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推出「黑鏡互動電影」,既是營銷噱頭也是影像實驗

2021-01-11 界面新聞

本文涉及輕微劇透,但別怕因為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

擅長搞事的Netflix又來了,在12月份接連上線了威尼斯金獅獎作品《羅馬》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蒙上你的眼》之後,Netflix負責科幻作品的推特@NXonNetflix在月初放出之後的上線預告中,有意或無意的洩露了《黑鏡》第五季將在12月28日上線的消息。

雖然隨後這條消息被刪除,但不少用戶已經在能在Netflix的頁面搜索到這部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這部時長1個半小時名為《黑鏡:潘達奈斯基》的作品被標註為一部電影,這意味著這將是獨立於劇集的首部「黑鏡大電影」。

標題既然被群眾發現,Netflix也不打算再藏著掖著,於27日發布了這部電影的唯一一支預告,並確定將在28號全球同步上線。這種突然襲擊式的營銷花招,Netflix在今年的超級碗上便用過,超級碗中場休息時發布了《科洛弗悖論》的首支預告並宣布當晚就會上線。不過《黑鏡:潘達奈斯基》不光是有這樣的營銷花活,更重要的是其電影形式本身。

在正式發布前,雖然Netflix將這部電影的時間標註為1小時30分鐘,但是韓國評級網站給出的時長是312分鐘,即超過5個小時。從這一時長來看,這明顯不是一部普通電影的長度,而早前就有消息傳出,Netflix正在製作一部可以讓觀眾「自主選擇劇情」的電影,似乎《黑鏡:潘達奈斯基》就將會是Netflix這一嘗試的結果。

第一次點開會有一段教學視頻最終在28日上線之後,Netflix在《黑鏡:潘達奈斯基》的首頁上就打出了「互動電影」的標題,開始播放之後便會出現一臺老式電視機提示你在之後的正片中會有出現不同的劇情選項,你會有十秒鐘時間來做出選擇。而電影正式開始之後,還是熟悉的NETFLIX和黑鏡片頭,仔細看正片就會發現,這部電影雖然還是可以快進快退但卻是沒有進度條的。

隨著劇情推進會有多次類似的選項出現大概兩分多鐘之後,電影畫面上會從底部浮出一段黑條,上面會有兩個選項並伴有十秒倒計時,如果是在行動裝置上可以直接通過屏幕點選,如果是在電視端則可以通過遙控器做出選擇。整個電影第一個選擇其實很簡單,就是為男主角選擇早餐吃麥片還是玉米片,當然隨著劇情的深入這種選擇將會越來越多的影響到之後劇情的發展以及你所能看到的結局。

《黑鏡:潘達奈斯基》的故事與《黑鏡》系列一脈相承,1984年男主角史蒂芬根據一本名叫《潘達奈斯基》的小說想出了一款同名遊戲,他需要不斷的完善這個遊戲,作為遊戲創造者他又同時深陷與現實世界的糾纏。因為是一部「互動式電影」,所以不同的用戶做出不同的選擇之後,最後能夠看到的結局也不相同,比如我在做出了21次選擇之後,男主角大戰女心理醫生和爸爸,在他高喊一聲:「未來的朋友你們滿意嗎?」中結束了全片。

男主角本身便是在設計一款通過選擇推進的遊戲但其實在這個時刻並非整部電影真正的結束,它會提示你可以回到之前某一個選擇,如果你重新作出選擇然後劇情又會走向另一個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想要真的看(玩)完這部電影需要花費超過五個小時,因為很多時刻是需要你重複某一段劇情的。

根據編劇Charlie Brooker和Annabel Jones在接受《好萊塢報導》採訪時所說,《黑鏡:潘達奈斯基》共有五個不同的結局,最快一次來到結局大概需要花費40分鐘,一個半小時的標註時長是基於平均時間而言,而整個劇情的不同排列共多達1萬億個,當然其中也包括了男主角吃什麼早餐或者聽什麼音樂這些最基本的選擇。

將劇情的走向選擇權交給觀眾的嘗試從來都未間斷,2016年便有一部真人互動電影《夜班》問世,該片一共設計了 180 個可以做出選擇的時刻、以及 7 個不同的結局,隨後還作為遊戲上架了著名的steam平臺。最近幾年愛在手機上做影像實驗的史蒂文·索德伯格,去年也為HBO打造一部名叫《馬賽克》的項目,採取「分支敘事」的手法,觀眾可以自己選擇人物視角來觀看劇情進展。當然這兩部作品最大的相同之處都是需要一個獨立的app,同時由於太過小眾導致無人問津。

《黑鏡:潘達奈斯基》上線之後便成為了國外社交網絡熱議話題但到了如今炙手可熱的Netflix這裡,其一舉一動無疑都會引起大眾的關注,Netflix 去年其實已經在其新動畫《穿靴子的貓》裡做過簡單實驗,讓觀眾用遙控器幫靴子貓做決定。《黑鏡:潘達奈斯基》無疑是將整個體驗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作為一個全球型的流媒體平臺,保障觀眾能夠在線觀看這樣一部體量的作品並不卡頓的實時做出選擇讓劇情流暢發展非常重要,這一點來說Netflix無疑要比很多獨立嘗試這樣作品的創作者擁有更強的技術實力,並且配合其巨大的營銷和發行渠道,這樣一部「話題之作」很容易成為行業熱點,起碼今天在Twitter上便佔據了話題榜頭名。而因為這種形式無法再通過盜版資源體驗,很多國內觀眾甚至開始冒險想給Netflix打錢,這一波年末業績衝鋒無疑又要大獲成功。

Netflix本身也作為一個元素被設計在電影劇情之中但凡《黑鏡:潘達奈斯基》這類作品出來的時候,勢必會有人很輕易的判斷「這是一部形式大於內容」的電影,或是「這不就是遊戲」等犬儒句型層出不窮。但無論如何這部電影的「形式」確實很重要,重要到Netflix需要在首頁專門用一個「紅標」來提醒,甚至做一段教學演示來幫助降低用戶學習成本。

而回到內容本身,形式之外,這部從劇集衍生出來的電影其實依舊保持了《黑鏡》系列反思當代科技與人關係的命題,某些時刻其實是出現了打破第四面牆的效果,因為男主角會莫名意識到他被某種意志所控制,這個意志恰恰就是拿著遙控器的你。甚至Netflix本身也作為劇情元素參與到了其中,非常好笑的是它還一本正經的在電影裡介紹起自己來。

作為觀眾和掌控者你會選擇什麼?自從Netflix接手《黑鏡》這個系列之後,劇集質量每況愈下導致很多觀眾不買帳,大概Netflix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甚至用那位女心理醫生的嘴做出了自嘲:「如果這個Netflix作為娛樂公司,應該會要加入更多娛樂元素吧。」隨後便是劇情走向可以選擇觀眾熱愛的動作場面,大戰一場之後男主高喊:「未來的朋友你們滿意嗎?」,就連坐在電視前的你這次也成了被嘲諷的對象,所以這樣的《黑鏡》你滿意嗎?

相關焦點

  • Netflix的互動電影《黑鏡》(Black Mirror)即將上映
    不要誤解Netflix基於之前的互動電視的最新嘗試:這個絕對不適合孩子。黑鏡:Bandersnatch是Netflix最新的互動視頻。但Netflix之前的努力都是針對兒童的動畫故事,而《黑鏡》則將這種新模式推向了一個更黑暗、更扭曲思維的方向。
  • 全球首部互動電影,7個結局觀眾投票決定,比《黑鏡》早2年上映
    上映於2016年的懸疑片《夜班》(Late Shift),又譯名《晚班》,是全球第一部互動電影。所謂互動電影,是觀眾能夠通過投票選擇,決定劇情的走向。而這,也是電影宣傳期的最大賣點,和上映後最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的噱頭。
  • 互動影視劇或許又是一個悖論!
    去年底,Netflix推出的互動劇《黑鏡:潘達斯奈基》引燃全球。上百種選擇支線、多達五個主線結局、高代入感的故事劇情讓這部《黑鏡》系列新作一時間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光是互動影視噱頭引來的流量,便擠爆了Netflix的伺服器。
  • 《黑鏡》背後的故事,首度公開|劇本|瓊斯|神秘博士|電影_網易訂閱
    」「科技時代的人性清醒劑」,《黑鏡》的「編劇腦洞」從何而來,靈感如何孕育?  《黑鏡》主創團隊如何構建劇中的科技、社會、政治、心理維度,構思刺痛觀眾的思想實驗,從無到有地打造出一個基於現實的幻想世界?  那些反轉不斷、逐步擊潰觀眾心理防線的故事,又從哪些經典之作中吸收了靈感?
  • 《黑鏡》:聖朱尼佩羅-天堂真的存在
    《黑鏡》系列又來了,這次是第三季中的「聖朱尼佩羅」,這個名字又譯為「地球的另一端」,大意也指難以觸碰到的地方,神秘裡存著緊張、溫暖、遺憾。而《黑鏡》的「聖朱尼佩羅」是在荒誕的黑色諷刺劇中尋找一處溫暖,在心底放置一處美好。溫暖治癒系《黑鏡》襲來,將科技的美好來實現人們心中的期願。
  • 現實版《黑鏡》,把魔幻的2020拍成電影
    如果把2020年拍成電影,那麼註定是一部魔幻災難狗血爛片,也許劇本都沒人敢想出來。相比於以往溫情的年終總結,這次我們更需要的是發洩。網飛最近上線的惡搞喜劇《2020年去死》,就向全世界觀眾發出了玩世不恭的吶喊,把過去一年拍成了電影。《2020年去死》由擅長將喜劇元素與諷刺現實相融合的編劇查理·布魯克(神劇《黑鏡》的主創)親自操刀打造。
  • 致力於空間應用數位化 黑鏡科技發布「X-SPACE」產品計劃
    這些只出現在科幻片裡的場景,被黑鏡科技宣布有實現的可能。據黑鏡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王璽銘介紹,黑鏡科技致力於打造基於數字裝修、視頻、內容、空間交互和智能終端的空間物聯生態系統,而近日發布的「X-SPACE」計劃,則是公司經多年沉澱,開發出的創新型產品體系。
  • 疫情來襲 CEF實驗影像中心推出線上影展《1:99》,用藝術回應現實
    3月10日,CEF實驗影像中心推出了全新線上影展《1:99》。CEF實驗影像中心推出線上影展《1:99》,用藝術回應現實CEF實驗影像中心事實上,疫症與城市和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如何與家畜、動物、微生物以及大自然和平共處。《1:99》提醒我們:細菌隨著人類和社會進步而進化,變相令疾病越發頻繁。
  • 《黑鏡:潘達斯奈基》它成為世界上第一部互動式的電影自選劇情
    黑鏡系列之前大部分集都埋藏著克蘇魯主題,主角越是如實按照規則走下去,就越離毀滅更近一點。這集的克蘇魯主題像是更明顯了,史蒂芬從一本和片名同名的邪門小說裡逐字逐句尋找能使自己事業成功的線索,從而在不同種類的毀滅結局中循環再循環,他的一生就像是獻祭給惡魔/觀眾的惡趣味了(像不像卡朋特的《戰慄黑洞》?)。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支離破碎的故事,也是如夢般的電影!
    留著長捲髮、穿著墨綠色的修身連衣裙、塗著優雅美豔的紅唇,湯唯和黃覺仰拍的親吻畫面,也讓粉絲認為這是一部浪漫深情的愛情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光是預售票房就突破了一億,可以說是2018年最成功的一次電影營銷。
  • 《黑鏡》中,有哪些黑科技已經變成現實
    >《黑鏡》之所以能讓人感到恐懼,不是因為誇張,而是因為它太真實了,這些黑科技產品正在研發中,「科技失控」的局面似乎就在不遠的未來了。哈佛大學現在有60隻人造蜜蜂,研製的目的正如《黑鏡》中的設定一樣——防止物種大規模滅絕。這也預示著蜜蜂這個物種的生存狀況有些危險。但是如果你看過《黑鏡》這一集,你就知道這些蜜蜂是有多麼可怕了。
  • 蔚來汽車拋出的固態電池概念,只是一個營銷噱頭
    在全球車企中,創造價值的企業家很多,但懂營銷,善於傳播價值的企業家,其實並不多,國外「上天入地」的馬斯克是一個,而國內,筆者認為蔚來的李斌也是一個「營銷大師」。說馬斯克善於營銷,相信大多數人沒意見,那麼李斌為什麼能算一個?其實在中國車企的掌舵者中,李斌是一個非常善於營銷的人。
  • 北京影視研究基地舉辦研討會 探討電影營銷新時代
    來源:新浪娛樂首屆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的分會研討會「新消費時代下的跨媒體電影營銷」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新浪娛樂訊 2020年12月2日下午,作為首屆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的分會研討會「新消費時代下的跨媒體電影營銷」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該研討會由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主辦,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
  • 現代電影中的時間:德勒茲《電影2:時間-影像》
    沒有堅定的個人哲學,就無法拍出好電影。——讓·雷諾瓦雖然德勒茲沒有用電影拍攝的年代劃分電影,但很多現代電影屬於時間-影像。閃回鏡頭構成時間分岔,每一次閃回都是對線性時間的解構,也是一次可能性,提醒觀眾對每個閃回鏡頭,對閃回中的真實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因此,回憶-影像的特質是「生成」,而不是構成。構成是「早有預謀」,而生成則是在當下、在現在中生成的。
  • 《黑鏡》Black Mirror(英)
    主演:海莉·阿特維爾 多姆納爾·格利森 播出:BBC 進度:第二季  去年冬天,一部名為《黑鏡》的三集迷你劇自英倫大地火速席捲全球,憑藉著對於現代科技、公眾媒體和政治體制的諷刺和隱喻,以極端的黑色幽默及前衛的現代題材贏得了口碑上的一片叫好聲,甚至超越了人氣極旺的《神探夏洛克》與《唐頓莊園》等熱門英劇,被無數文藝青年奉為心目中的「神劇」。
  • 還是只是單純的「營銷噱頭」
    目前市面上採用曲面屏的手機廠商逐漸增多,也給人們增添了更多手機的選擇性,曲面屏的設計雖說美觀驚豔,同時也有人認為只是營銷噱頭,那麼下面就來講解一下曲面屏手機的優缺點,曲面屏和全面屏有什麼差別,究竟是不是單純的營銷噱頭。
  • 藍光對皮膚的「傷害論」是不是謠言,是否護膚品行業的營銷噱頭?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狂歡節就要來,淘寶、京東、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的各大防藍光品牌,又在預熱他們的營銷活動,花式促銷「撩動」全網人民的心。對於防藍光眼鏡,我們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它可以阻隔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藍光,減少電子產品的藍光對我們眼睛的傷害,緩解眼疲勞、眼酸等眼睛難受的症狀。
  • B 站推出新影像計劃,綠廠笑了
    近日,B 站宣布與金雞獎聯合推出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屆時將頒布最佳鏡頭記錄,最佳攝影技術和最佳實驗影片等六個大獎,此次合作,標誌著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導演,全民導演的時代正在向大眾走來。(B 站攜手金雞獎推出新影像計劃)如今我們想要用手機拍出一段視頻是非常簡單的,不過要是想拍出好看的手機大片就必然得有好的手機影像系統,作為我國手機頭部產商的 OPPO 在這一方面就有很多的技術積累。
  • 沉浸式電影DAU:一場藝術革命還是一次恐怖實驗?
    項目如今已經產出14部電影長片,其中的《娜塔莎》入圍了今年的柏林主競賽單元,引發極大爭議。對於真實的暴力、性行為的記錄,也激蕩出截然對立的情緒。有人把這種打破影像與真實之間界限的作品看作是真人版《楚門的世界》,認為其是電影史上的重大突破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