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的第三季有粉絲期待的一切:道德動機可疑的黑客、失控的科技和跌宕起伏的情節。正如它的名字暗示的那樣,《黑鏡》展現的是我們所在世界的陰暗面——人類目前使用的這些科學技術如何在不遠的未來變成一場噩夢。
《黑鏡》最大的缺點是什麼?整個三季只有13集,所以如果你是《黑鏡》的粉絲,你可能已經一口氣看完了第三季,現在不知道該幹點什麼。我們可能很難找到第二個像《黑鏡》一樣的電視劇,不過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書,它們可以滿足你對於這類充滿諷刺的反烏託邦類型作品的需求。
1.《羚羊與秧雞》(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學女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一直是一位——用她自己的話說——諷刺推理小說大師,她有許多作品都可以入選這個書單。我最喜歡的是《羚羊與秧雞》(
Oryx and Crake),這是她的「末世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發生在末日之後,一群基因變異的動物統治著世界,比如器官豬(Pigoons,一種可以生長人類器官的豬)和Rakunk(臭鼬和浣熊雜交之後的生物,但沒有惡臭)。小說中的大部分都是在回憶末日之前的時光,Jimmy和他的天才朋友Crake兩個人在「器官公司」等公司大院中做研究,為公眾開發各種基因改造後的食物和藥物。這本書在2003年出版,儘管是13年前,但是小說中已經涉及了從全球變暖到貧富差距等諸多問題,在今天看來,這些話題也絲毫沒有過時。
2.《別讓我走》(石黑一雄)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2005年的這部小說簡直太適合《黑鏡》系列,它的故事甚至可以直接被改編進《黑鏡》的新一季。《別讓我走》(
Never Let Me Go)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動人科幻小說,圍繞著一群在寄宿學校的學生展開,讀者會漸漸發現這個學校有些不尋常的詭異之處。我就不在這裡劇透重要的情節轉折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這個轉折會讓你在看完這部作品之後久久難以忘懷。
3.《莫西之地》(勞倫·伯克斯)《黑鏡》第三季的第一集《急轉直下》(
Nosedive)給我們呈現的反烏託邦畫面和我們當前的時代驚人的相似:每個人都沉迷於自己的社交網絡,不停地查看別人給自己的評分;沒人想得罪別人。如果那一集在你心中產生了共鳴,去看《莫西之地》(
Moxyland)吧——它是南非作家勞倫·伯克斯(Lauren Beukes)的處女作。和《急轉直下》一樣,《莫西之地》發生在不遠的未來,每個人都成為了手機和社交網絡的奴隸。
4.《版本控制》(德克斯特·帕默)《版本控制》(
Version Control)是2016年最好的科幻小說之一,故事發生在一個大學城,那時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路,人類沉迷於社交網絡的程度已經要將自己異化成「數據操縱的提線木偶」。在這個看起來毫無新意的設定中,德克斯特·帕默開始嘗試科幻小說中最難寫的一個主題:時空旅行。《版本控制》是一本充滿靈感的作品,每個科幻迷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5.《天堂車床》(厄休拉·勒奎恩)《黑鏡》系列給我們的感覺像是一個即將走向的噩夢,而《天堂車床》(
The Lathe of Heaven)則真的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可以用夢境改變世界的人。當威廉·哈勃(William Haber),一位自負的科學家,發現了喬治·奧爾(George Orr)的這個超能力的時候,他強迫奧爾讓自己用機器去操縱他的夢境。就像《黑鏡》最精彩的那幾集一樣,美國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考慮的重點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哲學問題。她質問我們:人們對探索烏託邦的努力到底有多容易走向烏託邦的反面?在書中,當哈勃強迫奧爾去夢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世界的時候,結果是所有的人都變成了單調的、無聊的灰色。奎因說這部小說是她對菲利普·迪克(Philip K.Dick)的模仿,《天堂車床》則是對迪克的經典科幻作品中各種瘋狂噩夢的致敬。
6.《盲區行者》(菲利普·迪克)任何一個推薦精彩科幻小說的書單,如果少了菲利普·迪克都是不完整的。《盲區行者》(
A Scanner Darkly)的靈感來自於迪克自己對癮性藥物亞文化的體驗。小說圍繞一個臥底警員鮑勃·阿克特(Bob Arctor)展開,他深入了一個使用新型毒品「物質D」(Substance D.)的販毒團夥內部。小說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構想,包括可以投射出不同人的照片從而讓別人無法辨認出這個人真實身份的制服。故事以一個精心設計的轉折結尾。
7.《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村上春樹的名字並不經常和科幻小說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通常都是現實主義或者魔幻現實主義的,但是這部小說是個例外。《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混合了黑色、幻想和科幻等元素,講述了兩個交織的故事。第一個故事的「我」是一位服務於「組織」(System)的計算士(Calcutec),他為組織工作來對抗偷竊數據的犯罪團夥;故事二則是超現實風格的幻想作品,在故事中,居民們的心已被嵌入獨角獸頭骨化為「古老的夢」,存放在圖書館中,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閱讀這些夢。兩個故事在一個非常巧妙的轉折之後相連,讓讀者思考感知的意義和個體身份的存在。
8.《信息民主》(馬爾卡·奧爾德)《黑鏡》第三季關注的重點是信息是如何被控制的,以及在信息被錯誤的人操控之後會發生什麼。女作家馬爾卡·奧爾德(Malka Older)的處女作也關注信息操控,在她的作品《信息民主》(
Infomocracy)中,操縱信息的人是政府。這個科幻驚悚小說描繪了一個被「信息」搜尋引擎公司操縱的未來世界,這個公司將世界改造成了一系列不同的政體。這本書非常好地探討了信息對政府政策和選舉的影響,甚至比《黑鏡》中最陰暗的幾集更讓我們覺得離奇和荒誕,堪稱美國大選年的最佳讀物。
9.《群馬潰散》(布萊恩·埃文森)如果你最喜歡《黑鏡》中比較恐怖的《白熊》(
White Bear)或者《終極玩家》(
Playtest)這兩集,那你一定要趕緊去看看布萊恩·埃文森(Brian Evenson)的作品。伊文森可以說是一位恐怖文學大師,他在書中用優美的辭藻講述科幻故事,並且其中總能透露出一絲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懼感。你可以把伊文森的任何作品放在這個書單裡,但是他的最新作品《群馬潰散》(
A Collapse of Horses)是一部質量不輸其他作品的小說,其中還包括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短篇科幻恐怖小說《塵埃》(
The Dust)。
10.《荒野》(茱莉亞·艾略特)在《荒野》(
The Wilds)這部故事集裡,茱莉亞·艾略特(Julia Elliott)講述了一個南方哥特風的科幻故事——你可以想像一個弗蘭納裡·奧康納版本的《黑鏡》。艾略特切入的視角十分獨特,比如其中一個叫《四肢》的故事,講述了一個護理院中,人們用仿生肢(Leg Intuitive Motion Bionics,簡稱LIBM,「四肢」)行動的故事。在其他的故事中,還有想通過給機器人下載十四行詩和小說來讓他們體驗愛情的實驗,以及富人們通過控制疾病來延長壽命的溫泉療養中心。這些故事不但有引人入勝的背景設定,而且還有艾略特那充滿韻律和迴環的哥特文風。
11.《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特德·姜(Ted Chiang)寫作的故事雖然不多,但是卻憑藉這些故事收穫了自己的事業,以及幾乎所有主流科幻文學獎項。你大概可以想像得到他的作品有多好了。如果你喜歡情節緊湊又引人深思的科幻作品,那沒有什麼比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更值得推薦的了。這個系列的所有故事都以「如果」開始——如果世界上真有巴別塔存在呢?如果我們發現數學其實並沒有用呢?如果正在實驗的藥物突然讓一個人變得異常聰明?在每個故事中,特德·姜都嚴格地遵循著故事的邏輯,並且也精心塑造著人物形象。雖然他一直比較低調,但是今年,隨著根據《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的好萊塢電影《將臨》(
Arrival)在秋天上映,他將會更有影響力。
12.《信仰的國度》(喬治·桑德斯)美國作家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可以說是最知名的諷刺科幻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通常不那麼恐怖,往往比較滑稽(《黑鏡》與此相反,在《黑鏡》系列中幾次嘗試想走幽默路線,比如《沃德時刻》,通常都是不那麼好的幾集)。桑德斯寫作的都是精彩的短篇小說,涉及科技、公司和政治對人類的腐化。《信仰的國度》(
In Persuasion Nation)並不是他最好的故事集——最好的應該是《天堂主題公園》(
Pastoralia),但這卻是桑德斯談論科技最多的一本。《我會說話》(
I CAN SPEAK!TM)是關於一個面具的故事。故事中,父母在孩子的頭上帶上機器面具,假裝孩子可以說話。《我浮誇的孫子》(
My Flamboyant Grandson)想像了一個充滿監控的世界:每個人都佩戴著可追蹤設備,大公司通過這些設備來向所有人投放個性化的廣告。《喬恩》(
Jon)則關於一群孤兒,這些孤兒被當作公司的實驗對象撫養長大,如果他們移除了植入的晶片,就喪失了語言能力,只能不斷地重複廣告詞。和《黑鏡》最好看的那幾集一樣,桑德斯依舊試圖在最虛無的地方尋找人性的存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