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生活,大家都喜歡在家擺上幾盆植物來點綴家裝,為家庭中增添一點色彩,不過現在家庭植物種類繁多,走進一家花店,那植物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別說對於我這種選擇強迫症患者,就是財大氣粗的土豪選起來也是毫無頭緒吧。
不過,買家再精也都不過商家,各種植物經過精明的商家一番包裝,就都具有了別樣的功能,比如有一條「家中擺放這些植物的好處」的消息,就介紹到「滴水觀音除灰塵,君子蘭釋放氧氣,橡皮樹除有害物,文竹滅細菌,銀皇后淨化空氣,鐵線蕨和常春藤吸甲醛,吊蘭吸空氣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蘆薈空氣清潔器,棕竹除重金屬汙染和二氧化碳,龜背竹夜間吸收二氧化碳,發財樹化煙的廢氣,仙人掌減電磁輻射」。
怎麼樣?「功能」明確,一目了然,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不會挑植物啦!
且慢,本著Geek精神的我們,對待這些信息應該好好審查一下,這些植物,究竟有沒有這些功能呢?
植物能除PM2.5嗎?
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城市經常出現霧霾天氣,經常爆表的PM2.5值著實讓人們深深感到「厚德載霧,自強不吸」。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商家打出了「植物吸收PM2.5」「植物除塵」的名號。一些號稱具有除塵功能的植物比如滴水觀音等成了熱門商品。
「植物能除塵」以及衍生出的「植物能吸收PM2.5」的說法,其實主要是由於人們常看到植物葉片經常沾滿灰塵而流傳開的。其實,沾染的灰塵並不是植物自己去搶奪空氣中的塵埃顆粒而來,只是一個被動的結果。
那些看似光滑平整的植物葉片,如果放在顯微鏡下去觀察,就會發現那光潔的葉片其實是粗糙不平的。這是因為在植物葉片表面是由犬牙交錯的表皮細胞構成,在表皮細胞外側還會有分泌產生的一些角質或蠟質層。這些角質或蠟質對表皮細胞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一些植物還具有毛等結構。
這些粗糙的葉片表面大大增加了葉片的表面積,當塵埃顆粒落在葉片上時,就被阻滯、吸附在凸凹的縫隙之中。對於PM2.5顆粒,還可通過氣孔進入植物葉片,停留在植物葉片內。
可見,植物對於那些「自投羅網」的塵埃顆粒可以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對於室內其他地方,就真的「望塵莫及」了。之所以認為滴水觀音會除塵,只是因為它葉片大、更容易觀察到「落灰」現象罷了。
葉片表面實際是粗糙不平的
事實上,植物最容易發揮除塵作用的,是室外環境,因為成片種植的植物能夠有效降低風速。隨著風速的降低,空氣中裹挾的塵埃顆粒便更容易沉降下來,從而達到減少塵土飛揚的目的。對於室內一般0.3m/s左右的空氣流速來說,植物除塵的目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罷了。
植物能清除室內氣體汙染物嗎?
每當有人裝修新家時,總會收到這樣的建議:多放些吊蘭、常春藤,能吸收甲醛。新聞上那多起甲醛導致白血病的報導,又加劇了人們的恐懼,於是很多人的新家恨不得打造成「植物園」、「熱帶雨林」來吸收那些令人不快的甲醛。
事實上,之前已經有文章(除甲醛,竹炭綠植不給力)分析過,植物對甲醛的吸收量實際上相當低,大多在1mg/h/㎡的數量級上甚至更低,而備受推崇的吊蘭甚至只有0.15 mg/h/㎡。對於動輒幾十上百平方米的室內空間來說,若想把室內甲醛濃度從0.5mg/m³降低到國家標準的0.1mg/m³,需要個把月甚至更長時間,這吸收量真是杯水車薪。
不過,除了甲醛,還有其他氣體呀,植物能夠除去麼?答案和甲醛一樣:能吸收,但不夠給力。例如,植物吸收吸收的硫元素有約90%來自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按說對二氧化硫的吸收量應該足夠高了吧?但實際上植物對二氧化硫的吸收速度也算不快,最高的紅木荷也就是每千克幹葉片10mg/h左右,換算過來和甲醛相差不多。
對於吸菸產生的氮氧化物,植物吸收能力也不佳,一般也在每千克幹葉片1-5mg/h左右。一氧化碳的程度更為特殊,因為它本身就是植物體內的氣體信號分子,從外界攝取的量極少。
同時要考慮的是,在植物吸收這些氣體的同時,室內還在產生這些氣體分子,又使得本就不明顯的吸收效果再打了一個折扣。因此,要想去除家中的氣體汙染物,每天開窗通風(當然是選擇非霧霾天氣)是最好、最經濟的選擇。
對於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質,植物實際上是將其和體內一些物質分子結合,並進行轉化,從而達到耐受的目的。不同的植物對於這些物質的耐受性並不相同,有些對於化學物質敏感的植物,例如紅花酢漿草和三角梅對甲醛、紫花苜蓿對二氧化硫、矮牽牛和鳶尾對二氧化氮等,在較低濃度下就能產生直觀可見的毒害反應。這些植物無法起到吸收這些汙染物的作用,但是可以作為環境中存在這些汙染物的指標,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好處」吧。
植物能除菌麼?
在電視廣告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標榜含有「來自植物的天然抑菌成分」的產品。平心而論,不少植物所含物質都有殺菌、抑菌作用,我們最熟悉的大蒜就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不過,要讓植物能起到除去室內細菌的作用,那麼就必須得讓植物所含的殺菌物質和細菌接觸才行。
一種方式是,細菌主動出擊,落在植物葉片上甚至入侵到植物體內,這樣正中植物下懷,畢竟植物所產生的這些抗菌物質正是為它們準備的,但是這一方式就和我們上面說到的「除塵」一樣,只能被動的殺滅細菌,沒有「室內除菌」的意義了。
當然這次,植物可以主動出擊了。在植物的揮發性成分中,也含有不少抗菌物質。我們常見的夾竹桃,其揮發性氣體中就含有水楊酸甲酯、丙烯酸等殺菌抑菌成分,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些能夠「主動出擊」的揮發性物質,大多都帶有令人不太愉快的刺激性氣味,並不適宜在室內種植。而且,揮發性物質的散發大多需要太陽照射加溫,室內缺乏光照,因此揮發性物質的除菌作用也要大打折扣。
至於文竹,其本身就缺乏揮發性物質,又是陰生植物,葉片纖細,對塵埃、細菌的滯留作用差,因此想要靠文竹抗菌,實在是勉為其難。
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嗎?
這個問題乍一看像是一個沒有必要的問題。植物作為依靠光合作用為生的自養生物,當然會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因此說某某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罷了。
不過,有一些商家宣稱,一些植物能夠「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從而避免夜間植物和人爭奪氧氣的現象。存在這種神奇的植物嗎?
事實上,商家只說對了一半。的確有一種植物能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這類植物,被稱作景天酸代謝植物。這類植物多是肉質植物,大多原產於乾熱的荒漠地區。它們趁著夜間涼爽的時候打開氣孔,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蘋果酸,儲存在細胞的液泡中。到了第二天白天炎熱之時,關閉氣孔減少水分散失,儲存在液泡中的二氧化碳則被釋放出來,在太陽的能量驅動下合成糖類。
然而,商家的後半句則是錯誤的。這是由於,將水分子分解為氫離子和氧氣的能量,來自於葉綠體中一套精巧的光收集系統,而光是無法儲存的,因此氧氣的產生必須依靠光才行。在夜間,縱使景天酸代謝植物再有天大本事,沒有光,就不會釋放氧氣。
上面說的「夜間吸收二氧化碳」的龜背竹,它本身屬於天南星科,壓根就不是景天酸代謝植物,這樣的張冠李戴,實在笑煞人也。
植物能減少電磁輻射嗎?
「在電腦旁邊放植物可以減少輻射」,這條已經是個古老的謠言了,好在這回商家終於認識到了電腦並不產生電離輻射,只單單點出了電磁輻射。然而,商家忽略了一點,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發出電磁波,只是隨著溫度不同波長不同而已。電腦、植物,甚至你自己,都在無時無刻發出不同波長的電磁波。
對於放在電腦旁的植物來說,非但不會減少你接收到的電磁波,甚至還需要你接受它放出的電磁波。即使你把植物們密密實實的累在自己面前,你也只擋住了電腦屏幕處於可見光波長範圍附近的電磁輻射,而其他波長的電磁波依然能無視植物的存在,穿其而過。
如果說一定說要用植物減少電腦輻射的話,最好的位置應該是放在座位上——這樣能讓你少面對電腦一會兒。從這一點來說,仙人掌的確是最有效的。
正確看待家中植物
那麼,家中的植物難道就沒有一點好處麼?其實,家中植物的最大好處,就是點綴家庭,讓家變得更有格調和趣味,而侍弄植物、看著植物長大、開花,這一過程也是一種勞動和享受。此外,由於植物具有一定的蒸騰作用,對增加室內空氣溼度有一定幫助。當然,前提是這些植物不是吝嗇水分的多肉植物,並且要及時澆水。
多肉植物很萌的,你們不要黑它
結論:
在家裡擺放植物可以美化環境,改善心情,但是並沒有商家宣稱的去除PM2.5、消除空氣汙染物、除菌和吸收電磁輻射等特別的功能。我們在選擇家居植物時,應該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樣式搭配來選擇,而不要對這些特殊的功能抱有太多期望。
一些小Tips:
1、在挑選室內植物時,可以偏重於陰生植物,因為陰生植物一般少有異味,並且能忍耐室內較為陰暗的環境。如青蘋果竹竽、鳥巢蕨、綠蘿、紅掌斑馬和竹竽就屬於陰生植物。而像袖珍橘子之類的就不太適合在室內擺放,至少也要放在陽臺上。
2、在臥室內避免擺放過多植物。
3、在對待一些含有「促癌物質」的植物時,記得避免碰觸汁液、侍弄過後要及時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