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這兩天,中東部又迎來大範圍雨雪天氣,但是依舊沒華北、東北啥事兒…自打去年入冬以來,北方雪就下得「吝嗇」,尤其是東北、華北小夥伴,只能暗搓搓「干著急」。都說掐住北方雪脖子的是水汽,但是水汽真那麼難求嗎?到底是什麼扼制了水汽?此外,華北、東北的雪真的變少了嗎?
為何今冬華北東北水汽難求?
近幾天,在一股從西伯利亞傾巢而出寒潮的催化下,江蘇、安徽、湖北、河南、陝西等地雨雪順勢而下,南京、合肥、武漢、鄭州這些大城市大雪紛飛,這些地區小夥伴早晨醒來推開窗就能看到美美雪景,令人羨慕不已。(這種場景,今年東北、華北小夥伴基本只能暗搓搓隔著電腦屏幕欣賞。)
昨天安徽淮北市的雪世界,白茫茫一片。陳玉琪 拍攝
隆冬季節的鵝毛大雪,本該是東北、華北傲嬌的「資本」,這個冬天普遍成為了「稀罕物」。據中國天氣分析師邵鵬分析,2018年12月1日-2019年1月31日,東北、華北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普遍顯著偏少,長春、石家莊、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偏少8成左右。知否,知否,應是大雪紛飛,為何今年難(不)見雪?
圖中顏色越紅代表「缺水」程度越嚴重。來源於國家氣候中心
邵鵬表示,氣溫、水汽、動力抬升是下雪的三個必要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冷暖溼氣流相互碰撞的「火花」,而今冬東北、華北普遍空氣乾燥,水汽成為降雪一大難!但為何沒水汽?
這就得說道說道華北、東北冬季水汽的來源。一般來說,從南方過來水汽基本會「止步」於長江中下遊一帶,很難繼續北上,所以北方水汽「供給站」只能是更北和更東邊的海洋。具體來說,日本海、北冰洋是東北地區的重要水汽來源,黃海和渤海是華北水汽重要來源。
海洋水汽不會平白無故來,那麼如何「撬動」海洋給華北、東北帶來水汽呢?主要靠冷空氣!這時冷空氣大致就相當於「壓水泵」,是降雪製造機。
據邵鵬分析,能「撬動」海洋給華北、東北帶來水汽的冷空氣強度至少在中等強度以上。自2018年9月開始,影響北方中等強度及以上強度級別的冷空氣一共有10股,其實實力整體不算弱。
冷空氣出現頻率及實力也不弱,可為何水汽就一直輸送不來呢?這是因為水汽輸送的決定性要素之一是冷空氣路徑。
一般來說,冷空氣主要分為三路,即西路、西北路和東路,西路和西北路冷空氣攜帶的水汽較少,且經過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的「消耗」,基本所剩無幾,只能給東北和華北帶來大風、降溫天氣;而如果東路冷空氣影響北方,經過日本海、北冰洋、黃海、渤海時會攜帶大量水汽,東北、華北出現雨雪的機率更大。
圖為北京水汽輸送路徑。任成英製圖
但是從統計數據來看,去年9月開始冷空氣全部都是西路和西北路,東路冷空氣基本沒有,可以說一直在「跑偏」。
東路冷空氣來不了,想要充足水汽,門兒都沒有;沒有水汽補給,雪自然就沒啥看頭了。
隆冬季節東北華北雪真的越來越少?
冬季本該是賞雪的季節,卻越來越多華北、東北小夥伴感慨「現在雪沒小時候的大」、「雪越來越少」,連氣象先生宋英傑甚至也表示「雪已成為北京的一種『瀕危』天氣」。那麼,雪是不是真的變少了?
從中國天氣網統計數據來看,冬季華北、東北降雪日數的確呈普遍減少趨勢。像是天津上世紀50年代冬半年平均降雪日數為16.7天,2011年以後驟減至8天;石家莊50、60年代冬半年平均降雪日數為20天左右,2011年以後僅不足10天。哈爾濱從1961年以來,降雪日數也呈現減少趨勢。
降雪日數的減少,意味著這些大城市小夥伴冬天見到雪的頻率在降低,容易給網友造成「雪越來越少的」印象,「求雪」似乎逐漸成為「常態」。
東北、華北隆冬季節降雪日數的確呈減少趨勢,北京甚至於成為今冬唯一未見雪花的北方省會級城市。不過,未來可期,大雪可待,期待一股不再「跑偏」的東路冷空氣帶來水汽,讓華北、東北小夥伴不再「干著急」。(文/楊興)