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3月10日,CEF實驗影像中心推出了全新線上影展《1:99》。該展覽是策展人郭瑛以香港市民習慣的消毒水調配比例來命名的,用以回應疫情肆虐的當下現實。
CEF實驗影像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是一家致力於影像的展映與研究的機構,由藝術家陳友桐發起和設計,「在線文化藝術(深圳)有限公司」出品贊助,履行團科技小組擔任技術開發。中心從2017年4月發起到今年5月正式啟動,歷時整整兩年的時間。
CEF實驗影像中心推出線上影展《1:99》,用藝術回應現實
CEF實驗影像中心
事實上,疫症與城市和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如何與家畜、動物、微生物以及大自然和平共處。
《1:99》提醒我們:細菌隨著人類和社會進步而進化,變相令疾病越發頻繁。不論我們如何提高警覺,傳染病總殺得我們措手不及,從而帶來的種種的社會問題,也逼迫我們反思人性;至於在家工作的這段時間,整個社會也因此放慢了步伐,我們也發現了新的生活節奏。
下載微信APP ,掃二維碼進入觀影
由五位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創作的七個錄像作品將帶引我們更深入探究這個主題:徐世琪的 《宇宙急Call》及《宇宙急Call之頭足獸》提出在科學之外了解傳染病的各個信仰體系,強調以科學為唯一主導的知識系統全盤崩壞的危險。Mariam Ghani的《Dis-Ease》是一篇論文的摘錄,討論著有關疾病的電影、暗喻、還有「向疾病宣戰」的後果。Jeamin Cha的《當值》透過追蹤一個保安員和起居照顧員的日常工作及尋找兩者的交匯點,呈現「照顧」及「保衛」的雙重身份之下的矛盾。Luiz Roque 的《天堂》 與《白年》以媒體及流行文化作為媒介,詰問一個人的分離意識如何遊走於官僚框架與潛在的生活之間。最後,勞麗麗的《冷火》以既不隱定又不可預計的發酵過程作為隱喻,巧妙地引領我們感受日常生活中無以名狀的瑣碎事帶來的不自在。
值得關注的是,《1:99》展覽是在流媒體平臺上呈現給觀眾的,在疫情將人們「禁足」在家的時候,這樣的形式不僅從事實上解決了人們無法聚集的困境,也成為新媒體技術對影像藝術的一次重塑。
新媒體的發展讓我們獲得了觀看實驗電影的便利,只要下載微信(WeChat)並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參與到這場影展之中。
據悉,該展覽只是這個項目的第一期計劃,之後CEF實驗藝術中心還會在這個基礎上更新第二期作品。
關於策展人:
郭瑛女士自2013年起成為獨立策展人,策展不同的國際藝術項目。她先後出任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楊嘉輝的賑災專輯」策展人、2017年利物浦LOOK國際攝影節首席策展人和2014年英國曼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天下無事」聯合策展人等。郭女士於2014年在香港成立Art Appraisal Club以推動本藝術評論發展及鼓勵批判性思維。
作為國內首個在線的影像中心,CEF實驗影像中心結合移動網際網路的特點,創造新的展映方式和檔案模式。可以說,它是一個在線電影院,也是一個數位化資料館。據陳友桐介紹,CEF實驗影像中心沿用了電影院的院線排片方式,定期定時展映,並持續邀約策展人策劃和梳理展映專題,推介優秀創作者和影像藝術作品。與此同時,CEF梳理影像藝術的學術脈絡,為藝術家和影像機構建立開放的數字檔案,方便公眾檢索與觀看,同時開展學術交流。
這是一個技術與學術並舉、線上和線下聯動的數位化影像中心。CEF實驗影像中心不僅支持在線展映以及數位化檔案,還支持手機端與線下投影放映設備的聯動,這顯然有利於影像作品的多渠道傳播。CEF實驗影像中心針對網際網路這個時至今日最大的同時也最雜亂的影像檔案庫,無疑給出一個積極的、具有建設意義的回應。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團隊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長按或掃碼關注
凹凸百態 光影日誌
原標題:《疫情來襲 CEF實驗影像中心推出線上影展《1:99》,用藝術回應現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