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鑽石,這種奇怪的石頭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成為人類的新寵!

2021-01-13 宇宙的狂想曲

眩目光芒的背後

無論你是否擁有過鑽石,你對它都不會陌生。你可以輕易地在眾多珠寶玉石中找出璀璨的天然鑽石,它們的確是「造物主」的恩寵和奇蹟。

鑽石之所以備受人們的推崇,也許跟鑽石自身的經歷有關。鑽石的生成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大概30億年),而要把這些分布在地表深處的寶貝找到並最終挖掘出來又是相當費神的事情:每天在散布於全球的大大小小的礦石採集地上,有數以萬噸計的礦石塊被翻動,目的就是為了從這些礦石中找到為數不多但能夠加工成珠寶的天然鑽石。這讓我們不難理解鑽石昂貴身價的來歷。

但是,鑽石在人們心中作為頂級寶石的地位並不是自古有之。在古代,王公貴戚們收藏天然鑽石的目的與現代大相逕庭。對於古代的權貴者而言,具有濃鬱色澤的紅寶石、祖母綠、藍寶石等才是真正的華麗飾品,而那些未經打磨的天然鑽石僅僅是因為具有不可毀滅的特性而通常被用作護身符或表現男子漢氣慨的掛件,幾乎沒有人把它們看成象徵美麗的珠寶飾物。

由此可見,鑽石無可匹敵的堅硬特質確實早在古代就已被人們所認識。不過,鑽石所具有眩目光芒這一特性卻是到了現代社會才為人們所認識,並且成為現代人看重並鍾情於它的主要原因。而真正了解鑽石獨特的光學特性,則是近幾十年的新發現。

鑽石的光芒來自精心的打磨。未經切割的鑽石原胚看上去跟普通石頭沒什麼兩樣,根本沒有鑽石珠寶所具有的那種光鮮炫目的色澤。18世紀巴西淘金者就曾因為鑽石原胚的「普通」而把它拋置一旁。絕大多數天然鑽石在剛出土時並不起眼,形狀大致呈圓形,其規則的結晶體形狀也只是隱約可見。鑽石本身沒有顏色,只是由於或多或少帶有淺淺的黃、紅、橙、綠、藍或棕色暗影而呈現出相應顏色,有的鑽石甚至呈黑色。

的確,現代人把鑽石用作華貴飾品在一定程度上得歸功於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研究。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是眾所周知的。這個公式所反映的是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係。式中符號c代表光速,是個不變的常量。然而相對於嚴謹的科學研究者而言,人們忽略了這個公式的一些細節,光速只有在真空中才是恆久不變的常量。當光在空氣、水、玻璃或鑽石等不同物質中運動時,其速度一般低於299330千米/秒,這是因為光在運動過程中受到原子外圍電子的阻擋。通俗地講,就是光沿直線傳播時一旦遇到電子擋道就不得不繞行,因此速度相應有所減緩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清亮無色的物體只在一定程度上對光速構成阻礙。以我們呼吸的空氣為例,平均每立方英寸(16.4立方釐米)空氣中含有的原子數量有限,兩個原子之間的間距遠遠大於原子自身尺寸,因而對光速的阻礙大約僅為每秒鐘幾百千米,這樣的減速在多數情況下根本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而在水或冰當中,由於每立方英寸的原子數量大約是空氣中的數千倍,因此光線在這些物質中的行進速度大約為225260千米/秒,僅為真空中的75%。玻璃窗戶能將光速減緩到193080千米/秒,這樣的速度也是光線在大多數礦物質當中的速度。在含鉛裝飾玻璃當中(通常用來製作樹枝形裝飾燈具和刻花玻璃),光速更是減慢到160900千米/秒,因為鉛含有的大量電子對光線構成了阻礙。

在所有透明物質當中,對光線行進速度阻礙最大的恐怕還得屬鑽石,這主要跟鑽石的分子結構有密切關係——鑽石內部幾乎完全被電子填滿了,以至於光線在這種物質當中的速度甚至達不到128720千米/秒,每1秒中行進的距離比光線在空氣中至少短170610千米。

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很少注意到光速的變化,但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些變化。每當光線從一種單純媒介進入到另一種媒介當中時,它的行進速度就會發生改變,原本直線運動的光線隨之出現一定角度的偏折。這就是為什麼在遊泳池中的人和其他物體看上去扭曲變形的原因:光在從水裡進入空氣中時速度增加,光波行進方向有所調整,水面的波紋進一步加劇了角度的變化。近視眼之所以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其目的就是矯正進入眼內光線的角度,這也是人類對光學現象的有益開發利用。

光穿越不同介質時也並不總是會發生角度偏移。當光線以垂直角度或特定角度照在某一透明物質時(例如陽光照在家裡的玻璃窗上),大多數射線是不會發生偏折的,它們往往會直接穿透該介質。回想一下,你是否可以在乘船時透過平靜而清澈的湖水一直看到湖底?此時陽光從頭頂射入水裡,由於水質清澈透明光線幾乎垂直發射進入人眼,因此你的確可以對湖底景觀一覽無遺。但是,如果當你站在岸邊,那麼無論你如何努力嘗試,都無法看到湖底的情況,因為你所在的位置與水面所構成的角度太低了,此時進入你眼中的光線絕大多數來自湖面的發射。因此清晨時分,當你站在岸邊時,看到的景色是如鏡的湖面所映襯出的對面成排樹木的倒影。

而在所有無色介質當中,只有鑽石把光的發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當光線從各個方向射入一枚精心雕琢的鑽石以後,要麼立即被發射出來,要麼經過鑽石內部數次發射最終以一整束光線不偏不倚地突圍而出,而後面這一個過程是最具戲劇性的。眾所周知,所謂的白色光束其實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光線構成的,這些光線在鑽石內部的折射和反射角度都略微有所不同,而光線行進路線越遠,它所發散出的顏色越多。一般經過兩到三次折騰之後,所有的七種顏色就分別被區分開來。

當前科學家正在努力賦予鋯石(利用鋯元素與氧元素人工合成的結晶物質,一種廣泛使用的鑽石替代品)所具有的類似的光學特質,但鋯石無論是光澤還是堅硬程度都還無法與天然鑽石相提並論。

真假鑽石

只有由碳元素構成且具有獨特的結構,那麼鑽石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鑽石。在實驗室裡使用精密工藝只需數小時就能製造出鑽石,無論它多麼逼真,你會拿它跟天然美鑽相提並論嗎?

18世紀後期,在一位化學家設法使鑽石完全燃燒之後,人們才最終了解了鑽石的化學構成。當時這位名叫安東尼·勞沃斯爾的專家在實驗室裡將一顆鑽石加熱至大約1500攝氏度,而後把它投進液態氧當中,結果鑽石燃燒殆盡。經檢測發現,最後收集到的物質完全是二氧化碳氣體,這說明鑽石的化學構成就是單一的碳元素。這個發現令人們感到吃驚,因為在勞沃斯爾所生活的年代,人們所確定的由單一碳元素構成的物質只有一種一一石墨,而這種又黑又軟的東西只是被用來充當製作鉛筆芯的主要原料罷了。

石墨的分子結構相當精緻,呈層狀分布。每個碳原子分別與位於同一平面的三個相鄰的碳原子緊密相連,若干碳元素共同構成結構緊湊的層;相對而言,層與層之間的連接比較薄弱,因此表現在外觀上,石墨的質地比較軟。但是,鑽石卻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鑽石與石墨同為碳原子所組成,為什麼它們有天壤之別?這當然與其自身的分子結構有必然聯繫。構成鑽石的碳原子同時與周邊四個碳原子構成三稜錐結構,而這種對稱結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十分穩固的,它的分子結構中根本不存在任何薄弱環節,每一處都連接得非常牢固。來自任何方向的外力都不可能破壞這種穩定性,因此鑽石的堅硬程度舉世無雙。

鑽石和石墨兩者的分子結構雖然不同,但憑著具有相同的化學成分,能否將質地柔軟且具有滑動特性的石墨轉化為世間最堅硬且最炫目的鑽石呢?這可是一個近乎天方夜譚的大膽的設想。

1951年,一項代號為「超級重壓」的科研工程在美-_國秘密啟動。該工程的目的就是利用人工合成手段製造出工業用鑽石。當時美國所有軍工企業使用的金剛鑽都完全依賴從南非進口天然鑽石,由於擔心這種特殊緊俏商品的貨源被切斷,美國政府決定開發鑽石供給的新貨源。參與這項秘密工程的科研人員既有化學家,也有物理學家。

這個科研小組遭遇的第一項挑戰就是必須找出能夠將石墨分子結構轉化為鑽石分子結構的方法。科學家發現:石墨的質地儘管偏軟,但其分子結構卻極不容易發生改變。這是因為,石墨層與層之間的連接相對薄弱,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成片剝落,但是在同一層中,石墨的分子結構異常緊密,這是因為每個碳原子外圍都有四個電子,它們分別與鄰近的碳原子的電子形成共價鍵,也就是說,每一個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分別與周邊三個碳原子形成共價連接,共同分享三個電子,而剩餘的一個電子則在已經形成的環狀結構之內運動,增加了新構建石墨層的牢固程度。

為了找到改變石墨分子結構的辦法,科研小組把關注焦點放在自然界,他們希望了解石墨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轉變為天然鑽石的。

通過時間測定,人們更加驚嘆於鑽石一一這種來自深層地下的珍稀礦產。天然鑽石通常蘊藏在死火山內部的角礫雲母橄巖礦層當中,在距離地表至少140千米以下的地幔層中逐漸形成。地幔是具有緩慢流動性質的地層,這裡的溫度高達2000—3000華氏度,壓強更是高達每平方釐米488,27千克。科學家認為,正是在如此高溫高壓的環境當中,碳原子才得以結合成為高度堅實的結晶體一鑽石。

要想製造出鑽石,科學家必須在實驗室中模擬出與地幔層溫度壓力完全相同的環境。製造鑽石的必要條件之一是高溫,至少應該在1000攝氏度以上,而且壓力也必須很高,這樣才能確保在高溫下碳元素不再回復到石墨的分子結構。為了研製出人工合成鑽石所必需的高溫高壓發生設備,科研小組耗費了數百萬美元,經過4年的研究,然而始終沒辦法將石墨轉化為鑽石。「超級重壓」工程陷入了困境,研究小組不得不嘗試在相對較低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合成鑽石的方法。

這一次他們把重點放在破解石墨的原子結構上。鑽石是結晶物質,它可能是在某種液態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如果能找出某種溶劑將石墨物質徹底溶解,進而再把鬆散的碳原子進行結構重組,就可能最終生成鑽石。關鍵是找出能夠溶解碳元素的溶劑。

一顆墜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隕石為科學家提供了鑽石生成的線索。人們在隕石表層發現了鑽石微粒。經過推測得出,這是由於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能量,而能量的瞬間釋放恰好為鑽石的生成提供了適宜的高溫高壓條件。此外,科學家還在這些鑽石微粒的周圍發現了金屬物質。

對專家而言,這條線索太有用了。他們找出一種叫作隕硫鐵(一種硫化鐵礦物,天然的硫化二價鐵,產生於隕石中)的金屬,希望液態隕硫鐵能夠充當溶解石墨分子結構的有效溶劑。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這種金屬,還因為它在從固體到液體的轉變過程中所需的高溫高壓條件比之前模擬地幔環境的條件要低一些。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人們向石墨管中注入金屬液體,隨後進行加溫加壓操作。由於實驗設備在滿負荷下只能運轉幾分鐘時間,否則可能發生爆炸,因此前後經歷了長達5年的反覆試驗,實驗終於取得進展。在零散的碳元素中,科研小組的成員看到了星星點點耀眼的物質一鑽石!

這條消息成為當時世界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如今,人們紛紛投身到製造完美鑽石的隊伍當中,希望能夠製造出珠寶級別的人工鑽石。

在經過艱辛的努力之後,人們終於在實驗室裡研製出了具有與天然鑽石完全相同特性的人造鑽石:一樣的硬度,一樣的傳導性,甚至一樣的光澤。如此看來,人造鑽石足以以假亂真。那麼,人們又怎麼鑑別真假鑽石呢?

珠寶鑑定專家發現,不管是人造鑽石還是天然鑽石,在特殊光線照射後所折射出的光都會有所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的光譜。由於各自所具有的瑕疵性質不同,在雷射或特殊波長的光線照射後所折射出的光有所差異,因此利用專業光譜儀就可以區別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經過數百次試驗之後,鑑別專家終於確定出人造鑽石與天然鑽石的惟一區別:在紫外燈的短波照射之下,人造鑽石會發光,而天然鑽石几乎無動於衷。而且在關閉紫外燈以後,人工鑽石還會持續發出磷光,也就是說,在一片漆黑之中,人們依然能夠看到「鑽石」在閃閃發光。

這種磷光現象其實跟鑽石的形成過程有密切關係。天然鑽石是正八面體結構,人造鑽石由於是在人工條件下生成的,所以部分生成為正六面體結構,屬於正六面體和正八面體混雜結構。由於結構有所區別,所以兩種鑽石對紫外線的吸收差異就自然表現出來了。而且在人工鑽石中氮元素聚合體等雜質(瑕疵)可以將紫外線吸收後再緩慢釋放,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磷光現象。

現在,人們利用磷光現象對珠寶進行鑑定,方法是先用紫外燈照射鑽石,然後關閉紫外燈,觀察鑽石是否發出磷光。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已進入了原子構築時代,科學家已經能夠在微觀(納米)層面上對原子構造進行自如操控,也許終有一天,科學家能夠製造出與天然鑽石相差無幾的人造鑽石來。

到了那一天,人造鑽石達到與天然鑽石完全相同的品質,對人們來說,真假之辨很可能就只能是一種心理層面上的較量。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就跟選擇名畫或複製品差不多,一幅畢卡索的名畫價值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複製品幾乎一文不值。

有人曾對心儀鑽石的女性進行過一次廣泛調查。當被問及「面對品質完全相同的一枚4克拉人工鑽戒和一枚2克拉天然鑽戒,你會如何選擇?」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人都選擇了大的那枚,也就是那枚人工鑽戒。可見,當人工產品達到與天然鑽石並駕齊驅的程度時,或許真與假的較量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1981年,一支南極科考隊的專家在對一大塊含鐵隕星進行取樣時,吃驚地發現他們使用的採樣工具鋸齒全部折斷了,經過×射線檢測他們發現隕星內密布著大量鑽石顆粒。

198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這些隕星內部的鑽石顆粒十分微小,甚至可以將1萬億顆鑽石微粒同時裝在一枚大頭針的針頭上。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鑽石微粒的結晶體當中含有同位素氙氣(化學符號xe),而這種物質在地球上尚未找到,這就說明這些鑽石的確來自太陽系之外的遙遠太空。

科學家進而推測,這種透亮的結晶體很可能形成於數十億年前的某一顆恆星。這應該是一顆即將死亡的恆星(天文學中把這樣的恆星稱為超新星),恆星因坍塌而引起大爆炸,爆炸中,恆星的組成物質包括鑽石被送到廣闊無垠的太空當中,而其中一部分恰好落到了地球上。如果上述猜想是正確的,那麼可以想像當時星際間瀰漫著充滿鑽石微粒的塵埃物質。

當然,有一部分鑽石很可能產生於流星或隕星撞擊地球瞬間進發的火花當中。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考察流星撞擊形成的黛布羅隕坑時發現了大量鑽石微粒。

從發現黛布羅隕坑鑽石至今已經過去30多年了,科學家仍不能確定這些微型鑽石的成因。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鑽石是在外太空的真空環境當中通過蒸發沉積的方式形成的(這也是目前人造鑽石所遵循的製造原理)。另一些科學家則堅持認為,這些鑽石是蘊含在隕星當中的碳原子在超級高溫和猛烈撞擊條件下重新排列組合而形成的。

儘管目前還沒有人能說明隕星鑽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但他們已經找到證據,可以證明當天體物質與地球發生猛烈碰撞時的確升騰起厚厚的塵土,並在隨後飄散到全世界,這些塵土當中蘊含著大量新生成的鑽石微粒。1991年,加拿大地質學家就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地質層當中發現大量鑽石微粒。據考證這一時期恰好是一顆巨型流星撞擊地球並最終導致恐龍滅絕的時期。這些被看成是大爆炸產物的呈顆粒狀分布的鑽石,會不會也像銥金屬層的存在一樣,成為遠古時代那場超級大災難的證據之一呢?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除了那些落入「塵世」的「天外來客」,在地球周邊的行星上也可能存在大量鑽石。據研究行星的專家介紹,在太陽系第七和第八個行星(即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核心地帶可能存在數千米厚的鑽石帶。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個頭差不多是地球大小的4倍,它們的外層主要是氫和氦,外層物質之下是所謂的大氣層,大概含有10%—15%的甲烷(一種碳氫化合物)。在介於高密度的大氣層以下至巖石核心以上的區域溫度大約為300012000華氏度,氣壓則是標準大氣壓的20萬—600萬倍。顯然,這樣的環境是十分有利於鑽石生成的。實驗也發現,當甲烷在極度高壓和振蕩環境下在蒸發的瞬間確實有鑽石短暫形成。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太空中廣泛存在的鑽石,還是天體物質撞擊地球所形成的鑽石微粒,它們都跟我們平常所熟悉的鑽石珠寶大相逕庭,這些鑽石微粒幾乎是肉眼無法看見的,而含有豐富鑽石的天王星和海王星與地球分別相距23.8億千米和38.08億千米之遙。因此,研究天外鑽石最大的益處是推斷科學的發展,而無法造就一夜暴富的人。

相關焦點

  • 鑽石為什麼能帶來地底的消息?細說鑽石形成過程給你答案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學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我們出遠門的時候,很容易見到一些漂亮的石頭,河灘上、海邊、山溝裡,其實都可以見到一些外觀非常漂亮的石頭。如果有機會將這些石頭切成形狀合適的小塊,然後再打磨拋光,讓它具有光澤,那應該會更好看。
  • 隕石價格走俏,但這種石頭比隕石更奇怪,它們不僅會喝水還會移動
    在眾多無機物中,石頭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不管是工地還是田野裡,哪裡都能看到石頭的蹤影。千萬別認為所有的石頭都一文不值,還是有一些十分珍貴的「石頭」,例如鑽石、水晶、翡翠等等。這些礦石之所以會比普通的石頭有價值,是因為它們擁有特殊的成色或者光澤,使得它們的市場價格在幾百塊一克到幾萬塊一克不等。
  • 為什麼別的星球能下鐵雨、鑽石雨,地球卻不行呢?
    我還記得看紀錄片的時候第一次了解到木星是會下鑽石的,我整個人都懵了。我這去土星一遭,我回來不得就發財了嗎?如果地球也能下鑽石雨的話,那鑽石可就一點都不值錢了。那這些奇怪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有的星球能下鐵雨,能下鑽石雨,這些資源最後能被人類開採和利用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科學分析黃金為什麼是真正的硬通貨?鑽石和玉石為什麼不是?
    直到恆星繼續演變成超新星,迎來大爆發,才會在短時間內,一次性生成眾多重元素,黃金就是這麼來的。中子星合併同樣會生成金原子,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都有機會變成中子星。至於太陽,它最後會變成一顆白矮星。化學方法不可行,物理方法卻能製造黃金。元素之間的差異說到底還是它們的質子數不同,利用粒子對撞機,就可以強行改變它們的質子數。通過這種辦法,科學家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了黃金,將第83號元素鉍變成了第79號元素金。不過效率不太高,再加上啟動粒子對撞機的成本和人工成本,實在不划算。
  • 鑽石也能製造的啦!科學家現在製造鑽石,只要幾分鐘!
    很多女孩子都特別喜歡鑽石,覺得這種東西亮晶晶的很漂亮,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之下。個頭越大的鑽石價格越貴也越漂亮,大家手上如果戴的是裡克拉為單位的鑽戒的話都要一萬起步。可惜鑽石也是礦產資源,經過人類的大量開採,估計馬上也會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到時候這個價格會更加昂貴一些!
  • 鑽石為什麼如此昂貴?鑽石貴在哪裡?
    最近幾年,網絡上有人說「鑽石是20世紀最大的營銷騙局」,其中觀點可以總結為「鑽石並沒有那麼貴、稀缺」,高昂售價背後是商人的逐利結果。那麼鑽石是真的是騙局嗎?市場上的鑽石價值為什麼如此昂貴,鑽石又是貴在哪裡?
  • 堅硬的石頭——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
    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顏色、形狀、大小等都不同的石頭,它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因為石頭堅硬不容易損壞,從遠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石頭作為工具,現在,人類仍然用它來造橋。蓋房子,藝術家還用它來做石雕。同時,人類通過對自然界中的巖石的提取面得到了金、銀、銅等許多非常稀有的礦物。
  • 如果太陽系內出現鑽石行星,人類目前的技術能開採嗎?
    如果太陽系內出現鑽石行星,人類目前的技術能開採嗎? 中國有句古話,物以稀為貴,地球上所有價格昂貴的商品幾乎都是十分稀少的東西,比如鑽石和黃金。根據外媒報導,近期《行星科學雜誌 如果太陽系內存在「鑽石星球」,人類有望對它進行開採嗎?
  • 最短時間讀懂「鑽石切割」鑽石火彩的根本!
    這種切割共包括57個刻面:1個臺面,臺面到腰部間的32個刻面和腰部到鑽頂間的24個刻面。這種切割形式被看作是現代鑽石切割的基礎。 1925年,瓊森(Johnson)與羅施(Roesch)給出了另外一套切割比率,但不是很成功。這個切割形式曾被稱為《理想明亮》型切割。
  • 這個發現,也許會改變鑽石行業,尤其是培育鑽石
    對方問我是否了解一種新的培育鑽石製造方法,隨後發來了一個連結。打開後是一篇很短但隱藏得很深的報導,裡面介紹了一種新的技術,能在耗能極少的情況下生成鑽石/金剛石。初看之下這個東西很有意思,採取含氫的原材料,用雷射加熱和高壓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形成鑽石/金剛石
  • 鑽石能燃燒嗎?
    如果鑽石可以燃燒,它們還能「一顆永流傳」嗎?鑽石是永恆的,廣告語是這樣說的。但是,如果適當地應用熱量和足夠的氧氣,鑽石可能會冒出煙來。鑽石是碳,就像煤一樣。所以它們會燃燒,只要給他們創造一定的條件。「你必須將固體(碳)轉化為氣體,這樣它才能與空氣反應產生火焰,」退休化學家裡克·薩克本(Rick Sachleben)說。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施加很高的溫度。在室溫空氣中,鑽石在大約900攝氏度的溫度下點燃。
  • 英國巨石陣每塊石頭約重50噸,科學家猜測:不是人類能建造的
    當遇到用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會將事歸咎於神學;當遇到能用一點點科學來解決的問題是,又會將其歸咎於更神秘莫測的科學。為什麼說英國巨石陣很神秘?巨石陣的石頭都普遍比較重,也比較大,每塊約有50噸,當時的人在沒有機器設備的條件下,要憑著血肉之軀來施工,另人無法相信。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建造效果計算得很精準。
  • 這種材料將取代鑽石,成為新一代硬度之王,未來各國發展要靠它
    說起婚戒,很多人都會想到鑽石,為什麼鑽石會深受人類喜愛,其原因真的只是因為鑽石的美麗嗎?
  • 獨特、不同尋常、天然:為什麼顧客選擇真鑽石?
    無論任何理由,都可以選擇天然鑽石鑲嵌的珠寶首飾。以下為您介紹,為什麼最好選擇天然鑽石,而非合成鑽石。起源天然鑽石和合成物具有不同的來源。天然鑽石是幾百萬年前在地下形成的天然礦物。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天然鑽石具有不菲的價值,因為它是大自然的產物。此外,鑽石的國際儲量逐日減少。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在短時間內會有什麼「魔改用法」?
    由於我們並不能對核聚變產生的能量進行 100% 的轉化,理論上來講能達到40%至50%就非常了不起了(頂天了也就是70%),再加上其他的各種損耗,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在這個「Q值」等於2.5的時候,可控核聚變就可以「保本」了。
  • 人和石頭都由原子組成,為什麼石頭沒有思想,而人類卻有思想?
    引言:同為原子組成的世間萬物,為什麼有些是非生命體,有些是生命體?為什麼人類有思想,而石頭沒有思想?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為人類體內有DNA,能夠使微觀分子自發抑制熵增,從而實現熵減。從哲學的角度分析,答案是不確定的。
  • 硬度僅次於鑽石!紅藍寶石離我們並不遠知力百科
    原來,紅藍寶石是寶石級的剛玉,其特殊的性能取決於剛玉的微觀結構:一是剛玉在微觀層面上鋁—氧鍵鍵力很強,表現在宏觀層面上的特徵就是硬度非常大,其摩氏硬度為9,僅次於鑽石,是自然界中第二硬的物質;並且其熔點高達2050℃,比鑽石高出許多。二是剛玉微觀晶體結構中氧離子和鋁離子緊密堆積,二者堆積得越緊密,其晶體宏觀性能就越好。
  • 村民找到一塊樣子奇怪的石頭 它到底是不是珍貴的玻璃隕石?
    臨安多山,山多陡峭,高坡之下有美石:雞血石、田黃石、湍口烏金石…… 不過,今天要講的主角,可能比這些石頭更「厲害」,因為它的市場價可能比鑽石還高當然,這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誰都不敢打包票它到底是什麼石頭。 大概兩周前,臨安一位村民在河橋鎮、湍口鎮交界處的溪邊山腳發現了一塊墨綠光澤、幾無雜質且外表光滑的石頭:不重,很硬,樣子非常奇怪。幾個愛石頭的朋友被請來幫忙,你一言我一語:難道是玻璃隕石?上網查,對照資料看,外觀、特徵、顏色等都很相似。 真的是玻璃隕石嗎?
  • 冥王星遍地是鑽石, 為何人類從不去開採? 這些鑽石不能動!
    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面鑽石的價值是非常高的,因為鑽石的數量在地球上面是比較稀少的,而且鑽石在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會形成,因為它的形成是非常困難,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一句話,就是物以稀為貴,鑽石也正是這麼一個道理。
  • 這種石頭不但不能助眠而且還有輻射?
    如果石頭真的有輻射,那麼同樣屬於石頭的寶玉石,是不是也存在傷害人體的輻射呢?寶姐決定今天要來好好說說這是怎麼一回事~一、石頭的輻射是怎麼回事?寶玉石也有輻射嗎?作為天然礦物的寶石、玉石,難道也有輻射嗎?這讓寶姐想起來以前一度非常流行的謠言:「一些玉石帶有放射性,不適合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