的肉體凡胎不太容易到達吧,但它神秘的傳說總是吸引著我的好奇心。
  • 「世界的中心」神山岡仁波齊轉山攻略(上),去西藏建議收藏
    岡仁波齊, 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北部,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岡仁波齊峰,形狀非常有辨識度,你只要見過一眼,一定過目難忘,主峰四季冰雪覆蓋,形似圓冠金字塔,四壁非常對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 岡仁波齊轉山轉湖,經歷多個人生之最後去邊境買印度咖喱
    岡仁波齊在遙遠的阿里。當你風塵僕僕地從內地趕到拉薩,距離岡仁波齊還有1300公裡。阿里又高又遠,卻因岡仁波齊的存在,讓人神往。由於氣候、交通和恐怖的持續高海拔,註定岡仁波齊不是輕易能抵達的高冷景點。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神山聖湖之旅僅是視覺收穫也讓人滿足。
  • 暢遊西藏·岡仁波齊,比珠穆朗瑪峰還神秘,神山之王!
    岡仁波齊瑪旁雍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西藏三大聖湖之一。 神山聖湖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峰頂終年冰雪覆蓋,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自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水平方向巖層構成的佛教萬字符。
  • 我國一座山峰,為何被印度人視為神山?
    比如我國的四座山峰,岡仁波齊、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有著非常神聖的意義。而且在這四座神山之中,還有一座被印度人視為神山,每年都會有很多印度人來我國朝聖。這座山峰就是大名鼎鼎的岡仁波齊。岡仁波齊位於我國西藏普蘭縣,它不僅是藏傳佛教的神山,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
  • 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之一,是世界中心,號稱「神山之王」
    這裡神山聖湖數不勝數,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座山峰,更是朝拜者不能錯過的山峰——岡仁波齊,它是各類宗教的朝聖中心,有著「神山之王」的稱譽。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的主峰,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綿延於中、印、尼三國邊境,素有「阿里之巔」的譽稱。山峰海拔6656米,峰頂常年以冰雪覆蓋,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 去嗨皮西藏遊|岡仁波齊,它的切莫之謎
    去嗨皮今天想要帶你們去岡仁波齊,看看它的切莫之謎。岡仁波齊最著名的神秘事件便是「切莫之謎」切莫在藏語中是野人的意思1996年,中韓登山隊攀登岡仁波齊峰中方總隊長在途中發現了一串奇怪的腳印當地老鄉說,這一帶野人活動頻繁曾經有個十幾歲的牧民男孩晚上在羊圈裡睡覺時被野人襲擊耳根被扯爛,耳朵被拉扯到嘴巴的地方現在還歪長在那裡
  • 一部關於去西藏旅行的電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位於西藏阿里普蘭縣北部,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也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峰頂海拔6656米。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 西藏岡仁波齊轉山後,再上5200米珠峰大本營,會是什麼體驗?
    我想我終有一天會回到這裡,繼續這段未了的緣分,一嘗夙願,於是我向著神山岡仁波齊的方向,許下了與隊友老貓當年一樣的那個諾言……)兩個多月前,我翻開舊文件,看著老照片,思緒一下就回到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時光。於是我決定將這些記憶碎片梳理一遍,記錄下來,便寫下了我首次西藏之行的第一篇作文——《走進西藏阿里,到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轉山轉湖轉佛塔(進藏篇)》。
  • 《邊疆行》第56集 天上阿里 神山聖湖《遠方的家》20110926
    《邊疆行》第56集 天上阿里 神山聖湖《遠方的家》20110926我們的攝製組來到了距離普蘭縣城100多公裡的神山岡仁波齊,岡仁波齊峰被佛教和印度教信徒奉為世界的中心。這裡常年都有遊客和香客轉山,而山腳下的崗薩村民組織了犛牛運輸隊為轉山的遊客們馱運行李,我們跟隨犛牛隊的久美走上了轉山之路。我們在轉山道上走了20多公裡後,遠遠的看到了遠處的一座像金字塔形狀的雪山,那就是神山岡仁波齊。
  • 《岡仁波齊》:這部熱搜榜前十名的電影,帶你重新認識生活的本質
    電影《岡仁波齊》講的是藏傳佛教徒朝聖的故事,朝聖的終點便是岡仁波齊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神山可以他給它們帶來無盡的好運和祝福,朝拜之旅更是一次能夠淨化心靈完成自我救贖,從而探尋生活本質的歷程。西藏芒康,一個世代農牧的寧靜村莊,因為一個電影攝製組的到來將這一切打破。
  • 宛如天堂的阿里,其神山海拔高達6656米,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
    在藏明星中,阿里的瑪旁雍錯是聖湖,岡仁波齊峰是神山,他們是世界的中心,這不僅是因為它的海拔高,還因為它的迷人獨特的景色,讓所有的人可以釋放心靈,做回最真實的自我。坐落在阿里境內的岡仁波齊峰,被譽為中亞宗教的精神之山。山形似橄欖,峰頂如七彩圓罐,山頂常常堆積著白雪。頂尖直插雲峰,從金沙江畔青藏高原以及從印度尼泊爾前來轉山朝聖的信徒常年不斷。
  • 有改裝車,有車模,有車迷集市還有二次元?現在的車展都這麼玩兒
    普達斯本次參展將會現場展示多款2018年上市新品,包括最受好評的「巴巴裡獅子」和「靠山」兩套產品。普達斯PUDASI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繽紛的大自然,花鳥魚蟲,山木河海都能在普達斯的產品上呈現。靠山在北部崑崙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有一座世界「神山」——岡仁波齊,被稱為「世界的中心」,印度教認為該山是溼婆的居所;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而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