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丨微展廳·本科生/城市設計學院(二)

2020-12-05 澎湃新聞

微丨展丨廳

城市設計學院

展廳入口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展廳

搜索「作者姓名」或「學號」可直接觀看作品

視頻類作品請線上觀看

序 言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由於新冠疫情我們被迫開啟新的畢業展覽方式。

大疫使我們被迫開啟了暫停鍵,就像電影《流浪地球》開篇所說的那樣:「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就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變得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充滿自豪的人類從未想到今天會伴著恐慌面對未知的懲罰,大自然敲響了警鐘,喧囂的世界終於靜下來了,這個世界的人類文明仿佛突然停擺,我們不得不重新審思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境遇。

我一直主張疫情下的教學不能只是常態教學, 這次疫情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面臨的最大挑戰,災難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們應該和同學們一起反思,回歸教育的本質,讓同學們懂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心懷友善,富有同情心。

災難是一面照妖鏡,我們看到太多突破了道德與文明底線的行為,踐踏了人的尊嚴,摧毀了文明的根基。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說:「人類從原始部落進入文明的最初標誌,是部落裡出現受傷後又癒合的股骨。大量癒合的股骨,標誌著原始人類開始懂得『憐憫』與幫助他人,而這也正是文明與野蠻之間最根本的區別。」癒合的股骨說明這些原始人在受傷後得到了同伴的保護和照顧,同伴與他們分享火堆和食物,直到他們的骨傷癒合。相互幫助,共克時艱,是人類進入最初文明的標誌,這個意願,孟子將它歸結為惻隱之心,即同情之心。

大疫無義,教育何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使,也駐著一個魔鬼,你用善良去滋養她,喚起的就是天使,而仇恨也可以讓魔鬼狂歡。

我很擔心我們的教育,我們可以對標很多數據標準,反而忽視了育人的本質:信仰的力量和向「善」的從容,反思我們教育的最大缺失是健全人格素養的塑造,是人性的光輝和人文精神。我們有責任塑造同學們健全的人格素養,大愛無疆、心懷感恩、富有同情心、分享和互助。藝術與設計不僅僅是一門職業,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眼光、一種責任,它就存在於日常的生活之中,這種處世態度會在災難面前流淌出向善的從容和人性的光輝。

而今的暫停,難道不是轉變的契機,如果人類文明的根基的能夠被病毒淨化,我們真的應該感恩這個「敵人」,我們需要這樣的「敵人」給我們「賦能」,給我們啟示,帶來啟明之光,我堅信這束光可以把不幸的陰霾撕開,讓陽光和希望透灑進來,喚醒人性的光輝……

城市設計學院院長 王中

刁嬋娟

學號 131607033

《雀斑女孩》 金屬 2220*1000*1650mm、 1400*500*174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生發於面頰的雀斑成為作品的靈感來源。作者結合自身經歷,探討大眾對於雀斑的態度變化,同時窺見時代審美發展。瑕疵亦能詮釋出別樣美感,成為個性的標誌。學會悅納自己之時,雀斑會燦若群星。

董方柔

學號 131607194

《生肖異想》 複合材料 4260*330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生肖文化是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文化內涵鮮活生動,我從一個生肖的夢境出發,設計的這一系列藝術品。曾經的我想像自己置身於生肖童話世界之中,和諧靜逸,簡單質樸。我用摺紙的形式表達這種外在的靜,並隱含內在的動,一動一靜正迎合自然之道。

範麗雯

學號 131607089

《ME》 金屬 1050*260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從氣泡鏡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不一樣的「我」,它可以千變萬化,可以隨著觀眾、燈光、環境、位置的改變而變化,每個畫面都轉瞬即逝。希望通過本作品可以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自己並且接受每一個自己。因為你所看到的每一個「我」,都有不同的獨特意義。

連敏婷

學號 131607190

《羽翼》 金屬 2500*150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作品是以鳥的藝術元素為創造靈感,提取翅膀的元素,提煉設計、轉換造型。通過陳設藝術與科學技術融合設計,在設計的造型藝術基礎上,結合聯動結構與聲、光、電的技術應用,展示出翅膀划過天際的印象,同時為觀者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想像空間。

林麗桑

學號 131607069

《put a smile on your face》 矽膠、樹脂 160*240*450mm *7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靈感來源於雲南民間吉祥物瓦貓,在保留其文化韻味的同時,對瓦貓進行現代個性化嘗試創新,賦予其新的活力與藝術語言。並以小丑為主題,來提醒人們,我們每個人都嚮往快樂,但有時候由於某些原因卻把它遮蔽了,那麼它在提醒我們不要遺忘快樂。

石淋梓

學號 131607152

《『鹿』》金屬 2700*130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歷史脈絡之後,以寫意的手段將九色鹿的形象提煉出來,並以中國傳統的「異時同圖」構圖方式呈現在觀者面前。輔佐以適當的燈光效果,來表現出九色鹿的靜謐幽深。

時雪瑞

學號 131607041

《三彩》 白瓷 120*350mm、330*210mm、650*140mm、390*310mm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作品是在傳統三彩的工藝技法與現代設計美學的相互碰撞下產生的。對稱與非對稱的釉色與紋理之間的相互交融;凹刻的不只是工藝技法上的表現形式,也代表著三彩文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王思棋

學號 131607159

《合》 木、玻璃 1202*421*1074mm 、312*312mm*1049mm、368*940mm*743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作品從榫卯結構出發,採取現代榫的連接方式,展現榫卯的結構美。作品選取具有溫厚感的木材與透明玻璃,展現榫卯連接的內部結構,同時也保持外部造型的統一和流暢感。

王瑤琳

學號 131607136

《山紙川行》 綜合材料 2000*780*100mm*3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生命綿延不息,一張寫滿字的紙並不是它的終點。破碎、揉合、再生之後的廢紙便可重新熠熠光輝,甚至比之前更加奪目。紙如此,生命亦如此。本作品將廢紙材料製作成變色紙漿,以另類的方式展示千裡江山圖。在溫度的變化下,白色的紙漿開始出現顏色,畫卷重現生機。冷卻後,色彩漸漸消失,回到最初的原點,等待下一次時機。如此循環往復,正如生命不斷綻放的光彩。

王中藝

學號 131607140

《魚遊》 金屬 藝術品:1500*1000mm

圓盤:1000*10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取自於傳統文化中的陰陽魚形環轉相抱的太極圖,提取其旋轉倒置,身型扭轉的造型點,與傳統的竹編工藝相結合,在編織結構上的組合形成肌理效果,在整體結構上的線形疊加營造層次感,創造在東方語境下的陳設藝術品。

於家祺

學號 131607082

《躍動》 金屬 2000*200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這是一個立體懸掛雕塑裝置。從正面看,有聚有散的魚群仿佛在水波間遊動,組成了三隻正在「躍動」的貓的形象,從側面看,魚群仿佛化為了繁星點點,灑落在空間中。貓的躍動,魚的躍動,水波的躍動,共同組成了這幅畫面。

於曉萌

學號 131507329

《鏡像》 不鏽鋼、pc塑料、環氧樹脂

藝術品:600*500*2900mm

展臺:1300*400*5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靈感來源於中國園林中的造石藝術,嘗試用現代化的手段解構,然後用模塊組合的形式重新創作,並嘗試運用新材料演繹山石與園林水系的關係。以重構石與影的關係為切入點,拓展設計具有東方意向的當代藝術品。

張文琦

學號 131607014

《形》特種紙 3500*1400mm

陳設藝術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梁建國、夏德武、江欣宜、陳娜、錢亮

【作品簡介】

摺紙的樂趣大多源自於孩提時期自己動手做點東西來取悅自己。無需太多,僅一張紙,幾分鐘的時間足夠收穫這份簡單純樸的快樂。希望摺紙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在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中煥發新的生命力,也期望人們能夠在充滿壓力的生活間隙中像這樣在一些看似普通尋常的地方收穫一些簡單的快樂。

白冰

學號 131607192

《Unbalance》

23*20*15cm*3、 110 * 90cm *2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動物自身的行為、人類作用到動物身上的殺戮、傷害、利用等行為,與人類渴望生存、無限的欲望往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人類卻給動物和自然帶來巨大的傷害。通過相似的痛苦、相近的生理現象以及具有相關性的行為來體現人與動物之間的聯繫,轉化成首飾並佩戴在具有相似感知的部位來激發更多人與動物關係的思考:身處在同一個生態環境下,人類終究作為高等生物可以肆意利用其他生物,還是萬物皆平等?

賀留洋

學號 131607237

《她我—存留》 30*10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在我的記憶裡,母親半生操勞,卻從未擁有過屬於自己的一套首飾,從我出生到長大,母親溫柔細膩的愛一直如同春雨一般,而我卻不及。所以我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母愛結合佛經中闡述的人生疾苦去設計出一套獨屬於她我的首飾。陶瓷材料相對於其他材料來說是溫柔的,是內斂含蓄的,是與母親樸素的情感表達方式相呼應的,在創作中我將陶瓷和少部分其他材料相結合再與手工雕刻的紋理有機的結合起來,體現別具一格的張力和美感,用以表達我的記憶深處母愛的溫柔細膩。

惠靈欣

學號 131607080

《於時予痕》 35*50cm*4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時間與空間的交界處充滿了個體的生存記憶和情感體驗,而所謂「於時予痕」就是通過三維模型的方式,把時空中的這種情感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

李夢雪

學號 131607118

《潤色青銅》 200*200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自青銅器形的造型特點出發,實現具有反差感知的釉色與造型的融合美感。

冉舒羽

學號 131607078

《裂縫Tearing》 影像 10*6cm,25*18cm, 13*18.5cm,120*120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空想建築與虛構小說,厄運的體系結構。以一座從未使用過的監獄為原型,收集其已有的信息進行寫作,將兩者融合在一個默片的形式中,通過影像的方式呈現。

王淨楹

學號 131607179

《阿米乃》 200*150*120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我出生一個回族家庭,家庭裡定期會有一些和宗教文化相關的集會,在飲食方面,發現好像並沒有針對回族人群特殊的生活飲食習慣而設計的餐具,所以便從飲食文化方面入手,設計一套符合回族飲食習慣的餐具。用花紋幾何圖案設計,簡單的造型以及符合飲食習慣的體量設計將伊斯蘭文化融入到餐具設計當中。

吳瀟涵

學號 131607088

《柱子》 200*200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賽博朋克美學與傳統陶瓷的結合,通過高大造型和特定空間的對比,形成新的視覺感受。

吳曉彬

學號 131607013

《潛意識宗教幻象》 72cm×108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通過構建私人語言,把個體的潛意識宗教情結喚醒,從而在特定空間中呈現出來。

張琳

學號 131607215

《宴》80*400*200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一個黃金滿地、鮮花盛開、歡快自由地遙遠國度,一個傳說中的一方樂土,一場跨越時空的宴會。

張鈺涵

學號 131607158

《本我、自我、超我的抽象化表達》 130*260cm*2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藉助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理論,以綜合材料在質感上的區分和形態上的變化對其進行抽象化表達,去表達我自身對於個體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部分認識。

周騰

學號 131607216

《時器時代》150*65*185cm

陶瓷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黃春茂、羅爽

【作品簡介】

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一些被淘汰一些在進步,這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烙印。

高含

學號 131607064

《拜金主義》 黃金、玻璃、鑽石、pvc 450*150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消費主義的深化引發拜金主義的滋長,拜金主義者在資本的「以太」之光中迷失,甚至神化金錢本身。作品憑藉貴金屬的象徵性含義,假想給予黃金和珠寶治療意義,以醫療器械為載體使其與身體發生「治癒性」連接,試圖引發人們對於拜金主義的深思。

賈韻文

學號 131607114

《傷懷之物 傷懷之神》 銅、綜合材料 420* 240cm 、30*40cm 、360*177cm 、15*30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在高科技與信息化的洪流之下,人類的原始情緒往往被忽視或隱匿。作品截取「傷懷」這一原始的人類情感,對人與生物的終局進行思考與假設:凝重的時間和記憶,內核只是嘆息般輕柔的虛空。而人類的「遺留之物」作為傳遞這一觀念的介質,同時暗示了萬物終將化作一聲無形的輕嘆。

黃曉薇

學號 131607235

《色》pvc、綜合材料 3.5*1.5m、120*69cm、136cm×136cm、120*69cm、136*136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作品《色》靈感來源於一種皮膚疾病——溼疹。作品以金銀為主要載體,鑽石、珍珠、寶石、綜合材料等作為點綴進行創作,從感官上進行主觀表達出本人的理解感受,並希望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共鳴。

呂洪瑩

學號 131607174

《Glistening Ripple》 玻璃、黃銅、亞克力、樹脂、鋼、鍍金 447*238cm 、400*123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水清澈而潔淨,是自然的,有活力的,承載出世間萬物延續的根基,光純粹而光潔,是熾熱的,動人的,是富有生命張力的動態的美學。穿梭的光,流動的水,兩個自然的元素在自然中交織。Glistening Ripple系列作品是以光與水的動態共鳴為靈感創作的胸針系列,將首飾作為載體,呈現自然之美。

馬家欣

學號 131607031

《IJNIURED CUBE》 銅、銀、鍍金

6*6*6cm*12 、366*130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以堅硬為初印象的金屬立方體,受到創傷後會留下什麼樣的傷痕?——通過將人體的傷痕與方塊結合,使有機形的傷痕與幾何形的方塊產生視覺上的反差,同時以金屬材質造形使人們體會傷痕的獨特美感。

秦建港

學號 131607145

《情感幾何》記憶棉、樹脂、銀(鍍金)

400* 240*50cm、400*250cm、250*250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每種情感都是複雜的,但不考慮所有因素,回到最初,它是簡單的,就像當你還是孩提時代時的感覺。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用不可恢復的記憶綿,通過塑造記憶棉與線去表現情感。情感的流露,不可恢復的記憶,通過簡單而又有深意的痕跡表達出來。金銀的線像寶貴的挫折,不管經歷什麼,不管結果如何,都會有所收穫,而這段記憶也非常值得留念。

唐慧

學號 131607028

《溫柔的刺》 銀、矽膠 1.4*4.3m、0.8*1.8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靈感來源於荊棘,選取荊棘形狀尖利的這一特點進行設計。作品尖銳部分採用柔軟的矽膠材質,底部以金屬為主。這樣外形看起來尖利無比,但實際觸碰佩戴卻不會感到扎人。形成視覺與觸覺上的反差感。

王君安

學號 131607084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陶土、綜合材料、矽膠、黃銅

10*8cm、10*8cm、5*2*8cm、16*6cm、

15*6.25cm、15*5cm、6*18cm、6*18cm、

210*297m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個體情緒不同的來源與感受使其體驗的傾向性都有所不同,隨著人類通訊傳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所傳遞的方式愈加複雜,人類情緒的識別與體驗與五感在其中是密不可分的,五感的感知強度影響接受的信號,作者通過這個概念來研究個體情緒的微妙差異。觸、聽、味、嗅、視,每個之間本身的敏銳程度不同以及個體情緒的些許差別,來表達其不同之處,示意遇到感同身受的禮物便去珍惜,感受不到的也給予一份理解與包容,存在即合理。

王沁文

學號 131607019

《分寸之間》 紫銅 400*280cm、100*100*7cm、90*90*7cm、80*80*7cm、70*70*7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人是如此複雜,而相處時的人們當局者迷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於是我從摺疊的形式出發,創作可伸縮摺疊金屬胸針以探索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分寸感,希望相處能簡單些,少一些可避免的冒犯。

韋灩

學號 131607072

《Virtual》 金屬、玻璃、寶石 254*294cm、228*210*48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虛擬實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處理,誇大和隱瞞,真假難辨,我們所聽到和看到的不再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物本質的唯一證據。有了這個主題,我選擇用光作為視覺上的「欺騙」——折射效應,來講述這種不真實的信息傳遞。這種信息難以識別就像這些光學首飾一樣,線索只能通過多角度的檢查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只能通過個人的感受、體會和思考才能看懂。

周雅雯

學號 131607198

《Doris.Z》 異形珍珠、鍍金 100*500cm、150*350cm

金屬工藝工作室

指導教師:李騫,牛若晨,餘瑤,劉芷含

【作品簡介】

「勻稱中若無異點,則無絕色可言。」作品通過《麗姬婭》中對美的闡述,引申出一個為女性所服務,符合女性審美的首飾品牌。Doris.Z品牌理念:不去更改其原本的自然形態,釋放「隨心」一般的美,世界上沒有兩顆完全一樣的巴洛克珍珠,正如每一位女性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作品以珍珠自身形態出發,製作了色彩明快、少女感強甜品系列的首飾品牌。

蔡哲

學號 131607205

《庸醫家族——煮,撣,烘,陳》 白銀、木頭、玻璃、黑色磨砂塑料 1.471*290*657mm、2.412*412*831mm、3.388*388*657mm、4.348*674*488m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以諷刺的治癒形式展現,通過對中醫傳統製藥流程進行分解和誇張化,對現階段青少年缺乏責任感進行的治癒過程,同樣也是對教育和個體與集體關係責任意識的教育本質問題的反思和再造。

過梓安

學號 131607097

《土木形骸——傳說的記述,毫釐的苛求,追逐的輪廓,煩惱的耕種》 泥土、乾草、塑料、植物油、頭髮

190*30*30mm、230*120*15mm、180*195*270mm、320*165*200m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土木形骸》——以泥土與草木為母體,探討和呈現自然與人關係中的地位與立場。從人類文明的進程史上選取進步與反思的節點,映射到個體生命的進步與反思中去。個體看待對待材料的方式也迫使生命群體正視自身與環境、主觀與旁觀、內側與外側的關係。記述——探索——反思——消融,是材料的四種不同的形態,是文明的時間線,是不加修飾的本來面目,亦或是苦苦追尋的答案。

洪天樂

學號 131607239

《「寅」與「午」》系列作品 塑料、亞克力、紅外線測距燈、LED紫外線燈、金屬、厚布料、布料、感應燈 30*50*28cm、45*20*15cm、25*85*55c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寅系列——盾與矛是借用十二生肖裡武肖寅虎而起的,而在《周禮·夏官》中提到方相氏四狂夫即是專門的驅疫鬼者。此四人身披熊皮,頭戴面具,執戈揚盾,帥百隸逐室毆疫。

疫情下公民出門會遇到一系列問題,比如如何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何減少手對物品的接觸等,因此這套產品是根據古代防疫行為,提取出「矛」與「盾」,結合到現在疫情期間的防疫行為,戈古代的一種兵器,以攻為主,盾是用於進攻時防禦的兵器。這好比面對疫情我們所做到的只有兩種行為,主動防護和被動防護,兩者都是必不可缺的。不管是用矛去進攻敵人還是用盾來防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

午——帽是借用十二生肖裡文肖午馬而起的。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是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防止早朝時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從而發明了這個。

宋代官帽的出現是為了防止大臣們在朝堂時交頭接耳,同理,在疫情下,也是為了防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過近,所以,提取了帽翅的元素,設計了一個要配合口罩才能使用的產品,這個產品在出門佩戴時,能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少接觸過近而被傳染的機率,同時因為要配合口罩。也能有提醒人們時刻戴口罩的作用。

劉若涵

學號 131607144

《有意識的自然——光移、風動、水沉》 磨砂合金、玻璃、LED燈、PP塑料、麥飯石、太陽能板、亞克力

373*373*690mm、1455*325*1364mm、

378*191*400m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在非常態場景下與特殊空間中,將生活產品與光、風、水,三種自然形態的融入與結合,設計系列產品包括光移、風動與水沉,讓用戶即使在密閉的空間內也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產品的運轉方式為汲取微量的自然能源,轉化虛自然形態,在合理應用的情況下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產品作為轉化媒介,利用自然中的量質變原理,量變表現其美學過程,質變解決人的生存問題,並維持著可持續設計中的自然屬性。

歐陽梓毅

學號 131607110

《粵憶粵藝》系列作品 塑料、黃銅、木材、蠟

1.107*70*200mm、2.44*44*85mm、

3.216*65*137mm、4.127*68*120mm、

5.200*65*66m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為了推廣廣府文化現代化,讓更多年輕一代喜歡並思考粵語文化,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產生新時代社會價值。我運用了當代戲謔、詼諧的手法解構重組原生粵語,以實體產品作為表達形式,傳統的內核加上新的話語結構。讓大眾在容易接受的範圍中重新思考區域文化的價值和社會作用。同時產品又具有現實功能和教育啟示意義。思考設計的創造力和原生文化的關係,吸引更多的人和設計師參與和改造文化。設計創意尋找新的質料,不失傳統,與時俱進。

蘇怡寧

學號 131607236

《不做旁聽》系列作品 塑料、布料

4.127* 68*120mm、5. 200*65*66m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包含3張展板,四個模型,順序擺放,包含一對耳機,一個裝置盒,口罩及護目鏡

譚瑋怡

學號 131607191

《紙芯——紙新》系列作品 黃銅、桃花心木、紙

199*62.3*279mm、117*66*558mm、

193*64.8*139m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將傳統紙撲工藝與現代工業材料結合,以功能性產品呈現,賦予傳統紙撲以新的可能,使得紙撲工藝能夠更好融入到現代生活環境中。

王子禾

學號 131607214

《草木·呼吸》 布、羊絨 20*25cm、10*15c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為方艙醫院所做的特殊草藥一次性口罩及同樣為在方艙醫院夜間上洗手間不便提拿所做的圍巾鹽水燈。

許彤

學號 131607212

《脆弱·永恆——逆行》系列作品 黃銅、玻璃、皮革

128*128*230mm、131*162*393mm、

203*203*196mm、142*135*63m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以一系列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為載體,體現脆弱與永恆矛盾共存的狀態。四個產品分別代表四個抽象概念,用反常規的設計方式強調其脆弱性,打破平衡,使人反思脆弱的根本原因。

範洪森

學號 131607196

《自衡——動靜結合》系列作品 黃銅、陶瓷、玻璃 19*18cm、25*19cm、15*13cm

新工藝產品設計工作室

指導教師:胡漢華

【作品簡介】

現代工藝和傳統中藥用具結合,傳達傳統中藥重視人體自我平衡的內在理念。整體採用陶瓷和玻璃為主,伴隨銅管的搭配,從視覺和使用體驗中傳達自衡的理念。

楊鑫麗

學號 131607248

《Solar》金屬、塑料、玻璃

400*300*200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華,馮勱

【作品簡介】

聲音是富有能量的,它透過聽覺器官直達人的內心,並產生即時的心理認知反饋。隨著體驗時代到來,重新思考「聽」對個體和環境的引導作用,希望人們能聆聽更多的聲音。作品《Solar》藉助材料結構的研究,賦予物品聽覺屬性,探索「如何定義聲音?如何與之互動?」等問題。一系列會發聲的物件,在人的觸碰動作中進行不同聲響的交織演奏,使人參與到聲音編輯中,以新的方式理解與體會。同時在感官上聯結人與物,讓設計更具親和力和真實感。

何建虹

學號 131607280

《Breathing Light》系列作品 鋁合金、亞克力、TOF傳感器、電容式駐極麥克風、硬體電路

285*285*35mm,285*285*3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孫大力,高揚

【作品簡介】

以光為切入點,思考光能為人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生活壓力和繁雜事物不斷紛擾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從生活密切接觸的燈光切入,通過莫爾條紋視覺運動與燈具相結合,用吹氣點亮光源並營造出「呼吸」的通感體驗。在凝視下觀看燈的趣味運動,感受光影色彩的微妙變化。跟著燈具一起「深呼吸」,輔助進入冥想的狀態,使人生理心理得以舒緩,愉悅心情。

周玥彤

學號 131607272

《椰子椅》 玉米纖維、金屬

1100*950*1150mm,600*900mm,

2500*180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遠

【作品簡介】

就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資源使用和環境汙染問題做出了思考。以創造生態和諧居家環境作為設計的切入點。通過調研與分析,發現了一種天然可降解的自然材料——玉米莖葉進行了實驗和創作,發掘材料的特性,通過創新實驗和加工使材料轉化成可以模塊化生產和組裝的家具。提出了一種自然材料在家居產品中應用的創新型路徑。

馮炳莨

學號 131607298

《發生小盒》系列作品 塑料 4400*2370*208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勱

【作品簡介】

本次設計的出發點是探索「附近」為何消失,並如何重建它。《發生小盒》是一個輔助人們可以在社區發起活動的插件,是一個社區情感發生器,一個拉近距離的紐帶,一個擴大個人影響力的麥克風。

楊豔秋

學號 131607283

《樂&悅》系列作品 毛氈、塑料;布、塑料、金屬

590*400mm;830*102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勱

【作品簡介】

在當代,因為工作的壓力和空虛的精神生活,越來越多人選擇把寵物當作一種心理慰藉和寄託。與寵物的互動不僅可以給人類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撐,還能緩解壓力,甚至可以緩解疾病的疼痛。貓的咕嚕聲就對人體有著良好的治癒效果,系列作品通過設計人與貓的互動去觸發貓的咕嚕聲,讓人們從聽覺的「樂」到情感上「悅」,從聆聽貓的這種低頻的聲波來緩解壓力,調節情緒,促進人的多巴胺分泌,達到「悅」的狀態。貓咕嚕聲是另一種喵星人語言,人們趴在「喵語石」上耳朵靠近音符附近,猶如瑜伽裡的匍匐動作,通過撫摸貓來獲取咕嚕聲;而喵語座」是人在半工作狀態下與貓互動,貓在座椅上行走,在你工作的碎片時間裡與之互動,咕嚕聲便從「管道」裡陣陣傳送。

曾達

學號 131607243

《兀派系列》 金屬、木、膠合板

1400*880*740mm,593*565*885mm,

905* 565*455mm,1400*470* 74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薩日娜,高揚,朱崇軒

【作品簡介】

通過小戶型住戶人群對家具的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在功能屬性及產品類別進行了分析,以使用頻率為依據,以摺疊的方式作為切入點,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切換產品體積釋放空間,從而達到即便是狹小的空間,也能「留白」的效果。設想通過試驗設計出一款家具以一種創新的形式,在滿足人們的基本使用需求基礎上,通過體量的轉換,使用語境的切換作用下,從而改善小戶型住戶人群的生活方式,並帶給家居產品領域中多功能家具一種新的設計方式。

邵亞琦

學號 131607260

《疤痕牛皮到藥品急救包》 疤痕原色植鞣牛皮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華,馮勱

【作品簡介】

皮革疤痕一直都被認為是瑕疵而被廢棄,疤痕之於皮革猶如突發疾病之於人體,已渾然一體。人們廣泛提倡以積極心態面對疾病的同時,也應正視皮革疤痕的存在而非廢棄,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忽視了疤痕皮革的美麗。產品以病變心臟、氣管、血管為設計基礎,以疤痕皮革為材料,通過手工皮具皮塑工藝製作患者隨身攜帶的藥品急救包,包括急速救心丸、哮喘噴霧等相關藥品

和對應急救措施等產品說明,更大程度上提高易突發疾病的急救成功率。

關英男

學號 131607300

《海綿島》 海綿 尺寸隨機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華,馮勱

【作品簡介】

針對於在公共場合中人們的私人領域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焦慮的感受,選擇天然海綿材料,將礁石制為人體的形狀放入模擬海水配比的液體中,生成有機形態的海綿,將其進行加工作為可以穿戴式的防護產品,用以包裹人們,起到隔離與保護的作用,達到安撫人心的效果。

肖子龍

學號 131607250

《Chessman》 金屬、相變材料、綜合材料

118.24* 49.51*h110cm,153.12*4*h165c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遠

【作品簡介】

如今,工業化進程促進社會發展與提高人民大眾生活水平,但工業生產產生的汙染中,大氣汙染所導致的溫室效應,成為了近年來的熱點議題,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從節能環保的話題切入,結合所學專業,通過調研並發掘了一種對環境友好的新材料—相變材料,研究其特性並思考在家居產品上應用可能性,試圖提出一種以新型材料為核心的產品概念,以啟發對於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

宋炎彧

學號 131607255

《成長系列》 木、棉麻、金屬;木、金屬

210*143*60cm,190*130*140cm,

132*66*62cm,125*62* 80c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孫大力

【作品簡介】

《成長系列》是一組多用的、模塊化的兒童家具系列。源於對兒童家具低使用年限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問題的思考,考慮設計一組安裝方便、高使用效益、伴隨孩子快樂成長的一組家具,便有了這組通過模塊自由拼裝而成的《成長系列》兒童家具。變換組合延長家具的使用壽命,節約資源、人力,是對可持續理念的探索和嘗試設計。其多變的功能、豐富的色彩、活潑的造型,為孩子帶來美好的視覺、留下有趣的童年印象、傳遞成長的意義。

吳浩東

學號 131607261

《蹼》系列作品 橡膠、實木

560*580*850mm,400*300*45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薩日娜,高揚

【作品簡介】

以金屬五金件作為連接件的傳統拆裝家具,由於其拆裝方式的繁瑣,讓使用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組裝,因此在家具的廢棄與回收階段,此類家具大部分以未拆解的形態被直接丟棄,自身的可拆裝功能無法得到體現,進而造成了大量回收空間資源的浪費以及增加了後續回收拆解的人力與物力的使用。本次設計將橡膠作為產品的連接件,利用牽拉橡膠所形成的力來固定家具的結構,只需將橡膠連接件從相應的固定點脫離開既能完成拆解,反之亦然。

澹臺柯清

學號 131607267

《重行》 金屬、橡膠、編織物;金屬、塑料、紙、橡膠

1000*800*600mm,1750*1160*1670*95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孫大力

【作品簡介】

在當今社會,老年人口快速增長,其中有大量低收入水平的老年群體,他們對出行工具的需求日益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共享經濟的快速興起,共享單車開始廣泛使用。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大量的共享單車被淘汰與廢棄,造成資源的浪費。本次設計課題基於共享單車出發,將其通過拆解與標準化連接件的組裝,在儘量不增加新零部件的前提下,重新成為可使用的老年工具車。以極低的成本為低收入老年人群提供可用的出行工具,滿足老人出行的助行、運輸、休息等需求。

韓易家

學號 131607277

《嘰》 木頭、皮糠紙、金屬

62*47*40cm,83*58*63cm,1150*1050mm,1150*1050m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薩日娜,高揚

【作品簡介】

隨行家居產品研究,「嘰」通「寄」,寄送、運輸之意,「口」表示運輸狀態的方體,在一邊進行簡單的開合便成為一款坐具,即「幾」如同坐具形態,故名為《嘰》。這款坐具是針對經常搬家的人群進行研究,靈感來源是貨運箱和坐具結合,提出一種「隨行家具」的概念。

餘繼繹

學號 131607294

《連生·成巖》 微生物、碳酸鈣、砂石

160*100*170c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薩日娜、高揚

【作品簡介】

在地球億萬年的歷史演化進程中,微生物充當了獨特的生物鏈角色,它無處不在,我們也在不斷地重新審視它們在生活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將數十億年前存在於自然的微生物礦化效應轉化為人類的利益,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方向。材料形成的整個流程本質上就是大自然中巖石的演化階段。砂石經過千百萬年的沉積變成礦物質在這時間長河中它們在自然界中游離尋找彼此,最終逐步礦化。我所做的便是將這美妙的過程縮短到肉眼可見的幾天之內。

周博楠

學號 131607247

《野生椅》系列作品 塑料、鋁、尼龍、鋁

55*63*63mm,180mm x 180mm x 550mm,473mm x 492mm x 957mm,1863cm x 1670c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勱

【作品簡介】

基於社區中居民自髮帶入公共區域的椅子,稱為野生椅。人、椅與空間默契形成生存規則,野生椅的出現可以反饋社區問題,同時彌補公共座椅的不足,但過於野生而變得「雜草叢生」影響環境產生問題,則需要野生與官方相輔相成共同服務社區。將擁有定位的「野生」球安裝到野生椅,或可投放官方「野生」椅於社區中使用。觀「野」者掌控小區定位,結合線上程序管理社區野生椅數量走向範圍,社區可直觀預測與發現問題,探索未來社區形態。

範鴻緯

學號 131607259

《印魚》 塑料、金屬

129.76* 25.94*33.24cm,20.34*18.7*33.24cm,30*50cm,30*50cm,40*70cm,30*65c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勱

【作品簡介】

塑料垃圾在逐漸地佔領我們的海洋,並且已經進入人類的食物鏈,通過漁船作業過程中,在船隻上安裝此裝置被動地收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

詹前濤

學號 131607288

《捕夢精靈》 綜合材料

14*14*26cm,14*14*20cm,14*14*18c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勱

【作品簡介】

在萬千世界的精彩之下,黏菌們總在夜晚裡翩翩起舞,它們姿態萬千,變幻莫測,在夜世界之中伸展軀幹,探尋未知的好奇,以變幻姿態面對鬥轉星移的世界。「捕夢精靈」為你的黑夜增添一份安心,指引前進方向,渲染一片關懷。

陳綱一

學號 131607302

《洄遊》 廢棄噴繪布 200* 200*150cm

家居產品設計產業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華,馮勱

【作品簡介】

針對城市戶外廣告中噴繪布大量浪費的情況,虛擬一個回收廢棄噴繪布的品牌,通過設計其回收體系賦予廢棄噴繪布再利用的可能性,設計再生產品賦予廢棄噴繪布利用價值。

姚子瀅

學號 131607296

《DOLL MATE》毛氈、毛線、磁鐵、紙板

60*30cm,30*30cm,30*15cm,12*14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張從雲

【作品簡介】

你小時候有沒有在玩變形金剛、芭比娃娃的時候零件、衣服裙子亂丟被媽媽訓斥?

現如今球形關節人偶的受眾人群被稱為「娃娘(爸)」,這一類人群在收納整理時不僅要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空間、雜物歸類,還要面臨娃物的整理。玩偶與人類的生活用品差異懸殊,那麼如何在生活中妥善放置娃物,平衡好生活與愛好,《DOLLMATE》為此而設計。

塗文菲

學號 131607287

《牙籤鳥計劃》 綜合材料 160cm x 100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江帆

【作品簡介】

你想了解小廣告背後的群體嗎?

你知道他們的訴求嗎?

你會分擔城市所承受的傷害嗎?

你願意成為一個「小廣告」嗎?

「牙籤鳥計劃」的帆布包既是被清理掉的小廣告留下的痕跡,也是用新的展示方式來解決其他人的訴求。

文靜雨

學號 131607299

《「美」的代價》 棉,布料,綜合材料

11*15cm,11*15cm,25*21cm,25*21cm,

21*7cm,29* 4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劉文濤

【作品簡介】

本作品以手工刺繡的方式,將卸妝棉上的圖案與貼身物品進行結合,創作出一套首飾。意在將坐如針氈的不適感與追求美的過程結合起來,時時刻刻提醒人們美與汙染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

汪嘉怡

學號 131607271

《肥宅天堂》系列作品 木、金屬、塑料

181*80*88cm,92*170*53cm,15*3.5*1.1cm,

17*6.3*2cm,27*0.4*0.4cm,12*4.7*0.6cm,

12.6*3*2.4cm,19.5*7*3cm,19.5*7*3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張欣

【作品簡介】

自律逆襲計劃|10句話教會你如何高效學習|讓眾多學生滿分的人生秘訣!

邊寫作業邊追劇,學習娛樂兩手抓。

邊寫作業邊泡腳,熬夜養生兩不誤。

常打遊戲沒煩惱,沒有靈感逛淘寶。

該吃該喝該睡覺,有事別往心裡擱。

足不出戶三五天,大自然就在身邊。

邢瀟文

學號 131607265

《謀陰成陽》系列作品 木

7*10*3cm*4,18*18*4cm*2,2*20*5cm*2,32*13.5*4.5cm,38*13.5*4.5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嘉玉

【作品簡介】

師傅們憑藉著雕刻的經驗探索著,木頭髮出的咣咣咣的聲響,紋樣漸漸浮現。

離開那裡之後,回憶起坐在臨街廠房裡的木桌前,試圖重現他們雕刻的路徑。

鄭瑩璐

學號 131607289

《MOM LAUNDRY》 綜合 250cm x 120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嘉玉

【作品簡介】

你的衣櫃裡是否有一件因為各種原因,丟了又覺得可惜,留著也不會再穿的白衣服?我創建了一個服務系統,這個系統在做的就是將這些白衣服與扎染做連接,讓他們重新煥發生機。系統取名「媽媽洗衣房」,是因為這個系統連結的對象是雲南媽媽製造扎染工坊,而整個系統的工作模式和洗衣房的模式類似,不同的是,這一次我們是將衣物洗「髒」。我開展了一些衣物的收集活動,通過收集他們的衣物,我獲得了反饋。最終我以網店的形式使這項服務獲得更好的推廣和落地。

高凝意

學號 131607268

《把九個影子》 玻璃、金屬 80* 80*40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兮

【作品簡介】

影子的二維世界可能由一個三維物體的物理投射形成。試想,在現實空間中,光線會不會賦予影子體積與觸感。是否在觀察之外肆意生長,構成一個或多個從未瞥見端倪的空間。

作品以桌面作為物理媒介,將正負兩個世界分隔對比,意在表達人與人之間表裡有別的交流方式,把手則成為開啟上下不同世界溝通的方法。

陳姝羽

學號 131607292

《廣告招租》 綜合材料 300*140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江帆

【作品簡介】

我設立了這個名為廣告招租的品牌,將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現品牌廣告的傳統手工剪紙進行結合,將我的展覽空間變成一個商業空間進行出租售賣,租借者繳納相應的費用則可獲得中央美術學院2020年畢業展中所對應的廣告位,但該廣告必須用傳統的旬邑剪紙這樣一個語言進行再設計後才能進行展出,從而在品牌與傳統手工藝之間創造一個商業連結,使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商業品牌達到一個平等互利的關係,所得收益將直接用於資助旬邑剪紙的製作者。

侯文敏

學號 131607273

《!?》系列作品 紡織面料、磁鐵

16*50.5cm,20*50cm,38.5*54cm,18*45cm,50*65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劉文濤

【作品簡介】

在感知世間萬物的時候

我們真的能無止盡地承受一切嗎?

也許我們高估自己也高估了他人

不同的包就像是不同人的內心

當我們在無限度地往包裡塞東西的時候

總是報以僥倖心理

也許我還能......

但也許下一秒它就會因此崩塌

是時候該清理一下自己的包了

陳洋

學號 131607254

《happy life》 金屬、亞克力

574*574*235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張欣

【作品簡介】

「快樂的人一起來跳舞

放下所有的束縛

自由自在的扭起來

好心情跟上著好節拍

快樂的人一起來跳舞

用最自信的態度

你來 我來 大家來

用微笑面對這新時代

快樂的人來跳舞

每天健康一大步

快樂的人來跳舞

家庭幸福人和睦

快樂的人來跳舞

跟上完美的舞步

快樂的人來跳舞

跳出精彩跳出風度」

劉昕

學號 131607290

《喪Sun》系列作品 陶瓷、金屬

35cm x 35cm x 30cm,38cm x 38cm x 45cm,28cm x 28cm x 30cm,60cm x 60cm x 6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陽

【作品簡介】

喪Sun系列作品是以目前流行於網絡的「喪文化」為靈感來源創作出的一系列家居配飾,分別是吊燈,零食託盤,糖果盒與掛鍾。來表現「喪文化」中頹廢荒誕以及「喪中作樂」的感覺。

劉睿佶

學號 131607286

《依·味》 木、金屬 406*4.5*180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陽

【作品簡介】

嗅覺連接著人類腦中控制情緒、幸福感和記憶的區域,氣味則是無形的情緒治療藥物。此作品通過間接的氣味傳播使人緩解情緒、改善心情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和日常效率。

作品以掛衣架為基本形態,改變傳統的掛衣方式,並可根據空間需要改變其自身的形態,局部加入氣味功能薰香衣物。而衣物本身作為每日與人接觸時間最長的物品,沾染上積極氣味後,可長時間對使用者產生影響,給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王玉婷

學號 131607281

《明——系列桌面辦公用品》 黃銅、黑胡桃、透明亞克力

74.5*16*40cm,43.6*20*34cm,

31.6* 31.6*3.5cm,22*5*3.5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陽

【作品簡介】

本作品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與榫卯結構進行結合,將榫卯結構的內在美表現出來,從另一種視角去探尋榫卯結構的美感。採用扁平化包裝的設計,讓使用者自己在進行組裝的同時更近距離的感受到榫卯結構的精妙。

萬春平

學號131607297

《板混的自我修養》系列作品 金屬,聚氨酯,木板,塑料綜合材料

80*20*12cm,85*56*60cm,85*65*55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唐然

【作品簡介】

板混是滑板群體稱對混子的歧視意味的稱呼,也常常是板仔們的自謙用詞,作品以輔助板混完成滑板動作和學習滑板地道詞彙和相關知識等來達到混入正常的板仔中的目的,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板混是當下板混們亟須解決的問題。

林婧怡

學號 131607258

《「儀式感」套裝》 瓷、紙、布、塑料

15*15*2cm,27*27*21cm,8*10*5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唐然

【作品簡介】

現代部分年輕人總是盲目追求所謂生活美學「儀式感」,吃的食物要有顏值,和網紅相關的店、食物都要拍照打卡。而光鮮的外表下卻有可能日常都是靠外賣生活。基於這個現象,本作品設置了一些總結的符合不同場景「儀式感」的外賣餐具,讓你就算吃著外賣也能擁有「儀式感」。

季海月

學號 131507532

《隨行》系列作品 玻璃、金屬

40*44cm,40*44cm,40*44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陽

【作品簡介】

作品以模塊化的形式來設計花器,在模塊重組的過程中來增強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性,及產品以多種形式的變化來適應家居環境的特點。

陳施騫

學號 131607262

《Intergrowth》系列作品 藤、木

270cm x 215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陽

【作品簡介】

作品以寵物貓作為介入點探索貓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以產品設計的思路與設計語言為載體,設計一款人與貓能在家居辦公的環境下相互陪伴的一款產品。借鑑共生理論延展出寵物產品的更多可能性,將情感與功能融入產品之中,使人與貓的情感更加融洽。

梁佳慧

學號 131507520

《合物虎 h-u-hu》 塑料 34*26*33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陽

【作品簡介】

本作品以傳統布老虎形象為基礎,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功能改造設計,目的是在保留原有寓意的前提下,使其更符合當代人對玩具的需求,同時喚起人們對布老虎以及傳統玩具現狀的關注。

魏嘉

學號 131607293

《如何購買一個座位》 金屬 800cm × 400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張從雲

【作品簡介】

在消費主義文化習慣全球的背景下「坐」和「消費」兩個詞語產生了新的聯。剔除其他條件,將坐與消費之間的關係放大,或許它們之間的關係也是處於當下的青年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中的一面縮影。

程麟壹

學號 131507562

《迷迷製造機》 數碼列印 200cm x 200cm

家居產品設計傳統造物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馮兮

【作品簡介】

當網絡和現實生活逐漸融為一體,人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個人化,有限的個人化隨機生成提供了人們更多選擇的可能。隨機也能給用戶帶來「意外」和「驚喜」。

呂小菊

學號 131607244

《CONNECTION》系列作品 綜合材料

46*46*87cm,26*25*65cm,26*20*8cm,

592*434mm,592*434mm,680*960mm,

420*594mm,500*387m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我們不斷尋找與平衡人與動物的關係,希望創造這樣一個契機,將人與流浪貓的情感連接來,讓流浪貓在社區中居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引起觀看者對與流浪貓現象的的深思——這並不是流浪貓的歸屬,也不是他們的天堂。

黃鑫

學號 131607245

《外貌至上》系列作品 鏡面不鏽鋼;透明、鏡面、灰色磨砂、黑色磨砂玻璃;白色尼龍

15*7*0.5cm,10*10*4cm,15*12*12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關於外貌有許多話題,但大多卻以貶義的形象出現在人的印象中,這些現象由於出於本能無法被杜絕更不該被歧視,應該去思考。1.自視:強調視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膽的自戀無需躲藏,用鏡面元素滿足隨時隨地照鏡子並結合首飾大膽裝飾自己。2.以貌取香:強調嗅覺,這幾款香水看上去是這樣可聞上去可不一定就這樣了,你會發現在不自覺中你已對這個產品以貌取人。3.整味:強調味覺,你可以用這些顏色味道都不同的方糖去調整一個飲品,但整毀飲品可以重來,臉是無法重來的。

陳奕錦

學號 131607252

《界限》 金屬、綜合材料

230*230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一線城市中車流量人流量不斷增多,因行人及非機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發生的越來越頻繁,尤其在夜晚環境中,車、人、道路的關係因視野、光線多種原因矛盾增大。結合實際道路情況和行人行為心理因素,通過警示性投影增強行人、非機動車及機動車對紅綠燈的可視性和可辨別性,對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加以警示和制止,『界限』的設計為了讓人們重塑對交通中安全界線的認識,也重塑內心對公共行為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的界限。

範伊萌

學號 131607253

《來幾塊光》 PC、LED、磁鐵

60*45*25mm,165*35*12mm,265*35*12m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千百年來,人們對光明都有美好的嚮往。我認為,燈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對「光」有最原始的欲望——需求。然而燈具發展至今,許多燈不能自由的應對人們的需求:人們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的需求;不同的人各自的需求;同一空間不同人的需求。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需要一個適應現代人們多變的使用環境、真正滿足多方面需求的模塊化便攜燈具。

徐一凡

學號 131607257

《城市存在感的現實與虛擬回應》 綜合材料、紙

192*108cm,150*110*250cm,

90*60cm,90*60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在現代城市人群中,正是因為城市的建設,工作的時長,和人們之間的相處模式,缺乏存在感就像流行感冒一樣互相傳染,並且在今年(也就是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長時間隔離在家的人們只能通過打電話或者視頻的方式與外界溝通,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人對於是否存在的這種疑問會更強烈,通過在這個沉浸式的空間裡得到現實與虛擬的回應,自我意識的感知的內省。

雷雅嵐

學號 131607266

《虛有》系列作品 光敏樹脂、結晶、果凍複合材料、玻璃、金屬 40*20cm,370*250cm,26.8*15cm,2.9*3.8cm,15*20cm,50*150cm,

150* 150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尊傑,桑瑞

【作品簡介】

隨著人們對核的利用,我們周遭存在著不同量的輻射,我們都有接觸到的可能性。在不可避免的環境下,我們只能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式去面對。所有我希望我的設計能夠去提醒大家,引起注意。設計分為三個部分:A是一個多用途的穿戴式設備,可以成為項鍊,手鍊和耳飾——負責收集。B是APP——負責後臺運算。C是果凍做成的雕塑——負責顯示。整套產品會傳達出人們受到周圍輻射和自身生活習慣的情況。人的行為會影響到產品的異變。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釋放適當的恐懼感,去觸發人們的恐懼情緒和深層次的反思。從而有所行動,做出改變。

韋思宇

學號 131607269

《鮮度·綠/鮮度·黃/鮮度·橙/鮮度·紅/鮮度動圖》系列作品 塑料、金屬、矽膠

166*154*70mm,166*154*70mm,

166* 154*70mm,166*154*70mm,

1920*1080mm,176*250m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

【作品簡介】

響應當下時代技術,運用可視化方法快速幫人們理解、處理有關信息。將食物浪費中新鮮程度界限的模糊清晰可視化,模擬香蕉皮變色警戒人們食用程度。使人們減少因衝動消費、過度囤積、忘記過期、商家活動等不理智消費。在保證人們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幫助人們學習、判斷食物鮮度、從根本上減少食物浪費。

莫家敏

學號 131607276

《浮遊》系列作品 水母、鹽粒、綜合材料

582*12cm,40*170cm,12*12cm,12* 12cm,12*12cm,120*127cm,10*10cm,130* 23cm,

41*33cm,200*150cm,600*150cm,

600*150cm,590*170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楊尊傑,桑瑞

【作品簡介】

本畢設從水母為材料設計一家時尚用品店鋪,從實驗的皮質質感工藝、切塊打磨工藝和燈片定型工藝材料屬性出發,用水母材料裝飾店鋪,並做一套裝飾用時尚道具:裝飾眼睛和手杖。該店鋪既能體現使用者的環保理念,並反應未來的人們將與海洋的關係更為密切,表示人們的生活是生態文明與構建和諧生態的一部分,生命源於海洋,人和自然何嘗不是浮遊於海洋之上。

張天鍇

學號 131607282

《exchange store》系列作品 回收塑料

300*200*170mm,150*150*200mm,

100*100*100m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卓陽

【作品簡介】

我們希望回收兌換商店傳遞環保的理念,設計的落腳點並不在於產品本身,而是在於通過回收兌換的概念鼓勵人們主動參與到海洋塑料垃圾的回收中來。結合海洋垃圾的語境,最終我們把產品定位在兒童所使用的沙灘玩具上。以一定量的塑料交換等量的硬幣,再以硬幣去兌換我們的產品,從而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系統。我們希望回收兌換商店能夠成為一種社區服務的方式,能夠廣泛的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場景中,而不只是局限於海洋。

洪安如

學號 131607285

《Hiraeth*》系列作品 鍍鉻玻璃、紙、香料香精、酒精

高175*長75*寬55mm x 3,高120*長60*寬40mm*4,高95*長45*寬45mm*7,高110*直徑60mm*1,高120* 直徑37mm*1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Hiraeth是一家診所,能夠喚醒您的記憶,追憶美好純真的少年時期。進入社會之後,人們會失去最初的理想、信念和活力,氣質不再乾淨簡單,會失去對愛情的期望,變得現實和複雜。在這裡,您可以通過講述您的故事和故事中難忘的氣味來獲取適合的「藥物」,和相對應的「療法」。這些「藥物」的氣味會讓「患者」回到懷念和珍貴的時光,憶起他們還是少男少女時,那個單純的女孩,那個美好的男孩,還有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乾淨衣服和溫暖微笑。

劉小雅

學號 131607291

《PsychoPlacebo》系列作品 紙媒、綜合材料

100*100cm,100*100cm,20*40cm,80*40cm,80*144cm,80*144cm,80*144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PsychoPlacebo(精神返野劑)是一個依靠媒體與網絡技術構建的精神返野交互藝術體驗作品。它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虛擬返野世界觀,是一個可參與的、可操控的、有隨機性的人工環境。意在將虛擬的「返野感」傳達給人的感官機制,將意識世界與現實世界連接,創造能夠讓人更真實、深入、沉浸的文化體驗。

在「繭」中,您可以體驗到「宇宙」、「愛」、「荒野」、人與自然、超現實返野、未來家居、禮儀反抗等主題,並且從中探索「繭」的秘密。

梁金寬

學號 131607295

《蝕》 混凝土

240(L)*170(W)*120cm(H)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卓陽

【作品簡介】

雖然人類秉承著文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但文明與自然的衝突在一些不為人知的地方從未停止,雙方從來都是在掠奪對方為己用。本作品將以珊瑚與混凝土為例,以參數化設計為方法,來表現在海洋生態中,人工製造物與自然力拉鋸戰般的衝突狀態。

胡愛琪

學號 131607301

《航行者》系列作品 聚酯複合材料、複合材料

30*15cm,200*247cm,200*247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卓陽

【作品簡介】

該產品為海洋冒險以及把海洋當成旅程的人設計的臨終關懷產品,把死亡當作海洋冒險旅程的一個開始,計時器會記錄著海洋的旅行冒險。

骨灰放置在生物可降解的容器中,然後放置在海面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漂浮,被海洋分解。最終融入海中。碟形容器能在海洋中漂浮幾天甚至幾百天之後被分解,內置一個計時系統,當火化骨灰進入容器傳感器設備就會被觸發。

黃明暉

學號 131607246

《ATUM》系列作品 綜合材料、紙

160*90cm,160*90cm,20*5*3cm,

25* 25*30cm,50*25*10cm,50*25*25cm,

90* 60cm,90*60cm,90*60cm,90*150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李曉明,李寬廣,劉芊伶,劉芊俐

【作品簡介】

近年來,隨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 的廣泛應用,對於HIV患者來說AIDS已經成為了一種慢性疾病。而由於AIDS的不可治癒性、 併發症多等,HIV感染者存在著較多的心理問題,這些因素則會進一步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健康水平低下等問題。而通過對HIV感染者進行關懷設計,希望能改善HIV感染者的生活質量,給予他們心靈和情感上的支持。同時也能幫助社會大眾重新認識HIV感染者的心理問題,幫助醫療產品開發企業以系統的視角認識患者的需求,從而促進公共醫療設施的發展。

朱奕彤

學號 131607251

《始源未來——巡視者標示者》 碳素纖維、鈦合金、聚丙烯、矽橡膠纖維強化塑料、聚碳酸酯、矽膠

66.2* 57.3*13.6cm,37.9*12.8*17.6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卓陽

【作品簡介】

眾所周知生命源於海洋,在海洋無脊椎動物諸多門類中,許多動物門的種類很少且形態特異,為了適應複雜和壓力巨大的水下生活環境,他們進化出了簡樸但能有效幫助於自己存活的樣貌外觀和生活習性,這些物種本身就是物競天擇的結果。通過分析無脊椎動物在自然界獲得成功的原理,從其原始而簡單的生物模式中提取出產品設計所需的要素,用概括簡化的方式表現無脊椎動物的生物特徵和美感,設計出具有未來感的賽博朋克風格產品,建立連接由無脊椎動物所代表的原始生態與科幻式未來的紐帶。

李奇

學號 131607264

《海歸》系列作品 新材料

1020*720mm*1000mm,88*88*112mm,210* 120*35mm,120*120*60m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卓陽

【作品簡介】

靠山吃山是人類傳統觀念,但事實卻是生活在山腳下的人往往更加注重對山的保護。同樣對於海灘亦是如此,海灘垃圾日益增加,我們無法杜絕遊客去扔垃圾,但是我們可以讓遊客扔的不再是垃圾,使用海草和貝殼製作的生物環保塑料可以用來替代海灘塑料產品,從而在遊客使用後被丟到海洋中不會對其造成垃圾汙染,被丟回海洋的產品,小型的可以快速降解,大型產品可以成為魚蝦的家園,從而形成一個從海洋中來回海洋中去的循環。

劉更

學號 131607274

《RE-VIVE》系列作品 塑料、金屬、編織繩

23*34.5*34.5cm,5.2*1.7*1.7cm,

5.2*1.7*1.7cm,5.2*1.7*1.7cm,30*40cm ,

30*40cm,36*66cm,36*66cm,40* 226cm,

55*100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霍奕瑾

【作品簡介】

人有旦夕禍福,有時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家庭成員的離開,那份親情的作用也會隨之消失。

以遠洋捕魚從業人員問題為透視,通過研究現代家庭對逝者的親情代償需求,以「信息保險公司」為概念,利用前端錄入設備對逝者生前某一時間段進行信息採集與深度學習,並通過終端設備模擬出與逝者無異的語言特徵,成為對其家人「親情代償」的交互產品。

郭津鑫

學號 131607275

《滄海觀》系列作品 屏幕、電子元器件、玻璃、木、金屬

500*500*10cm,45*45*9cm,38*145*85cm,

110*78cm,51*35cm,352*163cm,111*79cm

家居產品設計趨勢化研究教研室

指導教師:吳卓陽

【作品簡介】

傳達曹操《觀滄海》當中海洋觀、天地觀、時間觀的萬年曆時鐘、海上時間裝置、裝置衍生品。希望以此來推動和地域海濱文化建設。

丨編輯排版丨

CAFA·Young媒工作室 廖宇 楊麒冰

丨校對丨

CAFA·Young媒工作室 朱茵 陳軒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原標題:《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丨微展廳·本科生/城市設計學院(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丨微展廳·研究生/實驗藝術學院
    原創 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微丨展丨廳實驗藝術學院【展廳入口】請掃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觀展搜索「作者姓名」或「學號」可直接觀看作品>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城市人,一直以來頭腦裡的「鄉村」似乎只是一個地理概念,那裡有山水,有田園,有新鮮的空氣,有著完全不同於城市的景象。
  • 中國美院畢業季線上線下同開,發問藝術科學時間等哲學命題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線下導覽6月28日19點28分,第二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暨中國美術學院2020畢業季、浙江音樂學院2020畢業演出以直播的方式在抖音拉開帷幕,2020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線上展覽也同步上線,同時「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也是目前為數不多的、開放線下展覽的畢業季活動,線下展覽於6月28日至7月4日,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藝術公社、浙江音樂學院等場館舉行,但僅接受預約參觀
  • 對於藝考生中央美院和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應該選哪個
    對於藝考生中央美院和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應該選哪個?毫無疑問的選擇中央美院,聽我細細道來第一、中央美院可以說是所有美術生夢寐以求的學府。第二、樓主選擇去考了中央美院校考,相信樓主也是有央美夢的。第三、央美是中國最好的藝術院校之一,不說世界上,在亞洲也還是能排的上號的,而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是屬於綜合大學的藝術院校,其藝術屬性的專業肯定是不如央美的。
  • 2020清華美院環藝系的畢業作品展,猜猜看是啥樣的?
    來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ID:thuaad) 系主任寄語 2020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31位本科畢業生與14位碩士畢業生經歷了不同以往的特殊畢業季
  • 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
    2020年8月30日,「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景德鎮陶文旅集團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承辦。此次展覽由中央美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擔任學術主持,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於凡及梁碩、張一擔任策展人。
  • 【中雕協】2017屆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畢業作品欣賞——雕塑系
    2017屆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作品欣賞《欲》朱治剛15cm×15cm×80cmEND內容來源:美院畢業作品展協會集城市雕塑設計、創作、規劃;國際雕塑藝術策展、交流;書籍出版;新聞發布及相關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員平臺,廣泛服務於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團體。與您共享全球雕塑創作、學術展覽、賽事等最經典的資訊,提供雕塑領域一站式服務。
  • 從中央美院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看美術理論專業前景
    2020年11月4日,中央美術學院召開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專題會議。中央美院作為中國美術屆標杆性院校,以及全國最好的美術大學,它的一舉一動一直都具有指標性意義,藝考改革中很多舉措都是先由中央美院、中國傳媒大學這類教育部直屬院校,率先開始改革嘗試。近年來央美的招生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改革,讓大家措手不及,其實這些改革舉措央美已經準備很久了。
  •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雲展廳」,秀畢業設計也秀學生實力!
    小滿將至,又是一年畢業季即將到來。5月15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2020屆畢業設計作品展如期而至,拉開了別樣畢業季的序幕。 圖為藝術與設計學院2020屆畢業設計展海報    不同於往屆人流如織、熱鬧非凡的線下展覽,由於受疫情影響,今年該校藝術與設計學院聯合「未來設計師雲平臺」,進行線上畢業設計作品展示。實現學生在線提交作品,教師在線審閱打分,網民均可在線「雲看展」。
  • 線上「雲交流」生命科學學院開展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工作
    根據學校《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2020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相關要求,為保證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按期保質完成,2020年4月20日至21日,生命科學學院組織對2020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進行中期檢查。副院長黃金海,學院各教研組組長、副組長,學院教學督導組成員,畢設指導教師和全體2020屆本科生參加本次中期匯報。
  • 畢業季|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本科生畢設作品展「上」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正在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引領國內、對話國際的戰略優勢學科和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已經建成涵蓋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歷史及理論、公共藝術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生活產品設計、設計史及理論等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以及自主創設的服務設計、設計管理、創新設計、社會設計、藝術與科技等新增二級學科。
  • 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2021年將建成,還有這些藝術院校消息
    完善了新區藝術設計專業培養體系,推動社會各階層藝術人才培養,激發城市藝術創作能力,提高城市整體藝術氛圍,推動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央美院青島校區計劃於2021年建成,將以海洋戰略、海洋文化為核心開展多層次、高品質、國際化的藝術設計創新教育項目,涵蓋海洋設計、時尚設計、自由藝術、藝術教育、文化產業管理等眾多傳統與新興學科及專業領域。
  • 蚌埠學院外國語學院順利完成2020屆本科生畢業論文線上開題答辯工作
    中國高校之窗為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保證畢業論文質量,按照蚌埠學院教務處《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間實踐教學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要求以及《外國語學院2020屆本科畢業論文工作計劃》,3月21日,蚌埠學院外國語學院舉行了2020屆本科生畢業論文線上開題答辯。本次開題答辯共有英語、翻譯兩個專業135名畢業生參加。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本科生畢業展
    前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屆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線上展覽如期而至。本次展覽包含了7份畢業設計,由8位老師指導、9位學生完成,以論文、設計,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呈現,囊括了建築設計、建築技術、城鄉規劃等多個方向。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清華新聞網6月8日電 6月3日上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大廳正式開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院61年來,師生秉持「為人的衣、食、住、行服務」的辦學方針,立足當代,服務大眾,面向未來。這次展覽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學院的學術底蘊和優良學風,作品中既有探索前瞻的理念呈現,也有基於傳統的創新再現,既有寓意深刻的思想表達,也有服務民生的落地設計。
  • 中國美術學院2019年校考高分卷及考題匯總
    丨聯考&校考狀元榜丨獨佔鰲頭 近七年,豪取省聯考狀元2位/榜眼1位/探花1位 近五年累計斬獲九大美院>丨2019屆聯考&美院校考丨霸佔排行榜 2019聯考前50名獨佔7席,佔全省1/7 2019聯考前200名獨佔21席,佔全省1/10 2019聯考前1000名獨佔100
  • 廣美畢業展海報很「鐳射」 設計者解讀初衷:「雲中錦書」營造希望...
    大洋網訊 廣州美術學院一年一度的畢業展,歷來是社會各界人士期待的盛事。6月16日,「2020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將正式上線,2020屆1373名本科生、257名研究生畢業生,將在「雲端」徐徐地寫下屬於他們的錦繡冊頁。
  • 成長在這個特殊的畢業季
    核心閱讀 在這個特殊的考試季、畢業季,北京市廣大教師更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主動拓寬育人載體,廣大青少年也秉持更強烈的責任擔當,在磨練中積蓄力量,茁壯成長。 7月,北京市大中小學陸續結束了2020年春季學期,迎來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考試季、畢業季。
  • 預熱|2019美院左右畢業設計邀請展暨2019「設計運河」文創系列活動...
    ▼展覽信息2019美院左右畢業設計邀請展暨2019「設計運河」文創系列活動、浙江工業大學▼前言在「兼容並蓄」與「傳統出新」的思想下,中國美術學院,經過九十年的烽火藝程, 砥礪不輟,聚集和培養了二十世紀中國乃至國際有影響的眾多傑出藝術人才。
  • 快來申報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丨最高可獲9萬扶持金!
    快來申報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丨最高可獲9萬扶持金! 來源:中央美院學生工作驗收通過項目將頒發中央美術學院《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結題證書》。最高可獲得9萬元扶持金「1+3+X」資金扶持模式大創計劃採用「1+3+X」資金扶持模式,具體如下:1.申報大創計劃,經評審通過,給予扶持經費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