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微丨展丨廳
實驗藝術學院
【展廳入口】
請掃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觀展
搜索「作者姓名」或「學號」可直接觀看作品
序言
實驗藝術學院的歷史使命
每座大學、每個學院都是有其歷史使命的。實驗藝術在經歷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探索之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並且獲得中國民眾在心理上的認同。今天的實驗藝術,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開拓精神、冒險精神、實驗精神的集中體現。
未來,我們必須做出真正的創造性的貢獻。此刻正是時候,我們要來再次思考和定義實驗藝術學院的歷史使命。
作為一家學院,培養人才是題中應有之意。而實驗藝術學院所培養之人才,應熟知國際當代藝術之全局和百年來中國藝術家之探索,自覺地傳承百年來的探索者的精神與命題而再出發。這樣的學院所培養出的,應是充滿社會關懷、人文情感、對傳統的深情的對未來新事物充滿好奇的積極的實踐者。心志純正高遠應為第一位。我校師生,為百年藝術實驗的繼續突破與否的託命之人。實驗藝術學院不以誕生庸俗的網紅為驕傲。不以畢業生尚能靠著辦個考前班餬口為滿足。與藝術史上前幾代藝術家所不同的是,這所實驗藝術學院所培養的學生,應該以文藝復興全人教育理想為目標,以打破學科藩籬和西式個人主義身份標識標籤為目標,尤其是克服當前中學教育文理科分界,以好奇心為渠道,俾使寫作、研究、策展、創作完全融為一體。
作為一種研究機構,實驗藝術學院的使命是:整理近百年來現代主義以來的實驗性藝術實踐的經驗,尤其是40年來當代中國實驗藝術的經驗,將個人的無意識的探索、感性的朦朧的直覺的實驗加以梳理,組織成一種學科化的、有課題性的、以知識共同體方式全面鋪展的學術工程。將藝術實驗變成可驗證的可持續推進的,從而完成實驗藝術的理論建構和教學體系建構。這猶如科學實驗由紳士科學家的業餘探索,進入到大學實驗室的集體攻關狀態。在這樣的研究中把握創新的規律,從而促成實驗藝術的中國方式的生成。尤其是促成實驗藝術創作的方法論,和實驗藝術與社會關係的本體論等系列基礎理論問題的提出和解決。
此時此刻,中國社會幾十年來急於快速前進,未及沉澱下來去進行深度反思。而中國藝術已完成改變閉塞局面之破牆使命,而轉向真正重新貢獻新思想體系與世界的造塔的使命。但要造塔,基礎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地基。而這一地基的築成,正是我學院應當承擔的責任。因此我學院除了培養藝術家之外,負有使命去重新書寫藝術史。數百年來形成的偽史應被全面質疑直到被推翻。每個師生先重構自己的耳語的藝術史,先告別和拋棄流行話語的騙局,則新藝術史的建構必將啟動。
具體來說在藝術界內部,它表現為藝術家應如何行動,才能在已經日益嚴密而自動化運行的美術館、畫廊和展覽體制之外,重新建構與社會的直接關聯。去對抗我們自身的藝術想像之中盤根錯節的自我體制化和自動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閹割。
作為一種社會裝置,實驗藝術學院出現在中國社會最終基本擺脫貧困,中國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最終結束過往百年歷史屈辱,重新在政治經濟上崛起之時。崛起的中國必將思考更多人類問題,承擔更多世界性責任。當代中國的實驗藝術須能真正對世界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方足於配此一大事因緣。中國文明的獨特性不但已經得到闡明,並且也將重新獲得尊重,而中華文明中的某些要素將成為人類理性規劃的一部分。
中國藝術家談論了上百年的東西方問題、傳統與創新的問題,這些話題可能將逐漸式微。而全人類正在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挑戰,人工智慧將給人類和他們的藝術帶來什麼,今天的我們還無法完全理解。人類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情感生活都可能面臨著重新組織。娛樂主義主義和消費主義正在努力利用人工智慧來放大自己的邪惡和膚淺,把我們的青年變成從表情到言語,從記憶到思維都碎片化的腦殘。我們則要去引用人工智慧及其他新技術作為創造力增強工具,去重新思考「人類」作為一種作品方案,在今天的隨機應變。
如果說包浩斯是為了創造出適應工業革命的美學,黑山學院是為了用前衛藝術的精神對抗正在全面統治世界的消費主義和娛樂主義。那麼我們的實驗藝術學院,應該是為了應對中國文化復興局面和人工智慧的到來的技術前景而存在。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今天的實驗藝術學院和同學們的歷史使命。
實驗藝術學院院長 邱志傑
實驗藝術學院
姓名:童言明
學號:12170300011
《李家村:肖像》,綜合材料攝影,尺寸可變
研究方向:圖像與符號語言研究
指導教師:鄔建安
【作品介紹】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城市人,一直以來頭腦裡的「鄉村」似乎只是一個地理概念,那裡有山水,有田園,有新鮮的空氣,有著完全不同於城市的景象。對於生長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我而言,鄉村成了我心之所向的「桃花源」。
懷揣這份熱情,研究生期間我將目光聚焦在了「藝術鄉建」的議題之上,並且在導師的幫助下得以有機會走進鄉村,以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身份親臨鄉村建設的發生現場。在鄉村工作學習的一年時間裡,我以更近的距離看到了諸多鄉村的美好與無奈,而這份五味雜陳的感受,便凝固在了《李家村》系列作品之中。
「李家村」是我虛構的一個村莊,選擇這一名字的原因在於如果你在中國地圖上搜索「李家村」,你大概可以獲得將近2000個相同的地名結果,這龐大的數量取消了「李家村」作為地名的個性,「李家村」便成了沒有個性的大多數村莊的象徵。這也就意味著我所虛構的李家村將是一個開放的村莊,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不斷生長的過程之中。本次展覽呈現的是該系列作品中的 「肖像」。
「肖像」是我對生活在李家村的部分人物的描繪。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在其裝置作品《盒子系列》中,將一些物品通過一種神秘的方式組合在一個精巧的盒子中,似乎在吟唱一首首關於物體的詩。受其影響,我在肖像的創作過程中沿用了相似的手法,但不同的是我更側重於敘事的因素,嘗試書寫「物體小說」。因此我在表達人物關係的過程中,運用了重複的意象,使這些物品成為敘事的線索,比如,象徵家庭暴力的圖釘在李和慶一家人的形象中重複出現。
需要說明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皆為虛構。
姓名:肖寧
學號:12170300018
《「聊傷」計劃:終有一天》,3D模型、視頻
研究方向: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在懵懂時期被侵犯過的孩子,在多年後才明白自己遭遇了什麼。因為剛開始不清楚這件事是什麼概念,所以他們的狀態會跟之前沒有太大差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明白了這件事的意義以後,潛藏的精神創傷可能會造就他們敏感的神經系統。如果程度較深,甚至患上有創傷後應激障礙,過去痛苦記憶的碎片會不時地閃現。
有很多「受害者」長大後外表看似平靜美好,甚至是不起眼的普通人模樣,但被掩蓋在記憶深處的傷痛卻還是不時地的會從眼底流露。我接觸了一些相關受害人,本次的影片內容也是根據聊天的內容選取片段呈現。我發現經歷過黑暗的孩子不會忘記黑暗,他們會比別人更加相信光明,同時也註定更加敏感,而敏感不是個貶義詞,那是一種自我保護,因此旁人的一絲溫暖在他們眼裡倍感珍貴。
因為童年被性侵的痛苦和來自社會的壓力,我們知道有一些「名人」已經選擇了自殺,而此刻我們身邊那些還活著的「普通人」正在掙扎。就像魯迅所說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希望大家能夠放下成見,「性侵受害者」沒有特定形象,他們大多數看起來就是你身邊的普通人,也不分性別。他們沒有做錯什麼,但自責、羞愧、憤怒甚至絕望仍在糾纏,你的溫柔以待很可能無意中會拯救一個生命。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我不知道,我知道旁人是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也知道現在也許改變不了什麼,希望終有一天,我們能改變這個現象,他們能治癒心中的傷口。
姓名:王長城
學號:12170300017
《π》,行為錄像,三屏視頻裝置,時長13'36"
研究方向: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於寺院中邀請五位法師執行一次特殊的日課,完成了背誦圓周率、繞信號塔、放生桌椅等一系列儀式。
姓名:張先旭
學號:12170300005
《不許迷惑》,現成品、綜合材料,360x600x300cm
研究方向:物質化呈現
指導教師:張國龍
【作品介紹】
這是一個過程。始於「你應該如何如何」的建言。反覆咀嚼這種建議會有一種暴力的感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被建議者的方向。抽離出其中的強制性、暴力性因素,最終的敘事就是,束縛—反抗或和解。作品三個主體是三個不同的程度或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壓抑和屈服的感受。最後的表達就是不許質疑,不許迷惑,不許沮喪。但束縛何嘗不是被束縛,結果通常是兩敗俱傷。
姓名:胡一
學號:12170300003
《正⊃3;》,3D模型、白色大理石,2x1x2m
研究方向:藝術表達的物質化呈現
指導教師:張國龍
【作品介紹】
正⊃3;即正到極致。常言道「行得正,坐得直」;「無規矩不成方圓。」
美術生從小藉助教具以習得「正規」方法。從畫正方體、五官和大衛,分別對應著初學、進階和大學。以正方體為代表的教具,既是教導和傳承,又是標準和規訓。求學者在這正方中成長、也在對抗,不希望自己的色彩被磨滅。
作者直接把自己化為教具,向陪伴一生的基本功訓練致敬。作品由正方體內核引起「我」的形象解構,旨在對習以為常的標準進行呈現與質疑。時至今日,「我」卻已然進入循環,發出新的規訓聲,成為新的「正方體」制定者、傳播者;等待後來者的成長與對抗。
「小時候我看著你長大,長大後我卻成了你」。
姓名:林文財
學號:12170300001
《替身》,裝置,200X400X200cm,影像時長:4'00"
研究方向:實驗藝術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醫學中斷層成像重建的三維虛擬模型成為了感官決策的重要對象。埃裡克·本茨格的顯微成像技術在逐層打磨和拍攝的過程中重建起高精度的可視化虛擬模型,而最後樣品消失了。在這個過程中,替身在層級秩序中被建構起來,它成為實體描述的權利。醫學影像作為記憶容器,將我們的身體直接插入被放大和分類的社會中。這種狀態改變著統治著我們的身體和身份的社會結構,審視著與技術相關的身體和身份理念。身體正進行一種新的衡量,它與非物質的身體相關。替身在製造內外的反差中把生理的身體嵌入到一個虛構的區域,陷入一種矛盾之中。偽影的出現直接與勞動,戰爭,職業,移動相關。它在進行散布和交換的同時也反映了與個體存在相關的潛在的不安全性。意義在層級中疊加和消解。理性觀看下的生理身體變成了荒謬的、對抗性的場景。生成和消亡同時發生。身體內部中每一細小的結構都值得觀看,看它生長。它和政治的昏迷有關、和層級的可視有關,和馴化的麻痺有關、和狂犬病能產生咬人的衝動有關、和信以為真的紊亂有關。
姓名:劉嘉穎
學號:12160300014
《Sound Money 擲地有聲的錢》,3D模型、以太坊區塊鏈技術
研究方向:圖像與符號語言研究
指導教師:鄔建安
【作品介紹】
「Sound Money 」(擲地有聲的錢)系列作品
「Sound Money 」正在拍賣的藝術故事
藝術家劉嘉穎自2017年開始使用以太坊區塊鏈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在2020年畢業展前,她創作了「Sound Money」系列作品。剛開始發布這些作品的時候,關注的人並不多。由於疫情嚴重衝擊了美國經濟,川普政府開啟了歷史罕見的「直升機撒錢」模式,向全民分發美元貨幣。藝術家從中獲得靈感:通過分析以太坊區塊鏈交易數據,將加密藝術(CryptoArt)領域最活躍的一千名玩家篩選出來,並向這些以太坊地址空投了面額為「1000美元」(Thousand Dollars)的加密貨幣。
幾天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Sound Money」系列作品被紛紛出價,限量版的加密藝術作品被銷售一空。這些收藏家發現原來有藝術家在創作關於貨幣的加密藝術作品,他們會進入「Sound Money」的詞條下了解更多作品信息。這是一個有趣的營銷活動,直升機撒錢式的批量複製作品,使得藝術家早期創作的作品得以順利出售。更有意思的是,當這些收藏家看到藝術家以相同標價出售特製的「3美元」、「7美元」時,他們也將收到的「1000美元」出價為1000美金,在加密藝術交易平臺上展開拍賣。
「Sound Money」系列中的零美元作品,大量運用了網際網路文化中的「meme」元素。在這次央美畢業展中,藝術家將包含「meme」的零美元的最新拍賣價格一一標註在作品中(價格以4月28日提交給中央美術學院的版本為截止),這些不同的滑稽的元素,在零美元的觀念內產生一種別樣趣味,藝術家將100張零美元發布到OpenSea上,並設定初始價格為「0」,觀眾可以任意對作品進行出價,藝術家可以選擇同意,或者繼續等待。用藝術家自己話來講,就是,她的每一件作品都與拍賣有關,如果作品沒有被出價,那麼她的作品就沒有「做完」。
劉嘉穎的藝術創作圍繞著「加密貨幣」,「信用創造」,「交易」等主題進行,同時「流量」也是作品的一個很重要的切入要素。
姓名:馮志佳
學號:12170300008
《被挖空的人群》,衣服,300x800cm
研究方向:圖像與符號語言研究
指導教師:鄔建安
【作品介紹】
作品呈現的是一群被挖空的人,其來源於我在繪畫中對線條的理解,比如一幅速寫作品,寥寥幾根線就能把一個物體表達清楚,而且有其自身獨特的視覺感受,所以我嘗試把現實中的物體的其餘位置挖掉,只留下其輪廓線和結構線,看其會出現怎樣的視覺感受。
姓名:黃雯青
學號:12170300016
《魚缸》,影像,時長:3'39"
研究方向: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林中空地有一座奇怪的空房子。它新鮮落成、房門大開,一副歡迎來客的姿態,滿屋的裝置和冷淡的現場適宜進行一場無目的漫遊。在強音的喚醒和視覺的綿長中,凝神和走神被操縱,過去的記憶、鬼打牆的夜路和所在的森林在喚醒和昏睡間忽然不可確證。影像中還對VITO ACCONCI、ELMGREEN & DRAGSET、EDWARD HOPPER和ANDREI TARKOVSKY等藝術家創造的視覺在帶陽臺的二室一廳裡進行悄然地置換。「一切都很像現在,只有少許不同」。
姓名:王彥鈞
學號:12170300021
《青溪夜航》,影像,時長:11'07"
120x150cm(壁面窗口部分)120x150cm(地面作品部分)
研究方向:國際當代藝術體制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侯瀚如
【作品介紹】
2020年4月15晚,沿青溪流域步行,為二十件選作航標(展品)的沿途物體依次點亮、懸掛小燈,形成一夜之間的航道、旅程和展覽。自山野至鬧市,令早已「枯亡」的古青溪在當代南京現形,標識出它嵌入當代城市系統後,在自然、人工、人類間存續的流淌循環。疫情未止,網絡公布地圖和直播,觀眾可自行在城中探索、偶遇。
姓名:朱洽
學號:12170300002
《一個精》,視頻裝置,尺寸可變
研究方向:實驗藝術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這次線上展的作品是預告片,主人公延異的生命狀態,在不斷地敞開中呈現人與他者的關係。
姓名:銀柳娜
學號:12170300015
《族譜系列》,3D列印
研究方向:公共空間與社會雕塑
指導教師:張國龍
【作品介紹】
你我之間一定有這樣一根線。
看起來單獨的你我,素未謀面的你我,無論身處何地始終有這樣的一根線連接著。
在人類不斷遷徙發展中,我們逐漸忘記了我們從哪裡來,模糊了生命最初的源起。目前可以很確定的一件事是:一個人的生命必定是來自父親和母親,來自祖先。當下的我們一定是匯集於千千萬萬個祖先的傳承、疊加,綿延至此。生命經由我們匯集,同時由我們推向未來。
假如早在人類誕生的之初,就有一本族譜開始記錄,記錄著我們全世界的人口發展脈絡,那麼我們一定有著一條相通的線,在遙遠的以前,在未知的以後,這根線在這看不到邊界的的時間與空間裡,有無數次漫不經心地相交、分離、連結,最後不分敵我,不論男女,同生共死。這條線是祖先們,是自己,也將會是我們的孩子。你我無論有多麼的遙遠,這根族譜線會從生命的起點穿越過我們的生命,奔向時間的終點,一直存在,貫穿始終。人類始終是共同體,共命運。
這次畢業展覽的作品構成是截取一段記錄22代人發展真實的族譜中的記錄的和一個人生命構成所需的祖先結構,以及在每一根線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形成的示意,並通過類似於鏡子的通道展現。我想塑造的就是這條線段。
這條線段截取於族譜中,族譜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使我們團結,使我們互助,使我們在幾千年前就孕育出命運共同體的群體意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中,思維裡,生長蔓延,超越個人的生命存在。
姓名:管鈞
學號:22170300023
《家庭照》,單頻視頻 11:14,尺寸可變
研究方向: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這一次展覽的影像是關於我對我家庭移民故事的闡述,是從我的角度講述給十幾年後的孩子的家庭歷史。《家庭照》主要圍繞著記錄的傳承,以及影像的媒體作為一種歷史載體,延續,和演化。影像的素材採用了我父親的家庭錄像以及我這幾年在中國拍的素材。
姓名:鄭嘉燕
學號:12170300012
《異錯鎮-離開小鎮之後》,影像,時長:18′09″,裝置尺寸可變
研究方向:圖像與符號語言研究
指導教師:鄔建安
【作品介紹】
「異錯鎮」是我構建的一個幻想世界。這個世界將由多部影片、繪畫,雕塑、裝飾和偶戲構成。在這裡為大家呈現的是整個故事的第一部分,講述了黑石暗處一個沒交流、沒性別、沒語言、沒文字的小鎮。鎮上的居民只要入睡、做夢,就會被一艘擱淺了的棄船帶到人類社會,因為異錯鎮居民夢中出現的景象會直接出現在現實中,小鎮就會越來越擁擠。
展覽中短片《異錯鎮》講述的是多年以後,做夢被帶走的居民在人類世界從事體力勞動。其中1號和2號居民工廠中的在操控著工具機,1號同時在農貿市場販賣異錯鎮的產品的日常生活。
短片中從演員身上的「可穿戴的偶」到場景道具都運用了雲南傳統手工藝中的扎染,傳統的扎染是扎完染色解開後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作品,這裡我只選取了其中「扎」的這一個步驟,使得「扎」成為一個獨立成型的語言。
作品中的「可穿戴的偶」改變了靜止或提線等靠人手的局部運動來控制偶的運動軌跡。演員的全身都成了控制「偶」的因素。而「偶」身上的肢體也可隨機轉換。
姓名:靳天添
學號:12170300013
《噁心》,單頻影像,時長:10′01″,尺寸可變
研究方向:公共空間與社會雕塑
指導教師:鄔建安
【作品介紹】
影片名引用了薩特的同名小說《噁心》,但並不完全是通過思考存在來感受「噁心」。薩特的「噁心」來源於體驗到現實的解體和邏輯的坍塌,「當你的目光洞穿了周圍事物的表象,看到了表層下的本質的模樣,發現世界的有序性和必然性突然失去,只剩下以偶然性為基調的荒謬。一切原本看上去理所應當的事物,突然都變得不可理喻。」
而到底是什麼使我感到「噁心」呢?看到低劣的群氓魚貫而出時我就噁心;目睹無恥踐踏了一切時我就噁心;想到我日復一日耗費時光我就噁心。當人口成為一種治理,當農場種植動物時,讓生命無意義使我感到噁心。大批的群氓被「龐大而乏味的思想」種植出來,像養殖人一樣,不需要智性與體面的追求,僅僅實現一種簡單的螺絲釘般的功能性,就像屎尿的洪流衝刷了世界,卻被視為天然的正義,這就使我「噁心」。
海河的風輕輕吹,鯽魚悶死在溫暖的水草裡,垂釣和廣場舞點綴風景,日復一日,「沒有什麼新鮮事。」
姓名:李怡萱
學號:32170200022
《輕鬆慶祝每一天》,攝影、綜合材料,100x100cm
研究方向:實驗藝術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中國在飛速發展的都市化進程中,人們普遍經歷一種人與社會的疏離感。通過「輕鬆慶祝每一天」這系列作品,意圖表現中國一線城市中真實的當代生活,我關注的是都市化過程中給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試圖以作品反抗其中的虛偽和物質主義。
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象徵著「美好的生活」,讓客人能夠直接在模擬的居家環境裡體驗「美好」然而在這個美好空間裡,呈現的卻是人們在當代社會中的孤獨,疏離,焦慮及無力感。在此熟悉又荒誕的視覺語言中,現實和虛幻僅一線之隔,間接反映著這一代人在日漸富裕的物質及環境與日益匱乏的精神和生活之間的妥協與困惑,同時也隱含了都市化狂潮下的無奈。
在北京宜家長達四年的拍攝過程中,我從觀察者的角度出發,以智慧型手機在商場進行偷拍,手機在此成為傳達及表現作品的中介。李普曼(Lippmann)認為我們生活在媒介為我們編織的擬態環境中,我們所認識到的真實並非即是客觀事實,而僅僅是一種媒介的真實。因此我以德國杜塞道夫學派(Düsseldorf)「旁觀者」的凝視拍攝,橫平豎直、工整,近似於商業目錄的風格表現,同時我在攝影中插入手繪圖像,強調該語境下的荒謬與不協調。在我所建構的作品語境裡意在深入探討美好生活與真實生活中雙重性,物質與文明間的差距。藉此更深一步討論當代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迫使人們直視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姓名:壽盛楠
學號:12170300010
《繡譜》,綜合材料,90x90x10cm
研究方向:圖像與符號語言研究
指導教師:鄔建安
【作品介紹】
刺繡是人類對圖像像素化表達的古老探索之一,正是針法充當了其中像素點的角色,成為構成繡品圖案的基本單位。而如果我們通過更微觀的視角再進一步去剖析每個針法,那麼長短不一、曲直有異的線段則又是構成每個針法的基本單位。我的創作理念即源於剖析這種單位的嵌套層級關係。我用纖細透明的有機玻璃條塊來充當構成針法的「線段」,通過模塊拼接的方式重新搭建雛菊針、蘆席針、松針、鎖子針、盤金繡、輪廓針、雞毛針、搶針等一系列經典的刺繡針法。我把不同針法放大,用以研究與展示其中線段與線段、線段與底料間的層疊與穿插結構關係;我事先用建模軟體構築每個針法,讓孔位與線段間通過明確的數學比例關係如同符號般固定下來,獲得曼陀羅般的幾何觀感,從而區別於原本手工刺繡的不準確性;我將部分針法的線段首尾相接,形成圈環,以嘗試創造新的針法;我選擇透明的材質,意在解讀針法的正反兩面,同傳統刺繡中只注重針法正面,而背面稍顯凌亂而被隱藏的特點相區別,同時,以透明亞克力代替「絲線」,讓針法透明化,讓每一種針法都具有玫瑰窗般的光感。
姓名:劉迪先
學號:12170300020
《指針》
研究方向:未來媒體研究
指導教師:張尕
【作品介紹】
index是讀取、是寫入也是刪除。index是我們對網際網路下的集體意識的隨機讀取,也是計算網絡對我們的存檔與計算。index表達了我們在計算網絡中的盲目與迷失。也表達了現實世界的真相不斷被覆蓋、被指針操作的混亂與失憶。
這個項目構建了一個包含分享、儲存、互動與遊戲激勵的連接閉環,利用來自網際網路行業的遊戲激勵機制,來篡改、搗毀我們存下的數據,使其逐漸失去「蒸發」。參與者可以通過網站上上傳圖片,並分享連結,受邀者可以參與消除記憶的工作。就如同計算機讀取內存的指針一樣,逐像素的使指針的索引逐漸失去其意義。
該項目是一個網站。首先由我自己開始,每天拍攝一張日常照片並上傳到網頁,形成我的一個日常記錄時間線。被邀請網友打開網址以後,將可以看到我上傳的圖片像素變成了界面中的「磚塊」。當網友通過打磚塊的遊戲行為來參與互動的時候,被打掉的磚塊(像素)將會依照次序重組這張照片,從而稀釋掉我的圖片記憶。
參與可以是多人同時進行,並且每個人都可以在界面中看到同時進行的其他參與者。
姓名:熊爽
學號:12170300019
《冷火》,影像
研究方向: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虛擬世界和網絡空間火的形象還在。他們甚至同樣扭動躍動,只是沒有了溫度。火燒阿房宮,火燒赤壁,火燒布魯諾,火燒白宮,火燒圓明園,火燒趙家樓,火燒大興安嶺,火燒亞馬遜,火燒澳大利亞的山林……這些火都沒有熄滅。
姓名:秦鷹鵬
學號:12170300007
《公園的草地午餐》,單屏影像、1920x1080,時長23'54"
研究方向:影像藝術研究
指導教師:賈樟柯
【作品介紹】
莉莉和小韓對於他們倆經歷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描述,秦導帶著這樣的疑惑來到故事發生的地方尋找蛛絲馬跡。
姓名:王瑩
學號:12160300019
《人群之上》,影像,時長:4'03"
研究方向: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作品介紹】
城中村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典型標本,它作為「廉價城市空間」,為城市化進程中所需的大量勞動力提供了居住地,也為生活於此的人們提供了身體和精神上庇佑。但這種庇佑,往往是有限的,他們的居住環境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幹擾甚至是侵害,其背後所折射出的,則是關於社會制度的缺失、資本對臨時勞動力的剝削、以及社會對底層勞動者人權的輕視。因此,在這一作品中,我選取城中村特有的「握手樓」為切入點,這一特殊的建築形態,使居住在不同房屋裡的人們,有了彼此侵入和傷害的可能。那一支射向對面房屋的箭,所指向的,並不僅僅是某個個體,而有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既可能是傷害的施加者,也隨時可能成為傷害的承受者。城中村成為我們生活空間的一面鏡子,使我們在大時代的洪流中,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來透視個人的境遇、他者的境遇,也從而更透徹的理解自我的境遇。
姓名:洪偉
學號:12170300006
《清掃》,影像,時長:17'35"
研究方向:行為藝術研究
指導教師:宋冬
【作品介紹】
清掃是一個日常行為,但是宋冬老師把它作為給我們教授的一門課程。在平淡中認識平淡。我們每天都在做無數個行為,對於行為本身的體悟和認識決定了發出行為的人到底該何去何從。做《清掃》作品與以前清掃不一樣在於,一個突如其來的的新型冠狀病毒,作為分子世界的它者入侵到人類世界之中,它讓一切既有的秩序和日常都變得非同尋常,同時它也改變了我認知和生活的方式。我用個人化的清掃行為試圖去拒絕它,也試圖去接近它。那一刻我感覺到眼前一片虛無,而那些不可視的東西堅如磐石的一直存在下去。所謂的驚慌失措只是短暫的撞見了自己。
姓名:包婉依
學號:12160300011
《觸不到的人》,交互裝置、錄像記錄,時長:2'15"
研究方向:未來媒體藝術
指導教師:張尕
【作品介紹】
作品由一套三扇門組成的互動裝置及混合現實實時影像組成,透過貓眼,觀看者能看見自己的背影與不同空間門前的人並列在一處。觀看者們以肢體的互動影響混合現實視覺畫面,形成視覺的連鎖反應。
姓名:孫若夕
學號:12170300014
《空間中的三種運動》,影像,時長1'05"
研究方向:公共空間與社會雕塑
指導教師:王鬱洋
【作品介紹】
在環境光線較弱的時候,人眼對環境中的物像識別會產生視覺延遲,物像的「虛影」會隨著視線的移動發生變化。視頻中的三個做著規律幾何運動的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視覺殘像,會隨著自身亮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姓名:康恆
學號:12170300004
《骨架》,竹、紙,225x159cm
研究方向:藝術表達的物質化呈現
指導教師:張國龍
【作品介紹】
作品是我基於湘西鳳凰考察後製作而成。隨著對當地非遺「鳳凰紙紮」考察的深入我發現,當地正處在脫貧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變遷中。百姓處在現代生活方式未建好,傳統生活方式已不在的局面中。作品《骨架》是我針對這次考察後感悟的物質化呈現。
「鳳凰紙紮」代表著當地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匠人們用當地隨手可得的竹子,通過一系列傳統技藝,扎製成各種形象,糊以皮紙,施加彩繪、各種惟妙惟肖的形象在節日裡,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民俗生活。紙紮的材料—竹子,被認為是中國人精神特質的心物, 從相伴相居,演變成了人格化傾向的感知載體。
然而隨著當地城市化變遷,人們從傳統的生活方式中走出,將在現代化的城市中重新尋找自己的歸宿。作品《骨架》傳承傳統紙紮技藝,簡略裱糊皮紙的環節,僅露出「竹骨」的框架結構。「骨架」承載著肉身,竹子同樣承載著傳統精神,我希望在作品中呈現出一種承載與繼承、釋放與突破的關係。
視頻作品請線上觀看
原標題:《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丨微展廳·研究生/實驗藝術學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